从经济、贸易和投资的角度看珠三角和长三角的优势和发展前景_企业经济论文

从经济、贸易和投资的角度看珠三角和长三角的优势和发展前景_企业经济论文

从经贸、投资角度比较珠江、长江三角洲的优势及发展前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珠江论文,长江论文,发展前景论文,经贸论文,角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两个经济区的综合经济实力比较

1.经济发展水平

有专家运用综合评分法对珠三角和长三角的总体综合水下指标进行测算,以珠三角综合发展水平为指数100,1995年长三角总体经济综合水平指数为88.3,表明当时珠三角总体上占较大优势。经过“九五”时期的发展,到2000年,长三角综合发展指数为100.1,表明长三角已经大步赶上并超前了。据统计,2001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完成国民生产总值(GDP)合计16981亿,占全国总量的17.7%,区内GDP超过1000亿元的“大型城市”有上海(最高4950亿)、苏州、杭州、无锡、宁波和南京6个。而珠江三角洲地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GDP)合计8634亿元,占全国总量的8%。GDP超过1000亿元的“大型城市”只有广州(最高2684.8亿)、深圳和佛山3个。但是,由于长江三角洲的人口比珠扛三角洲的人口多,按人口平均计算,珠江三角洲的人均经济发展水平又高于长江三角洲。2001年,珠江三角洲人均GDP为32253元(深圳最高为43310元),长江三角洲为22537元(上海最高为37382元)。

2.经济增长速度

有关数据显示,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增长速度快于长江三角洲。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的经济增长速度在全国名列前茅,珠江三角洲的速度更高于全省的速度,据统计,1980-2001年,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年平均增速达16.7%,大大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9.5%)和广东省平均水平(13.7%)。长江三角洲的增长速度要略低于珠江三角洲,这一区域的GDP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2.5%,比珠江三角洲低将近4个百分点。在珠江三角洲,经济增长最快的是深圳、珠海和顺德、东莞、中山、南海“四小虎”,其中深圳的增长率超过20%。在长江三角洲,经济增长最快的是上海浦东和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地区。上海浦东地区自1990年开发开放以来,每年的GDP增长速度也超过20%。

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已经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局面,有专家从竞争力的角度对这两个地区做了数量的比较,具体如下表。

表1 2001年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综合竞争力指数比较

珠江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

综合竞争力指数72.76

73.36

初始竞争力14.36

13.00

潜在竞争力22.20

23.21

现实竞争力36.20

37.15

资料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2002。

二、两个经济区的产业经济发展比较

1.工业发展水平

在国内生产总值的部门构成上,两个经济区的第一产业比重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二产业比重则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表明两地的工业化水平高于全国。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内,约50%的国内生产总值都来自第二产业(见表2)。

表2 2001年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工业指标

珠江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

三次产业比重5.3:49.5:44.26.4:51.5:42.1

三次产业就业结构 41.16:31.24:27.30 27.7:39.7:32.6

工业总产值(亿元) 13288 23594

资料来源:香港贸易发展局检索资料(2002年)。

然而在第二产业内部,两个经济区的结构存在差别。珠扛三角洲区内,劳动密集型的轻型加工工业奠定工业基础。电子、医药、建材等行业产值均居全国之首,纺织业居第二位,家电、塑料、食品等行业也占重要位置。彩电产量约占全国1/2,家用电冰箱约占1/3,家用洗衣机占1/7,原油和天然气约占1/10,而受资源和历史条件的制约,钢、钢材、原煤、汽车产量占全国比重不到3%。长江三角洲工业门类齐全,轻重工业都比较发达。作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长江三角洲的化纤、纺织、机械、电子、钢铁、有色冶金等工业在全国占有相当重要地位,钢产量占全国1/2,钢材产量占1/4,化纤产量占1/2,汽车产量占1/5,拥有宝钢、大众汽车、跃进汽车、熊猫电子、扬子石化、金山石化、镇海炼化等一批优势企业。

根据广东省统计局对比珠三角与长三角的统计资料,长江三角洲工业结构优于珠江三角洲。2001年9月18日,广东省政协常委会对珠江三角洲经济结构调整的若干问题进行了专题议政,委员们认为珠江三角洲经济结构调整必须加快步伐,全面整合。

2.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珠江三角洲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趋紧,产业优化升级显得更加重要。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带集中了6个国家级、3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最快的地区,该产业带的“簇群经济”和“范围经济”现象十分明显,深圳、东莞等地形成了IT高科技企业密集地区,东莞地区的电子产品足以影响世界电子产品市场的变动。日前,珠江三角洲内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量占全国总出口量的47.35%,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和出口额在全国3大高新技术产业带中遥遥领先,该地区生产的电话单机占全国比重近80%,数字程控交换机、传真机、打印机产量占全国比重均超过50%,大规模半导体集成电路、激光视盘机产量占全国比重也超过30%,微型电子计算机、移动电话产量占20%左右。

长江三角洲以微电子、光纤通信、生物工程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居全国领先地位。近年来,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幅始终保持在30%以上,形成了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带。目前,上海积极培育生物医药、新材料、环境保护、现代物流四大新兴支柱产业,在放弃纺织、家电等传统工业领域的同时,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如西边的汽车工业区、东边的浦东微电子工业区、东南的化学区等。苏南地区也集中力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先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电子资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新材料产业。无锡和杭州已被确定为国家级IC设计产业化基地。最近,全球第一大液晶制造厂三星在苏州工业园区完成了工厂的选址工作,第二大厂LG也将新厂定在南京。这两座工厂将于2004年建成投产。长江三角洲将成为全球液晶制造业中心。

总之,两个经济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见表3),为两地区的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升级奠定了基础。

表3 2001年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指标

珠江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亿元)

3255 4468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24.2718.94

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亿美元) 219.91(占全国47.35%) 132.63(占全国28.55%)

资料来源:香港贸易发展局检索资料(2002年)。

三、两个经济区的经济开放度比较

目前,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均是我国外向经济的“领头羊”,以下从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两个方面来考察一下两地的经济外向程度。

1.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方面,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占据了全国70%的份额(见表4)。两者比较而言,珠江三角洲稍领先于长江三角洲。2001年9月,国家外经贸委公布了2000年中国出口额最大的200家企业,广东有57家企业上榜,占上榜企业数的28.5%。另外,在同时公布的2000年进出口500强企业中,广东占了166个席位,约为1/3,上榜的企业大都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据统计,珠江三角洲的进出口商品总值达1765亿美元,占全国外贸总额的40%,高出长江三角洲十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额为954.2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37.1%,同样高出长江三角洲十个百分点。珠江三角洲的出口依存度(84.8%)已高于“四小龙”中的中国台湾和韩国,属于典型的出口导向型经济。

表4 2001年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进出口贸易指标

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1765(占全国40%)1323(占全国30%)

出口(亿美元)954.2(占全国37.1%) 739.4(占全国27.8%)

出口依存度 84.8% 36.0%

出口市场

港澳地区、或港澳地区转口日本、美国为主

资料来源:香港贸易发展局检索资料(2002年)。

2.利用外资

上世纪80年代,广东在全国率先大量引进外资、港资的“三来一补”形成了第一波引资高潮,90年代初中期,以IT业为主的台资大量涌入形成了广东第二波对外开放的动力。上世纪末,以日资和欧美资本为背景的国际大公司又掀起了第三波投资高潮。目前,珠江三角洲已批准的外商投资企业9万多家,实际利用外资158亿美元,占全国总数的31.8%。全球500强中,有250家落户(见表5)。中国外商投资协会评出的“2001年度全国外商投资十家高出口创汇企业”中,广东占了一半,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这表明珠扛三角洲仍是全国外向型经济的“领头羊”。中国加入WTO,第三产业扩大对外资的市场准入,将为外商投资提供更广阔的空间。珠江三角洲地区第三产业中的旅游、贸易、房地产、商业、保险、证券等都渐渐成熟,这对外商进入有很大的吸引力。

表5 2001年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利用外资的情况

珠江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

合同利用外资(亿美元)1100近1500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158(占全国31.8%) 160.7(占全国32.3%)

世界500强企业已投资(家) 250 400

设立地区总部和中国 100 180

总部的500强企业

资料来源:香港贸易发展局检索资料(2002年)。

长江三角洲2000年两省一市合同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占全国的39.7%和28.6%,2001年提高到46%和32.3%。据统计,截至2001年底,长江三角洲已累计批准三资企业7万多家,合同利用外资金额1500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400多家进入该地区。外资企业的涌入为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推动力,以苏州为例,据统计,外资企业对苏州出口贡献率达50%,工业增量贡献率达75%,财政收入贡献率达55%,城镇从业人员贡献率达40%。

四、两个经济区今后发展应注意解决的若干问题

1.继续完善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发展规划

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经过改革开放的艰苦奋斗,创造了发展的奇迹,形成了全国最密集的城市群。由于受旧的观念、旧的体制和管理方式的束缚,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均存在一些地方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现象,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和环境污染。因此,在新的一轮经济社会发展中,我们可以考虑通过对珠三角和长三角进行深入的调查,结合各自现实生产力水平,进一步完善既有科学性又有前瞻性的整体发展规划,做到至少30年不落后。在今后的发展中,尤其应重视港-穗-深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沪-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并根据城市群梯度发展的特点建立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交通规划和村镇规划所构成的空间地域综合规划体系,实现对生产要素的更新整合,包括城市之间的交通、信息、污水治理等协调发展。目前,广东省开展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规划》修编工作具有普遍性的启迪——珠三角寻求城镇密集型地区协调发展的科学长远规划,对长三角以至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区域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2.进一步完善经济区的投资环境

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其投资环境不能不受某一发展点的约束,一定时间内的投资环境状况,是由这一特定时间内该地区生产力的发展实际,奉行的投资政策以及投资者在这一时段的要求所决定的。也就是说,一个国家或地区必须根据各个时段的特殊要求不断地改造和完善投资环境。加入WTO,对我国现行的市场体系、运行机制、法制环境、服务体系等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外商投资企业将进入我国,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这两片“热土”。为了更有效地吸引外商投资,两个经济区应该根据WTO的规则,对所有企业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提供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投资氛围。应结合我国加入WTO后的新要求,抓紧梳理并适当调整利用外资政策,将利用外资的重点从过去以工业为主转向与服务贸易并重,吸引外资投向金融、保险、证券、科技、电信等第三产业领域,对外商逐步开放投资领域,尤其在土地使用权、信贷、税收、贴息等方面,使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同等待遇。

3.强化区域的协调发展

由于受“行政区”管理方式的束缚,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区内均出现了“重合、重复、重构”的现象,具体表现在:(1)区域“重合”。如太湖水域被硬性“拆解”,使得各周边地区责权利不明,造成严重的污染(太湖流域面积只占全国面积的0.38%,然而污水排放量占全国的10%)。(2)建设“重复”。据统计,近3000公里的长江主干线上,已建或在建60余座长江大桥,造成竞争过度。而珠江三角洲区内,不足3000平方公里的地区,竞有5个大型国际机场。(3)产业“重构”。区域重合很大程度会使同区域的资源禀赋雷同,从而造成产业重构。如沪江浙三省市今后以汽车、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电子通信设备等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这些现象不仅限制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更影响到综合竞争力的提高。2003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强调:要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和协调发展。因此,珠三角和长三角要进一步加强区域的协调发展,以市场机制为导向,建设以最具辐射力的城市为中心、以相互协调互补的一群或一串城市带为框架的新型城市体系,达到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一体化、产品和要素市场一体化、产业布局与结构一体化、新兴产业发展一体化,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共同发展的目标。

4.继续推进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战略对推进工业化的制约作用不断加强。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已经成为我国酸雨多发区和水环境严重污染区域,随着这两个经济区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问题不仅仅成为高层关心的重大问题之一,同时成为平民百姓普遍日益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因此,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应加强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集约利用有限资源,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支撑体系。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建立以节地和节水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农业生产体系;(2)建立以重效益、节能、节材、产业生态化为中心的工业生产体系;(3)建立以节约运力为中心的综合运输体系;(4)建立节约资本与资源的技术经济体系。

5.进一步提升经济区的区域竞争力

随着国内外经济的迅速发展,目前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先发优势出现弱化的现象。因此,我们要在更高的水平实现区域合作,进一步提升这两个经济区的区域竞争力。区域合作的扩展,有利于生产要素和经济结构优势在更广泛的空间,释放出更大的能量,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珠江三角洲应加大与港澳方面的合作,共同建设“大珠江三角洲”:巩固发展粤港澳在商贸旅游、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合作,通过物资、资本、技术、信息、人才的双向交流,促使双方经贸关系从垂直型的“前店后厂”模式向立体的整体性合作转变,扩大在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科技教育、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合作,促使资源配置的优化和产业布局的合理化,将珠港澳建设成为集生产、服务、管理、创新四大功能为一体的经济“增长大三角”。另一方面,应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长江三角洲与周边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当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其原有范围内的比较利益达到极限时,必须向更大的区域范围发展,必须不断地吸收包容周边的地区,从而促进包括苏北、浙南、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福建等在内的周边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更大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达到提高区域竞争力的目的。

标签:;  ;  ;  ;  ;  ;  

从经济、贸易和投资的角度看珠三角和长三角的优势和发展前景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