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市政公用建设开发公司 浙江杭州
摘要:现阶段,海绵城市理念积极推行,这意味着传统的城市建设必然大为改进。阴天下雨对于城市道路造成的各种问题一直困扰各位居民与设计者,利用海绵城市理念可以对道路景观设计进行改造,使可以具备渗透和排水的功能,能够补充地下水,快速排水也不会造成内涝,不影响交通。
关键词:海绵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排水
引言:城市道路关系到城市建设,尤其是关于城市道路的景观设计更需要高度重视,这样才能不断改善环境。在海绵城市理论下,城市道路景观的设计需要遵循客观的规律,这样才能让有益于道路景观的合理设计,实现城市的繁荣发展。
一、城市道路系统研究背景
我国的城市发展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这样就会造成城市出现内涝、雨水污染、雨水资源流失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会给环境带来极大的影响,威胁生态环境,也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威胁。
第一,城市暴雨内涝现象。天有不测风云,暴雨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对于城市而言,由于暴雨造成的内涝现象屡见不鲜。尤其近几年来,国内众多大中型城市在暴雨过后频频陷入内涝灾害,造成城市基本机能的瘫痪,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城市内涝引起的城市水资源短缺等问题令人颇为头疼。
第二,传统城市道路雨水处理的问题。城市道路除了给行人、车辆提供通行的途径之外,还有一个用途就是将城市雨水进行合理排放。在传统城市道路设计中,排水设计思路主要是雨水沿路面的横纵坡度产生径流,通过雨水口收集后由雨管排至水体。不过,这种设计思路还是会存在一定的问题,虽然主要以排放为主,但是其利用却十分滞后,其不能适应现代城市的发展需求。
在过去,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问题考虑得较少,因此,在道路设计中偏向于简单的机动车道和人行车道,绿化带位置偏高,这样就很难在下雨的时候留住雨水,雨水全部通过下水道排走。迅速排水可以防止灾害产生,但是如果暴雨较大,或者持续时间较长,城市还可能会出现内涝现象。由此还会带来恶性循环,那就是水资源会十分紧缺。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快,地面的马路主要是以柏油马路为主,地表面积越来越少,绿化和树林也很少。由于下暴雨没有及时存贮水资源,地面的水难以有效渗透到地下,就会造成排水管道压力变大,城市的绿化作用显得十分浅显,欠缺良好的蓄水功能。因此,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需要一种新的理念,不断改进现有的设计方式,使城市道路的排水和蓄水功能都十分到位。
二、海绵城市理念
海绵城市,从字面理解就是指某个城市像海绵一样,可以有强大的吸水能力,适应环境能力很强,面对自然灾害也可以呈现出良好的弹性效果,在下雨时可以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如果城市需要水资源,就可以及时发挥蓄水功效,将水充分释放,以供使用。海绵城市对各种自然环境的应付能力很强,因为其具备海绵的强大优势,在吸收和过滤雨水方面可以灵活自如。
在许多城市中,夏天的暴雨尤其多,如果下水道不能及时排走雨水,就可能会造成大水漫灌,整个城市处在水中,对城市的发展十分不利,影响城市的经济建设,甚至会给人们造成很大的财产损失,威胁人们的人身安全。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人们已经加大了关注力度,海绵城市能够有效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突发性的暴雨和洪水具有良好的防范作用。这需要不断转变排涝的思维,将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与海绵城市理念相结合。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中,要具备高效率和安全的特点,配合城市环境建设,共同发展,造福城市居民。
三、海绵城市绿色道路系统分析
1、绿色街道理论
海绵城市绿色道路的实质是生物滞留池等暴雨径流管理设施在街道层面的应用。在这一道路中,绿化绝不仅仅是美化城市的作用,更多是从暴雨径流管理的角度,强调绿色街道去除地表径流污染、补充地下水,减少暴雨径流量,以及美化社区环境,改善街道物理环境的功能。也就是说,绿色街道可以大大减少暴雨带来的各种后续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海绵城市道路与传统道路的区别
传统城市道路的硬质面积占道路面积的75%左右,道路绿带面积仅占25%左右,透水铺装率不足30%,路缘石和绿化带高出路面10-20厘米,雨水口设置在机动车道或者非机动车道上,绿化带只能吸收自身区域的雨水,雨水口仅收集路面雨水,不能有效的实现雨水排放,容易造成路面积水,甚至内涝。海绵城市道路采用LID 技术设施,不仅可以保证道路的通行,还能在解决道路排水问题的同时,防止雨水对路面稳定性造成破坏。
四、海绵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规划
1、设计原则
关于海绵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规划,需要遵循海绵城市的理念和绿色街道的设计理念,使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具有生态功能。LID又可以称之为低影响开发,作为建设海绵城市的核心手段,LID在人工系统的开发建设活动中,尽最大可能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强调保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采用该技术进行海绵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规划,需要考虑到相应的生态效益。作为海绵城市雨水管理设施的一部分,绿色街道的设计与规划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排涝问题,还可以恢复正常的水循环,促进生物利用。
2、绿色街道组成模块设计策略
2.1人行道设计
在传统的人行道设计中,一旦遭遇下雨,就可能会使路面有严重的积水,打滑,影响正常的出行,同时也加剧了城市的热岛效应、阻止了地下水资源补给。因此,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会充分考虑到渗透功效,使人行道能够使雨水透过铺装表面,不必经过地下排水管道,直接渗透到下层土壤的人工铺筑的人行道路,起到充分的渗透和蓄水功效。其要具备良好的雨水渗透性和生态蓄水功能,还要保证可以正常使用,能够抵御多种恶劣环境的影响。
2.2树池设计
在树池设计中,需要考虑到雨水收集和排放。树池与树木生长息息相关,由于许多行道树种不具备很强的抗涝性,在进行树池设计之前,需要对土壤进行监测。考虑土壤蓄水和排水能力后降雨量偏大的地区,则需要采用沙土或砂质壤土。
2.3路缘石设计
2.3.1开口路缘石
开口路缘石在新建和改造项目中应用广泛,该种路缘石的加工比较容易操作,而且根据本地的瞬时降雨量可以灵活调整开口长度,不过,由于路缘石整体会因开口而有所损坏,因此要注意交通安全。
2.3.2预制穿孔路缘石
预制穿孔路缘石石适合安放在新开发的地块上,方便雨水流通过。与前者相比,该类路缘石不妨碍交通,能够有效确保交通安全。不过,其不具备过滤的效果,开口需要定期维护,维护成本较高。
2.3.3溢流路缘石
溢流路缘石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将来自街道的雨水均分散到道路旁的处理设施中,同时不需要很高的维护成本。
2.4停车场设计
关于停车场的设计则需考虑到停车场如何可以存放更多车辆的同时,进一步探讨场地需要扩展的其他功能。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生态停车场应以促进城市雨水的生态循环作为设计的主要目标,建立具备雨水净化、收集、再利用功能的绿色停车场。场地条件的不同,生态停车场的设计也会有所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综上所述,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景观设计需要利用景观生态学手段解决城市的各种水问题。与传统的道路设计相比,绿色街道设计的优势不言而喻,尤其是在海绵城市不断发展的今天,需要考虑到更多的技术问题和现实问题,将海绵城市理念与城市的现有资源有机结合,使其充分发挥出应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强,贾博,权海源,苏月,赵萌.绿色街道理论与设计[J].建筑学报,2013(9).
[2]胡楠,李雄,戈晓宇.因水而变――从城市绿地系统视角谈对海绵城市体系的理性认知[J].我国园林,2015,31(6).
[3]刘安琪.基于海绵城市背景下绿色街道景观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5.
论文作者:陈莺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4
标签:城市论文; 海绵论文; 雨水论文; 城市道路论文; 内涝论文; 景观设计论文; 暴雨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