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训练:记叙文中的波澜起伏论文_吴佐正

作文训练:记叙文中的波澜起伏论文_吴佐正

摘要: 语文教师如何让记叙文兴波生澜呢?在本文中,我们就一起来引导学生借鉴一些实用的做法。以期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关键词:作文训练;记叙文;教学方法

一、悬念法

悬念,在古典小说里称扣子或关子,也就是设置疑团,不做解答,借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通俗地说,他是在情节发展中设置疑团,故意卖弄,使读者产生急切的期盼心理,然后在适当时机揭开谜底。

示例:课文《一碗阳春面》。文章开篇便设置悬念:大年三十深夜十二点,母子三人来到北海亭面馆共吃一碗阳春面。这就引起读者的好奇:这么晚了,又是大年三十,母子仨竟然到面馆共吃一碗面?是吃不起还是吝啬?作者接下来写第二年母子仨又是在大年三十合吃一碗阳春面。地点、时间、人物、场景没变。第三年,母子仨又来到旧地吃阳春面,唯一改变的是一碗阳春面变成了两碗,这又是为什么?读者的心便被作者撩得按捺不住时,作者恰到好处的通过母子仨的对话交代了他们所遭遇的厄运。但作者还嫌悬念不够,往下却写了母子三人十年未来吃阳春面,又设置新的悬念:他们母子仨为什么没来?他们的命运如何?直到篇末读者紧悬的一颗心才放下来,为主人公战胜厄运而欢欣。由于扣人心悬,全文曲折有致。

训练1阅读小小说《关于拖鞋问题的问题》,思考下列问题:(1)提出拖鞋问题;(2)小王科长解决拖鞋问题;(3)拖鞋问题又提出了新的问题。这三者之间有什麽悬念?仿照本文,结合你的生活写一篇关于鞋的记叙文。提示:你与家庭成员或同学在鞋的问题上发生过什么故事?你应当怎样设置悬念?

学生范文《误会》点评:开头写自己刚买的新球鞋突然找不到了,并且自己的鞋上面有鲜明的标志标记——自己贴的变形金刚。而同寝室的小明却穿了一双一摸一样的球鞋。难道他偷了我的鞋?最奇怪的是球鞋上也有变形金刚!于是我开始了侦探工作。小明家很穷,他每次穿的都是旧鞋,并且是同学送的。他又没有回去,而且他也没有富裕的亲戚。显然,小明是小偷。小作者绘声绘色的描述自己的侦探过程,把我们读者的心揪紧了:证据确凿,看来我与小明的事要有个结果了。正当我与老师同学们在拷问小明时,发生了戏剧性的事,小明在外打工的妈妈来了证明是自己给小明买的。疑点消除了。那是谁呢?正处于山穷水尽时,又冒出了新的疑问:欢欢也穿了一双一摸一样的球鞋。于是新的侦探工作紧锣密鼓的开始了。欢欢是班长,品学兼优,难道他也是贼?正当大家疑虑重重时,我的妈妈来到了学校,并为我送来了丢失的鞋:你这孩子,看你多马虎,象丢了魂似的,鞋也不带上就匆匆回学校。你肯定在怀疑同学偷了你的鞋!故事结束了,一场误会解除!习作者可谓别具匠心,一波三折。

二、误会法

即借助人物之间的各种误解造成一定的矛盾冲突,从而铺排情节的叙事方法。如《红楼梦》中写道,贾宝玉从父亲挨打回来了,此事是吉是凶,黛玉放心不下便来探望宝玉。这时恰巧宝钗先黛玉一步已在宝玉的怡红院。黛玉敲门,院里丫鬟晴雯以为是丫鬟,恰又与碧痕拌了嘴心里正上火,加上宝钗来访心中更是不快,于是听到敲门便不加理会。黛玉在此敲门,晴雯索性拒接:平你是谁,二爷吩咐了一概不放人进来呢!黛玉被拒之门外,不久又见宝玉送宝钗离去,越发气恼越发悲戚。心中不由升起对宝玉的抱怨和误解。这样就直接引发黛玉葬花的情节,就有了黛玉以残花自况、荷锄葬花和桃花坡宝黛诉衷肠的情节,引起读者的心理期待并揣测宝黛的爱情纠葛以及黛玉的命运归宿。实际上就是借助于错上错来推动故事发展,最后解除误会。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学生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实例。教师应引发学生去把这种生活体验用文字记录下来作为他的成长备忘录。

三、巧合法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记叙文写作就要善于运用巧合来推波助澜。没有巧合就没有故事。要想引人入胜,设置巧合是常用的技巧。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就是运用巧合的典范作品。如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就设置了许多的巧合:林教头巧遇李小二,为下文李小二知恩图报埋伏笔;陆虞候设计害林冲恰被李小二的妻子听见,于是牵出林冲买刀寻仇。再写火烧草料场时,恰遇大风雪,林冲为驱寒外出卖酒。大风雪压倒了草屋,林冲只好躲进山神庙。于是巧遇陆虞候火烧草料场,知道事情的真相。因而便有了杀敌报仇,逼上梁山。整篇课文连设巧合,环环相扣,推动了故事的发展,成功的塑造了林冲的形象。如学生的范文《误会》巧在自己匆忙忘记带鞋,又恰巧碰上同学穿新鞋,等误会消除而欢欢又恰巧穿上同样的新鞋,正当事情以为结果将出时,母亲巧送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一系列的巧合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四、抑扬法

这是组织篇章造就转折形成波兰的又一重要手法。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先抑后扬;另一种是先扬后抑。如课文《琐忆》就是先抑后扬。作者回忆鲁迅一开始运用了抑笔,说鲁迅“多疑、世故、脾气大、不容易接近、睚眦必报”等。也就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名。作者然后逐一的回忆与鲁迅交往的小事推翻前人的误解,把鲁迅对青年的关爱之情展现出来,再现了鲁迅的平易近人。他的脾气是对攀附阔佬的奴才、伪装得到学者的人,而且很爱“骂人”与前文相呼应,形成了先抑后扬的表达效果。又如小说《陈奂生上城》也是这样塑造主人公陈奂生。

五、虚实法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说: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用来说明虚实结合合适不过。写景就要做到虚虚实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的万山红遍的景象是无法看到的,似是不合事实,仔细一想,又在情理之中:只要有山,就会有树,树叶经霜就红,诗人巧妙化用杜牧“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境,给人以昂扬的精神。真实表现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写景做到化实为虚或化虚为实就能出神入化。叙事也是这样。叙事也需要做到虚实结合。正面直接的写叫实写,侧面间接的写叫虚写。虚写为实写服务。文章贵在以实带虚,虚中见实,相辅相成,形成一个又一个波澜。课文《藤野先生》主要叙述作者于藤野先生的交往,但开头却没有直接去写,而是奇峰突起,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刻画了清国留学生“逛公园、学跳舞“等不学无术的丑态。表达了自己对东京的失望,实际上是为中国人的麻木而痛心,从侧面表露作者不甘同流合污的爱国之情。

六、相错法

“相错成文,则语势矫健”,就是说写文章要相错成文,才能避免平板、单调。也就是在记叙事件时,能综合地运用顺叙、倒叙、插叙、补叙;既能做到分叙,也能做到合叙。这样能使文章进退自如,有起有落,有逆有转,变幻多姿,且活波有致。如《第二次考试》,首节倒叙,概述苏林教授在招生考试中遇到的一件奇怪的事件:陈伊玲初试时的优异成绩与复试时的反差,表现苏林教授的大失所望。故意造成误解,接下来作者补写事件的经过。课文第十三节有运用插叙,叙述苏林教授从陈伊玲的弟弟口中了解到他姐姐由于抢险救火以致整夜不眠而影响了嗓子的真相。这篇课文就综合运用各种叙事方法,使课文显得摇曳多姿。

七、张弛法

古语云: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叙述故事,如果张弛有度,就不致显得急促或平淡无奇。如何张弛有度?要做到以下几点:1.于无声处听惊雷。即在平和之时风云突起。就是先驰后张。课文《药》就蓄势写华老栓买药,康大叔包好的保证。给读者放松:花销栓的病看来会医好。不料后文形势陡转:华大妈在次年的清明上坟。就运用了张弛法。2.化险为夷。就是先张后驰。这种写法一开始就让读者置身于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剑拔弩张,情势危急。如课文《烛之武退秦师》就是这样波澜迭起:秦晋兵临城下,此一张;烛之武推辞不出使,二张;秦师退,晋子犯请战,三张;可谓环环相扣。最后都在危机时化险为夷。

八、离合法

清人唐彪在《作文谱》中说:“世间文字,断无句句看题。句句不看题之理,其法在于离合相生。”又说:“离合相生者,谓将与题近,忽然杨开;将与题远,有复转回顾是也。”对于记叙文来说,就是处理场面和情节的过程,不必处处死扣主旨,而应采取“若即若离”的方式灵活安排,掀起文章的波澜,避免单调呆板。如季羡林的《马樱花》,文章就用了几乎一半的篇幅回忆过去的所住的大院,对这院子的人事沧桑、遗存古迹等描写的十分具体细腻,初读以为这是回忆往西居室中闪现的“一股似浓似淡的香气”,以为主人公马樱花登上了文章的主体位置。往后就写马樱花的“红云红雾飘满了北京”,正是这马樱花的“影”与“光”的对比,”带给我无穷无尽的力量”.至此,文章完成对马樱花的全面的描绘和赞美。原来作者前面的描写是写马樱花的“影”的广阔背景,没有“影”的对比就不能衬出“光”。“影”中的马樱花值得留念,“光”中的马樱花则更可爱。这不正是“离合相生”吗?记叙文的离合相生讲究的是形散神聚。表面看似乎离题万里,在东拉西扯,实际上是为下文做铺垫,拐弯抹角的引出下文。从而达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这就是“貌离实合”。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借助教材引导学生揣摩课文推波助澜的写法,做到潜移默化。

(作者单位:江西省乐平二中 333300)

论文作者:吴佐正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1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4/5

标签:;  ;  ;  ;  ;  ;  ;  ;  

作文训练:记叙文中的波澜起伏论文_吴佐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