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写作教学ABC(I)_文学论文

文章写作教学ABC(I)_文学论文

文章写作教学ABC(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章论文,ABC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这段话回答了写作教学的三个主要问题:为什么要学习写作?为了表达和交流。写什么?写对世界、对自我的认识。怎样才能写得好?要提高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进行创造性表述。

课标“总目标”对写作的要求似乎并不高:“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但具体到7~9年级阶段的写作目标有10项之多,包括要考虑目的对象,要感情真挚,表达独特体验,观察生活,有创意的表达等。写作是复杂的智力活动,是综合能力的展示,涉及思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构篇章、组织语言、文字书写诸多方面,因此,文章写作教学法,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面对不同学生要因人施教,在写作的不同阶段要因时施教。在本文有限的篇幅里,我选取几个基本的方法略加论述。

一、模仿范文为借鉴

“课程标准”反复强调学生写作要“进行创造性表述”“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但很少提及这种能力从何而来,于是就给人造成一种误解,好像这种能力是天生的,是学生头脑中固有的,或者仅仅依靠观察就可以获得的。于是有人提出学生作文“模仿不是好办法”。其实这是作文教学的一个误区。试问:不让学生模仿又有什么好办法?我认为:中小学生作文应该从模仿起步,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最终走上创造之路。

“模仿是人的天性。”(亚里斯多德《诗学》)模仿就是仿照一定榜样做出类似动作和行为的过程,或者说照着样子做。从某种意义讲,广义的学习就是模仿,模仿是学习的最初形式。种地、做工,甚至唱歌、绘画、舞蹈、书法等技能的获得,大多靠模仿。小孩子学习说话,也主要是模仿。孩子模仿大人说话有时似懂非懂,常幼稚可笑。但也正是在笑声中领悟怎样说才是对的。

模仿是学习写作的必由之路。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认识》,《文字改革》1963年4月)毛泽东词“一唱雄鸡天下白”化用李贺诗句“雄鸡一声天下白”;鲁迅的《狂人日记》借鉴果戈理的作品;莱蒙托夫在少年时期写的诗,许多就是普希金诗句的简单改写。成人写作尚且模仿,何况处于学习和发展阶段的中小学生?习作模仿、借鉴范文,是必由之路,范文可以直观地告诉学生某篇作文该写什么和怎样写,这比教师的任何解释都清楚。任何人都不可能跳过“模仿”阶段而一步走上“创造性表述”的舞台。因此模仿不仅不应被指责,反而应当受到鼓励。

模仿是创造之始。“模仿可以说是创造的第一步。”(茅盾《大题小解》,《茅盾文集》第1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一步迈不出去,创造只能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在中小学作文教学中,“范文引路”一直是教学法的金科玉律。

模仿什么?模仿优秀文章遣词造句,组句成段,连段成篇,取舍材料,安排详略,开头结尾,前后照应,片言居要,彰显主旨……凡是学生习作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无不可以模仿。

当然,模仿不是抄袭。让学生明白成段成章地把别人的文章写进自己的作文是不道德的行为。模仿也不是套用。背熟几篇文章,七拼八凑,改头换面再贴上自己的标签也不光彩。模仿只能是创造的第一步。茅盾说:“我们拥护‘模仿’只能到此为止,过此一步,则本为向上的垫脚石‘模仿’就变为了绊脚石了。”(同前)模仿与抄袭、套用的区别尺度是:要有“自我”,要有自己的生活体验,自己的思想提炼,自己的语言表现,用自己的口说自己的话。

近年高考、中考的仿句题,充分说明了模仿的必要性,也提供了模仿的方法。如:

仿照下列两个比喻句的句式,以“时间”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1998年全国高考题)

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将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

模仿的步骤是:分析句子—展开联想—斟酌语句—形成答案。

答案之一:时间如同一位法官,他会评判我们行为的得失。时间仿佛一本史书,它能记载我们追逐梦想的行程。

语句可以模仿,语段也可以仿写。(可参阅章熊、张彬福、王本华著《中学生语言技能训练》,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整篇文章也可以仿写。有唐以降,《陋室铭》的仿作累计不下百篇。

我们可以给学生同时提供好几篇作家的范文。同一写作对象,如写父亲、写秋景,不同作家的描写千差万别,这样学生可以在比较中独立思考,去寻找自己的语言,自然就由单纯模仿而走上创造之旅。

二、读写结合双转化

读写结合既是我国传统的文章教学法,“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为多数人认可;也是国外仍很重视的教学方法。读与写本来是一体两面的认知活动。写作是从客观事物到主观情意再到书面文字表达;阅读是从书面文字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意,再去观照客观事物。读与写是从物—意—文,再到文—意—物的双向转化过程,最后都要落实到“行”。

对读与写的分与合,曾有不同的观点与实验。1980年中央教科所编过一本初中阅读、作文分编分册的实验教材,没能推广。1992年人教社的大纲教材,取分编合册体例,分编合册体例理由是避免阅读与写作互为附庸,其好处是阅读写作训练容易自成序列,缺点是读写名为“远距离结合”,实则脱节,不利于读写能力协调发展。

21世纪初的两个“语文课程标准”都很注意对阅读与写作分别提出要求和教学建议,但很少论及二者的联系。按“课标”编写的新教科书,人教版和苏教版都比较注意写作与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的结合,而较少关注读写结合。语文版7—9年级教科书重视读写结合的传统经验,如阅读叙事类课文,就练习记一件事;阅读记人类课文,就练习写一个人;阅读写景类课文,就练习描写景物;阅读古诗文,则练习改写古诗或编写寓言……这样的读写结合训练,有利于读写能力相互转化,共同提高。

台湾地区一向重视读写结合,近年又运用考试手段,强化读写结合的指导力度。2002年新增“语文表达能力测验”一科,使1994年以来的“阅读写作与文章赏析”类作文登上大雅之堂。例一是提供了关于“再生纸”的5则资料,计约800字,要求以“使用再生纸的特点”为题,选择并归纳资料中的要点,重新组织,写一篇400字以内的短文。例二是阅读15行的新诗《风之彩》,抒发感想,限用语体文,400字以内。例三是阅读一首18行的美国诗歌《怎能出卖空气》,试就“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你的观点,300字左右。例四是阅读德雷莎修女创办的“加尔各答儿童之家”墙上的一段话(20行),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结构完整,300字左右的短文。以上四例都属于阅读写作,与内地的材料作文有同有异。台湾地区作文的题型很丰富,包括文章缩写、文章扩写、文章改写、引导写作、文章赏析、小评论作文、阅读写作、看图写作、图表判读、佳句延伸等,都重视读写结合。(林明进《台湾地区作文教学新趋势》,《语文学习》2007年第1期)

俄罗斯、法国、德国等国的语文教育属于“西方古典模式”,都珍视本国文化传统,要求学生大量阅读本国名家名作,而读书报告、文学评论都是常用的作文形式。列入法国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课外阅读作品包括16、17世纪蒙田等5位作家的8部作品,18、19世纪狄德罗等31位作家的47部作品,20世纪法朗士等35位作家的48部作品,其中有文学作品,也有政论、书信、日记、演讲词等大量作品。

美国语文教育属于“西方现代模式”,特点是重视实用文章的读写结合。比如在阅读林肯《葛底斯堡演讲》《第二次就职演讲》和罗伯特·李《给儿子的一封信》三篇课文后,这一课(相当于一个“单元”)的写作练习包括:假如你是李的儿子,给李写一封回信;假如你是林肯,以日记的形式概括演讲的内容要点;以记者的身份写专栏文章,对《葛底斯堡演讲》做出评价;下载或复印葛底斯堡战役的图片,并写说明文字;做出制作一个网页的计划,绘制一个流程图说明你的网页将要包括的链接;写一封信给图书馆等相关机构,请求提供相关信息……(参见叶黎明《美国语文教材中的读写结合:借鉴与讨论》,《语文建设》2006年第6期)。上述作文练习,实用目的很明确,要求也具体可行。由此可见,读写结合的具体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近年的高考、中考作文,读写结合的试题比例在增加,形式在丰富,要求也有所提高。如2007年全国Ⅰ卷的看图作文《摔了一跤》;北京高考作文题“春夜细雨”,写对“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读后感等。

读写结合是作文教学的基本方法,对生活阅历相对较少的中小学生来说,读书是作文素材最重要的来源。(未完待续)

标签:;  ;  ;  

文章写作教学ABC(I)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