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心理健康工作平台建设的思考论文

新媒体视域下心理健康工作平台建设的思考

汪 蕾 吴九君

(海南大学 海南·海口 5570228)

摘 要 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群体的生活方式及心理发展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面对新契机与新问题,至少可从三个方面加强心理健康新媒体工作平台的建设:借力大数据技术,促进心理健康新媒体平台的信息联动与成果共享;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加强心理健康新媒体平台的文化引导与信息监管;加强新媒体舆情监控,防范心理危机及潜在风险。

关键词 新媒体 心理健康教育 平台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加强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任务,把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打造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工作会议上也明确提出要“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中共教育部党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2017年)、中共教育部党组《高校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8年)等相关文件精神都体现了国家对高校青年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视和支持。我们认为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服务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展需求,更是建构和谐社会的一项建设任务。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中,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出现新的变化,这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形势下与加强心理健康工作平台建设尤为必要。

1 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极大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新媒体环境中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问题具有时代烙印。总体上,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90后、00后大学生,具有标新立异,个性十足;行为矛盾,双重性格;外强中干,心理脆弱;依赖网络,交流欠缺;偶像缺失,责任感弱;特长鲜明,全面发展等特点。[1]当代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表现在适应与社会性发展问题、学业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情绪情感困扰、性与婚恋问题、网络与职业问题等方面,心理问题的成因既有个性等主观因素,也有家庭环境、社会变革、互联网环境等客观因素。[2]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群体的生活方式和心理发展的影响是双刃剑。一方面新媒体技术创造了一个更开放、自由、活跃的交流空间,拓宽了大学生的认知范围,打破了传统的国家地区、社群类别之间的边界,促进其与世界的深度联结。[3]另一方面,又因大学生的社会化程度较低,心理发育尚不成熟,造成了负面影响。比如,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匿名性、虚拟性、互动性为负面信息的扩散准备了土壤,同步监管机制的缺失容易让共享信息鱼龙混杂,暗流涌动,影响大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与健康价值观念的形成。同时,长时期沉溺虚拟世界,容易出现孤僻、疏离、人际关系淡漠等不健康心理,缺乏约束力和监管的网络行为可能会引发大学生的自我角色混乱与人际信任危机等问题。[4][5]

不管是在什么情况下,人口数量的变化都代表了农业经济发展的兴衰,人口在地域分布上的不均衡实际上也是农业生产区域差异的体现。在进行历史农业地理研究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弄清不同时期人口数量的改变以及耕地面积的变化,而不应该单纯地对其开展定性研究,一定要理清人与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从人本主义出发实施历史农业地理研究。[3]

2 新媒体环境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台的发展现状

大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交等方面对新媒体的依赖度逐步上升,新媒体平台已经成为学生心理自助、求助、互助的重要方式。高校也在适应时代变化,探索适应新媒体环境的工作机制。前人调查显示目前的心理健康新媒体工作平台中,微信公众号的平台形式最为活跃。有研究者采用网络调研的方式,针对国内多所高校的微信公众号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微信平台已有一定发展,其服务体系方面仍有待完善,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心理咨询和心理援助方面的内容涉及较少;长期投入使用且拥有一定受众群的微信平台较少;内容形式单一、层次浅薄、系统性缺乏等等问题,平台服务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6]同时还有高校开展的校园心理微电影等一些富有启发性和生动性的新媒体教育形式也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适用于高校环境和大学生群体。[7]在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改革中,有研究者认为可以要利用新媒体特点,推出优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率。[8]

可以看到高校正在积极摸索一套适应新媒体环境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机制,但总体上仍滞后于学生群体的心理需求,学生网络行为的引导和网络法制教育也需同步跟进。

3 新媒体视域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台建设的几点思考

3.1 借力大数据技术促进心理健康新媒体平台的信息联动与成果共享

临床教学重视理论、实践相结合,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疾病基础知识。因妇产科学实践性和理论性较强,妇产科患者疾病涉及隐私部位,患者自我保护意识较强,普遍存在让抗拒带教学生进行检查现象,加大治疗难度[7]。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学习主动性下降,重复学习情况严重,学生探究性不强;老师教授什么知识就学什么,学习较为随意,没有意识到妇产科学学习的重要性;传统教学模式也是以老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老师为主导,学生被动学习,独立学习意识和思考意识缺乏。该种教学方式培养出的医师已经不能适应多变的临床情况和复杂的医疗环境,可能出现诊断失误或其他医疗事故,严重威胁患者安全[8]。

同时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流新媒体平台与基层新媒体阵地的建设与推广,乃至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纳入当地社会综合治理体系。从信息来源看,新媒体渠道的信息来源鱼龙混杂,易藏污纳垢,存在误导和伤害学生的可能性。因此迫切需要着力打造信息可靠、准确、专业的心理健康官方新媒体平台,如官方网站、微博、公众号等,建设长期、可靠的心理健康教育媒体阵地,向学生提供其身边的、可得的、有效的援助资源。从长远社会视角来看,大学生是未来的社会人,即将踏入社会承载民族传承和国家建设的重要使命,他们的心理健康工作理也应纳入当地社会综合治理体系,为预防社会矛盾、提升社会幸福感提供助益。

首先,加快心理健康教育的大数据平台建设,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信息联动与成果共享,促进教育研究工作,以研究支撑应用。新媒体时代和大数据技术带来的信息共享和整合模式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机遇。利用大数据在信息采集、整合和分析领域的优势,加强顶层设计,促进校际合作共享,加快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的大数据平台。建立全国高校学生心理大数据平台,打破信息壁垒,将统计数据汇总分析,对当前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质以及大学生心理问题共性和个性问题进行校际共享和交流,便于有效预测,相互借鉴,精准应对。

方干晚年,诗僧齐已有诗寄方干云:“云门几回去,偏题好林泉。”云门山是唐代越州地区禅宗分支云门宗发祥地,会昌灭佛时毁灭殆尽,大中之后又重修了多座寺庙,也可以看出方干晚年造访佛寺的频繁程度。

3.2 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加强新媒体平台的文化引导与信息监管

在心理健康新媒体平台上创造良好的平台文化氛围,首先需要有科学、规范、有吸引力的文化来源。新媒体平台中不乏相关信息,但相关信息资源良莠不齐、各自为政,有必要进行有组织、有针对性的资源整合,进行健康的文化引导与氛围营造,并有专业与技术团队协同对平台资源进行信息监管。比如,利用新媒体影响力延伸心理课堂教育文化。课堂教育是教育的主阵地之一,以往研究和实践中,心理健康面授教学有其独到的教育效果,但其组织成本、师资门槛较高,影响范围受限。可以充分结合课堂教育的效力和新媒体平台的推广优势,打造一批好的心理健康课堂教育成果,采用线上线下共享联动的模式进行教学推广。比如建设一批“心理健康精品课程”、开设“名师讲堂”、“心理微课”等多种方式,将优质的课堂教育资源在新媒体平台进行输出共享。

3.3 加强新媒体心理舆情监控,防范心理危机及潜在风险

自杀预防及危机干预工作一直是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重难点。危机事件在新媒体环境中易发生群体扩散效应,导致负面效应和消极社会心态,造成社会潜在风险。实际工作中可以看到,不少学生曾通过新媒体平台发现身边人的危机信息,比如流露自杀想法或表达自杀言论等,这说明了新媒体手段在心理问题与心理危机识别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我们应利用好新媒体时代带来的这个工作契机,建立新媒体舆情监控、预警、处置机制。一方面要做好预防教育,及时识别网络心理危机舆情,比如,可以利用学生的新媒体使用特点,发挥学生朋辈在心理动态信息收集和心理互助中的作用,让新媒体平台成为发现心理问题与危机的第三只眼睛。另一方面要及时处置新媒体中的心理危机信息,启动危机干预,遏制恶性传播,消除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 杨武成,张娟.从新媒体到“心媒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路径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6(38):148-150.

[2] 张大均.我国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08(11):40-42.

[3][4] 黄进.强化新媒体时代的心理健康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7-06-04(005).

[5] 殷成洁,樊巧云.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4(26):86-88.

[6] 徐祖亮.新媒体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基于微信公众号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的建设[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中国特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2015:6.

[7] 刘飞.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载体研究——以校园心理微电影为例[J].陕西教育(高教),2016(08):73-74.

[8] 郭彦霞.基于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改革[J].职业,2016(06):116-117.

Thought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Mental Health Work Platfor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Media

WANG Lei,WU Jiujun
(Hainan University,Haikou,Hainan 557028)

Abstract The influence of new media environment on college students'life style and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is adoubleedged sword.Faced with new opportunities and new problems,we can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media platform for mental health from three aspects at least:using big data technology to promote the information linkage and sharing of results of new media platform for mental health;integrating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resources,strengthening cultural guidance and information supervision of new media platform for mental health;Strengthen the monitoring of public opinion in new media to prevent psychological crisis and potential risks.

Keywords new media;mental health education;platform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 G448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6400/j.cnki.kjdkx.2019.08.074

[基金项目]2017年海南大学辅导员专项课题“新媒体视角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研究”(Hdfdy201740);2018年海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海南省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构建”(Hnky 2018-17);2019年海南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hdjy1980)

标签:;  ;  ;  ;  

新媒体视域下心理健康工作平台建设的思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