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进口替代”经济增长分析(1886/1920)_进口替代论文

日本“进口替代”经济增长分析(1886/1920)_进口替代论文

日本“进口替代”型经济增长分析(1886~1920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经济增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进口替代”是发展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一般认为,它是一种“从经济上的独立自主的目的出发,减少或完全消除某种产品的进口,国内市场完全由本国生产者供应的政策”〔1〕。1950年, 普雷比希(Prebisch)和辛格(Singer)就竭力主张后发展国家的工业化,因为后发展国家初级产品的出口面对的是有限的世界需求,而制成品的国内需求却在不断增长,因此与之相联系的贸易条件便日益恶化,后发展国家的出路只有实行“进口替代”,可以说“进口替代”是工业化的一个必需的阶段。70年代,旅美华人经济学家杨叔进又指出:“进口替代是一种自然的过程”,“十九世纪晚期和二十世纪早期的日本经验便是人们常常引用的例子”〔2〕。 本文从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和对外贸易结构变动两个方面对这段时期日本的“进口替代”情况进行考察和分析。

一、经济增长及产业结构的“进口替代”分析

“进口替代”既与工业化有关,也与对外贸易有关,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化导源于整个产业结构,尤其是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变化。本文这一部分从日本的经济增长率入手,分析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比率变化和制造业行业比率的变化,从而观测“进口替代”的效果。根据大川一司和罗索夫斯基(Rosovsky)的研究,日本现代经济增长及工业化的起点是在1886年,因为此前如1880~1885年间制造业的实际生产额是停滞不前的,1886年却迅速地增长,增长率达到了18.3%〔3〕。因此, 本文的分析时限确定为1886~1920年,为了便于比较和使用资料上的方便,个别地方的时限适当提前或延后。

从1886年到1920年,日本的经济增长率在当时世界上是很高的。从表1看,作为一个新兴的资源匮乏的国家, 它超过了正在走向衰弱的英国和萎糜不振的意大利,而与美、德等强国以及澳大利亚和斯堪的那维亚半岛等资源丰富蓬勃发展国家相提并论,而同期中国的年均经济增长率只有1.00%(1887~1914)〔4〕。

表1 日本及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率

日 英意美德澳瑞典丹麦

1881~1885

1.71 0.752.61

3.79

2.173.05

1886~1890 3.53

1891~1895 3.12

2.42 1.32 4.30 3.09

0.44

3.363.60

1896~1900 2.25

1901~1905 1.84

1.32 2.79 3.86 2.84

4.273.45

3.25

1906~1910 2.29

1911~1915 3.35

0.20 1.49 2.70 1.331.51

2.34[b]

1916~1920 4.77

资料来源:(日)南亮进《日本的经济发展》,景文学等译,对外贸易出版社,1989年,P42,P52。

(注)a:1893~1900年,b:1911年。

日本的经济增长率之所以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根据美国哈佛大学格辛克隆提出的相对后进性假说,在初期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越低,其后来的经济增长率越高。因为经济发展的水平低下就意味着该国的技术水平的落后,从而从其他先进国家引进技术的可能性就大。 19 世纪80年代日本的相对后进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日本在开始现代经济增长时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如前所述,日本现代经济增长是从1886年开始的,因资料所限,我们缺乏该年度的横向比较数字,兹以此前的1870年为例。假设1870年英国的人均GNP指数为100,则日本只为25.1,在所有可举例国家中最低,详见表2。第二, 日本与发达国家在各自现代经济增长起点时之间的差距。以1965年的美元币值计算,日本现代经济增长开始时的人均GNP只有136美元,只达到英国现代经济增长时的59.9%,美国的28.7%,澳大利亚的17.9%,详见表3。

表2 1870年时的人均GNP指数

国家 指数(英国=100)

英国100.0

荷兰 94.0

比利时69.7

美国 68.9

法国 64.3

德国 63.5

加拿大60.2

意大利57.6

丹麦 54.5

挪威 54.3

俄国 34.3

日本 25.1

资料来源:南亮进,前引书P31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制造业的发展对其贡献最大。从每年各产业实际产值的增加占该年度实际GDP增加的比率, 即相对贡献度来看,如表4所示,1888~1900 年制造业的相对贡献度为31.6%,1900~10年上升为52.4%,1910~20年为45.0%,在整个20世纪前20年里都占有最高的比例。制造业在GDP 中的构成比例也随之呈逐步上升趋势,如表5所示,在名义GDP的构成中,制造业的比例由1888年的19.6%上升到1900年的25.5%,再上升到1910年的31.9%,又上升到1920年的40.9%。表4和表5都证明日本的产业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表3 现代经济增长初始阶段的人均GNP

国家 人均GDP(1965美元币值)年代

澳大利亚 760 1861~69

瑞士 529 1865

加拿大508 1870~74

美国 474 1834~43

丹麦 370 1865~69

荷兰 347 1831~40

比利时326 1831~40

德国 302 1850~59

挪威 287 1865~69

意大利261 1861~69

法国 242 1831~40

英国 227 1765~85

瑞典 215 1861~69

日本 136 1886

资料来源:南亮进,前引书,P31。

表4 各产业对实际GDP的相对贡献度(%)

时期 A产业

M产业S产业全产业A+M+S

1888~1900 17.831.6 50.6 100

1900~1910 20.852.4 26.8 100

1910~1920 11.045.0 44.0 100

资料来源:南亮进,前引书,P98整理

表5 名义GDP的产业构成(%)

时期

A产业M产业S产业全产业A+M+S

188844.7 19.6 35.7 100

190040.5 25.5 34.0 100

191036.4 31.9 31.7 100

192029.0 40.9 30.3 100

资料来源:南亮进,前引书,P100整理

在制造业内部,产业结构也发生着变化。如表6所示, 纺织业在制造业产值中所占的比重由1877年的26.4%上升到1900年的37.2%, 到1920年时仍维持在35.8%, 这是日本实行以纺织业为主的轻工业“进口替代”的结果。重化学工业在制造业产值中的比重由1877年的22.9%下降到1900年的15.9%,这一方面是因为纺织业实行“进口替代”效果明显,所占比重上升所致,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集中生产要素支持纺织业的“进口替代”,根据产业次序的选择,重工业暂时没有得到发展,甚至纺织业所需的机器设备也主要依赖从国外进口。从1900年到1920年,重化学工业在制造业产值中的比重由15.9%上升到31.2%,这是这个时期日本不仅实行轻纺工业的“进口替代”,同时广泛实行重化工业“进口替代”的结果。

表6 制造业名义产值的各行业构成(%)

时期 纺织业 食品业 重化工业

其它

1877

26.437.1 22.9 13.6

1900

37.235.8 15.9 11.1

1920

35.822.7 31.2 10.3

资料来源:南亮进,前引书P120计算整理

二、对外贸易结构的“进口替代”分析

“进口替代”是在制造业生产领域实施的,它的效果则更重要地从对外贸易商品的结构变动中反映出来。而对外贸易从明治维新以后就在日本的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从19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的对外贸易迅速地增长,详见表7。 20世纪20年代初,日本的输出和输入分别是19世纪70年代末的19.9 倍和16.6倍,而同期的世界贸易只增长到2~3倍。 输出和输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在19世纪90年代初分别为3.2%和6.0%,到20世纪20年代初分别上升到10.1%和16.9%。

对外贸易量的扩大也引动了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从表8和表9看,从19世纪70年代末到20世纪20年代初,工业品的进口比重由91.2%下降到45.7%,降低了一半,如此大的降低幅度主要是由轻工业品进口比重的下降造成的,其中纺织品由54.0%下降到5.0%, 已经微不足道了,其它轻工业品也从17.8%下降到9.0%, 这说明这段时期轻工业品的“进口替代”是取得了明显效果的。重化工业品的进口比重在19世纪末期由19.4%上升到32.6%,这是为了促进轻纺工业的“进口替代”而大量进口机器设备和先进技术的结果,从世纪之交之后的近20年间,重工业的进口比重一直维持在30%稍多一点的水平,不再上升,说明这时期对重化工业产品也开始实行“进口替代”,但因为这段时期“进口替代”的重点仍然是轻纺工业,尤其是纺织产品已经开始向国外大量出口,并形成为出口的支柱产业,出口比重由41%多上升到60%多(这同时是一个机制纺织品代替手工纺织品的过程,而表3、表2并不能反映出这一点)。因此20世纪头20年重化工业的“进口替代”效果尚不很明显。

表7 日本贸易的增大

输出输入

输出输入世界贸(f,o,b) (c,i,f)

期间 指数指数易指数与GNP 与GNP

比率 比率

1874~1883 52.764.1

××

×

1877~1886 66.269.1

××

×

1882~1891 100.0

100.0100.0

×

×

1887~1896 143.1

164.3116.0 3.2

6.0

1892~1901 202.0

275.0130.6 3.9

8.8

1897~1906 295.7

400.5159.8 5.2 11.6

1902~1911 417.9

487.6185.7 6.7 12.8

1907~1916 643.7

592.8192.8 9.2 13.9

1912~1921 921.2

749.2192.6 10.6 14.2

1917~1926 1049.1 1067.9

223.2 10.1 16.9

资料来源:(日)大川一司、筱原三代平,梅村又次主编《长期经济统计》第14卷《贸易和国际收支》,东洋经济新报社,1974年, P3整理。

(注)根据五年平均数计算。

随着工业品“进口替代”的发展,其进口比重急剧下降,而一次产品的进口比重却不断上升,由19世纪70年代末的8.8%上升到20 世纪20年代初的54.3%。这一方面是工业品进口比重下降突显出一次产品进口比重的上升,另一方面是由于工业品的“进口替代”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原材料的结果,而日本又是一个自然资源匮乏的国家,原材料对国外的依赖程度很高,进口比重由原来的8.1%上升到38.2%。同时, 日本一次产品的出口比重也下降了,由42.5%下降到7.3%, 因为一方面一次产品在国内加工可以获得越来越大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进口替代”初期所需大量机器设备的进口主要依赖于一次产品的出口所换取的外汇来支付,随着轻纺工业“进口替代”的成功,国外市场也开拓了,所需外汇已经可以不再主要用一次产品来换取,因而出口比重就下降了。

表8 出口商品的结构(%)

工业品

时期 一次产品 合计 纺织品 其它轻工业品 重化学工业品

商品

1974~83 42.5

57.5

42.4 6.9

8.2 100.0

1877~86 39.5

60.5

43.0 7.8

9.7 100.0

1882~91 33.0

67.0

45.6 9.0 12.4 100.0

1887~96 26.3

73.7

48.9 11.3 13.5 100.0

1892~1901 21.0 79.0

52.6 13.2 13.2 100.0

1897~1906 16.6 83.4

53.6 15.9 13.9 100.0

1902~11

14.1 85.9

53.8 17.2 14.9 100.0

1907~16

12.3 87.7

53.6 16.7 17.4 100.0

1912~219.0 91.0

56.4 15.3 19.3 100.0

1917~267.3 92.7

63.6 14.0 15.1 100.0

资料来源:(日)大川一司,南亮进《近代日本的经济发展》, 东洋经济新报社,1975年,P89整理

表9 进口商品的结构(%)

时期一次产品 工业品

合计 粮食 原料 合计 纺织品 其他轻 重化学 全商品

燃料工业品 工业品

1874~838.8 0.7 8.1 91.2

54.017.8 19.4 100.0

1877~86

10.3 0.8 9.5 89.7

49.618.7 21.4 100.0

1882~91

18.7 5.0 13.7 81.3

37.417.4 26.5 100.0

1887~96

28.3 7.1 21.1 71.8

28.214.6 29.0 100.0

1892~1901 36.4 9.9 26.6 63.6

16.814.2 32.6 100.0

1897~1906 43.2 13.8 29.3 56.9

11.812.3 32.8 100.0

1902~11

45.2 12.5 32.8 54.89.610.8 34.4 100.0

1907~16

50.0 10.3 39.7 50.05.7 9.9 34.4 100.0

1912~21

52.6 12.5 40.1 47.43.3 8.5 35.6 100.0

1917~26

54.3 16.1 38.2 45.75.0 9.9 30.8 100.0

资料来源:(日)大川一司、南亮进《近代日本的经济发展》,东洋经济新报社,1975年,P90整理。

工业“进口替代”的效果还可以从进口依存度方面清楚地反映出来。所谓进口依存度就是进口量与国内需求的比率(国内需求=国内产量+进口量-出口量)。表10是一个一些主要工业产品的进口依存度变化表。纺织品的进口依存度从19世纪70年代末的42.2%下降到20世纪20年代初的6.5%,国内需求的93.5 %的纺织品都可以由国内生产提供而不需要进口,纺织品“进口替代”的效果与前文对外贸易结构变动的分析是一致的。化工产品、金属制品、机械产品的进口依存度从19世纪70年代末起逐渐上升,到世纪之交时达到最高值,而后逐渐减少或基本保持不变,重化工业的“进口替代”效果也与前文对外贸易结构变动的分析基本一致。

表10 进口依存度的变化(%)

期间纺织品 化学品 金属品 机械

1874~1883 42.24.8 32.7

26.0

1877~1886 37.04.6 40.9

31.8

1882~1891 28.97.5 48.4

50.8

1887~1896 21.1

11.5 59.2

60.4

1892~1901 16.2

18.9 69.5

65.3

1897~1906 16.5

27.1 73.8

62.4

1902~1911 15.3

33.3 66.3

53.2

1907~1916 9.2

33.7 50.9

40.3

1912~1921 4.6

31.1 36.1

23.1

1917~1926 6.5

31.2 32.1

23.3

资料来源:前引大川一司等《长期经济统计》第14卷,P19整理

三、“进口替代”的经济保护措施

发展经济学认为实行“进口替代”的贸易保护措施有关税、汇率等经济手段以及政府补贴、进口限额等行政手段。下面分析一下日本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实行贸易保护的经济性措施。

关税是一种最重要的贸易保护措施。“保护关税如果使价值有所牺牲的话,它却使生产力有了增长,足以抵偿损失而有余”〔5 〕这段时期,日本先后废除了明治维新以前的一些不平等条约,收回了关税自主权。表11按产业分类列示了这段时期的平均关税率。从该表看,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日本的关税税率是逐渐提高的,总体税率由1893年3.91%提高到1913年的19.81%,其中轻工业提高幅度最大,从3.78 %提高到26.13%,纺织业从3.2%提高到20.68%,食品加工业从3.22 %提高到42.67%,其他轻工业也从4.71%提高到21.11%。一次产品和重化工业产品是促进轻纺工业“进口替代”所必需的,关税水平虽有提高,但提高幅度大大低于轻工业,分别从3.43%提高到10.94%,从4.32 %提高到17.66%。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忙于战事,日本又乘隙获得了较快的发展,随着经济实力的上升,来自国外工业产品的压力大大减小,关税税率也随之大幅度下调,但轻纺工业的税率仍然要高于一次产业和重化工业。

表11 按产业分类的平均关税率(%)

一次

纺织 食品C 其它轻工 轻工产品 重化工业 全商品

年代 产品A 产品B

业产品DE=B+C+D 品F

A+E+F

1893 3.43

3.20 3.224.71 3.78 4.32 3.91

1898 2.68

2.84 3.364.62 3.69 4.24 3.71

1903 6.63 12.43 12.61 11.8612.24 9.32 9.88

1908 12.69 14.86 35.89 16.2120.87 13.33 16.19

1913 10.94 20.68 42.67 21.1126.13 17.66 19.81

1918 7.02

9.55 24.44 11.7113.99 9.06 10.68

资料来源:前引大川一司等《长期经济统计》第14卷,P81整理。

非均衡的汇率制度也是一种实行“进口替代”时的重要的贸易保护措施。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确定的均衡汇率只是一种理想汇率,当本币贬值时,进口产品的价格高于它的真实价格,本国工业产品的价格相对较低从而抑制了外国产品的进口;当本币升值时,则出现相反的情况,便利了外国产品的进口,但“进口替代”所需的资本品和中间产品的价格也相应降低了,这对“进口替代”来说又有有利的一面。因此,汇率对“进口替代”的作用较为复杂。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货币英镑和美元自身的波动幅度较大,再加上日元本身也极不稳定,这就更使分析的难度加大。因此,本文采用进口相对价格来分析“进口替代”对象的相对价格变动。

所谓进口相对价格就是进口价格与国内价格的比值,这是一个极小数,为了分析方便,再乘100,见表12。 进口相对价格本身已经包含了汇率作用的因素,并且观察起来更加直观。从19世纪70年代末到20世纪20年代初,纺织品的进口相对价格从42.1上升到78.9,就是说国外的纺织品在日本的销售价格与国产纺织品相比上升了几乎一倍,因此对国外纺织品起了极强的抑制作用。重化产品的进口相对价格如机械、金属制品和化工产品各有波动,但变化趋势不明显。可见,进口相对价格的结构变化对“进口替代”的利益效果同前面分析的关税政策效果是一致的。

表12 进口相对价格的变动

期间 纺织品化学品 金属品机械

1874~1883

42.1 103.662.6 67.5

1877~1886

40.1 104.758.5 70.5

1882~1891

42.4 104.459.7 65.5

1887~1896

51.2 100.663.6 59.4

1892~1901

56.7 94.761.6 55.4

1897~1906

60.9 87.056.7 44.5

1902~1911

64.2 82.264.5 36.0

1907~1916

67.7 85.475.1 36.0

1912~1921

78.0 87.494.3 42.4

1917~1926

78.9 82.8

101.7 51.5

资料来源:前引大川一司等《长期经济统计》第14卷,P25整理。

(注)进口相对价格=(进口价格/国内价格)×100

注释:

〔1〕罗志如等《当代西方经济学说》,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年,P369。

〔2〕杨叔进《经济发展的理论与策略》,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3年,P350。

〔3〕Ohkawa and Rosovsky:Japanese Economic Growth: TrendAcceleratio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Se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4〕刘佛丁、王玉茹、于建玮《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 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P70。

〔5〕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 1961 年,P128页。

标签:;  ;  ;  ;  ;  ;  ;  

日本“进口替代”经济增长分析(1886/1920)_进口替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