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基于药性组合的归胃经中药的药理作用特征论文_包昶厅

试析基于药性组合的归胃经中药的药理作用特征论文_包昶厅

包昶厅

(无锡市中医医院 江苏 无锡 210000)

【摘要】 胃经,全称足阳明胃经,归胃经的中药主治肠胃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病症和咽喉、头面、口、牙、鼻等器官病症,以及胃经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1]。目前中药药性的研究多局限于单一或两类药性层面,偏离了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整体观念[2]。本文通过整理2005 年版《中国药典》中归胃经中药之药性资料,探讨和分析不同药性组合的归胃经中药的药理作用特征;中药得药性与药理作用相结合,总结归胃经中药的药理作用的一般特征和规律,分析归胃经中药的作用机制,探讨归胃经中药的药理,以供参考。

【关键词】 药性组合,归胃经中药,药理作用

【中图分类号】R2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3-0336-02

中医之胃,不同于西医解剖学之胃。胃为六腑之一,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受纳、腐熟水谷,生理特性是主通降、喜润恶燥,有“太仓”、“水谷气血之海”之称[2]。从中医针灸的角度看胃经,即足阳明胃经,乃十二经脉之一。本经一侧45穴,其中15穴分布于下肢的前外侧面,30穴在腹、胸部与头面部。首穴承泣,末穴厉兑。主治肠胃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某些病症和咽喉、头面、口、牙、鼻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1]。下面就来聊一聊归胃经中药的药性与药理作用特征。

1.依据

2005 年版《中国药典》中归胃经中药;

2.整理标准

为方便整理与理解,将中药的大热、微热、大寒、微寒、微辛、微苦等统一为热、寒、辛、苦。以性-味-归经药性组合作为基本单位。例如,南沙参的性味与归经为甘,微寒,归肺、胃经,则南沙参应包含 2 种药性组合,分别是寒甘肺、寒甘胃[2]。

2005年版《中国药典》中有性-味-归经明确记载的共 177味,对这177味中药药理特征进行总结和分析。

3.整理方法

3.1 气、味特征总结与分析

本文对其四气、五味进行统计分析,以每味中药的名称、四气、五味作为数据表的字段,输入具体数据,利用 Access的查询和编程功能得到归胃经中药的四气、五味比例分布特征[2]。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2 关联分析

关联规则挖掘可以发现大量数据中项集之间的相关联系[3]:运用Enterprise Miner板块(SAS8.2软件),对10个药性组合(寒苦胃、寒甘胃、寒辛胃、寒咸胃、热辛胃、温苦胃、温甘胃、平苦胃、平甘胃、平辛胃)进行10次关联规则分析[2],由于中药药理较复杂,本次单纯考虑药性与药理之间的关系,排除药理之间的关系。

4.结果

4.1 四气五味论,归胃经中药的分布

药性以五味论,归胃经的苦味中药占29.30%,甘味中药占28.10%,辛味中药占27.20%,咸味中药占5.30%,涩味中药占4.10%,淡味中药占3.30%,酸味中药占2.90%。

4.2 归胃经药各药性组合的药理特征

按照3.2关联分析,得到规则共161条,其中:2条寒苦胃中药与抗菌、抗肿瘤、免疫促进的药理作用相关度54.84;16条寒苦胃中药与抗菌、抗炎、抗肿瘤的药理作用相关度51.61;3条寒咸胃与抗菌、抗氧化、降血压、免疫促进相关度50;3条寒咸胃与抗菌、强心相关度50;3条寒咸胃与抗菌、抗缺氧相关度50;3条寒咸胃与抗菌、抗凝血相关度50;3条寒辛胃与抗菌、抗炎、抗病毒、降血压、镇痛的相关度60;3条寒辛胃与抗病毒、降血压、免疫促进、利尿相关度60;3条寒辛胃与抗菌、抗病毒、抗肿瘤、降血压的相关度60;3条寒辛胃与抗炎、抗病毒、降血压、解热的相关度60;3条寒辛胃与抗菌、抗病毒、降血压、保肝的相关度60;5条热辛胃与抗菌、抗炎、抗肿瘤、镇痛、保肝的相关度71.43;4条热辛胃与抗菌、抗炎、抗溃疡的相关度57.14;4条热辛胃与抗菌、抗炎、降血脂的相关度57.14;4条热辛胃与抗菌、抗炎、降血压的相关度57.14;3条平苦胃与抗菌、镇静的相关度50;4条平甘胃与抗肿瘤、抗溃疡、镇痛的相关度57.14;4条平甘胃与抗炎、抗肿瘤相关度57.14;6条温苦胃与抗肿瘤、降血脂相关度50;4条温甘胃与抗肿瘤、抗氧化、降血压、免疫促进相关度57.14;8条温苦胃与抗菌、降血压相关度66.67;3条平苦胃与抗菌、降血压相关度50;4条温甘胃与抗菌、降血压相关度57.14;3条寒咸胃与抗菌、降血压相关度50;4条热辛胃与抗菌、降血压57.14;19条寒苦胃与抗菌、免疫促进相关度61.29;4条温甘胃与抗菌、免疫促进相关度57.14;3条寒咸胃与抗菌、免疫促进相关度50;3条平辛胃与镇静、降血压相关度50;3条平苦胃与镇静、降血压相关度50;4条温甘胃与镇静、降血压相关度57.14。

5.探讨

由4.1结果可知,归胃经的中药苦味、甘胃、辛味较多,各占大约1/3,咸味、涩味、淡味、酸味较少。苦能泄、能燥,具泄热燥湿之效,适用胃热证;甘能补、能和,具补虚、缓急止痛、调和药性之效,甘入脾,补脾气之虚,脾胃表里[3],一些归胃经证候需缓、需补;辛能散、能行,具发散宣通、行气活血之效,适用肝郁气滞型胃病。咸能软、能下;涩与酸相似,能收、能固;淡能利、能渗,对应的胃经疾病临床较少见。

由4.2药性组合与药理作用的相关度可知,四气相同的药性组合具有某些共同的药理作用,但因其五味的不同药理作用表现出差异性,五味相同的归胃经中药,其药理作用规则亦表现出此性质[2]。如归胃经的中药苦味与抗菌相关,辛味与降血压相关,甘味也与抗菌相关,咸味只有寒咸胃 1 个药性组合(抗氧化、免疫促进、强心、抗缺氧、抗凝血、抗肿瘤、降血压)。

研究不同药性组合的归胃经中药的药理作用特征,与经验知识和用药原则相符,科学合理。药理作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分别体现了胃病的病因和引起的后续机体应激。中医辩证地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治疗胃病需同时考虑病因和后续应激,合理科学用药。

【参考文献】

[1] 百度医药—中药查询.

[2] 张百霞,顾浩,过红玲,马莉,王耘,乔延江,基于药性组合的归胃经中药的药理作用特征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第39卷第13期2014年7月:2404—2407.

[3] 刘亚波.关联规则挖掘方法的研究及应用[D].吉林:吉林大学,2005.

论文作者:包昶厅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8月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10

标签:;  ;  ;  ;  ;  ;  ;  ;  

试析基于药性组合的归胃经中药的药理作用特征论文_包昶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