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未成年人恐艾心理形成与自我调适论文_秦铂涛

1例未成年人恐艾心理形成与自我调适论文_秦铂涛

(四川省江油一中2015级11班 四川江油 621709)

【摘要】恐艾症也叫“艾滋病恐惧症”,常表现为疑病、抑郁、焦虑、恐惧、强迫等症状,可同时伴有与艾滋病的临床症状相类似的躯体症状,多发于有高危性行为者。本文案例特殊,一位无性行为的未成年人以顽强的毅力完成了恐艾心理的自我调适。

【关键词】恐艾;心理;自我调适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5-0090-02

我的一位好友不幸成为了一名恐艾患者。本应在高三教室中冲刺高考的他却多次奔波各地寻求专家的帮助。最终,他以惊人的毅力从恐艾的阴影中走了出来。作为好友的我不断学习艾滋病的相关知识,研究他的心理,帮助他走过了这段艰难的人生路。

1.恐艾及自我调适历程

2017年3月的一天,朋友理完发后发现头上有个小伤口就担心染病。他先是担心乙肝,父母说他有抗体才放了心,哪知她母亲一句“就怕艾滋病”的无心话却引起了他的恐惧,直到一个月后验血阴性才放心。6月,在公交车上不小心划了一个小伤口又让他耿耿于怀,两个月后他忍不住瞒着父母自己到医院去验血,离开医院后又怀疑护士用了一根别人用过的带血棉签给他止血。后来他母亲带他到医院去找到那个护士,好心的护士从头到尾给他作了演示讲解,让他暂时消除了疑虑。没过几天,很不幸的是他的脚指甲沟炎加重了,在医生的强烈建议下拔了指甲。可事后,他一直怀疑护士使用公用的钳子而担心感染艾滋病,刚平静下来的心再次严重地焦虑起来,通过医生耐心地演示讲解又让他暂时释疑。但不久,他再次担心那个棉签,而且严重失眠。在他的要求下,父母辗转帮他预约了一位恐艾心理专家。作为好友的我陪着他们赶到乐山,通过与专家近两个小时的交流,我们终于看到他久违的笑脸与放松的表情。可是,第三天他又担心两天前吃饭时咬破嘴皮而可能感染艾滋。他的反复让父母十分怀疑以前的那位专家,为他挂了四川华西医院心理咨询专家号,但他坚决反对。他主动联系了原来那位恐艾心理专家,通过交流,再次让他焦虑的心得到平静。

他反对到华西的理由是想自己调整心理,并且说了他的计划:找正规资料学习艾滋病知识,转移注意力,努力保持乐观的心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他不再在网上去搜索有关艾滋病的资料,而是购买了一些关于艾滋病的正规书籍学习。情绪低落时按照专家的建议,转移注意力,不断调适。他每天给自己写信鼓励自己,努力保持乐观和快乐。经过努力,他再也不焦虑和恐惧了,我也经常听见他边作业边唱歌,学习成绩优异的他再次找到自信,学习热情再次回归,可以说他已成功脱恐。脱恐后,他对自己的性格进行了很多反思并努力改变,他说要做一个幸福快乐的人。他完善自己的同时,与他母亲进行了一次深谈并给她写了一封信,分析了母亲的性格,希望她为了自己,也为了全家人,做一个幸福快乐的人,并给出了具体建议。

2.恐艾特点分析

在陪伴朋友的过程中,通过学习比较,我发现他的恐艾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无性行为。参考国内外关于恐艾心理形成的案例,可以发现他们大都认为恐艾与高危性生活有关,但可以确定的是我的朋友从没有性行为。二是未成年人,朋友今年才17岁。根据孙建军等人的统计显示[1]:在人群中,恐艾发生率女性多于男性,31~40岁群体高于21~30岁群体,40岁以上者高于40岁以下者。而20及以下者未被提及,可见,未成年人恐艾是很少见的。

3.病因分析

3.1 家庭环境

我朋友出生于一个家境较好的教师家庭,从小家教严格。他幼时体弱多病,并且被幼儿园老师弄丢过一次。他母亲总是担心他的身体和安全。父母的这种焦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促成了他对自己身体的忧虑。

以上情况再次证实了Miller(1989)的观点,他认为可以把“艾滋病恐惧症”解释为对健康的过分关注,这与患者特定的人格特质及其生活经历存在高相关 [2] 。Green等人(1988)指出,有些患者报告说他们以前就出现过类似的对其它疾病的担忧[3]。实际上,这些担忧都可以被解释为患者脆弱的人格特质发生作用的一系列表现形式,而对艾滋病的担忧只是其中的一种形式。

3.2 持续压力

高三的学习是紧张的,高考是有压力的,在这个环境里,当生命受到威胁时,压力就转移了。

3.3 意外刺激

压力的转移就像火山爆发,压力就像是地幔下不断运动的岩浆,一旦有出口总要释放出去,在高考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下,恐艾就成了那个薄弱的出口。

4.自我调适的分析

我朋友之所能通过在专家、朋友、父母的帮助下完成自我调适,归纳起来做好了以下几点:

4.1 学习艾滋病专业正规资料

恐艾患者不断在网上搜索相关资料,而网友的回答众口纷纭而且大多不够严谨规范,所以越看越焦虑,越焦虑越想看。事实上,只有学习正规权威的资料,才能正确判断感染艾滋病的可能性并积极预防。

4.2 保持正确的安全观

恐艾说到底就是担心患艾滋病后产生一系列后果,尤其是死亡。我们应当认识到根本没有绝对安全的生活,如车祸、手术、坐飞机,甚至走路都可能会遇到危险,而感染艾滋病毒只不过是这些危险之一,我们有安全意识是对的,但过分担心却是不对的。

4.3 转移注意,随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如打游戏,找朋友玩,唱歌跳舞,打篮球等等。当恐艾者注意力转移到他的学习和工作上时,脱恐就成功了一大半,可以说,能在学习或工作上找到快乐和成就那就实现了脱恐的目标。

5.结语

艾滋病恐惧症的形成与生活环境息息相关,与个人生活经历相关。恐艾者只有通过学习艾滋病专业正规资料、保持正确的安全观、转移注意和随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等进行自我调适,才能真正实现脱恐。

【参考文献】

[1] 孙建军卢洪洲,艾滋病恐惧症人群分布特点分析,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分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08-11-14,160-162.

[2] Miller D,Acton T M G,Hedge B. The worried well:their identification and management. Journal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Physicians,1988, 22: 158—165.

[3] Davey T.,Green J.The worried well: ten years of a new face for an old problem.AIDS Care,1991,3(3):289—193. From Academic Search Premier database.

论文作者:秦铂涛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19

标签:;  ;  ;  ;  ;  ;  ;  ;  

1例未成年人恐艾心理形成与自我调适论文_秦铂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