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街舞训练对视障儿童的健康状况和社会参与能力的干预论文_陈世圣 纪钟源 方燕君*

(汕头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系,广东 汕头 515041)

基金项目:2016年汕头大学医学院PSBH项目,项目名称:街舞训练对视障儿童运动协调性以及心理状况的干预

摘要:目的 探究街舞训练对视障儿童健康状况和社会参与能力的干预,旨在为盲校开设街舞训练课程提供依据,并提升视障儿童生活质量,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同时提高社会对该特殊群体的关注度。方法 选取汕头市特殊教育学校已接受过街舞训练和未接受过街舞训练的视障儿童各10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 《视障儿童生命质量测定量表(8岁以上组)》对其健康状况和社会参与能力进行评估,使用 SPSS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视障儿童是否参与街舞训练,其评估总分均数具有显著性差异,在角色功能和视障儿童特异性模块有显著性差异,而在生理、情感、社会功能和残疾儿童共性模块未有显著性差异,但有训练均优于未参与训练。结论 街舞训练对视障儿童健康状况及社会参与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视障儿童;街舞;健康状况;社会参与能力;干预

视觉缺陷限制了视障儿童的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导致部分视障儿童体质虚弱、发育不良、反应迟钝和能力低下、个性孤僻、情绪困扰等生理和心理缺陷,同时导致其社会适应能力不足[1] 。随着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对盲童教育的实践探讨和理论研究越来越趋向科学化、系统化。舞蹈作为一门综合性较高的艺术,可以弥补在特殊教育领域推广的的美术教育,音乐教育和体育教育的不足,已开始被国内学者所重视[2]。舞蹈治疗,作为特殊儿童身心康复干预的一种方法,其良好的干预效果已得到科学的验证。国外的研究表明舞蹈治疗促进了特殊儿童在认知、动作、交往、自理等方面能力的提升,但是我国特殊儿童舞蹈治疗实证研究相对较少,且国内外的研究对象大多数为智力障碍儿童、自闭症儿童、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学习障碍儿童等[3],而对视力障碍儿童的舞蹈治疗研究报道几乎为零。街舞作为舞蹈中的一种,受到广泛儿童青少年的喜爱。因此,我们随机抽取汕头市某特殊教育学校视障儿童为研究对象,探究街舞训练对视障儿童的健康状况和社会参与能力的干预。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10名汕头市某特殊教育学校的已接受街舞训练的视障儿童作为试验组。纳入标准:(1)年龄8岁以上;(2)由同一街舞老师对其进行街舞训练两年以上,每周训练两次,每次两小时。排除标准:(1)由于文化程度过低或其他原因,即使在调查人员的帮助下仍无法完成问卷者;(2)存在精神方面的疾患及相关病症者;(3)无法取得知情同意。再随机选取10名该特殊教育学校的年龄与试验组相仿的未接受街舞训练的视障儿童作为对照组。

1.2研究方法

采用量表法进行定量研究。将研究对象依次单独召到教室,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进行询问,并帮其填写量表。采用 《视障儿童生命质量测定量表(8岁以上组)》 ,总量表重测信度0.808,各个领域的重测信度在0.760-0.894之间,量表各领域与总量表之间相关系数均大于0.5,各条目与其所在领域相关系数多数在0.6以上。[4]量表包括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会功能、角色功能、残疾儿童共性模块和视障儿童特异性模块六大领域,得分越低,健康状况及社会参与能力越好。

1.3统计学方法

对收集的原始数据准确导入Excel数据库,双人录入并进行核查。使用SPSS20.0进行统计学分析,由于本量表为等级评分,故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生命质量测定量表总得分比较

学习街舞与未学习街舞的样本数均为10,学习街舞视障儿童的总得分均数为7.10,未学习街舞视障儿童的总得分均数为13.90。由秩和检验得到p<0.05,二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总得分均数为未学习街舞视障儿童高于学习街舞的视障儿童。在学习街舞的视障儿童中,不同训练阶段的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由柱状图做连线可看出直线呈下降趋势,学习阶段数与总得分成反比。(见图1)。

2.2 生理功能领域得分比较

在生理功能区域,学习街舞视障儿童的得分均数为8.45,未学习街舞视障儿童的得分均数为12.55,秩和检验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得分均数未学习街舞的高于学习街舞的视障儿童。(见图2)

2.3 情感功能领域得分比较

在情感功能区域,学习街舞的视障儿童得分均数为8.15,未学习街舞的视障儿童得分均数为12.85,秩和检验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见图3)

2.4 社会功能领域得分比较

在社会功能区域,学习街舞的视障儿童得分均数为9.15,未学习街舞的视障儿童得分均数为11.85。秩和检验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见图4)

2.5 角色功能领域得分比较

在角色功能区域,学习街舞的视障儿童得分均数为7.75,未学习街舞的视障儿童得分均数为13.25。秩和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学习街舞的视障儿童中,学习的不同阶段得分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见图5)

2.6 残疾儿童共性模块得分比较

在由于身体功能障碍带来的其他问题方面,学习街舞视障儿童的得分均数为8.00,未学习街舞视障儿童的得分均数为13.00。秩和检验p>0.05,二者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学习街舞的视障儿童中,学习的不同阶段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见图6)

2.7 视障儿童特异性模块得分比较

在视障儿童特异性模块中,学习街舞视障儿童的得分均数为7.60,未学习街舞视障儿童的得分均数为13.40,秩和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学习街舞的视障儿童中,学习的不同阶段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见图7)

3 讨论

3.1 街舞训练对视障儿童健康状况及社会参与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本研究发现,学习街舞视障儿童的总得分均数为7.10,明显低于未学习街舞视障儿童的总得分13.90,即学习街舞视障儿童的健康状况及社会参与能力优于未学习街舞视障儿童,且二者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在学习街舞的视障儿童中,学习街舞阶段越高视障儿童的总得分越低,即学习街舞阶段越高,其健康状况及社会参与能力越好,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在角色功能和视障儿童特异性模块领域中,学习街舞视障儿童得分优于未学习街舞视障儿童,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会功能和残疾儿童共性模块领域中,学习街舞组与未学习街舞组相比得分未有显著性差异,但均优于未学习街舞组。这说明街舞训练对视障儿童健康状况及社会参与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与张桂芝[5]对广州市盲人学校的22名盲童的测试结果相符合,其测试表明轻器械体育舞蹈训练可以明显的提高盲童的静态平衡能力,并且经过训练后盲童的心境状态总体得到改善。

张菡[2]和金梅[6]认为,舞蹈教学能有效促进特殊儿童正常发育、完善身体形态和机能,并在排练的过程中增强他们的交际能力,对于塑造良好的行为规范也起着较好的辅助作用。街舞训练能改善学生的心肺功能,对青少年儿童的速度、力量、柔韧、平衡、协调性素质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7], 适合于各个年龄段的学生,有很高的开发价值[8]。街舞老师对他们进行科学系统的街舞训练,使学生们对街舞产生兴趣,并矫正其体态,增加其关节肢体力量和关节的灵活性,有利于矫正其盲态[9]。学习进度快的学生可学习下一阶段的街舞动作,有利于增强视障儿童的自信心,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3.2存在问题

本研究的对象虽然均为接受统一街舞老师训练,且训练较为规律,但因为街舞训练开展师资有限,所获研究例数较少。研究对象均为汕头市某特殊教育学校的视障儿童,因街舞训练未被广泛重视等因素的影响和限制,未对其他省市视障儿童进行调查,缺乏广泛性。本研究只调查了在校的8岁以上的视障儿童,且未对未接受教育及其他年龄段的视障儿童进行调查,故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代表性。

3.3 建议与展望

钱志亮[10]认为, 视障儿童需要更多的体育竞技、音乐和舞蹈等活动以补偿缺陷、愉悦身心和与社会接轨。2007年国家颁布的《盲校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指出盲校既要开设普通学校的一般性课程,也要设置必要的特殊性课程。许多大城市和地区的盲校已非常重视音乐、体育及美术等特色课程的建设[11], 而街舞运动综合了舞蹈艺术和体育运动,可弥补其他特殊教育的不足,亦深受广大青少年的欢迎和热爱,故值得在特殊教育中被重视和推广。本研究初探街舞训练对视障儿童的健康状况和社会参与能力的影响,亦希望为盲校开设街舞训练课程提供理论依据,并通过推广街舞训练,帮助视障儿童解决自身存在的运动及心理方面问题,提升其生活质量,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同时提高社会对该特殊群体的关注度。

参考文献

[1]杨奎之,李祯.视残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与培养[J].中国特殊教育,2003(01):26-30.

[2]秦萍.特殊教育中盲童舞蹈教学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3(19):153-154.

[3]庞佳.舞动疗法运用于特殊儿童康复研究述评[J].中国特殊教育,2015(11):19-25.

[4]胡贝贝. 视障儿童生命质量测定量表的研制与评价[D].山西医科大学,2016.

[5]张桂芝. 轻器械体育舞蹈训练对盲童平衡能力及心境状态影响的研究[D].广州体育学院,2017.

[6]金梅.特殊体育教育中的舞蹈教学[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06):64-66+74.

[7]刘勍. 14周街舞训练对少年儿童体质健康的影响研究[D].扬州大学,2016.

[8]张琳.街舞运动的教育价值[J].大众文艺,2013(22):173.

[9]刘岩华.视障儿童盲态个别矫正初探[J].中国特殊教育,2002(03):35-39.

[10]钱志亮.谈视力残疾儿童的特殊需要与盲校相应特殊课程的设置[J].课程.教材.教法,1995(01):51-53+30.

[11]李龙梅.盲校课程现状分析及其对策[J].中国特殊教育,2017(07):37-40.

作者简介:陈世圣,男,广东省云浮市人,汕头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

纪钟源,男,广东省汕头市人,汕头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

方燕君,女,广东省汕头市人,副研究员,法学硕士,汕头大学医学院社科部,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教育。

论文作者:陈世圣 纪钟源 方燕君*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3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8

标签:;  ;  ;  ;  ;  ;  ;  ;  

初探街舞训练对视障儿童的健康状况和社会参与能力的干预论文_陈世圣 纪钟源 方燕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