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城整合效应及其存在问题的思考_大学城论文

大学城整合效应及其存在问题的思考_大学城论文

大学城集成效应及其问题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学城论文,效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现代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人们逐步认识到高等教育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一个城市高等教育的水平是城市综合实力的反映,也是一个城市的形象、文化与文明的象征。城市的发展动力来源于大学,来源于大学高层次人才的知识。大学城建设是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的一个新的途径,对于坚持教育创新,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劳动者素质,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大学城在形式上表现为两种模式[1]:一种是若干所大学以教育产业为特点的城市社区,另一种是学校规模逐渐扩展,形成相对独立的文化社区。大学城并不是几所大学简单的物理上的聚集,而是通过综合的、战略的资源整合,有目的地凸现科技教育的强大辐射力。但是在大学城的建设过程中,大学城这种强大的吸引力却成为一些人牟取私利的手段,出现了圈地、空壳等问题。

一、国外发达国家大学城经验

从中世纪大学诞生开始,大学经历了近800年的发展历史,其间大学的功能不断变化,经历了从最早的由教师行会培养少量牧师传授经典知识,发展到现在集教学、科研和直接为社会服务的中心,乃至成为社会发展的“发动机”的历史演进过程。[2]在大学功能不断发展的同时,大学城其自身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当若干所大学聚集在一地时,大学周围或大学校园本身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城镇,于是大学城出现。这些早期大学城的形成更多的是市场自发调节的结果,极少政府干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20世纪的大学城建设已经呈现出从自然形成转向政府主导形成的趋势。其重要动因之一就是近几十年来从理论界到政府都逐渐认识到:伴随社会经济文化的加速发展,大学正在逐渐地从一种边缘性或适应性组织走向社会发展的中心位置,成为一种核心组织和主导力量,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尤为突出。大学的这种作用,将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而更加突出。

国外的一些地区,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在面临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调整时,就逐渐意识到要实现社会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和向高级形态的转变,转变传统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方式和途径,建立以教育为基础、以高等教育为重要依托和发生器的先进社会组织结构,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和市场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兴办大学城的载体形态,聚集力量,形成新的社会经济文化增长点,推动社会的整体进步和现代化。

从国外科学园发展道路来看,科学园与大学城是相互依存的,科学园需要大学城的科研力量,大学城对社会的推动作用是通过科学园发挥出来的。[3]大学城与大学科技园区应该说是相互促进、互为提高的一种紧密的伙伴关系:科技园区促使了大学城这种高等教育现象的产生,大学城又大大提升了科学园区的科技开发水平。科学园主要依靠大学的科研力量和人才资源,园区多毗邻大学城,起高新技术成果孵化器的作用,着重发展大学与新兴产业的联系。世界上一些主要的科技工业园区几乎都是大学科技园区,如美国在斯坦福工业园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硅谷”,就是依托于以斯坦福大学为主的一批高校;麻省理工学院被称为波士顿128号公路高技术园区创造发明的摇篮,有着突出的贡献;英国剑桥科学园则完全建立在剑桥大学城的基础上,剑桥大学的高技术产业发展在英国首屈一指,被称为“剑桥现象”;亚洲最著名的科技工业园区——日本筑波科学城内有筑波大学和一批国家实验研究机构。[4]由此可见大学在大学科技园区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立大学科技园区是大学城为社会服务功能的具体体现,也代表着大学城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的强弱。

二、大学城的集成效应

从国外大学城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出,大学城是大学与城市的有机融合,在这种融合中不仅体现了城市文化的发展与沉淀,同时在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通过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大学城更能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大学城的创建不是一个短期行为,大学城的集成效应需要经历一定的阶段才能充分发挥。

第一阶段:教育资源集成

应该说国内大学城的出现最初是因为学校的扩招,学校的发展受到原有的地理位置的制约,为了扩大学校的规模,也为了更好的利用社会资源和教育资源拓展高等教育发展空间,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在城市的近郊出现了统一规划、综合管理的大学城。

大学城在建设中将改变传统大专院校分散、狭小、大而全、小而全的落后状态和相互封闭、各自为战的局面。通过建立低成本、大空间的规模化、专业化的新社区,将各大专院校的教学科研、文体办公、师生居住、生活服务、绿化环保等专门设施分门别类相对集中到同一个区域,为各大专院校共享文化、体育、信息、师资,甚至形象、品牌等资源提供了条件,为相互之间差异互补、互相促进、提高整体水平打开了方便之门。不仅如此,大学城还改变了以往学科和专业设置狭窄、重复与市场脱节的被动状态,改变了以往后勤保障系统的自给自足、封闭运作的落后模式;倡导和推动面向市场需求的学科融合和专业改进,适时推出市场需求迫切的新型专业、新的教学方式;并且全面引入了社会化的物业管理与服务,用以替代传统的后勤保障,既减轻了大专院校的经济负担,又使其后勤保障系统进入良性循环。

第二阶段:综合人才集成

毫无疑问,培养人才是大学最根本的目的之一。在整合教育资源之后,各大学能够利用自己有限的力量,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由于办学是开放的,在资源共享、提高效益的同时,促进各校校风的提升,推动各学科知识的融合,并可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在此环境下,学校努力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改进各项工作,为培养创业人才、提高教师、学生的创新能力服务,引导学生努力实现培养目标,使学生更多地接近生活,了解社会,缩短学生走上社会的不适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同时,各个大学的聚集也为大学城带来了人才培养的聚集效应。大学城的聚集效应是指人才聚集产生的科研成果,两个大学聚集在一起比一所大学单独存在更能产生效应,所以大学聚集不仅仅是为了资源共享,更主要在于产生聚集效应。这种效应包括:多学科的聚集、多种知识结构人才的聚集、科学研究的聚集、教学资源的聚集、科学家思想的聚集。以美国的原子弹生产为例。[1]仅理论研制、提供实验数据、提供回旋加速器就有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哈佛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等多学科的合作、多方人才的参与。它是智慧碰撞的成果,它是思想交流的结晶。

第三阶段:第三产业集成

随着大学城的建设,大学城将会入住大批的学生,这是一个非常稳定的消费群体。按照目前大学城在校生规模一般在5万人左右,按日常消费人均年消费1万元计算,大学城内的在校生在大学城及其周边地区的年消费总量将达到5亿元,再加上教学科研人员及其他人员的工作消费和个人消费。将会形成一个将近10亿元的巨大消费市场。从消费的增长对CDP的贡献率来看,大学城的建设必然带动该区域经济快速联动的发展。同时,由于大学城环境优美,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这种适于居住的环境能极大地提升大学城周边的房地产行业。

第四阶段:科技产业化集成

在大学城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各类人才的培养,在研发力量逐步增强的基础上,一些老师、学生开始有了创业的想法,希望能够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大学城应该有自己的科技园区。如果没有这个中介,很难推动经济的发展。从大学内部的文化来说,要有一种创业文化。

受市场调节和利益趋动,一些重视科技和人才的单位都想方设法,提供各种优惠条件,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寻找科研成果,挖掘科技人才。科技人员在进行价值评判后作出自己的选择。这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和成果的供需关系。大学城在这种供需关系中发挥出较强的主动性,因为在城内往往建有自己的科技园区,有思维活跃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有最新开发研究的成果,非常有利于“孵化器”的形成。[5]另外高学历、高成就人才工作生活在条件现代化、环境优雅的环境里,有利于产生新的创意,激发新的创造欲望。在大学城的区域内足以聚集优秀高科技人才,促使科研成果转让就近完成,提高了成果转化的效率。

第五阶段:城市形象集成

大学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一种社区文化。大学城的文化特色包括社区的外在形象和精神风貌,它来源于大学城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底蕴。大学城形象文化包括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时尚的外观形象。[6]在大学城的基础设施建设中,要讲究社区的整体和谐和审美情趣,追求文化个性和艺术感。在形象文化中,标志性的文化(如独特的建筑造型)犹如大学城的一张名片,必须打造成为精品。良好的社区形象不仅可以展示大学城文化建设的成果,展示社区居民的精神风貌,提高社区的知名度,增强社区的吸引力,而且能够激发社区居民的自豪感、自律感、使命感和积极性。树立社区良好形象,可以借鉴现代企业形象设计和地区形象设计的已有成果,但更应有自己的特色。要体现大学城所在地的地域特点、人口特质、文化传统,并能与本社区居民的经济生活水平相适应。

大学城社区文化是一种可以开发利用的文化经济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城的社区文化建设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探索社区文化发展的新路子。大学城所在地特定的自然风貌、人文景观、建筑艺术、传统习俗、历史名人、文化活动等,都是属于“朝阳产业”的文化经济资源。大学城通过开发这些文化资源完全可以形成繁荣发达的文化产业。大学城不仅可带动本地房地产开发,而且能够推动文化旅游业和服务业发展,提升城市文化品位。通过文化产业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经济效益,反过来促进大学城社区文化的发展,形成文化与经济互动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大学城集成效应所产生的问题

大学城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是相互依赖密不可分的。大学城在建设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如上所说的五个阶段的功能集成效应,如果能好好利用大学城集成效应所带来的影响,将会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贡献,国外的诸多事实已经说明了这个问题。但是,正是由于大学城这种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集成效应,以及国家对于教育产业的大力支持,这为某些人产生了巨大的寻租空间,从而导致大学城的建设在实际过程中产生了诸多问题。

1.资源集成变为圈地运动

本来,通过大学城将原本分散的大学资源进行规模、有序的集中,从而整合大学的教育资源,拓展高等教育发展空间,能推动学术文化的发展。国外亦不乏政府主导,规模建设的大学城的例子,如日本的筑波大学科学城。但是由于国家对教育产业的大力支持,在土地等各方面提供了优惠政策,这成为大学城的寻租空间。

我国大学城的兴起始于2000年。2000年8月,地处河北省廊坊市经济开发区的东方大学城正式开“城”。随后,各地的大学城纷纷上马,越建越多,越建越大。如今大学城的建设已经风起云涌,已建或在建大学城超过50个,有的规划面积竟达70平方公里,且有相当部分占用了耕地。这种一哄而上带来的不是繁荣,而是隐患。2004年6月国家审计署署长李金华披露,国家审计署对南京、杭州、珠海、廊坊4个城市的“大学城”开发建设情况的审计调查表明:项目建设违规审批和非法圈占土地问题突出。例如,2001至2002年,东方大学城开发有限公司以建设大学城配套设施等名义,与廊坊市和北京市通州区的5个村委会非法签订协议,大量租用农民集体土地,并将其中的6007亩(含耕地5728亩)用于建设5个标准高尔夫球场,严重违反国家有关土地政策法规。按有关规定,经营性用地一律采取招标、拍卖或者挂牌方式出让,但打着办教育的名义,一切都变得顺理成章。房地产商可以用较低的价格从政府手中获得土地,这无疑对投资商具有巨大的诱惑力,使资源集成变为了圈地运动。

2.产业集成变为空壳之城

前面已经提到,大学城通过人口的聚集带动城市化进程,从第三产业的集成逐步发展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集成。虽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这种长期的发展是建立在一定的人脉基础之上的。这种人脉的聚集,要么是依托一所或者几所传统大学的地理位置聚集而成,要么是在政府的统一协调下,通过科学的规划、合理的布局,以及与学校、企业的通力合作,经过长期的努力而形成的。这种长期努力的产业集成绝非一纸空谈,一哄而上的结果。

但是,当资源集成已经成为圈地盈利的依托之后,产业集成便成为一纸空谈。目前,全国一哄而上的大学城建设浪潮,大部分并没有长远的规划、周密的部署。许多大学城上马仓促,规划滞后,缺乏科学的论证,与周边地区关系僵化、矛盾重重,很难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学术氛围。大学城已经成为近年出现的高校合并和扩招风潮中推波助澜之工具。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一些中小学已因招生不足开始撤并,大学城如此“大干快上”,难免会出现招生不足、高教资源过剩的情况。有资料显示,江苏全省每年的考生人数有20多万人,其中大约有25%的学生考到外省的高校。[7]而据称南京的几个大学城全面建成之后,该市的高校在校学生人数将达到60万。由此看来,大学城“空壳”危机并非危言耸听。

3.形象集成变为形象工程

通过形象集成,大学城成为城市的象征,这非一朝一夕之功。人们站在百年学府面前,总是能感怀其浓厚的文化沉淀,要知道这样的积累是经过漫长历史的熏陶。正是这种悠久的历史才能吸引人们的目光,才产生城市形象集成的效应。对于人为规划建成的大学城,除了需要历史的沉淀,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如日本政府于1973年10月在东京东北部的茨城县土浦市开始兴建筑波大学城,经过十几年的时间以及上万亿日元的投资,才建成了世界闻名的筑波大学城。[8]

而现在大学城建设吸引地方领导的是由此带来的政绩。急功近利的政绩工程显然是很难考虑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于是,大学城的建设成为一种短期行为,成为经营土地,增加税收的快速“致富”之路。经营土地不像产业投资需要长时间才能得到回报,只要卖地,本届领导即可收到“实效”,招来了项目,就可以增加税收;与此同时,还能提高地方科学文化品位,给政府政绩贴金,可谓一举多得。当大学城成为政府的形象工程之后,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不顾经济状况、不顾现实情况,蜂拥而上大兴土木。而大学城的建设需要大量的投资,而这些投资大部分都是由土地抵押向银行借贷而来,一旦资金链断裂,后果极其严重。例如,东方大学城的开发者——东方大学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就已遭遇严重债务危机。据初步估算,东方大学城总负债约为22亿元。

四、结语

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城市的竞争实力以及它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将取决于这个城市拥有的人才优势和技术研发优势。大学城由于大学的集中分布而成为特殊的吸引和聚集人才的地方。大学城的建设也应本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观念,不能急功近利,利用大学城所产生集成效应成为部分人谋求一己私利的工具。知识经济的到来,改变了以往经济形态对自然资源占有和消耗的基本形式,表现为对知识、科学、技术及管理的生产、利用和消费。一个经过深思熟虑规划建设的大学城,不仅仅是高等教育机构的密集区,还应该是知识型产业的密集区和孵化中心,是对社会经济发展起推动和引导作用的技术源、思想库和智慧中心。任何事物都象硬币一样有正反两面,我们只有好好利用大学城带来的积极效应,妥善处理好大学城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真正将大学城建成对区域、国家的经济产生巨大推动力的优秀大学城。

标签:;  ;  ;  

大学城整合效应及其存在问题的思考_大学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