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工作专业的特点看“专业介绍教育”的课程设计_社会工作专业论文

从社会工作专业的特质看“专业导入教育”的课程设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专业论文,社会工作论文,特质论文,课程设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特质性

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近几年迅猛发展壮大,未来两年内毕业生就业人数将逐步达到高峰。这一现象对于专业教育最大的压力一方面是来自市场的: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是在一个以效益优先、兼顾公平为主导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开始起步的,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面对缺乏职业位置的市场和不断生成的服务需求,能不能在从业于各类福利机构、社会服务部门与社区的同时,开拓出不同形式的社会工作服务,对专业教育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另一方面是来自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自身的:在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过程中,能不能在市场上形成的良好职业声誉,使与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制度相互呼应的社会服务体系逐步发展起来,取决于教育者在专业教学中能否帮助学生建立起专业深层次的认同感和牢固的专业价值理念,并且身体力行专业的理念。此两方面的问题都涉及到社会工作专业本质的问题,而问题同时也揭示了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特质,教育过程所要达致的这一特质,对于社会工作专业师资缺乏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与此同时并存的另一个问题是:社会工作所服务的弱势群体是一个缺乏资源和权利的群体,在政府和社会尚未具备福利服务的意识,建构社会服务体系的资源又处于缺乏状态,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能否培养出一批在前线开创社会服务专业的人才,对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构成另一个挑战。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以助人为职业的专业,同其他专业的不同在于,一个接受过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学生,掌握了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方法与技巧,并不意味着他就当然可以成为一个社会工作者。当我们将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运用于实务领域,实践助人的过程,还有一个涉及社会工作者个人“价值”立场的问题,因而助人的过程,必然还包含着另外一种实践——道德实践。社会工作专业的每一条守则,都体现着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理念,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社会工作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实践;社会工作专业所秉持的专业价值理念是社会工作专业的灵魂。

香港社会工作者专业守则提出七条基本价值观及信念:社工的首要使命为协助有需要的人士及致力于处理社会问题;社工尊重每一个人的独特价值和尊严;社工相信每一个人都有发展的潜质;社工有责任维护人权及促进社会公义;社工相信任何社会都应为其公民谋取最大的福祉;社工有责任运用本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去推动个人和社会进步;社工认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香港社会工作者专业守则,1998)。社会工作者作为一个道德实践者的身份需要服务于受助者,除了协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外,还涉及这些价值的落实。社会工作所标榜的价值理念落实于实务过程,是一种道德实践,并且这只是第一层次的道德实践(朱志强,2000)。社会工作的更深层次的道德实践是基于与服务对象的助人关系中,社会工作者在与服务对象双向沟通(communication)的过程中,在理解和界定服务对象需要的过程,要不断地警觉自我的限制,透过对服务对象的理解,以对方的角度批判和拓展自己的意义脉络网,不断认识和建构“自我”的概念(阮新邦,1996)。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福利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来说,社会工作专业的道德实践,除了包含朱志强先生和阮新邦教授所揭示的两层含义外,还包括在现实生活中要求专业工作者:即要保持对社会生活的超越(在我国,一个人从事社会工作服务的专业工作者,目前还没有可能在物质上有较好的待遇);又要保持对社会生活的俯视——为缺少资源的受助者的福祉操心、努力,即他(她)的专业追求对他(她)自身而言是需要具备高尚的精神境界。

社会工作专业的这种特质性,要求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要以一种独特的教育过程,在个人接受专业教育与未来专业实践过程中,将专业的价值理念渐渐溶入其生命。对一个进入社会工作专业且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了解和认识知之甚少的学生,怎样使其对专业社会工作者的职涯与生涯有初步的认识,对社会工作者通过身体力行的专业价值理念有初步的了解,怎样使其认识到社会工作对一个选择这一职业的人而言不仅是一份工作,一份职业,而且是一种“使命”。这一双向契合的需要,一方面是来自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认知的要求,另一方面是社工专业特质对学生素质的要求。这就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提出了必须面对的问题。

二、本科一年级社会工作“专业导入教育”的课程设置

考虑社会工作专业一年级专业教育课程设置的时候,同时还要思考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所面对的来自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对社会工作这一职业选择的冲击。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面对的是20余年改革的社会背景,在社会发展与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人们的思想与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青年人考虑职业选择时的维度更注重自我发展与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关系,更注重就业后职业对个人未来长远发展的影响。这样的职业取向对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专业发展不能说是有利的。这就需要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积极回应被教育者的问题,建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才有可能将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的教育贯彻于教育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基于对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大环境的上述考虑,我们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对专业价值理念的教育给予特殊重视,在一年级新生入学的基础上设置一个以专业价值理念为核心的课程——“专业导入教育”。

以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教育为核心内容的一年级“专业导入教育”,在课程设置上立足于对本科生现状有下述几点考虑:第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多数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是不了解的,他们对职业的选择更注重的是自己所学的专业在个人未来发展中就业与薪水的关系;第二,大多数同学都有助人的愿望,都有追求社会公正的意识,但是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他们没有从事助人专业工作的准备;第三,对于那些在教育过程中始终不认同专业价值理念的学生,我们要在“专业导入教育”后,帮助他们在校选辅修课程中找到可以迁延自我发展的机会;对于那些专业认同的同学,我们将关注这些同学在专业方面的健康成长。

在上述几点考虑的基础上我们设置由三个相互联系的科目构成该课程:

1.实验教学《自我成长小组》(第一、二学期,共60学时),由4个单元构成,第一单元《学涯指导》;第二单元《自我认识与沟通》;第三单元《学习方法》;第四单元《学涯与职涯定位》。其中第二单元的26学时是以小组工作的方式,通过设计自我认知与沟通的小组游戏活动——小组分享讨论,达至新生对社会工作专业及专业价值理念的认知与了解;

2.理论教学《社会工作导论》(第二学期,共40学时),将社会工作专业的本质、社会工作专业的哲学基础与专业价值理念作为本课程的核心内容;本课程对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讲授,是从《自我成长小组》第二单元所带出的活动感受与问题回应作为衔接点,并且强调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的互动,教学要达到学生对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及哲学基础的深层认知。

3.《课程论文》(第二学期,30学时),要求学生以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为内容,反思一年来《自我成长小组》、《社会工作导论》两科目中,学生对专业价值理念的自我认识的心路历程。

以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为核心的“专业导入教育”课程设置模型如下:

在这组科目的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和教师来说,最为重要的是《自我成长小组》。《自我成长小组》的第一单元《学涯指导》,是一个以介绍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设置为主题的讲座,在这个讲座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了解社会工作专业的性质;专业培养的宗旨、目标;专业课程设置与阶段性培养目标;各个课程群与学生能力培养之关系等内容。第二单元《自我认识与沟通》是《自我成长小组》的核心内容。这个单元是由6个不同主题的小组活动构成,我们将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理念带入其中。这个课程可以看作是一个以游戏引发问题,带动小组成员分享感受、进而反思生活经验,认识自我的小组互动讨论的过程。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始终以一个普通工作员的身份参与其中。每个主题下的小组活动程序如下:

这个单元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专业的外面透过活动看专业的价值理念,看自我与专业在价值理念上的差异。第三单元《学习方法》,讲授社会学、心理学的读书方法;介绍“经验反思”社会工作专业学习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与分享个人自我学习方法。设置这个单元内容的目的是要求学生转变适应大学学习方式,了解社会科学学习方法,了解社会工作专业的学习方法。第四单元《学涯与职涯定位》,是以参观和探访服务机构和社区为内容,反思自我学涯与职涯定位的工作坊。这个工作坊的目的是经过两个学期对专业的了解、讨论,看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性。透过这个单元活动,学系教师对不同学生发展的取向要有一个较为清楚的了解,这个工作坊的目的既为学生进入第三学期期末通选校内各学院所开辅修课做准备,也为本专业提供给三年级学生的不同模块选修课做准备。

在《自我成长小组》课程中,第二单元“自我认识与沟通”是四个单元中最为重要的核心内容,在这个单元的活动过程,在教师带小组的活动设计上,我们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将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带入小组活动中,每次小组活动,可以将社会工作专业的某一理念作为小组活动所体现的理念,游戏活动是小组课程开始的切入点,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透过活动形式,体会活动过程的自我感受,反思自我,并在参与小组讨论中形成彼此对问题的回应,教师引导学生对讨论中的议题进行争论,反思社会工作专业理念所表达的专业价值观。第二,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设计的小组游戏活动也是来自他们生活中与自我和人际沟通有关的内容。工作坊一开始的活动是让学生在专业的门槛之外感受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理念。随着小组互动的深入,学生积极参与小组的各类活动,透过活动让学生尝试用社会工作专业的视角,去反思自我经验、自我价值观与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的距离。第三,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在活动后的小组讨论,教师要积极回应学生的问题,善于在回应中对学生引发出的问题给予恰当的引导。在小组结束前,教师对问题的回应、解释与总结要有一定理论高度和拓展的空间,因为这些设计的活动所表达的社会工作专业理念,还将在专业课的不同科目中被不断地反复强化。

三、在《自我成长小组》中教师与学生一同成长

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教育是本科生专业教育的一个困难,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工作专业的道德实践特质同一般专业有较大区别,另一方面就是大多数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师并没有社会工作专业工作经历,教师尚不能将专业价值理念“行”出来。对以“说”为职业的教师来说,社会工作专业不仅是“说”,而且要能将“说”的内容“做”出来,“做”不出来,就很难“说”清楚。这就是说:社工教育牵涉到学生的理性、行为和感性(曾乃明,1994)专业教师的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的能力对专业教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自我成长小组》课的开设为教师与学生一同成长提供了一个平台,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可以采取集体备课的方式,通过分别带学生做小组活动,体会和理解社会工作专业的角色。在带《自我成长小组》的过程,教师可以加入对小组过程诸多环节的反思:教师一方面对学生在学习与讨论中是否积极发表见解,踊跃参加讨论,是否对他人的意见、见解积极地聆听,是否在理解的基础上积极回应要有评估,另一方面教师在小组活动中还要带动学生尝试建立起理解他(她)人的视角,学会换位思考: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背景进入这个学习过程,教师要以平等的、工作员的身份在小组中与学生互动,要学会自我表白,并透过他人(学生)的视角去反思自己的限制,师生共同去建构一个彼此相互理解的平台。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中要用语言和行为诠释出对“尊重”“友善”“民主”“平等”“参与”等理念的理解: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的看法都是有意义的,没有谁的看法比别人更有意义。

如果我们把教师带学生做《自我成长小组》的过程,看作是小组工作的过程;讨论中将同学视为小组工作的对象,那么从客观的角度看彼此的互动,我们就会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看问题、理解事件和思想的视角,这个视角就是自我的限制。小组互动的过程,是自我限制呈现的过程,也是限制自己单向性思维的过程,更是反思自己限制的过程。在与工作对象(自我成长小组的学生)的关系中,如果我们(教师)以社会工作者的身份不带任何视角地介入:给对方以尊重,令他(她)信任,令他(她)没有压力;我们认真聆听,不给他们以任何假设。我们这样做不是给他们以可能性,而是给自己以可能性;对方(自我成长小组的学生或服务对象)未来的可能性不是我们给予的,而是他们自己寻找到了自己的可能性。我们为什么不给工作对象(自我成长小组的学生或服务对象)以任何假设,一旦我们对他(她)有了假设,就会出现了如下情况:第一,假设是受到我们自己经验的限制;第二,沟通过程忽略工作对象的表达。自我成长小组工作的过程是我们和工作对象(自我成长小组的学生或服务对象)一起经历的过程,我们和他们一起成长的过程。

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师做自我成长小组的过程是自己实现“知”与“行”合一的过程。知与行的关系是中国哲学讨论了上千年的问题。如果我们将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理解为“知”,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在实验教学与实习中要透过实践将“知”“行”出来,才有教会学生的可能。在缺乏专业督导的情况下如何在教师身上实现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的“知”与“行”的统一,对专业教师确实是个非常困难的问题。我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带新生做自我成长小组的过程,使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关系:作为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的“知”是要通过老师带小组的过程“行”出来,仅有对社会工作专业理念的“知”还不等于“行”,“知”只有在“行”出来的时候,才真正成为我们(教师)“行”背后的理念。当我们对社会工作专业理念缺乏深入理解,尝试以社会工作者的身份去带成长小组的时候,好象是去“行”,但是,这个“行”是外在于社会工作专业理念的“知”的;没有“知”的“行”是盲目的“行”,“行”出来的结果没有可能达到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没有“行”的“知”是假意识的,即把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仅仅当作一个远离我们行为的、抽象的概念。事实上,当“知”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的时候,“行”就出来了。

结束语

在对2002级2003级学生进行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教育模式的教学实践探索中,我们深知:无论对学生还是对老师,专业价值理念要体现在专业教学、实习与社会工作实务的每一个环节,绝不是一门课程、几次讨论就可以解决的问题。社会工作价值理念涉及的是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及个人得以安身立命之基础的问题,专业价值理念的教育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以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为核心内容“专业导入教育”的课程设置,是我们进行专业教育的一种尝试与探索,包含着我们对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理解与限制。相对于目前我国快速发展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我们希望对“专业导入教育”课设的教学实践与探索,为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师与学生提供一个实现彼此共同成长的教学参考案例。

标签:;  ;  ;  ;  ;  

从社会工作专业的特点看“专业介绍教育”的课程设计_社会工作专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