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评价论文_张昕

(青海省湟中县中医院药剂科 青海 西宁 811000)

【摘要】目的:评价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用药合理性。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1—6月于我院治疗并应用常规抗菌药物的患者62例,根据其就诊时间的先后将患者分为常规组(n=31)和间隔组(n=31)。常规组采用常规经验给药治疗,不控制用药间隔、用药时间;间隔组根据抗菌药物的代谢参数及药效学参数,控制患者用药间隔、用药时间并设计给药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用药的合理性、治疗总有效率、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间隔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54%高于常规组的82.7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间隔组用药合理率为96.77%高于常规组的70.97%,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间隔组患者不良用药反应发生率为12.90%,常规组患者不良用药反应发生率为29.0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采用常用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应根据抗菌药物的代谢参数及药效学参数设计合理的用药方案,合理的控制用药间隔时间及用药次数,以提高临床用药合理率,降低抗生素的耐药性。

【关键词】抗菌药物;给药时间;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R97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35-0133-02

近来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关联研究(PK/PD)的进展为提高临床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1],PK/PD研究将药物主要分为浓度依赖性与时间依赖性的抗菌药物[2],即前者的药物浓度与临床抗菌效果有关,后者的临床抗菌效果与相对高浓度的持续时间有关。合理的用药间隔和临床用药时间为提高临床用药合理性的关键因素[3],故本研究随机选取我院应用常规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62例,随机分为两组,通过是否控制两组用药间隔、给药时间,对比两组临床用药的合理率、治疗总有效率、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6月在我院接受常规抗菌药物治疗的6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就诊时间的先后顺序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常规组和间隔组,每组31例。其中常规组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范围为24~55岁,平均年龄(38.2±2.5)岁;间隔组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区间22~58岁,平均年龄(34.8±3.1)岁。常规组患者呼吸系统感染、泌尿系感染、术后感染、血液感染的例数分别为12、9、8、2;间隔组患者呼吸系统感染、泌尿系感染、术后感染、血液感染的例数分别为14、10、6、1。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感染部位一般资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标准

①患者可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并且可以确定感染部位;②患者的某些常规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类)皮试结果为阴性;③患者可以按照要求规律服用药物;④患者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方法

常规组给予常规经验给药治疗,不控制用药间隔、用药时间;间隔组根据抗菌药物的代谢参数及药效学参数,控制患者用药间隔、用药时间并设计给药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用药的合理性、治疗总有效率、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评价指标

1.4.1给药间隔合理性;

1.4.2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疗效评价标准[4]:①显效:在治疗结束后随访时,所有患者入组时症状、体征均已消失或完全恢复正常,且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等非微生物学指标均已恢复正常;细菌学培养未发现细菌生长;②有效:在治疗结束后随访时,所有患者症状、体征较入组时改善,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等非微生物学指标好转;细菌学培养可发现细菌生长;③在治疗结束后随访时,所有患者症状、体征较入组时无改善,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等非微生物学指标无好转;细菌学培养可发现细菌生长。

1.4.3不良用药反应发生率。不良用药反应包括皮疹瘙痒、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等。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两组的用药合理率、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率等统计资料以(%)表示,采用卡方检验,结果以P<0.05表示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间隔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54%高于常规组的83.87%,两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间隔组用药合理率为96.77%高于常规组的70.97%,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间隔组患者不良用药反应发生率为12.90%,常规组患者不良用药反应发生率为29.03%,两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

3.讨论

抗菌药物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能够治疗各种细菌性感染的药物[5],临床常规应用的抗菌药物可分为时间依赖性药物和浓度依赖性药物,浓度依赖性常用抗菌药物以氨基糖苷类为代表,包括喹诺酮类、甲硝唑等,其特点为药效的决定因素为药物浓度,故每日用药剂量稳定的情况下,药物浓度越高,抗感染治疗效果越好[6],即Cmax/MIC>10时,抗菌活性最好,因此一天1~2次给药最好,患者受益更多[7-8]。时间依赖性常用抗菌药物以β内酰胺类为代表,包括大环内脂类等,其特点为药物浓度与超过MIC时间与抗菌效果相关,为达到抗感染治疗最佳效果,临床应维持有效浓度超过MIC的浓度时间,例如对于半衰期<2h的β内酰胺类药物,6~8h给药间隔最佳,即服药次数为3~4次/d临床药效最好[9]。

细菌性感染为致病菌在人体生长繁殖所产毒素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10],其为抗菌药物应用的原则和指证,故临床应用抗菌药物一方面应先怀疑或确诊患者为细菌性感染。另一方面,不同抗菌药物在人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除的过程,血药浓度,抗菌作用都有所不同,故应用抗菌药物之前也应熟悉抗菌素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参数。本次研究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是否控制用药间隔来探究给药时间与用药合理性、治疗总有效率、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关系,结果显示:间隔组治疗总有效率大于常规组,间隔组用药合理率高于常规组,间隔组不良用药反应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因此,把握用抗菌药的原则下,熟悉掌握各类抗菌药的药物特点,合理的制定给药间隔、给药时间等方案,才能提高用药合理性,降低耐药率,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治疗有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兰娟,任红.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383.

[2]秦晓君,刘敏.分析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以及临床合理用药情况[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47):151.

[3]徐瑞.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J].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8,7(03):462-463.

[4]赵德恒,李娅杰,谢松梅,赵明,杨进波.对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指导原则中疗效评价标准的考虑[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8(06):564-565.

[5]庄瑞丰.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J].中国处方药,2015,13(02):19-20.

[6]于丁.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28):125-126

[7]常怡勇.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J].海峡药学,2017,29(09):240-241.

[8]陆明霞.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31):9+11.

[9]杨星奕.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A4):150-151.

[10]徐瑞.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J].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8,7(03):462-463.

论文作者:张昕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9年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0

标签:;  ;  ;  ;  ;  ;  ;  ;  

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评价论文_张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