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没有特别外资_深圳特区论文

特区没有特别外资_深圳特区论文

特区不特外资滚滚北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流论文,特区论文,外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中国大陆进一步开放,深圳特区得天独厚的优势已逐渐消失,加上土地、劳力价格上升,以及当局管理上的弊病,至1994年底已流失外资200亿元人民币,2000家外资企业搬离。据称当局正力争改善投资环境,以重新确立吸纳外资的优势。

自1988年4月起,台商林清辉到深圳投资了一家礼品厂,其后又办了4家生产冲浪板、灯具产品的工厂。不久前,林清辉决定投资15亿元人民币,兴建一个生产环保塑料、建材等产品的工业城。但是这次不在深圳,而在附近的东莞市。

他不在深圳办工业城,主要是考虑到土地、苛捐杂费等问题。当然,还有劳动力成本太高。

深圳目前的平均工资水平确实是全中国大陆最高的。劳动力成本比内陆城市高出3倍,比附近的东莞、惠州等地,也高出3成以上。一个外来打工妹,一进厂,起薪就是800多元人民币,再加奖金等,每月收入达1000多元。但是,工资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还不是目前深圳面临的主要问题。一些在深圳投资的外商指出,最让外商、港商和台商头痛的,是一些法规太苛刻,政府出尔反尔,而执法部门在执行过程中则“根据自己的好恶处理,水平太低”。

林清辉说,大陆现在有些法规甚至比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还要严,比如劳动法,规定每人每周工作不得超过40小时,“如果照此规定,大部分企业都是违法的,而劳动部门在执法时则看对象,想整你,你也没法。总之,这样一来,投资的商家都失去了主动权”。林介绍,台商协会会员多从事制造业,所生产的产品都有季节性,每年只有几个月时间较忙,繁忙时主要靠增加工时,所以劳动法确实带来了麻烦。

该会副会长郑光铭表示,台湾的增值税只有5%,已在立法院引起争论,还为此打架,但大陆的增值税却高达17%,“确实太高了”。

在深圳的台湾、香港的商人也抱怨,前年发生致丽玩具厂火灾,外商遭了殃。“如今,一个小小的消防员,可以凭权力关闭一家工厂,做法太粗暴了。”据了解,消防员检查龙岗区坪山镇一家台资企业时,认为其防火设施不合格,马上拉闸断电,“一家上千人的工厂一下子没有照明,工人没饭吃,由于工厂生产的是贵金属材料,一断电,机器设备很快就报废”。

有关人士认为,有些工厂在开办时都是符合要求的,有关防火规定出台后,对认为不符合标准的工厂,理应给一个改进的时间,不能简单地以拉闸断电予以处理。据台商协会透露,该工厂已“搬离深圳,撤到东莞”。

据了解,自1994年起,已有2000多家外资企业搬离深圳。其中台资企业已有33%搬离。一位有影响的台商说:“如果我有内销管道,就不一定呆在深圳。”

三资企业纷纷离开深圳,也带走了大量资金。据了解,流出深圳的资金,至1994年12月底,至少已达200亿元人民币,最多时,一个月就流出20亿元。

资金外流,企业搬离,使深圳的工业厂房空置率不断上升。连深圳市计划局长张溯也承认,工业厂房空置率最严重。深圳市的工业厂房空置率达30%以上,尤以宝安区和龙岗区最严重,分别为40%和47.7%。

据有关资料,至94年底,深圳全市的工业厂房空置面积达255.6万平方米,比91年的5.02万平方米增加了50多倍。有关人士估计,,255.6万平方米的空置厂房,如以每平方米800元人民币的造价计算,积压资金高达20多亿元。

除了厂房空置严重,住宅楼宇的积压也是让深圳市当局忧虑的大问题。住宅楼(尤其是高层商住楼)积压了79万平方米,这还不包括在建的500多幢、共1000万平方米的高层建筑。这个问题如不好好解决,将严重影响资金的运转,影响深圳的建设。

事实上,深圳这十几年除了吸收60多亿美元的外资外,更依赖其特殊政策,从全国各地吸纳了“内资”660亿元人民币。有人形容深圳的繁荣,是依靠全国各地的资金堆起来的。一位深圳证券业务部副总经理说:长期以来,深圳作为一个窗口,赚的都是内地的钱,现在内地一紧缩,深圳也就没有赚了。

深圳目前的繁荣,靠的是各地的资金,每个省市,每个大企业,在深圳都有一幢楼。如今,在宏观调控紧缩政策的大气候下,这个“窗口”的灯光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明亮、不像以前那样吸引人了。

目睹深圳这些年变化的毛先生也认为,深圳这4年是往后退了。不论是对外资、台资和港资,政策不像以前那样优惠了。他表示,现在全国都开放了,很多地方也一样享受特区政策,因此深圳的优势少了,资源没了。

早期到深圳投资设厂的一些外商对深圳市现在的产业导向政策不以为然。林清辉认为,深圳要鼓励发展高科技企业,这没错,但不能将其他产业一脚踢开。“全世界哪来那么多高科技?深圳比美国还要发达?深圳的人口越来越多,要解决就业问题”。林清辉表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效益不可能像高科技产业那么好,但可以解决人们的生活稳定问题。

林清辉认为,现行政策把深圳变成了一个培训基地,“投资者到深圳时,都希望它繁荣,经过小规模的试验后,取得了经验,再投下更多的钱。但企业规模扩大后,却被踢出深圳,搬到东莞或其他地方”。林清辉建议深圳市政府的政策和各方面规章制度的弹性应该大一点,人为的因素不要太多。

尽管深圳市的产业导向政策鼓励高科技产业,摒弃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成衣制造业,但由于各方面的投资因素影响,尤其是劳动成本上升、办事效率低下以及各类苛捐杂费增加,深圳市的一些龙头高科技产业,如康佳、京华电子、华强三洋、万科等,也纷纷将工厂内迁或部分内迁,到内陆城市寻找合作伙伴。据称,迁往内陆地区的,相当部分是效益比较好的企业,有的还是深圳的利税大户。

深圳市政府的官员也承认“深圳的投资环境与其他地方比,这几年优势有所减弱”,市计划局长张溯表示,深圳这几年水、电、交通、劳力价格上涨,确实影响了外商投资的信心。

张溯表示:人家来这里不能赚钱了,因此有人转到上海浦东,转到山东,也有的到了东北,这都属正常情况。深圳继续靠特殊政策发展已不现实了。

为解决企业外迁、资金外流的问题,深圳当局采取了多项措施,包括以行政手段管制资金外流。去年5月,市政府明文规定,凡外流资金达到一定数额的,必须经市政府批准。同时,深圳的银行也奉命对一些大额汇出的资金严格审查。除此之外,市政府抓紧进行经济转型和城市功能转变的作业。

深圳将充分发挥毗邻香港的优势,进一步发展与香港的经济关系。具体地说,就是实现在产业上与香港的接轨。张溯表示将重新研究深、港两地的产业布局,比如现在深圳与香港的往来,主要通道是罗湖和文锦渡,过往的车辆每天达2.8万多辆。

为此,已准备开辟西部的第二通道,也就是在蛇口与香港的元朗之间修建铁路公路大桥。而这一项目,最少需要100多亿元资金。张溯不同意港深关系是“前店后厂”的关系,认为这是不科学的,深圳不能成为一个加工厂,与香港的关系应是互补互利、共同发展、共促两地繁荣。

为突破深圳目前的经济发展困境,深圳与珠江三角洲的关系也将重新研究,尤其是在交通和用水方面进行全面规划。据称深圳为强化吸引外资的优势,已采取了三项措施,包括简化外商投资手续,凡是国家鼓励投资的产业,外商毋须经市政府批准便可直接向工商局登记注册;保障外资企业供电、供水,并增加通讯设施;取销不合理收费。

深圳市委书记、市长厉有为也看到了深圳已经“特区不特,优势不再”。

厉有为指出,由于全国各地均已改革开放,深圳特区的政策优势正逐渐丧失。因此,深圳将会增创城市功能新优势,突出抓住国际性城市功能的建设,使其硬件与软件都能与国际城市接轨。除此之外,深圳增创产业新优势,继续发展“以先进工业为基础,以第三产业为支柱”的产业格局。

根据厉有为的介绍,深圳特区成立15年来,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递增39%,工业总产值递增56.3%,外贸进口总值递增60%,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递增52.4%。

根据上述数据,深圳市这些年的发展应属高速阶段。这一高速发展阶段是否已经过去?海内外经济界人士见仁见智,但多数人却认为,这一高速发展阶段还将“持续10~8年”。

不过,由于基数越来越大,深圳经济的发展速度将会逐渐放慢,以前每年计划的速度都订在25%以上,后来降为22%,再过几年可能会减为20%。很明显,深圳经济的发展速度正在放缓,不正常的高速正变成常规的增长。

事实上,深圳这十几年的高速发展占尽了政策上的优势和便利,可以说是“全国人民贡献”的结果。但是,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已遍及神州大地,原有的优惠政策已不是深圳的一家之利,况且,其他开放城市的某些优惠政策比深圳有过之而无不及。

面对着各地的强力挑战和竞争,深圳原有的政策优势已经失去,而其体制也并不见得比其他地区优越,加上劳动成本的上升,昨日的优势已变成今天的劣势。深圳能否变危局为胜局,再创新优惠的策略,仍要接受时间的考验。

标签:;  ;  

特区没有特别外资_深圳特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