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一个机会_亲子成长论文

给孩子一个机会_亲子成长论文

给孩子机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给孩子论文,机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纲要》中我们发现,“机会”一词频频出现,诸如“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教师要为孩子提供一个想说、敢说、喜欢说的机会和条件。教师要提供幼儿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选择、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等等。可见,机会对于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应该为孩子提供怎样的机会呢?

给孩子大胆尝试的机会

“学会尝试”是教育家的共同主张,大教育家叶圣陶在半个世纪前就批判教育的单向灌输现象。他说:“从小学到中学,老师只是来讲的,学生也只是来听的;大学生也是这样,老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会使学生养成依赖的心理和习惯。”人云亦云,不思进取,缺乏创造的渊源正是“先教后学”的机械模式,只有让学生学会尝试,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情况,还学生以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应给予孩子尝试的机会。在树叶印画活动中,教师为孩子提供了各种形状的树叶,以及红黄绿等颜色的颜料、毛笔和宣纸。活动前,教师只是简单地向幼儿介绍了印画的工具和材料,至于如何创作则留给孩子自己思考。在创作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示范和范例,孩子有了更广阔的创造想象的空间。有的孩子将树叶放置在宣纸上,描画出树叶的轮廓,然后再进行涂色;有的孩子用毛笔蘸上颜料刷在树叶上,再将树叶按在宣纸上,小树叶也跃然纸上;还有的孩子更有创意,他们没有借助毛笔,直接用手捏住树叶的叶柄,将树叶在颜料中浸没后拿出,然后再用宣纸盖在小树叶上,一幅美丽的树叶印画就完成了。在这种大胆尝试、积极创作的活动中,孩子们的思维更活跃了,想象更丰富了,更重要的是孩子的独立性、创造性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又如在“有趣的鱼”活动中,教师把如何捕鱼的问题留给了孩子:你怎样才能捕到鱼呢,有哪些好方法?问题一提出,孩子们便积极地尝试。有的用手抓,有的用盆子捞,有的用勺子舀,还有的用网袋网鱼。那么到底哪种方法更简单、有效呢,好多孩子都认为用盆子舀和用网袋网鱼的方法最好。对于孩子的想法,教师没有给予肯定或否定,而是让孩子们再次尝试、验证。经过实践,孩子们发现用手抓、用盆子捞、用勺子舀都很难抓到鱼,而用网袋网鱼的方法既快又好。

给孩子表现潜能的机会

人的潜能犹如一座待开发的金矿,蕴藏无穷,价值无比,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座潜能金矿,但是,由于没有进行各种潜能训练,每一个人的力量没有能够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因此,要注重对孩子潜能的开发和挖掘。如豆豆小朋友对文字特别感兴趣,经常在语言区阅读《幼儿画报》等读物,他一边指一边讲,吸引了好多小朋友,成了他最忠实的故事迷。佳佳小朋友天性活泼可爱,还特别喜欢跳舞,自参加舞蹈兴趣班以来,经常将自己学到的本领表演给好朋友看。源源是国际象棋班的优秀小苗,每天他都将自己的国际象棋带来,邀请小朋友一起下。洋洋呢,他写的毛笔字整齐有力,深受小朋友喜欢……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孩子的优势潜能,我为孩子提供了具有个性化的表现空间。如我们开辟了才艺舞台、露一手、教你一招、跟我学、无敌小宝贝、我是播音员、故事大王等栏目,让幼儿有自我表现、表达的机会,使幼儿的才艺大胆地显现出来,让幼儿真切地感受到同伴和老师的尊重和接纳,自信心自然就越来越强了。

给孩子自主活动的机会

现在的教育非常重视幼儿主体地位的作用。实践证明,知识的内化,能力的培养,情感意志的形成,需要幼儿自己的体验实践,主动参与。幼儿主体性的发挥一定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按照他们自然的天性和原有的发展水平实施教育,儿童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如果能让孩子在活动中学习,在实践中体验,就能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也才能把他们的潜能充分发掘出来。

如在感受家乡特色民族文化活动中,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就是开幕式表演了。当教师将这个建议提出来时,孩子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接着教师便问:可以怎样来开展呢?需要哪些材料呢?经过讨论,孩子们觉得需要标记牌、表演道具、口号等。也许孩子们以往参加过“运动会”“美食节”的开幕式,他们好像很有经验,所以提出的几点建议很有道理。接着孩子们便分组进行准备。标记组的孩子有的拿蜡笔,有的找来白纸,还有的在策划着画什么图案。经过全组人员的一致商量,每个组都把最后的图案定了下来。如“举重之乡”画的是一个运动员叔叔手里举着杠铃;“围棋之乡”画了好多黑色和白色的棋子;“文艺之乡”画了阿姨穿着裙子跳舞的情景;“足球之乡”的小朋友画了一个足球。虽然图案简单,但很有标志性。口号组的小朋友也在积极思考,有的小朋友提出“我喜欢足球”的建议,于是教师便在孩子创编的基础上改成了“足球足球我爱你”的口号,小朋友都拍手赞同。接着“文艺文艺真真棒”“围棋围棋本领大”“举重举重顶呱呱”等口号纷纷出炉,孩子们喜欢之至。道具组的小朋友正忙着准备彩带、花环来装扮自己,可漂亮了。当一切准备就绪后,孩子们在铿锵有力的音乐声中,雄赳赳、气昂昂地一边喊口号,一边挥舞着手中的彩带,气势感人。直到表演结束,孩子们仍然意犹未尽。整个活动都是由孩子自己策划、自己准备、自己组织的,真正地让孩子感受到了做学习的主人、做活动的主人的感觉。

给孩子知错改错的机会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唯我独尊、唯我独享,在社会性交往、规则意识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如争抢玩具了、动手打架了、乱扔垃圾了、大喊大叫了,此种现象屡见不鲜。有的教师面对此种情况只会一味说教或批评训斥,达不到真正教育的目的,效果可想而知。其实,当孩子犯错后,教师应给予孩子改错的机会,要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如有个叫西西的孩子,卫生习惯很差,经常喜欢用蜡笔在桌上涂画。有的教师可能在一开始只是告诫他以后不要再画,然后由保育员擦干净就了事了。也有的教师可能不再让他单独拿蜡笔画画。可想,这些处理的方式是不可取的。积极的做法是教师要给孩子一个改错的机会,当教师发现孩子在桌上涂画后,就要求孩子自己动手把画擦干净,在擦桌子的过程中让孩子感受到擦桌子的辛苦与劳累,然后再由教师和他心平气和地谈话,进而让他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正确的。我想,这远比简单说教和批评的效果要好得多。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一定有许多地方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但重要的是孩子犯了错之后,教师不能一味地批评责罚,还要给他一个改错的机会。如果这个机会已经失去了,那就要创造一个机会来让他改过,否则他下次还有可能重犯,因为他只是因为过错受到了惩罚,却并没有去改正它。俗话说:知错能改。即知道错了,要改正才行。

给孩子战胜困难的机会

人具有适应客观环境的巨大潜力,但这种潜力不经受实际锻炼就开发不出来。所以,教师一定要珍惜孩子用自己的力量去战胜困难的种种机会。如孩子刚学会走路时常常会摔倒,但只要没有受伤,就不要去管他,让他自己爬起来。有些事情即使有一定的危险,也不妨试着让孩子自己去做,大人则可以躲在后面悄悄地保护。这种战胜困难的切身体验,就是构建一个人意志力的一块块砖石,对于造就一个坚强的人来说,比任何其他东西都宝贵。在体育游戏“八仙过海”活动中,需要孩子们翻过一座座小山,走过一张张独木桥,对于孩子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胆小的孩子都望而却步,不肯向前。怎么办呢?为了让孩子战胜困难,教师采用了两种策略,一种就是降低难度,将山的高度降低和小桥的长度减少,另一种就是教师给予适宜的帮助,如让孩子先牵着教师的手翻过一座山、走过一张桥,然后再由孩子自己独立过去。不管是采用何种策略,目的都是一个,给孩子战胜困难的机会,当孩子最终取得成功后是多么的自豪。因此,教师不要扼杀孩子克服困难的机会,而要积极鼓励孩子,使孩子在困难面前不畏缩、不气馁,而是积极面对,有敢于克服的勇气和信心。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变得更坚强、更勇敢。

给孩子体验成功的机会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孩子渴望成功的愿望,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

在探索活动中,孩子们对“怎样让沉在水底的鸡蛋浮起来”的小实验产生了兴趣。他们一个个跃跃欲试,积极探索。在活动讲评的时候,成成自告奋勇地上来交流、演示自己的操作过程。只见成成胸有成竹地走到台前,他用勺子舀了一勺盐放进了水里,并用小棒在水中搅拌了一下,可是,鸡蛋纹丝不动。接着,成成又按此方法加了一勺盐放入水中,鸡蛋仍然没有丝毫变化。孩子们不耐烦地嚷嚷:“老师,我会的,让我来帮助成成吧。”“让小朋友来帮助你好吗?”教师试探地问成成。可成成一言不发,仍然专注于自己的实验之中。教师见成成默不作声,便示意孩子们安静。这时的成成改变了前两次一勺一勺加盐的方法,而是一点一点地加,一边加还一边用小棒不停地搅拌。“别着急,慢慢来。”教师安慰的声音刚落,成成便惊喜地大叫起来:“哇!浮起来了!”果真,沉在水底的鸡蛋正慢慢地浮向水面,孩子们热烈地鼓掌,“成成,你成功了!”

给孩子机会,你会发现孩子的潜能如此之大;给孩子机会,你会发现孩子成长如此之快;给孩子机会,你会发现孩子的心灵如此圣洁;给孩子机会,你会发现孩子笑得如此甜美。愿教师能给每个孩子一个机会、一个希望、一分收获,相信钢琴上的任何一个琴键,都会奏出美妙的音乐……

标签:;  ;  ;  ;  

给孩子一个机会_亲子成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