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资源共享的相关技术与概念_网格系统论文

知识资源共享的相关技术及概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源共享论文,概念论文,知识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知识资源共享的涵义

知识资源共享也称为知识共享,泛指在一定的范围(如一个国家、地区或组织)的所有或部分知识资源提供给特定的组织成员、特定的知识服务机构或用户来分享利用。知识资源共享的目的在于使每个组织和个人都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利用知识资源。知识资源共享的实质就是知识资源在一定空间和地域内的全理配置,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知识需求。同时,也使得知识资源发挥最大的功效。

2 知识资源共享的有关技术

知识资源共享技术是指在知识型组织内生产、组织、存储、传递、交流、反馈知识的信息技术,它不同于以往技术管理时代和信息资源管理时代的数据管理技术,是在数据管理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的基础上,针对知识资源的特性而开发的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能够协助知识管理人员和知识工作者进行知识活动的技术。知识资源共享技术并不是一项专门技术,而是由一系列的技术构成,是多种信息技术的集成。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网格技术、知识仓库技术、知识发现技术和群件技术等在知识资源共享技术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1 网格(GGG)技术

美国《福布斯》杂志的科技版《Forbes ASAP》2001年9月10日发表一组文章,预测信息技术的下一波大浪潮的本质特征就是万维网(World Wide Web)升级为网格(Great Global Grid)。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所长李国杰院士认为,网格是继传统因特网、Web之后的第三次互联网浪潮,可以称之为第三代因特网应用。传统因特网实现了计算机硬件的连通,Web实现了网页的连通,而网格则试图实现互联网上所有资源的全面连通,其中包括计算资源、存储资源、通信资源、软件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等。简单地讲,网格是把整个因特网整合成一台巨大的超级计算机,实现全球范围的计算机资源、存储资源、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专家资源、设备资源的全面共享。对网格本质的理解可以从网格要解决的问题入手。那么,网格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它可以概括为:如何在动态、异构虚拟组织间实现协同的资源共享以及协同的解决某一问题。

网格的根本特征不是它的规模,而是实现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的智能共享,消除资源孤岛。知识资源共享更具目的性。目的性体现在它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资源互连和单一使用,而是通过互连、组合、协作解决用户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具有附加值的新服务、数据、信息等资源,满足用户的新需求。

网格研究的目标是将跨地域的多台高性能计算机、大型数据库、贵重科研设备(电子显微镜、雷达阵列、粒子加速器、天文望远镜等等)、通信设备、可视化设备和各种传感器等整合成一个巨大的超级计算机系统,支持科学计算和科学研究。当然,网格并不一定非要这么大,也可以构造地区性的网格,如中关村科技园区网格、企事业内部网格、局域网网格,甚至家庭网格和个人网格等等。

2.2 知识发现(KDD)、数据挖掘(DM)技术

伴随着因特网(Internet)、数据库技术和数据应用的成熟和普及,人们可以跨越时空地在网络上交换数据信息和协同工作。由于Internet上网络知识资源多以各种数据库的形式存在,面临浩渺无际的数据,人们呼唤从数据汪洋中来一个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技术。从数据库中发现知识(KDD)及其核心技术——数据挖掘(DM)便应运而生了。知识发现是从数据中发现有用知识的整个过程,数据挖掘是知识发现过程中的一个特定步骤,知识发现过程是多个步骤相互连接、反复进行人机交互的过程。所谓数据挖掘,就是从数据库中抽取隐含的、以前未知的、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信息的过程。数据挖掘与传统分析工具不同的是数据挖掘使用的是基于发现的方法,运用模式匹配和其它算法决定数据之间的重要联系。数据挖掘是知识发现的核心部分。知识发现是知识资源共享和知识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对网络知识资源进行发现和选择,才能更好地进行资源共享利用和知识创新。

2.3 组织内部网络技术

随着Internet网络技术的成熟和普及,组织和个人都已经充分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和优势。组织知识共享体系的建立,信息技术是基础。组织必须要建立自己组织内部网络(Intranet),它是由Internet发展而来的,它继承了Internet的标准化技术(如TCP/IP、HTTP协议等),在组织内部集成各类信息系统,形成一个统一、开放、标准、简捷的网络平台。它不仅是组织内部信息发布系统,能运用一些知识管理软件,成为员工之间常用的交流方式,而且是组织内部业务运转系统。它既有严格的网络安全保障机制,又具有良好的开放性,从而有效地解决了组织信息系统内部知识资源的共享问题。

Extranet是Intranet的延伸与发展,它把Internet的技术应用到组织与组织之间的系统中,优点是能为客户提供多种及时有效的服务,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可以实现跨地区的各种项目的合作,可以兼容原来的信息系统。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强调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知识资源共享,Extranet已经成为当代组织知识资源管理技术框架的主流。

2.4 知识仓库(KDB)技术

知识仓库技术是数据库管理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结合的产物,主要用于知识型组织诊断、计划、设计和分析等方面的决策支持。KDB(Knowledge Database)是组织构建的基于WWW网络技术的服务项目,成员可以利用Internet或Intranet24小时进行访问,检索所需求的知识。如企业的知识仓库由以下的一些知识资源组成:

①企业基本信息,包括公共关系信息,年度报告,出版物,企业总体介绍等;

②企业组织结构信息,包括地址、代理商、分公司、服务中心等的信息;

③产品和服务的信息,包括技术专长、服务特点等;

④基本流程的信息;

⑤关于专利、商标、版权,使用其它企业技术、方法许可证的信息;

⑥顾客信息;

知识仓库中的知识资源必须是员工所需要的,但并不限于只是本企业产生的知识,知识是否存储到知识仓库中去,看是否是员工学习所需要的,能否帮助员工有效地完成他的学习和商业目标,员工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上传别的员工和企业所需的知识信息。很多企业知识仓库中还有他们的竞争对手及其产品和服务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是本企业竞争分析部门的分析结果,也可以是从外面如咨询企业那儿购买到的。

显性的知识资源,很容易用语言、数据、公式等来表达。很多这样的知识信息已经存在于文件、传统出版物或报告中,但由于分发有限未能到达最需要他们的人手中,存储于知识仓库中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员工拥有的一部分知识是隐性的,来自于经验多于事实,一些企业作了很大努力来让这些隐性知识变成显性知识。由于每个员工只拥有整个过程某一环节的隐性知识,作为知识管理部门要把员工各自拥有的知识集成为过程的知识。集成的程度既取决于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难易程度,又取决于企业隐性知识保密的难易程度。因为这部分知识是企业核心能力的最重要的部分,对它进行管理的目的是扩大这类知识在本企业内的作用范围,但又要防止这类知识流传到其它企业中去,为其它企业的效仿提供一定的可能性。为了达到知识管理的目的,对知识仓库应有一些要求:

(1)组织知识仓库并让其有效。如果想让知识仓库成为学习的工具,那么它必须被很好地组织、知识创新,易于进入或查询。如果员工在库中很难找到他们需要的东西,他们或者通过其它途径更有效地去寻找他们工作中所需的知识,或者没有所需的知识就去做工作,知识仓库就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2)知识仓库中知识的精确性。在知识仓库中,知识一经输入,就必须保证其精确性,而且,要及时更新知识仓库的知识资源。让员工确信他们从库中得到的知识是精确、及时、可靠的。如果他怀疑知识的精确性,不用多久,他将不再使用知识仓库。

(3)所有员工都可利用知识仓库。特殊的部分可能因为数据的敏感性而需要口令或其它安全措施。每一个员工不必经过同意就可进入他工作中所需的知识仓库中去,并可以进行知识的创新活动,否则就和及时学习原则相背离。

2.5 群件技术

群件(Groupware)是帮助知识型团队协同工作的软件。一般包括电子邮件(E-mail)、文档管理与工作流应用等几大部分。由于实现了对非结构化信息的管理和共享,群件对知识型组织来说就意味着一种高效的协同工作手段和公司战略级的解决方案,从而成为知识管理的基础技术之一。群件发展的动力是在Internet环境下将电子邮件、会议、文档管理、工作流、调度等方面的功能与WWW结合起来,使成员在世界各地可通过Intranet实现知识资源的交流共享,实现工作协同。而群件在企业内部网(Intranet/Extranet)上的应用与发展更使得群件产品的更新周期缩短,形成具有新特点的软件,目前刊物上开始将其称为Intraware—企业内网件。它不仅支持组织员工之间的协作、信息交流和工作进程协调,而且还能方便地支持成员间问题研讨,从而使工作组成员能够真正高效系统地工作。

3 知识资源共享相关的几个概念

3.1 知识地图(Knowledge mapping)

知识地图从技术层次上讲指的是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的有关企业知识资源的总目录及对知识资源之间的关系描述,它是一种知识库管理系统技术(DBMS)与Internet技术相结合的新型知识管理技术。知识地图实际上就是以知识仓库形式存储的反映企业内外知识资源状况的总目录,是企业内部知识资源的向导,明确标明重要知识的方位,指出知识存贮的人、文件和数据库。反映了企业中价值点的内容组合需求,可以用做企业知识评估的工具,展示可资利用的实力及需要填补的知识内容。知识地图建立的目的在于使现有的知识透明化,将责任赋予维护各类知识内容的人员,协助确定需要创造什么样的职位来管理知识,组织知识资源应该集中在何处才能确保知识的积累和传递有效有序地进行,以及知识管理团队在组织中如何加以配置。知识地图的根本目的还在于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

3.2 知识供应链(Knowledge-Supply-Chain)

知识供应链(Knowledge-Supply-Chain),指组织(企业)通过知识流的活动,将知识的供应者、知识的创新者、知识的使用者连接起来,进行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实现组织的经济化和整体化的目标。知识在知识供应链上的流动主要为4个阶段。如图所示:

图3.2.1.知识供应链的过程(箭头所示企业管理所起的作用)

知识供应链前期主要工作是建立企业知识库这个创新平台,其主体是企业员工、管理人员、销售人员、企业领导等。它的提出丰富了供应链理论的内涵,开拓了供应链理论研究的视角。使企业的经营活动以知识流为中心,通过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特别强调知识的共享和知识的创新增值。有助于企业加强知识管理,使企业每一个成员从整个知识供应链的角度去理解和企业相关的知识,拓展知识空间,加强知识的交流与共享,促进知识的学习、积累、创新和共享,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3.3 知识资源共享文化

知识资源共享过程中,员工们可以从知识仓库中发现对自己有用的知识甚至可以从中获得启发,更有利于企业知识创新。但是企业内部缺乏知识资源共享会导致企业的低效率。如①信息流动不通畅;②员工缺乏交流,没有学习的氛围;③依赖于几个关键人物的工作;④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反应迟钝;⑤只注重个人创新,缺乏团队合作精神。

知识资源共享文化的核心是学习和合作,而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一个企业内员工都自觉遵从和乐于接受的价值观,目的在于强调成员在企业组织一切活动的中心位置,并在制度上加以落实,从权力上予以保证,在地位上得到尊重,在作用上有发挥的机会和空间。企业建立知识资源共享文化,实质上是塑造一个“软”环境,营造一个知识共享氛围。知识资源共享的推动早期主要通过行政命令、利益诱导的形式。这时必须依赖制度文化的配合,通过改变企业领导体制、企业组织机构和企业管理制度,最终使员工形成自愿的共享观念。怎样才能形成企业知识共享文化,可以通过以下这些途径来培养企业知识资源共享文化:

①企业管理层的意识、行为、作风和要求要自律自强,从领导层开始,通过表率管理,使企业的价值观从观念形态转变为可以感觉的现实。也就是说他们的个人示范和对属下的要求,是企业知识共享文化的传播途径之一;

②促使企业结构扁平化、简单化,形成平等畅通的互动渠道。知识资源共享要求弱化参与者的等级观念,简单的层次结构可以使员工较平等地传播和反馈知识,形成开放性的、学习性的、成长型的知识共享机制。实施弹性的组织方式,鼓励员工建议和批评,增加员工互动对象的流动性,使知识共享保持活力;

③改善企业管理制度,特别是用人和奖惩制度,建立激励知识共享机制。知识共享很难自然地产生,当人们意识和感受到贡献自己的才能所得比知识囤积和隐藏所得来得多时,知识共享才能较顺利地进行;

④“形式化”、显性化了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和企业宗旨,客观上都成了知识共享文化的传播通道。如Buckman Labs公司于1991年由副总裁Mark Koskiniemi和同事着手建立知识资源共享体系之初,就确定了知识资源共享的六大准则:A.企业每位员工都能通过便捷的方式访问知识库;B.鼓励每位员工对企业有关问题提出意见和看法:C.提供24小时上Intranet网的服务;D.确信每个关键字都能在知识库中搜索;E.及时更新知识库中的陈旧知识;F.提供多种语言服务,如英语、西班牙语、法语和德语等。

⑤不断强化共享意识,使知识资源共享成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通过有关知识资源共享获得成功的轶事和传说,向员工们灌输知识资源共享的思想。另外企业可通过一系列习俗、仪式不断地在公司内部强化公司文化、传播公司文化,不断鼓励员工进行共享活动,摒弃信息利己主义,形成有利于员工进行合作的文化氛围,培植他们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形成自然而然的共享行为。

企业培育“知识资源共享文化”即在企业内部形成人人乐于知识共享的氛围,既乐于共享别人提供的知识,也乐于将自己的知识提供给别人共享,使同一企业内的员工之间相互信任,且乐于知识共享。知识经济下企业的竞争,不仅仅是产品、技术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实质上是学习能力的竞争。企业必须建立有利于企业知识共享和增值的新型企业文化,将知识视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支持组织和员工有效地获取、创造、共享和利用知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一种学习型组织,适应竞争的需要。

标签:;  

知识资源共享的相关技术与概念_网格系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