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概念预测主观幸福感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_主观幸福感论文

自我概念对主观幸福感预测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观论文,认知论文,幸福感论文,概念论文,自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主观幸福感主要是指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评价[1]。主观幸福感包括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消极情感三个因素。目前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已经发展到第三阶段,即采用实验操作或者多种测量方法来探索主观幸福感的本质[2]。Shedler等人同时用生理的应激反应和自我报告法测量被试的情绪,结果发现被试口头报告没有受应激影响,但生理反应很强烈,说明被试可能否认负性情绪而报告较高的幸福感[3]。Do-Yeong Kim用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AT)发现了独立于用自我报告法测量的生活满意感的内隐生活满意感(implicit life satisfaction,ILS),而且大多数人的内隐生活满意感是正向的[4]。这些研究启发我们,主观幸福感作为人们对其生活质量的评价也可能存在内隐结构。

主观幸福感的自我理论认为,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不一致会导致沮丧、抑郁,从而降低主观幸福感[5]。自我概念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发现,在内隐水平上也存在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分[6]。 Wilson和Lindsey等人认为,人们对同一态度客体同时存在两种性质上不同的评价,一种是能被人们意识到的、所承认的外显态度;另一种是无意识的、自动激活的内隐态度[7]。那么,自我概念是否存在外显自我和内隐自我两种结构?自我概念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又会是怎样?

本研究以广泛应用的内隐社会认知的测量方法——内隐联想测验(IAT),通过与自我报告测量进行比较来探索主观幸福感和自我概念的本质。除此,本研究还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考察自我概念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2 方法

2.1 被试 随机取样浙江大学学生111人为被试,男性60人,女性51人,其专业涉及心理、中文、数学等不同学科。其中3名被试因为IAT中有大于 10%的反应次数的反应时小于300ms,其数据无效。有效样本为108人,男性57人,女性51人。

2.2 测量工具

2.2.1 外显测量

自我概念的外显测量。采用被试自我评定和他人评定两种测量方式。自我评定采用Higgins的自我概念的测量方法[8],让被试分别用5个形容词来描述他的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然后在0分到100分的连续线段上分别标出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位置,由此计算出自评的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差距;他人评定由4名心理学系研究生对被试写出的形容词进行七点量表评分(两端分别标有“积极的”、“消极的”)。根据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平均得分,算出他评的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差距。 4名评分者评分一致性肯德尔W系数为0.83。

主观幸福感的外显测量。采用Campell(1976)编制的幸福感指数量表(Index of well-being)[9]; Bradburn(1969)的情感量表(Affect scales:positive affect,negative affect,affect balance)[9];Diener (1985)的总体生活满意度量表(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SWLS)[10]。

2.2.2 内隐测量

自我概念的内隐测量。采用2个IAT:概念词是被试自己写的现实和理想自我的形容词。IAT1的属性词是情感性的,其中积极词有:健康,黄金等;消极词有:尸体,死亡等。IAT2的属性词是评价性的,其中积极词有:成功的,高贵的等;消极词:失败的,卑鄙的等。所有的词语均选自Greenwald的词语列表[11]。具体实验程序与标准IAT一致[12]。 IAT的分类任务示例见附录。

主观幸福感的内隐测量。采用两个IAT(分别称为IAT3和IAT4):概念词都是自我词和他人词。自我词有:我,自己的等;他人词有:他,别人等。 IAT3的属性词是关于积极和消极情感的,来自于总幸福感指数量表,其中积极词有:有趣的,快乐的等;消极词有:厌倦的,痛苦的等。IAT4的属性词是关于生活满意感的,来自于生活满意度量表,其中积极词有:满意,极好等;消极词有:不满意,极差等。具体程序与标准IAT一致[12]。

2.3 实验程序

首先进行自我概念的外显测量和内隐测量,均在计算机上进行。被试休息一段时间后再进行主观幸福感的外显测量和内隐测量。IAT测验中要求被试在保证正确的基础上尽快地对呈现在屏幕中央的刺激词进行分类,归在左边的按“A”键,归在右边的按小键盘“5”键。每个部分结束都显示错误率和平均反应时。实验结果由计算机自动记录。

3 结果分析

3.1 实验结果的预处理

国内外采用IAT进行研究时大多采用传统的数据预处理方法[3,11,13-15],由于其缺陷,Greenwald等人提出了新的计算方法即计算D值。具体算法是剔除反应时大于10000ms的反应;剔除在一个任务中有10%以上次数的反应时小于300ms的被试。用正确反应的平均反应时加600ms代替错误反应的反应时,然后用不相容任务与相容任务的平均反应时之差除以该任务所有反应的标准差得到一个商数。平均练习任务和正式任务的商数就得到D值[12]。

3.2 自我概念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

3.2.1 自我概念的各种测量指标的关系自我概念的各种测量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外显测量方面,他评差距和自评差距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内隐测量方面,IAT1与 IAT2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这两个内隐测量都和他评差距存在显著相关。但是,自评差距和内隐测量之间却没有显著相关。

3.2.2 大学生自我概念的结构分析为了对自我概念的结构进行分析,我们分别构建了模型1(见图1)和模型2(见图2),并对这两种模型进行了实证性因素分析。模型1的拟合指数分别是:df =2,p=0.01;GFI=0.94;AGFI=0.71;NNFI= 0.57;NFI=0.84;RMSEA=0.23。模型2的拟合指数分别是:df=1,p=0.72;GFI= 1.00;AGFI=0.99;NNFI=1.06;NFI=1.00; RMSEA=0.01;CFI=1.00。二者相比,模型2是更理想的模型。

图1 自我概念的一维结构模型

图2 自我概念的双重结构模型

注:X1,X2,X3,X4分别代表他评差距,自评差距,IAT1,IAT2。

3.3 主观幸福感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

3.3.1 主观幸福感各指标间的相关分析

主观幸福感各测量指标的相关关系见表2。

由表2可见,外显测量方面,幸福感指数量表、情感平衡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之间分别存在显著相关 (均p<0.01)。内隐测量方面,IAT3与IAT4之间存在不显著的正相关。外显测量和内隐测量之间,生活满意度量表和IAT4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另外两种外显测量与IAT3、IAT4之间却没有显著相关。

3.3.2 主观幸福感结构分析

为进一步研究主观幸福感的结构,我们构造了模型3(见图3)和模型4(见图4)。实证性因素分析表明,模型3的拟合指数分别是:

图3 幸福感的一维结构模型

图4 幸福感的双重结构模型

注:X1,X2,X3,X4,X5分别代表幸福感指数量表,情感平衡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IAT3,IAT4。

3.4 自我概念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研究

3.4.1 相关分析

自我概念和主观幸福感的各种指标的相关分析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自我概念与幸福感的外显测量之间都存在显著负相关。自我概念与幸福感的内隐测量之间存在微弱的正相关。自我概念的外显测量与幸福感的内隐测量之间只存在微弱相关;自我概念的内隐测量和幸福感的外显测量之间也只存在微弱的相关。

3.4.2 自我概念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研究

自我概念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可预测的关系如何呢?为此,我们构建了4个模型:模型5见图5;模型 6在模型5的基础上增加了内隐自我概念对外显幸福感的通径;模型7在模型5的基础上增加了外显自我概念对内隐幸福感的通径;模型8在模型5的基础上同时增加了前述的两条通径。通过LISREL统计软件对这些模型进行了验证。各模型的拟合指数见表4。

从表4可知,四个模型都是拟合良好的模型。根据嵌套模型比较的原则,同时比较模型简化导致的Δdf和Δ,如果模型简化导致的自由度增加Δdf=1,那么只要由此导致的Δ小于6.63(α= 0.01时χ[2]的临界值),则认为简化模型是可以接受的。这里模型6、模型7比模型8均多出一个自由度,但是Δ均小于6.63。然而,模型5又比模型 6、模型7均多出一个自由度,Δ也均小于6.63。由此得出,模型5是相对更好的模型。

图5 自我概念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模型5

注:X1,X2,X3,X4,X5,X6,X7,X8,X9分别代表他评差距,自评差距,IAT1,IAT2,幸福感指数,情感平衡,生活满意度,IAT3,IAT4;K1,K2,E1,E2分别代表外显自我概念,内隐自我概念,外显幸福感,内隐幸福感。

4 讨论

4.1 关于大学生自我概念的结构

实证性因素分析表明,我国大学生的自我概念结构是双重的(见模型2)。这与Andrew Perkins和 Mark Fodrehand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他们在现实自我—理想自我的框架下用IAT对内隐自我概念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了在内隐水平上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分离[3]。另外,本实验研究结果也与 Greenwald和Farmham的研究结果一致。他们发现了性别自我概念在内隐和外显测量中的分离[11]。国内学者的研究也表明,性别自我概念是一个双重的结构[15]。

4.2 我国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结构

实证性因素分析表明,主观幸福感存在两种不同的结构:一个外显成分,一个与之对应的内隐成分。这从另一个角度回应了Shedler用生理的应激反应和自我口头报告两种方法进行的有关幸福感的实验。他们发现了被试的自我报告和生理反应之间的分离[6]。本研究也与Do-Yeong Kim关于内隐生活满意感的研究结果一致[7]。根据本实验的研究结果,幸福感有外显幸福感和内隐幸福感之分。当然这个结论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进行检验。

4.3 自我概念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研究

相关分析表明,自我概念与主观幸福感的外显测量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而内隐测量之间相关不显著,内隐测量和外显测量之间相关也不显著。通过进一步的结构方程建模,确认了自我概念对主观幸福感的最佳预测模型是:外显自我概念预测外显幸福感,内隐自我概念预测内隐幸福感。

根据主观幸福感的自我理论,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不一致会降低主观幸福感[2]。本实验的结果为自我理论提供了证据,同时拓展了其深度,指出在讨论自我概念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时,应当考虑到内隐自我概念和内隐幸福感的存在。当然,本研究的结论是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得出的,样本也局限于大学生,研究结论是否适用于其他社会人群还有待于进一步的验证。

5 结论

本研究从内隐社会认知的观点出发考察了自我概念和主观幸福感的结构,并探讨了自我概念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中国大学生样本中自我概念是双重的,存在外显自我和内隐自我两种成分;主观幸福感结构是双重的,存在外显幸福感和内隐幸福感两种成分;自我概念对主观幸福感的最佳预测模型为:外显自我预测外显幸福感,内隐自我预测内隐幸福感。

标签:;  ;  ;  

自我概念预测主观幸福感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_主观幸福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