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献传播的网络发展策略_图书馆论文

论文献传播的网络化发展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策略论文,论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文献传播事业网络化发展政策是实现文献资源共享的重要条件,它作为一种建立在立法和标准化政策的规范下的人类社会文献传播控制系统的组织网络,将社会文献资源不同传播渠道、系统整合起来,形成以国际、国家、地区、系统及人际各个不同层次的集中网络。本文在论述上述问题的同时,还提出了改革现有文献传播体系的具体措施。

实现文献资源共享的重要条件是逐步发展网络化的文献传播事业,这成为衡量文献传播事业发展水平的一个政策标志。

“网络(Network)原是一个电学术语,今天已被广泛引入许多学科领域,如通信网络,计算机网络等。文献传播网络是由各个传播子系统,如出版、发行、销售、图书、档案、信息等各个子系统的网络之间组成的正式的、整体的、有组织的文献资源共享结合体。网络化建设按网络之间协议,应用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结构,实现由分散的、条块分割的非正式合作向紧密组织、集中领导、统一规划的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纵横交错、脉络贯通的文献传播体系转移。

文献传播网络既不同于图书馆网络,因为图书馆网络,实际上是图书馆之间的网络化,比文献传播网络要狭窄,又与计算机网络有区别。文献传播网络是一种组织网络,这与计算机系统、数据库及通讯设备为核心的资源网络是有区别的。文献传播网络化由各子系统,如图书馆网络子系统构成,应用计算机网络拓朴结构建立相应类型数据库作为主要资源网络,实现文献传播发展的整体化、协作化和资源共享。这个网络化是建立在立法、标准化等政策的规范下的一种人类社会文献传播控制系统。

文献传播网络化是现代社会结构从等级制度向网络组织转变的必然趋势。文献传播事业结构是以行政关系为基础,各个子系统分别隶属于不同的领导部门。从纵向联系上借助于行政管理的隶属等级制来实现。领导上的特点是各自为政、相互分割、多头领导。这不仅表现在文献传播事业的总体部分,还表现在各个子系统内部,也存在这样的条块分割。如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基本上属于纵向结构,各种类型的图书馆分属文化、教育、科研、工会、军事等系统的主管部门领导,各系统图书馆之间虽然也有横向联系,但不是很多。”①在组织传播渠道方面,尽管人们普遍认为档案、图书、情报的一体化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这三方面仍缺乏横向联系、合理布局及网络协作。从国际范围看,随着图书、档案、情报活动的传播职能日渐突出,加上计算机检索的应用,正在逐步一体化。目前,档案、图书(一次文献)、情报(二次文献)的电子形式版本已进入一个共同的数据库系统,经统一的查询方式提供检索服务。目前世界上几个著名的信息检索服务系统都包含有这三个方面的数据库,随着用户利用联结计算机网络的终端的便利,用户可以直接索取这三种类型的文本信息,那时,图书、情报、档案共同建立的文献组织传播网络将会使三者职能差异不断缩小,并向整体文献传播网络方向迈了一大步。文献传播事业网络化还需要文献社会各渠道、系统之间相互配合与协作,由此建立文献的网络化传播体系。1973年,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FLA)倡导的UAP计划,便是一个具有广泛意义的文献传播网络化目标。UAP即“出版物之普遍可用”(Universal Availability of Publications)“作为一个目标,最终要做到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在最大程度上向读者提供他所需要的出版物。”“为实现这一目标,UAP作为一项计划,不但要采取正面的措施,还必须采取措施排除障碍,这些措施应在从国内到国际各个水平上,从新资料的生产到出版物的保存各个阶段上进行。”②UAP涉及到作者、出版社、书商、图书馆、情报中心、档案馆和其最终受益人——读者。实现UAP的目标,需要文献传播事业水断合作,积极地推动网络化建设,只有这样,才不致使这一宏伟目标变成纸上谈兵。IFLA的另外一项计划是国际书目控制(UBC:Universal Bibliographic Control),试图通过建立一个从事书目交换管理的国际文献信息系统,“对世界各国发表的主要出版物,以一种国际上可接受的方式,全面迅速地作出基本目录。”③由于建立这样的交换交流需要解决书目数据源、标准化和组织问题,因此步履维艰。因此IFLA的UBC办公室将重点放在推动国家的书目控制(NBC)的实现上。NBC有直接的数据源作保证,不仅能通过标准化活动间接手段,而且还可直接编制国家书目、国家联合目录、国家联机书目数据库。④UAP和UBC都是为了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但这一目标没有健全的文献传播事业网络化建设都是难于解决的。

随着社会发展,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管理结构体制受到冲击,人们通过各种社会沟通方式形成为交换信息、分享资源的注重速度与弹性的网络结构,文献传播网络化正是在这样一个人类社会交流系统中逐步形成为整个社会的一个“神经中枢”,它的网络化也是使社会交流系统实现其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文献传播网络作为一种网络化组织体制,是文献传播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文献的资源共享,减少“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多头领导局面,发挥文献资源的整体效益,才能使文献传播事业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

文献的生产、引进、发行、收藏、整理、开发、传递和应用,从行业来讲有报社、出版社、杂志社、书店、图书馆、情报所、档案馆等。这些行业在古代本来是一家,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逐步产生分工,形成今天的局面。因此,无论通过组织结构将这些子系统划分成多少行业门类,它们原本就是一个密切相关的文献传播网络。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长期形成的相互封闭体制致使系统间难以沟通与协调,因此建设文献传播事业网络是一项迫切又艰巨的任务。

由文献在版编目计划而达到文献传播系统间的合作与协调,也为文献传播网络化创造了积极条件。在版编目是在文献样本印出后,送到指定的图书馆或其他机构进行编目,然后退回出版社,将编目数据加印在文献版权页上,这种方法既推动了文献著录标准化的发展及国家书目的编制,更重要的是加强了文献传播网络子系统之间的合作,节省了人力财力,提高文献传播速度。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均从七十年代初开展了文献在版编目,取得了明显成效。在版编目在我国仍然没有全面开展,给各文献传播机构带来很多麻烦,重复著录,著录内容不一致,不能共用,不仅给文献发行与采购带来困难,也影响了文献国际交流。实行文献在版编目标志着文献传播各系统间协调水平和文献传播网络化程度,因此为实现文献传播网络化,应当尽早配合文献传播的标准化建设,逐步来实施。

文献传播的网络化是各个传播子系统,各个传播渠道之间有计划地相互联系和发展过程,其结果是在统一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导致完整的文献传播业体系的形成。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从政策方面要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首先需要建立统一的文献传播业管理机构,将文献出版、发行、组织传播等均纳入一个具有立法、决策和协调控制职能的管理部门,唯其如此,现有的各自为政的局面才可能被打破,从而集中统一地规划图书馆网。其次,通过立法手段,保证文献传播系统整体性、功能统一性及相互制约、彼此协调,逐步实现文献传播业的高度综合,保证人、财、物合理配置,并且确立文献传播业作为一个统一体系的合法权利与义务,从而为建立文献传播网络提供法律保障。第三,在建立健全文献传播各子系统网络化的基础上来实现文献传播网络化。目前,以图书馆网络化为核心的文献传播子系统网络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但距离目标尚有很大差距。美国是世界上图书馆网络最发达的国家,在计算机编目、连续出版物管理、书刊采购和馆际互借等方面形成了三大网络,即:国际电脑图书馆中心(OCLC),研究图书馆情报网络(RLIN),华盛顿图书馆网络(WLN)。其中WLN和RLIN网络是美国东西部最有影响的两大网络,而OCLC以成立最早、范围最大、成员最多、影响面最广而著称。第四,应当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相结合作为网络活动的基础。文献传播系统通过电子计算机和通讯技术作为终端联结起来,使用网络的数据库系统分享资源。第五,必须建立一系列的网络标准。标准化是以较小的投资,较少的人力取得较大效益的有力措施,没有标准作准绳就不能形成和完善文献传播网络,网络的标准化主要有:代码标准化、格式标准化、设备的标准化、数据库的标准化、传播技术标准化等。

文献传播的网络模式应是层次性集中网络,文献传播网络应当按文献传播系统不同层次来组织。这个层次是国际文献传播网络、国家文献传播网络、地区文献传播网络、系统文献传播网络和人际文献传播网络。

国际文献传播网络充分体现了文献传播的合作政策,为国家间的文献资源共享铺平了道路。文献国际传播网络依靠现代传播技术,将不同国家、地区的文献传播系统联结起来,形成一个跨国的、跨地区的网络,打破了地区和国家的地理障碍,从而实现文献资源国际共享。美国的文献检索服务社的STAIRS系统,其分中心用户遍布美国和世界众多国家。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关于全面规划国家文献、图书馆和档案基础的世界科技信息系统大会和政府间会议认为:“一项世界系统的科技信息服务工作是一项可行目标。”⑤目前,美、英、法、俄罗斯等国相继成立了统一管理文献工作的领导机构,客观上都对文献传播网络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图书馆、情报、档案及新闻出版部门国际间文献交换是国际文献交流网的一个重要活动形式。我国的国家图书馆(北京图书馆)目前已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众多图书馆及其它文献传播机构建立了稳定的、正常的文献交换关系。这对文献传播国际化提供了有效渠道。

国家文献传播网络是一个国家的出版发行、图书、情报、档案部门在国家统一管理层次上进行分工和协作形成的文献传播体系,不同的文献传播系统相互配合与协作,对国家文献资源进行合理的最大限度的开发与利用。在这个网络中,文献传播的各个子系统构成一个金字塔式全国文献传播横向网络,以国家文献传播中心为集中核心的塔顶,塔基则是以地区传播中心为核心的图书、情报、档案、大众传播机构组成地区文献传播网。为此,政府应有积极的文献传播政策,建立以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国家档案局、国家专利局、国家标准局、新华书店总店、广播电影电视部、国家新闻出版署、新华社等核心的国家文献传播网络化管理机构负责统一管理和组织国家文献传播网络。离开了统一健全的全国文献传播中心枢纽的协调和组织,文献传播活动势必一盘散沙,难以均衡发展。

地区文献传播网络是在国家文献传播网络内,某地理或行政区域内文献传播机构进行横向联系和协作所形成的文献传播体系,我国华东、华南、华北、东北、西南、西北地区以上海、广州、北京、沈阳、成都、西安为中心建立大区文献传播网络,便可以分片实施国家的文献传播网络化建设措施,以省、市、自治区或若干省级区域内文献传播各个部门通过分工协作,进行横向联合,形成一个网点星罗棋布,网道四通八达,结构脉络贯通的文献传播网络。地区网络在组织上是以全国文献传播网络核心的协调下建立起来的地区中心协调委员会来完成的,其成员均由各子系统机构负责人或有关主管部门派代表组成,委员会需有固定的人员编制与活动经费,积极开展发展网员、制订政策、组织协调、干部培训等一系列工作。

系统文献传播网络指文献传播各个子系统内文献部门进行分工和协作而形成的文献传播体系。如图书馆系统、情报系统、档案系统、发行系统、广播电影电视系统等均在努力形成纵向的文献传播网络。各个子系统的网络化,是组织文献传播网络的必要条件,如果各系统本身尚没有建立起网络,则包括各个系统的全国性或区域性网络也就无从谈起。系统间文献传播网络还需要子系统从整体出发,建立起统一的标准化体系,没有系统间统一规范的传播语言、传播技术装备规格、传播方式方法,则各个子系统之间难以相互沟通与协作,因此,各个子系统在建立自己的网络的同时,便以建设文献传播整体网络为其最终目标,从而分阶段实现文献传播网络化。

文献社会传播网络的最基础部分是人际文献的传播网络,它实际上是一个社会沟通与交往的网络。人际文献传播适合于采取个人间的直接传播形式,它的活动能渗透到以上各个层次,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各层次传播的不足,由于有了个人交流的普及性与直接性,从而为整个文献传播系统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从表面上看,它是一种散漫的、毫无组织的形式,其实,它是具有一定形式的传播网络。

人际网络有两种基本类型:放射网络和交结网络(radial network and interlocking network)(见图1)。放射网络显示一个个体直接与其它几个个体互动,而这其他几个个体间并无互动;交结网络指一个个体和其他几个个体互动,而这几个个体间也作互动。

图1 放射与交结网络

一般说来,组织成员之个人传播网络很少呈完全放射或交结形式,只是程度上有所区别。一个开放系统的社会组织,交结个人网络要多于放射网络,这样成员之间有良好的传播互动从而由成员对交结系统的向心力,发展成为对总体大系统的向心力。而放射网络中的成员则必须存在着某种程度的接触意愿及能够接触的条件,如传播通道的存在等。

文献人际传播网络的形成与该人际群体的角色网络、身份网络状态密切相关,具有地位、扮演较重要角色的人,自然成为传播网络的中心,不同的角色和地位状态,构成不同的传播网络类型。

注释:

①吴慰慈等编著.图书馆学概论.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9月第1版,21

②邵文杰.UAP及我国现状.北京图书馆通讯,1986,(3).

③Wellish.书目控制论——情报检索的一种理论.吉林省图书馆学会会刊,1981,(6)

④陈源蒸.宏观图书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9月,53-54

⑤UNESCO国际交流问题研究委员会.多种声音,一个世界.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1年11月第1版

标签:;  ;  ;  ;  

论文献传播的网络发展策略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