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与路径选择论文

乡村旅游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与路径选择

周 霄 孙兴利

(武汉轻工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23)

摘 要: 旅游城镇化伴随着旅游业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发展而出现,也是新型城镇化的载体和依托。从资源引动力、就业拉动力、政府驱动力和市场推动力4个维度解构了乡村地区旅游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并结合湖北省实践案例,阐述了资源依托型、景区依托型、都市依托型3条典型的乡村地区旅游城镇化发展路径。

关键词: 乡村旅游;旅游城镇化;动力机制;发展路径

0 引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我国城镇化建设迈入了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新轨道上来。在乡村振兴和扶贫开发的战略背景下,我国广大农村纷纷开启各具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探索之路,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也得到切实改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乡村地区旅游城镇化是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之一。旅游业素有“朝阳产业”和“无烟工业”的称誉,同时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产业关联性,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带动乡村地区的城镇化发展,能够借助旅游要素的延伸有效实现产业集聚和产业融合,符合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总体要求。与以工业化为引擎推动的城镇化相比,乡村地区旅游城镇化更具可持续性,体现出以人为核心的“人本特征”、就地城镇化的“空间特征”、多业态融合的“产业特征”和环境友好型的“生态特征”。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解构乡村地区旅游城镇化的动力机制,探索其科学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图2给出了复合地基模型试验中土压力盒的布置情况。试验共埋置了10个土压力盒,在桩顶平面上,桩顶中心、桩间土中心、模型桶边缘均设置土压力盒。同时,桩间土中心、模型桶边缘处20 cm、40 cm、60 cm深度均设置土压力盒,用于测定地基土受压时不同深度处桩间土、边缘土的影响。土压力盒直径16 mm,厚度4.2 mm。

1 乡村地区旅游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

动力机制是指一个社会、区域、业态赖以运动、发展、变化的不同层级关系和其产生的推动力量,以及它们产生、传导并发生作用的过程、机理与方式。乡村地区旅游城镇化显然是多方作用力共同推动发展的过程,既包括资源引动力、就业拉动力等内生动力,也包括政府驱动力、市场推动力等外生动力(见图1)。

图1 乡村旅游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模型

1.1 资源引动力

乡村地区旅游城镇化是旅游引导的乡村地区特色城镇化,它以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为前提。而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客体,是旅游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和条件。旅游资源赋存丰富、特色鲜明的乡村地区,对于城市居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这是乡村旅游业得以繁荣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也是乡村地区旅游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动力要素。乡村旅游资源是由自然环境、物质载体和文化元素共同组成的有机复合整体。自然环境涵盖地质地貌、气候气象、生物生态等要素,它们是乡村景观的基因与底色;物质载体是游客在乡村旅游地通过参与观察感知到的具体事象,如田园、牧场、山林、溪流、建筑、聚落等有形的物质,体现了乡村景观的外部特征;文化元素是指内化于乡村社群的价值观念、族群规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构成了乡村旅游的体验“内核”,能够带给游客比视角冲击更加深层次的心灵触动。乡村旅游资源的价值高低,决定了其旅游发展前景,也决定了当地乡村旅游城镇化之路是否可以成功。

1.2 就业拉动力

城镇化的根本问题,说到底还是农民问题。发动和组织农民,是农村城镇化成败的关键。乡村地区旅游城镇化是一种典型的就地城镇化,必须充分发挥当地农民的主体作用。乡村旅游开发建设与经营带动了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了一个空前开放的新型社会分工体系,裂变出大量本地工作机会,对留守农民和外出劳动力都产生强烈的磁吸效应。农民群体跨越经济结构,在传统农耕和非农领域自主选择、自由进退,并释放出强大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现象值得关注:①乡村旅游的发展使许多农村妇女改变了对“家庭主妇”角色的自我认识,她们不再赋闲在家从事一些琐碎的家务,而是抓住旅游开发带来的就业机会,积极进行“角色再造”,在当地的旅游服务业中,本地妇女承担了大量岗位,从而成为具有独立经济能力的个体;②许多资源禀赋优良的乡村地域正在变成当地外出务工人员返乡进行旅游创业的乐园,他们积极响应国家的有关号召,对各项惠农惠旅政策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这种农民理性与现代工商业社会的双重优质因素有机结合所生成的“叠加动能”,有助于激发乡村经济活力,优化乡村产业结构,从而加速其城镇化进程。

1.3 政府驱动力

观察组PASI 评分、血清IFN-γ、IL-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1.4 市场推动力

资源依托型旅游城镇化发展路径是指围绕乡村独具特色的资源要素打造核心旅游吸引物,开发旅游产品,激发旅游市场,配套旅游设施,塑造旅游品牌,经过自组织发展逐步形成具有城镇综合功能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它要求乡村资源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必须有较强的稀缺性和吸引力。十堰市郧阳区茶店镇樱桃沟村是资源依托型旅游城镇化的代表,樱桃沟村属于丹江口库区,因樱桃而得名,也因樱桃而出名、富民,每年春季万亩樱桃树挂果之时,吸引大批游客前来采摘踏青。近年来,樱桃沟村为打造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旅游娱乐为一体的生态农业新村,高起点、高标准启动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旧房改造、乡村景观修复,已整村实现美化、净化、绿化、亮化、香化建设目标,正在逐步成为城乡一体建设的先进区和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

2 乡村旅游城镇化发展路径选择

虽然旅游城镇化是乡村地区就地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但也并非所有乡村地区都适合以旅游为引领来推动其城镇化进程。因此,对具备旅游城镇化发展基础的乡村地区进行精准识别显得尤为重要。一般说来,资源赋存和区位条件是两个最为显性的识别维度。从我国乡村地区旅游城镇化发展的实践来看,较为成功的地区拥有较高的旅游资源禀赋,处于极佳的旅游空间区位,由此也揭示出乡村地区旅游城镇化发展的3种典型路径,即资源依托型的旅游特色小镇、景区依托型的旅游服务小镇、都市依托型的旅游卫星小镇。以湖北省为例,该省从2008年开始相继启动“湖北旅游名镇”创建和“湖北旅游名村”寻访工作。纳入创建扶持名单的村、镇已经走在旅游城镇化的前列,也通过其成功很好地诠释了3条典型发展路径的可行性。

在我国市场发育并不充分、法制建设仍不健全、社会自治能力尚显不足的情况下,政府必然成为城镇化发展的主导动力。2014年3月16日,新华社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这是国家层面对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顶层设计。针对地广人多、地区差异大的国情,政策、制度的灵活性能够赋予更多地区以城镇化发展的机遇,从而促进城镇化在全国范围的展开。当前,各级政府有必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条件出台相应的规划实施细则,探索出符合自身特点的城镇化改革创新之路,乡村地区旅游城镇化恰好是这种探索的一种有益尝试。2016年2月2日,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发展具有特色优势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信息产业、先进制造、民俗文化传承、科技教育等魅力小镇,带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就近城镇化”;“加大对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的保护力度,建设美丽宜居乡村”。这些政策导向更是为乡村地区旅游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

2.1 资源依托型旅游城镇化

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城镇化,离不开政府的积极主动作为。市场是资源配置与利用的有效方式,市场竞争是活力与效率之源。改革开放40余年来,是我国农村经济和城镇化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也是市场化改革凸显成效的时期。市场机制能够促进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而要素的流动正是城镇化动力机制系统框架中的直接推动力。我国的乡村旅游市场规模早已超越千亿级别,并且仍然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如此庞大的市场吸附着各种生产要素和消费要素源源不断地从城市流向乡村,形成各地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在要素流动与聚集的过程中,当地政府、投资企业、社区居民、农民组织、游客等利益相关主体都成为了乡村地区旅游城镇化的重要推动者。

2.2 景区依托型旅游城镇化

景区依托型旅游城镇化发展路径则是由著名旅游景区的辐射作用带动周边乡村地区的发展,从而实现传统村落形态向新型城镇形态的全面演化,它以旅游服务业为绝对主导。十堰市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的紫霄村是景区依托型旅游城镇化的代表,紫霄村位于武当山核心区域,是游客徒步登临金顶的起点,因道教古建筑群紫霄宫而得名。作为武当山建设国际休闲度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紫霄村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大力发展旅游业,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也使村民的人居环境和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升。村民80%从事旅游服务,通过开办农家乐、民宿或经营商业摊位脱贫致富;全村户间道路全部完成硬化,生活垃圾及时清运下山,家家户户用上自来水,党群服务中心、生活休闲广场、农村超市、农家书屋、卫生室、停车场、游客接待中心等一应俱全,逐渐焕发出城镇新貌。

数字出版的产业链不完善,需要参与部门积极参与进来。大多数出版单位的数字出版部门既是生产、制作者又是营销者,这样不利于数字出版物的推广。

2.3 都市依托型旅游城镇化

都市依托型旅游城镇化发展路径适宜于大城市周边的乡村地区,在“环城游憩带”上形成连绵一体的旅游卫星小镇集群,它得益于紧邻大城市的区位交通优势,具有庞大的客源市场基础,其发展目标定位是打造城市居民周末休闲的“后花园”。武汉市黄陂区北部地区乡镇群是都市依托型旅游城镇化的代表,尽管没有大开大合的名山胜水,但黄陂区始终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坚持旅游兴农富民战略,按照“一镇一品、差异互补”的思路在北部地区如众星拱月般打造出“木兰山水之乡”“木兰杜鹃之乡”“木兰泥塑之乡”“木兰茶香古镇”“木兰民俗古镇”“木兰明清古镇”等特色旅游乡镇,强化小城镇承载力和吸纳力,使北部地区城镇化率迅速提升至50%,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区向旅游强区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周霄,雷丹丹.乡村地区旅游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荆楚学刊,2017(3):31-36.

[2] 高曾伟,高晖.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分类及开发利用[J].金陵职业大学学报,2002(3):60-64.

[3] 杨发祥,茹婧.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及其协同策略[J].山东社会科学,2014(1):56-62.

[4] 周霄.人类学视野——论旅游的本质及其社会文化影响[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114-116.

[5] 李强,陈宇琳,刘精明.中国城镇化“推进模式”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12(7):82-100.

[6] 湖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湖北大学联合调研组.黄陂旅游“五主模式”成为“美丽湖北”建设的样板——武汉市黄陂区旅游发展情况调查报告[N].湖北日报,2014-01-13.

Research on the Dynamic Mechanism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Rural Tourism Urbanization

ZHOU Xiao SUN Xingli

(School 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 Wuh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Wuhan 430023,China)

Abstract :Tourism urbanization app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and urbanization, and it is also the carrier and support of new urbanization. This paper deconstructs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tourism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in rural areas from four dimensions such as resources driving force, employment driving force, government driving force and market driving force. Combined with the case of Hubei Province, this paper expounds three typical development paths of tourism urbanization in rural areas, which are resource-dependent, scenic spot-dependent and city-dependent.

Key words : rural tourism; tourism urbanization; dynamic mechanism; development path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1672-2272.201910035

基金项目: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6y096)

作者简介: 周霄(1978-),男,武汉轻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孙兴利(1993-),女,武汉轻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管理。

(责任编辑:要 毅)

标签:;  ;  ;  ;  ;  

乡村旅游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与路径选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