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的相关性研究论文_郑建军,田孝峰,刘开渊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第九五临床部消化内科 351100

【摘 要】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的相关性。方法 对我院胃镜室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之间诊断的261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患者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并比较不同级别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结果 261例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62.07%,随着反流性食管炎疾病程度的加重,患者的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降低。结论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呈负相关,对反流性食管炎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在合并有反流性食管炎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进行治疗的时候要注意防治反流性食管炎病情反复。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感染;反流性食管炎;相关性

反流性食管炎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是由于胃以及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反酸、疼痛、烧心等消化道症状。虽然该类疾病在临床上比较常见,但是其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晰,对于其治疗以及预防的方式,临床上存在较多的争议,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幽门螺杆菌对其的影响。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单极、多鞭毛的微需氧菌,主要存在于胃组织的幽门处,是慢性胃炎、胃癌的高危因素之一【1】。因此,大多数学者认为,幽门螺杆菌对于人机体的健康是起负面作用的,也就是说,目前,业内的主流观点认为幽门螺杆菌是不利于健康的因素,感染后应该积极的进行治疗。但是,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较未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症状轻,本研究搜集相关病例对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进行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中病例共261例,其中男141例,女120例,年龄在18至75岁之间,平均年龄42.21±13.47岁,I级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为56例(症状最轻),II级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为117例,III级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为73例,IV级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为12例,V级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为3例(症状最重)。

1.2 病例入选方法

本研究所入选的反流性食管炎的诊断符合2000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确定的反流性食管炎的诊断标准,分级标准按照同期的Tygatat分级标准【2】,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检测与分级按照深圳惠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幽门螺杆菌检测试纸的检测结果为准。本研究病例在参与本研究前四周内均未行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排除由于放射治疗或是食入腐蚀性物质导致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排除同时合并有慢性胃炎、胃溃疡、胃部肿瘤的患者;排除功能性消化不良、贲门失迟缓等功能性疾病的患者;排除有上消化道手术史的患者;排除由于腹腔肿物等病理原因导致腹压增高的患者;排除具有神经精神障碍不能配合治疗的患者。

1.3 研究方法

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经过研究对象及其家属知情同意后,对我院胃镜室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之间诊断的261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采用2000年中华医学会消化学分会制定的反流性食管炎Tygatat分级标准对其进行分级,然后使用深圳惠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幽门螺杆菌检测试纸对患者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比较不同级别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以及感染程度,根据检测试纸的颜色将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分为-、+、++、+++、++++5个级别,其中-代表无感染,++++代表感染最重。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得到的数据均采用统计学数据分析软件SPSS18.0进行数据分析,并采用差方评价的方式对分析结果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反之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61例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62.07%,其中I级反流性食管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为65.38%,II级反流性食管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为66.94%,III级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为54.55%,IV级反流性食管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为50%,V级反流性食管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为33.33%,各级螺杆菌感染程度详见表一。

3 讨论

反流性食管炎是由于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导致的食管慢性炎症。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晰,但是,目前可以确定的是,胃排空延长、食管括约肌松弛等消化道动力性因素会导致反流性食管炎;同时,患者的食管粘膜的防御障碍也是导致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的高危因素。通过对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进行内镜检查发现,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食管粘膜均有不同程度、不同面积的溃疡【3】。为了适应消化的功能,成年人胃液的PH值在1左右,酸性堪比盐酸,餐后在食物的作用下可以被稀释到3.5左右,食管粘膜具有很好的延展性,但是较为柔嫩,对于酸性或是碱性的物质抵抗力较弱,胃液反流入食管后导致食管粘膜直接受到腐蚀,尽管粘膜的再生性较强,但是在强酸性胃液的作用下,其自身的修复能力有限,最终使食管粘膜出现溃疡,继而表现出烧心、疼痛、嗳气、恶心等症状。尽管反流性食管炎的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晰,但是,通过对患者的临床症状研究我们发现,反流性食管炎是在胃、十二指肠内容物侵蚀以及食管防御机制下降双重作用机制下发生的【4】。因此,以往的相关研究主要将研究的焦点放在胃、十二指肠为内容物的酸性值上,甚至,有部分学者在发现了反流性食管炎具有家族史之后,将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机制归咎于患者具有遗传性的胃液酸性较高,但是通过对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的反流物的酸度进行检测之后,结果很令人失望,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的胃内容物酸度与常人无异。于是人们把研究的焦点放在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食管粘膜防御功能上,相比于研究胃内容物的酸碱度而言,食管粘膜防御功能的评价更加不好界定。

除此之外,人们通过对反流性食管炎的反复研究还发现,反流性食管炎还与生物因素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例如细菌、病毒的影响,其中在上消化道内最为常见的生物因素就是幽门螺杆菌。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幽门螺杆菌对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癌的发病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研究结果却出人意料之外,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虽然较高,但是,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程度与患者反流性食管炎的严重程度并不成比例【5】。随着样本的不断增加以及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见见发现,反流性食管炎的症状越轻,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程度越重。本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在本组研究中,患者反流性食管炎的级别越高,也就是说患者的反流性食管炎的症状越重,患者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就越低,同时,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反流性食管炎V级的患者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仅为33.33%,且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程度较轻。因此,我们推断,反流性食管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呈负相关。

幽门螺杆菌是胃组织中最常见的致病菌群之一,其作为一种微需氧菌常寄生于胃幽门处,也因此而得名。幽门螺杆菌会一直患者的胃液的分泌,继而使患者出现萎缩性胃炎,也是胃癌的高危因素,治疗时不易根治,且病情易反复、迁延不愈,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消化功能,进而对机体的健康产生严重的危害。但是,从目前已经了解到的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机理来看,幽门螺杆菌抑制胃液的分泌,进而降低胃液的酸度,减小了胃内容物反流后对食管粘膜的伤害,可以说,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来说是一种防御机制,因此,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呈负相关。

综上所述,幽门螺杆菌抑制胃酸分泌的过程中降低了患者胃液的酸度,当患者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之后,降低酸度的胃液对食管粘膜的侵害性变小,因此,可以说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反流性食管炎的一种防御机制。但是,在临床实践中,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直接因素,也是胃癌等恶性上消化道疾病的高危因素,一旦感染,仍然需要积极的治疗,并在治疗的过程中坚持联合、足疗程、系统的用药,以防止患者病情迁延反复、经久不愈。但是,对同时合并有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首先要查找反流性食管炎的原因,制定治疗方案,并选择合适的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时机,防止在治疗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时候,反流性食管炎的病情出现反复。

参考文献:

[1]王延秋,时兢.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2,12(3):58-59.

[2]时兢,王延秋.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05(24):5-6.

[3]苏海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相关性研究[J].医药前沿,2013,(30):246-246.

[4]汤瑾,孙永顺,孙吉等.反流性食管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7):66-68.

[5]刘卓钦.反流性食管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8):138-139.

论文作者:郑建军,田孝峰,刘开渊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1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11

标签:;  ;  ;  ;  ;  ;  ;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的相关性研究论文_郑建军,田孝峰,刘开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