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探讨论文_吕思雨

江汉大学医学院护理学系 430056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武汉市某三甲医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100例糖尿病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实验组实施健康宣教、适量运动、密切监测血糖等综合护理措施,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密切观察两组病人在干预前与干预后的血糖、血脂以及生活质量改变情况。结果:2组患者FBG、2 hPBG、HbAlc、TC、TG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改善,但实验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从服药依从性、饮食习惯、日常运动、心理素质、自我监测等方面进行比较,实验组总评分为(92.11±1.32)分,对照组总评分为(82.32±1.08)分,两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糖尿病患者中,可以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改善患者病情,提高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综合护理;糖尿病;疗效;血糖

糖尿病是一种临床比较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是慢性终身性疾病。一旦确诊为糖尿病,需终身服药治疗[1]。现今,糖尿病发病概率逐年上升[2],亟需临床找到合适的方法干预糖尿病患者,本文从患者的生活实际出发,探究综合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现分析2014年12月~2015 年12月间该院收治的 100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对患者实施有效的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有效控制病情,降低患者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现介绍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武汉市某三甲医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的 100 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分析对象,患者均符合临床中糖尿病的诊断标准[3]。将所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26 例,女 24 例,平均年龄为(57.23±4.97)岁,平均病程时间(9.94±4.78)年;实验组中男 25 例,女 25例,平均年龄为(56.94±4.88)岁,平均病程时间为(10.03±4.73)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心理干预

糖尿病患者病程一般均比较长,患者易焦虑、紧张,面对这种情况,护理人员应积极耐心地开导患者,加强患者的心理辅导[4]],积极解答患者及其家属的疑问,使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临床治疗。同时向患者介绍与疾病相关的知识以及日常的护理措施,解释每项临床护理干预措施的目的和意义。让患者准确认识疾病,调整好心态。同时通过与患者的交流,充分了解患者的基本信息,并有针对性地完善护理措施。

1.2.2饮食护理

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总热量的摄取量[5],不可摄取高糖、高脂饮食,禁喝含糖饮料,戒酒,少食用带有刺激性的食物。(1)能量:每天的总能量供给为:身高(cm)-105,单位为KJ;(2)碳水化合物:占50%-55%,病人饮食中的碳水化合物应选择复合糖,防止过量摄入纯糖制品;(3)蛋白质:占20%;(4)脂肪:<总能量的20%-30%;(5)鼓励少量多餐,病人饮食因尽量以偏淡为佳,主食应控制在300g/d-350g/d。

1.2.3运动护理

研究表明,合理的运动能够增加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因此,护理人员需根据患者自身的情况制定特定的运动方案,指导患者进行适量的运动。患者在运动之前,需检测患者的血糖水平、血压、心脏功能以及肝肾功能等各项临床检验指标.糖尿病患者的运动主要以有氧运动为主,包括球类运动、散步、慢跑等。运动时间应选择在餐后1h左右进行,每周 3~5 次为宜,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延长运动时间,切勿让患者劳累。

1.2.4用药指导

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详细介绍各类降糖药物的药理作用、给药方式以及用药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反应,同时护理人员需根据降糖药物的自身特点,指导患者在正确的时间点用药,发挥药物的最佳降糖作用。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还需指导患者掌握应对降糖药物常见不良反应低血糖症状的解救措施。除了常见的低血糖不良反应外,糖尿病患者治疗的过程中易出现全身浮肿,为预防这种情况的发生,护理人员应用50%的乙醇给患者擦背,避免出现压疮并给予对症治疗。与此同时,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常见药物,注射胰岛素的时候需注意注射的时间、剂量,注射胰岛素后,护理人员需注意观察,询问患者的反应。特别是第一次使用胰岛素的患者[6]。若使用胰岛素后出现如心慌、饥饿、大汗淋漓、面色苍白等症状,护理人员需给予患者少量的糖水引用。若症状比较严重,需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1.2.5出院指导

患者在出院前,需对患者加强糖尿病疾病知识的宣教,让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心态,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并进行合理锻炼。严格根据医嘱服用药物及注射胰岛素,监测血糖并按时复诊。

1.3指标判定

各医护人员密切关注患者FBG、2 hPBG、HbAlc、TC、TG等;两组患者生活方式改变状况采用健康生活方式调查问卷判定[6],包含饮食习惯、服药及注射胰岛素依从性、日常运动、心理素质、自我监测等方面,最高分为 5 分,最低分 0 分,分数越高越好,数据由专人进行整理分析。

1.4统计方法

使用SPSS17.0软件处理数据。

2结果

结果显示,所有患者PBG控制良好,实验组患者控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实验组2 hPBG与HbAlc等临床指标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 1。

3讨论

通过对糖尿病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后,患者FBG、2 hPBG、HbAlc、TC、TG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改善,但实验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从服药依从性、饮食习惯、日常运动、心理素质、自我监测等方面进行比较,实验组总评分(92.11±1.32)分,对照组总评分为(82.32±1.08)分,两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改善患者病情,提高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燕妃.综合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5):1386-1388.

[2]毛晓润.社区老年高血压与糖尿病患者跌倒的综合护理干预研究[J].护理学,2013,5(1):217-218.

[3]唐攀,苏小兰,王凤玲,等.糖尿病骨折患者伤口感染的护理对策[J].西部医学,2015,27(9):1425-1428

[4]郑玉龙,杨晓梅,徐莉,等.综合护理干预对抑郁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预后影响[J].安徽医药,2011,13(3):33-34.

[5]陆美琪,胡传峰.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及相关影响因素[J].江苏医药,2005,31(4):304-305.

[6]林蓉,蒋丽娜,程静英,等.糖尿病周围血管神经病变患者的综合护理[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20):3197-3199.

论文作者:吕思雨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

标签:;  ;  ;  ;  ;  ;  ;  ;  

综合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探讨论文_吕思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