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词汇呼唤训释_现代汉语论文

现代汉语辞书呼唤训诂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辞书论文,现代汉语论文,训诂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我国古代,辞书编纂同古书注解一样,本身就属训诂工作。古代辞书以及近现代所出古代汉语辞书的编纂,离不开汉字形、音、义的辨析,涉及单字和语词的立目,义项的设立和安排,古书例证的引用等等。所有这些,都同训诂与训诂学的理论和实践密不可分。

在今天,为适应新时代、新世纪的需要而编纂的现代汉语语文辞书,包括现代汉语的字典、俗语词典、熟语词典乃至语文类百科词典等,是否同训诂与训诂学失去了联系,彼此互不相干了呢?

回答是否定的。现代汉语语文辞书编纂涉及语词中包含的古汉语语素或语言成分的训释,古代语词构造方式、释文内容乃至有关语法修辞、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揭示,这一切都离不开训诂与训诂学,经常需要借助、参照、继承、发展训诂学研究成果,而决非互不相干,各行其道。

下面,试以现代汉语语文辞书的杰出代表《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修订本,以下作《现汉》)为例,切实、具体地探讨现代语文辞书与训诂学的关系。

众所周知,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发展、演变而来的,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法割断。《现汉》“前言”和“凡例”明确指出所收词语包括“现代书面上还常用的文言词语”,还收了一些字词的“古代的用法”,并收了一些“现代不很常用的字”。这些古汉语字、词、语为数虽不少,但并不妨碍《现汉》仍然是一部现代汉语词典,因为它们大多已经融入了现代汉语,成为现代汉语有机组成部分。这种“融入”的明显标志是大量现代汉语成语来源于古汉语,它们不但常见于现代书面语,而且在现代口语中也经常使用。更重要的“融入”是不少现代汉语语词包含了古汉语语素和古汉语语言成分。以解释古代字义、词义、语义为己任的训诂学自然在这些字、词、语的解释中大有用武之地。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丁声树、李荣等先后任《现汉》主编。在他们的领导下,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一批专业工作者历时30年编纂了这部代表国家水平的词典。编纂者的训诂学素养随处可见。不少含有古汉语语素或语言成分的现代汉语语词得到精确的训释,使读者不是笼统、囫囵地了解词语含义,而是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透彻而准确地掌握词语含义和用法。例如:

寻常 平常(古代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寻和常都是平常的长度)。(注音略,下同。)

不速之客 指没有邀请而自己来的客人(速:邀请)。

生死攸关 关系到人的生存和死亡(攸:所)。

杀人越货 杀害人的性命,抢夺人的财物(越:抢夺)。指盗匪的行为。

含辛茹苦 经受艰辛困苦(茹:吃)。

训释古汉语语素或语言成分不一定都加括号另行解释,在对词语的解释、译释或串讲中显示古语素或古语言成分的含义使读者一目了然的可不必另加括号注解。如:

招贤 招纳有才德的人。

揖让 (书)作揖和谦让,是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

交迫 (不同事物)同时逼迫:饥寒~│贫病~。

一鼓作气 《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意思是打仗靠勇气,擂一通鼓,勇气振作起来了,两通鼓,勇气就衰了,三通鼓,勇气就完了。后来用来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以上解释、译释或串讲中,古汉语语素或语言成分均能一一“对号入座”。

不论加括号另作解释还是在释文中显示古汉语语素或语言成分含义,古义均得到训释。从而有助于举一反三,解决一系列疑难问题。如对古汉语语素“攸”、“茹”的训释,对理解含该语素的词语如“责有攸归”、“利害攸关”,“茹素”、“茹毛饮血”等词语均有切实帮助。又如“交”所保留的不同于“交叉”、“交互”义的“同时”、“一齐”的古义,同样保留在“雨雪交加”、“内外交困”、“百感交集”、“交口称誉”等成语中。说明着意解释古义决非多余之举。“一鼓作气”引用古书出处并作译解串讲,从而对语词的语法作用也交代清楚(如“一”作状语,“鼓”活用作动词等)。

《现汉》对不少含古汉语语素或语言成分的词语在释文中既不加括号另训古义也不在解释、译释或串讲中显示古义或古用法,但可在相关的单字、复词或词组下查检释疑。例如:

穷兵黩武 使用全部兵力,任意发动侵略战争。

该成语每字均为古语素或古语言成分,如释文中不能确切找到解释,可在相关的单字、复词下找到有关古语素及古语言成分的含义。如单字“穷”有一义项为“用尽,费尽”,即举此成语为例。又如“黩”有“轻率,轻举妄动”的训释,举“黩武”为例。再如复词“黩武”条,释文为“滥用武力”,也举此成语为例。

空空如也 空空的什么也没有(见于《论语·子罕》)。

古语素“如”的含义不明,查单字“如[3]”,释文为:“古汉语形容词后缀,表示状态:空空~也│侃侃~也。”

对于包含特定历史文化内容的古语词,《现汉》一般均能交代出处或来源,并对原义和后起义分别加以解释说明。例如:

桑梓 〈书〉《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要表示敬意,后人用来比喻故乡。

杀青 古人著书写在竹简上,为了便于书写和防止虫蛀,先把青竹简用火烤干水分,叫做杀青,后来泛指写定著作。(另一义略)

三姑六婆 三姑指尼姑、道姑、卦姑(占卦的),六婆指牙婆(以介绍人口买卖为业的妇女)、媒婆、师婆(女巫)、虔婆(鸨母)、药婆(给人治病的妇女)、稳婆(接生婆)(见于元陶宗仪《辍耕录》卷十)。旧社会里三姑六婆往往借着这类身分干坏事,因此通常用‘三姑六婆’比喻不务正业的妇女。

以上从正面说明训诂在现代汉语语文辞书的编纂中不是可有可无,而是既有必要也有可能充分运用的。如果对现代汉语语词中包含的古汉语语素或语言成分,对古词语的结构、用法乃至历史文化内容等未加训释说明,因此影响对有关语词的理解和使用,甚至导致误解或误用,则从反面说明现代语文辞书有必要借助、参照、继承、发展训诂学研究成果,切实需要呼唤训诂学。毋庸讳言,《现汉》确实存在这样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的反面例子,提出来商榷应当有助于各种现代语文辞书的编纂。下面试举例说明之:

弱冠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有达到壮年,叫做弱冠,后来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年方~。

期颐 〈书〉指人百岁的年纪:寿登~。

这两个词语作为某一年龄段的代称是有来历的。可惜《现汉》没有引出处。出处原文是《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颐。”这里讲述人生历年的名称和在每一阶段内生活或行事的情况。二十岁叫做“弱”,要行冠礼。一百岁叫做“期”,受侍养。弱与冠、期与颐,原来是不连读的。后来连起来作为二十岁和一百岁的代称,犹同三十岁也称“而立”(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一样,是文言中特有的语言现象,不能反过来作为原来称名的缘由,也不能按照后来的用法去解读原来的语句。《现汉》说的“因为还没有达到壮年,叫做弱冠”,实为混淆古今,举后起用法以律古。二十岁原称名只叫“弱”,不叫“弱冠”,百岁的年纪原叫“期”,也不叫“期颐”。

深恶痛极 厌恶、痛恨到极点。

按照释文,读者很容易会把“痛”理解为“痛恨”,把“极”解释为“极点”,这就完全错了。再查相应的单字,也难得到确诂。对照该成语出处《孟子·尽心下》“斯可谓之乡愿矣”朱熹注:“深恶而痛绝之也。”从而可知“痛绝”与“深恶”都是以动词为中心的词组,再对照“极”的异文“疾”、“嫉”,可以推知“恶”与“极”是同义词,均有厌恶、憎恨义。至于“痛”则与“深”同为程度副词,同现代常用的“痛恨”、“痛感”、“痛改”、“痛骂”、“痛饮”的“痛”一样,是所谓“甚极之辞”。《现汉》释文笼统,对理解古语素古词义产生了误导。

同仇敌忾 全体一致地仇恨敌人。

按照释文,读者很自然地会把“敌”释为“敌人”,“仇”释为“仇恨”,这也完全错了。查“忾”字。虽有相应的解释“愤恨”,也举此成语为例,但仍难据此疏通语义。再查复词“敌忾”,释文为“对敌人的愤怒”,仍无助于讲通该成语沿用的古义,且将“敌”解释为“敌人”,仍属误训。要疏通该成语所沿用的古义,必须查考出处。按“同仇”语出《诗·秦风·无衣》:“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同仇”为动宾词组,谓共同对付仇敌。“敌忾”语出《左传·文公四年》:“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杜预注:“敌,当也;忾,恨怒也。”可知“敌忾”也是动宾词组,共同抵当“所忾”即所愤恨的敌人。《现汉》的释文又一次误导。人们有理由为此呼唤训诂学。

摧枯拉朽 枯指枯草,朽指烂了的木头。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打垮。

这里只解释了“枯”、“朽”两个词,而“拉”这一古词的训释却被忽略了。相关的单字“拉”的义项中查找不到相应的解释,读者很可能按照“拉”的现代常用义“拉扯”的“拉”来理解。这显然是不确切的。“拉”的古义是摧折。如《汉书·邹阳传》:“范雎拉胁折齿于魏。”左思《吴都赋》:“莫不衄锐挫芒,拉捭摧藏。”《晋书·刘元海载记》:“今见众十馀万,皆一当晋十,鼓行而摧乱晋,犹拉枯耳!”成语“摧枯拉朽”的“拉”保留并沿用了这一古义。忽视而不加训释是令人遗憾的。

金城汤池 金属造的城,滚水的护城河,形容坚固不易攻破的城池。

这里把“汤”、“池”的古义都交代清楚了,可惜“城”的古义被忽略了。读者很可能会把“城”理解为一座城市或城镇。其实这个“城”沿用古本义,指城墙。《现汉》释义少一“墙”字,应予补正。

高屋建瓴 在房顶上用瓶子往下倒水(建:倾倒;瓴:盛水的瓶子),形容居高临下的形势(见于《史记·高祖本纪》)。

这里用括号专门注解了“建”和“瓴”两个古词,又注明了成语出处,似乎已无可挑剔。但是,“建”何以有“倾倒”义,单字“建”下并无此义项。读者仍不知其所以然。查《史记》裴骃集解引如淳曰:“建音蹇。”用难字为“建”注音,似无必要。其实这是兼明字义的注音,训诂学上大多用“读为”、“读曰”一类术语标明。而“蹇”又是“瀽”的古借字。现代语文辞书如《汉语成语小词典》(修订本)注明“建”通“瀽”,看来是有必要的。

载歌载舞 又唱歌,又跳舞。形容尽情欢乐。

言归于好 彼此重新和好。

“载”和“言”,是古汉语中常见的既无实在的词汇意义又无明显的语法意义的虚字。传统称之为语助或语助词,现代学者也有称之为词缀或词头的。总之,是个凑足音节、舒缓语气的“不为义”的虚字。《现汉》解释“言归于好”很确切,没有硬扣“言”字,不局限于指言语活动的和好即不吵嘴之类。应该说编纂者是明白这个“言”的性质、特点的。可是认真的读者想探明究竟,到单字“言”下找相应的用法,不免要失望。如能像对“空空如也”的“如”那样对“言”也有个交代就很理想。“载歌载舞”的释义表面看也没有问题,但在单字“载”下释义为“又,且”,并举此成语为例,则显然认为“载”有实义,这就很可商榷了。《诗经》中有“载驰载驱”(《鄘风·载驰》)、“载笑载言”(《卫风·氓》),结构格式与“载歌载舞”完全相同,似乎也可用“又,且”解释,但《诗经》中还有“睆黄鸟,载好其音”(《邶风·凯风》)等,很难用“又,且”讲通。《诗经》中类似的语助词(词头)还有“于”、“言”、“薄”、“薄言”、“其”、“诞”、“式”等,均不能硬加实义释之。现代汉语语文辞书遇到这一类语助词适当点明其“不为义”是必要的,至于硬加上实义曲为之说,则是不可取的。

不能自已 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这里的释文没有明确注解古汉语成分“已”,很多人误将此成语说成“不能自己”,可能同一般现代语文辞书的无意中的误导有关。读者在单字“已”下虽能查到“停止”义,不一定会联想到“控制”这一引申义。因为这不是直接的引申义,而是由停止引申为抑止、抑制,再引申为控制的间接引申义。释文中“的感情”三字似亦可删。

言人人殊 每人说的话各不相同,指对同一事物各人有各人的见解。

这里两个“人”的语法作用是不同的。“言人”指“说话的人”。这个“人”是偏正词组的中心语。而“人殊”的“人”则表示“每人”、“人人”,犹同“人手一册”、“人所共知”、“人自为战”、“人尽其才”等词语中的“人”一样。现代语文辞书当然没有必要像古汉语教材或古汉语语法书那样进行分析、讲解,但在释文中应尽可能显示这种不同用法。可惜《现汉》没有紧扣原文进行训释、译解,读者无从理解两个“人”的不同用法。释文如改为先直译后概括训释可能对读者更有帮助:“说话的人每人所说各不相同,指对同一事物各人有各人的见解。”前面举到的“杀人越货”的释文正是这样做的。

求全责备 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

这个成语中的古语言成分“责备”,意义同“求全”一样,是“要求完备”的意思。从《现汉》的释文中难以明确此古义。在复词“责备”条也只释“批评指摘”。单字“备”下虽有“完全”这一义项,但仅限于作状语的副词义,所举例子是“艰苦备尝”、“关怀备至”、“备受欢迎”,读者未必能由此理解“责备”的“备”的确切含义。由于“责备”的现代义放在这个成语中似乎也可讲通,故而更有必要交代其古义。

综上所述,现代汉语语文辞书无论是单字、复词还是词组,都有可能涉及训诂问题。辞书编纂者和使用者在各条目有关古字义、词义、语义的训释中,有关沿用古词语结构、用法以及所蕴含的古代历史文化内容中需要接触并呼唤训诂学。训诂学的研究成果有助于辞书编纂者正确、准确、透彻、明确地释义,有助于辞书避免笼统、囫囵而更趋完善。辞书编纂者有责任在提高自身训诂学素养的同时,运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吸收训诂学研究成果。实践证明,提高现代汉语语文辞书的质量,训诂学起着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标签:;  ;  ;  ;  

现代汉语词汇呼唤训释_现代汉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