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创新的关键:让学生“问”_创新论文

教学创新的关键:让学生“问”_创新论文

教学创新的关键——让学生“会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关键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创新”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创新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它发端于问题,行进于问题,终止于问题。正是由于问题激发学生去观察、思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才能表现出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积极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力图克服一切困难,发展其创造性人格。由此说明“问题”在创新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而问题来源于“问”,因此“会问”特别是学生“会问”就成为创新教学的关键,而这正是我国科学教育的一种缺失,也是一种悲哀。所以,在科学教育中,如何让学生“敢问”,如何教学生“会问”,是实施创新教学的关键所在。

一、创新教学中,“会问”的重要性

“会问”是一切创新的开始,反之是效仿,是随波逐流。可以用法国利学家法布尔曾做过的一个著名的“毛毛虫”实验来说明这个道理。做实验用的这种毛毛虫有一种“跟随者”的习性,总是盲目地跟随着前面的毛毛虫走。法布尔把若干个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使其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并在花盆周围不到20厘米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最爱吃的松针。毛毛虫开始一个跟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一个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毛毛虫还是不停地坚韧地团团转。一连七天七夜,它们终于因为饥饿和筋疲力尽而死去。法布尔在实验笔记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在这些毛毛虫中,其实只要有一只稍有与众不同,便立刻会避免死亡的命运。然而,遗憾的是,在我国教育中屡见的是具有这种坚韧毅力、跟随精神的“毛毛虫”式的学生,而少见具有创新精神、敢于标新立异(“会问”、“提问”)的学生。

由此可见“会问”或“提问”对创新的重要性。虽然不同的人对“提问”本身的理解难以达成完全一致,但它至少应包含着三个方面:一是由谁来提问。学生和教师都是提问的主体,问题不仅仅是由教师发出、学生回答,更多的时候,应当是学生提问、教师回答,或者学生提问、学生回答,或者学生自问自答。二是提什么样的问题。通常,教学中的问题可以分为三类:呈现型问题,发现型问题和创造型问题。呈现型问题是一些给定的问题(由教师或由教科书提出),答案往往是现成的。问题解决者只要按部就班地听讲或看书,就能获得与标准答案相同的结果,不需要也无机会去想像或创造。发现型问题是由学生自己提出或发现,而不是由教师或教科书给定的。这类问题,有的可能还没有已知的公式、已知的解决办法或已知的答案,往往是通向发现和创造的前奏。创造型问题是人们从未提出过的,这种问题本身就具有科学创新的价值。毫无疑问,创新教学应关注的是后两类问题。这说明,一个教师不仅要问学生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极力引导学生不断发展,问自己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如何知道的,想知道什么,还有哪些是不知道的等。三是“提问”的本质何在。学生学会提问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学新理念内化与实践的过程。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创新教学。

由此说明,学生“会问”是创新教学的关键,而创新教学的首要任务并不在于直接给学生传播多少现代的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发现各种各样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另外,创新教学的最终结果并不是解决了多少问题,而应该是在初步解决已有问题的基础上引发出更多、更广泛的新问题。这些新问题出现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能够使教育活动无止境地进行下去,而且更重要的还在于它能最终把学生引上创新之路,进而成为创造者。

总之,学生“会问”不仅是激发求知欲的前提,而且还是理解和再现知识的前提。这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是一致的,从建构主义看,在教学过程中,科学知识永远只是主体建构活动的结果,它是不能传递给被动的接受者的。

二、创新教学中,让学生“会问”的策略

意识到创新教学中“问题”的价值和学生“会问”的重要性,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就一定“会问”。学生由“敢问”到“会问”,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主要策略有:

1.教师要给学生营造“问”的氛围

要让学生“敢问”并且“能问”,其前提是给学生“问”的机会。教师满堂灌固然不好,而满堂“问”也不可取。因为学生在“答”的过程中,实际上还是一个“信息受体”,这样,教师精心设计的诸多问题就只能成为牵着学生鼻子走的一种手段。相反,让学生有机会成为“问”的主体,成为一个“信息源”,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大大被激发。因为“问”总是以积极思考为前提的。可以说,教师与其“给”学生十个问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在学生有了“问”的机会后,教师才有可能去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此,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带着问号”学习,来诱发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并鼓励学生“问得深”、“问得妙”。

2.教师既要“引问”,又要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提问”范例

有关研究表明,学生提问时喜欢模仿教师的行为方式。如果教师经常问一些高水平的问题,学生同样会以教师为榜样。因此,教师可以以某个问题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中矛盾之处的注意,使其产生疑问,并进入一种疑难情境,使其必须集中精力来进行思考,并调动自己的所有知识储备和潜能来分析问题。而在此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思维已被导向深入,故能在原本无疑之处发现新问题。再加上学生提问时喜欢模仿教师的行为方式。若在教师引“问”的潜移默化中学会发现问题的思考方式,既可以缩短自己产生有创造性问题的时间,又可以提高问题的质量。反之,若教师以平铺直叙的方式来进行引“问”,往往容易为学生所忽略或者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创造动机。

3.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行为要有明确要求

学生从“敢问”到“会问”,是一个需要经过反复训练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为提高学生的提问质量,教师应该从三个方面提出要求:第一,不要为了“提问”而提问。提问是学生积极思维的结晶,是思维成果的一种外显表现形式,而非教学任务。避免使学生形成一种错误观念,认为“提问”是课堂发言的必需,每一节课都得有所表示,这样,“提问”就失去了本身的价值,变得形式化。第二,不要一疑就问,每疑必问,让学生在深入思考后再提问。那些能通过自身努力或借助于工具书,或通过同学间互相咨询、讨论得以解决的问题,则不必提出。这样能避免学生的问题肤浅和表面化。第三,问题的表述要尽可能清楚明白。清晰的表达不仅可使问题明朗化,还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为问题的深入探讨和解决提供契机。

4.教师要使学生学会提出高认知水平的问题

高认知水平的问题是相对低认知水平问题而言的,低认知水平问题一般是有事实性答案的,只需要低水平的思维活动,如记忆、理解即可,而较少运用想像力、创造力;只有高认知水平的问题才可能最终导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为这种问题无法直接从信息源(如课本、教学资料等)找到答案,必须由学生经过理解、分析、推测、归纳等过程,将那些看似零碎的信息整合成一个符合逻辑的结论。它不仅需要学生语言和逻辑运算方面的能力,而且需要学生调动自己认知方面的所有潜能,同时还要受学生的兴趣、情绪、意志、动机等非智力因素的制约。另外,高认知水平的问题通常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学生的思维不会过多地受到教师和教材的局限。教师的评价标准不再是简单的对或错,而是看学生的创新程度,即想像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5.教师要进行创造性的提问

从提问的方式来说,是开门见山、直截了当,还是变换角度、采用迂回策略?不同的方式,其效果也不同。通常情况下,教师习惯于前者,其优点是设计简单、意图明确,缺点是显得单薄、呆板。而采用曲问(不针对疑点直接提问,而是从某一侧面出击)、倒问(不从正面提问,而是从相反的方向提出假设,让学生通过比较,得出正确的结论)和探问(紧随学生的回答之后,教师提出另一相关问题以刺激学生透过先前答案进行更深入思考的一种策略)的方式,这样可以使“提问”富于变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些创造性的提问,一是可以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或更多方面考虑问题,学生通过重新审视原有答案与相关信息的关系,扩展最初的答案,使回答更全面;二是可以挖掘出问题背后所隐含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加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促进其知识的迁移能力。

可见,让学生“会问”,不但使学生学会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加工、组合,达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目的,而且使学生真正懂得学习的真谛不在于获得已有的结论,而在于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创新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诱导和启发学生改造、重组和重新解释他们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使其在提问的过程中,不断地否定和超越自己。总之,创新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关注所有学生的发展,是在注重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基础上发挥专长,促使学生将来在各自的生存领域中都能创造性地作出贡献,提高其生命质量。

标签:;  

教学创新的关键:让学生“问”_创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