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上海产业布局模式_产业布局论文

21世纪上海产业布局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海论文,产业布局论文,模式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上海产业布局的现状特点与主要问题

上海产业布局最突出的特点是工业过份集中于市区[1],占据了第三产业发展的最佳区位。据统计,1992年底,在上海市原市区的280.45km[2]的范围内(仅占全市土地面积的4.4%),有工业企业5577家,全部职工人数203.35×10[4]人,工业总产值1134.82×10[8]元(1990年不变价),分别占全市工业的41.57%、54.79%和52.63%,尤其是中心城141km[2]的旧区,工业分布更为集中。

集中在市区内的工业主要有工业点、工业街坊和工业区3种地域类型,它们大体上呈2个间断的环带,从而构成了对市中心区的环状包围。一是沿城市内环线分布有73个工业街坊,它们构成了4个工业密集区,加上其间分散的工业点,以间断式的环形工厂群,形成了对市中心的第一层包围;二是内环线外侧,即中心城边缘地区分布有9个工业区,这些边缘工业区构成的间断式环形工厂群,形成了对市中心的第二层包围。而在2个工业环带之间,主要分布有上海市近40年来新建的居民新村。这样就形成了工厂区和居民住宅区相互包围的局面。

与此同时,郊区工业却较为分散。首先是乡镇工业布局分散零乱,形成“满天星”的态势。其次,郊县卫星城发展缓慢,尚未形成集聚规模,加上市政公用设施尚欠配套,使卫星城缺乏对中心城工业和人口的吸纳力。此外,郊县工业发展备用土地尚未得到充分利用,致使上海市工业布局缺乏新的增长点,影响到郊县地区工业布局适当集中。

上海产业布局的这种状况,不仅与上海长远发展目标不相适应,同时也给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带来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市区工业企业用地紧张,无发展余地,阻碍了企业进一步发展;工业“三废”污染严重,尚未根本解决;市区内工业用地过多,影响城市职能的转换。

2 上海产业布局调整的主要依据

上海产业布局调整势在必行,调整的主要依据是:

2.1 21世纪上海的战略目标

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这确定了上海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明确了90年代及今后更长一段时期上海的战略目标。为此,市政府制定了今后20年上海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远期、中期和近期目标。远期发展目标是: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浦东基本建成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区。中期发展目标是:到2000年,初步形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的框架。在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增进效益的基础上,国民生产总值超过2000×10[8]元,年均递增10%左右,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45%左右以上,到2010年,达到60%左右。根据这个目标,届时上海将基本建成国际特大城市,其经济规模、经济总量将超过香港。

2.2 城市功能转变与产业结构调整

今后20年,上海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实现城市功能的转变。根据城市功能转变的要求,今后产业发展将按照“三、二、一”序列即稳定发展农业,积极调整工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恢复和增强城市多功能的作用,强化上海作为“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地位。到2010年,上海三次产业结构将由1990年的4.4∶64.8∶30.8调整为1∶39∶60左右。其中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将由64%下降到39%。我们强调第三产业加速发展,并非工业不要发展,今后工业仍然是上海经济的重要基础。只是说上海的工业应该进行合理的调整,工业结构应本着高技术、高效益、低消耗、集约化、外向型的原则,积极加以调整。在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同时,重点发展轿车、电子信息、电站设备、家用电器、钢铁、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等现有的6大主导产业,培育生物工程、医药制造业、计算机制造及其应用等新的支柱产业,并加强对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当然,在众多的功能中,最能体现上海国际化和现代化特征的是它的流通功能和服务功能,因此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调整应将第三产业放在一个有利的位置上。

2.3 土地资源有偿使用和优化配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上海市土地使用将由无偿划拨向有偿使用方向转变,以发挥城市土地的级差效益。所以在中心城,要尽快推行“级差地租”政策,根据不同地段的区位条件,合理划分土地等级,确定不同的收费标准,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并将土地使用费主要用于城市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构成产业布局调整有力杠杆和新的运行机制,这对于促进中心城工业疏解,实行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对于郊区卫星城工业和乡镇工业的发展与布局,也应积极采取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加以调整。

2.4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运输网络的重置

目前,上海正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是交通运输网的改造与重置,必将对工业布局调整产生重要影响。90年代,上海正在建设或准备建设的主要交通项目分为市区和境外两部分。在市区,主要有:地铁工程、中山环路高架道路、成都路高架、延安路高架工程、黄浦江过江工程、铁路第二主客站和第二副客站。境外交通项目主要有:“八五”期末可以峻工的沪宁高速公路、“九五”期间计划建设的沪杭高速公路、规划中的浦东外高桥港区以及第二航空港等,加上已有的沪嘉高速公路、沪闵快速干道以及沪宁、沪杭铁路线等,形成放射状态对外交通线网,为上海产业布局的调整创造有利条件。

3 21世纪上海产业布局模式

实践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布局总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动而发生变化。从均质布局—点状布局—点轴布局—网络布局,乃是产业布局演变的一般规律。

根据上海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城市功能转换的要求,并借鉴国外特大城市产业布局经验,我们设想21世纪上海的产业布局,将形成1个核心、3个圈层、6条发展轴线和8个中等城市为主要特征的网络型的布局模式(图1)。

图1 21世纪上海产业布局模式图

Fig.1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industry in Shanghaiin the 21st century

3.1 一个核心

包括中央商务区和中心商业区。中央商务区,在国际上称CBD地区,它是现代国际大城市经济运转的“神经中枢”。每个国际大都市都有一个中央商务区,如纽约的“曼哈顿”、东京的“银座”、香港的“中环”等。上海的中央商务区位于浦西的外滩和浦东的小陆家咀地区,区域范围约为5km[2],面积虽不大,但它是决定上海能否建成“3个中心”的关键所在。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是对外滩一带大楼使用功能进行置换,对浦东小陆家咀地区要加快开发,对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加强建设,从而改善投资环境,以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贸易机构和大公司、大财团到此落户。

中心商业区,是指北抵天目路、老北站附近,西到乌鲁木齐路、万航渡路,南到复兴路、陆家宾路,东到浦东的陆家咀地区,面积约30km[2]。区内共有人口180万左右,是上海中心城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也是商业、贸易、金融等第三产业十分繁荣的地区,南京路、淮海路、金陵路、四川北路及豫园等市级商业街(中心)都分布在这一区域内。本区工业主要是大楼工厂和区属街道工业,其分布形式为散状的工业点。全部工业用地6.17km[2],占城市总用地的23%。

借鉴国外大城市发展经验,大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将会在城市核心部位出现商业异常发达、金融活动集中的都心区。如日本的大阪市,在208km[2]的市区范围内,其最繁华的千代田区、中央区、港区为都心区,面积占市区面积6.9%,但其商业批发业占东京批发业的36%,从业人员占东京同行业人数的51.9%,批发额占东京批发业的86%。随着上海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中,中心城功能将有所转变,第三产业将得到强化与发展。本区是上海中心城的核心地区,是发展商业、贸易、金融、保险、通讯、信息等第三产业的“黄金地段”,应强化第三产业功能。根据市中心区城市功能转变的要求,工业布局要作相应的调整,总的原则是“分片调整,基本撤离”。到2010年前后,努力实现市中心的非工业化,将本区建成为商业、服务业、金融、贸易等第三产业异常发达的都心区,并保留部分住宅区。

3.2 三个圈层

这是指内环线以内三产为主的综合功能区,外环线以内二、三产为主的综合功能区,外环线以外一、二产为主的综合功能区。

3.2.1 内环线以内三产为主的综合功能区。包括内环线以内、中心商业区以外的环形区域,面积约100km[2]。本环区是中心城工业最集中的地区,据统计有工业企业3000多家,实现工业总产值和利润占中心城总数的60%以上,工业用地占城市总用地的比例高达30%以上,是市区平均水平的1.7倍左右。工业布局类型主要是相对集中的工业街坊和众多分散的工业点。工业街坊主要分布在杨浦区南部沿黄浦江一带、普陀和静安区相接沿苏州河一带、南市和卢湾区南部沿黄浦江一带,形成了内环区三块工业高密集区,即通常被称为沪东、沪西、沪南工业区;在工业街坊以外,还分散分布有2000家左右工业企业。

本区今后应发展批发贸易、部分无污染城市型工业和居住区,因此,对区内的工厂企业应进行必要的调整。非城市工业原则上要迁出或调整产品结构。近期(2000年前)应封闭改造工业街坊,迁并集中工业点。远期(2010年)应逐步减少工业企业,并向城市型工业转变,将本区建成为以商业、居住三产为主的综合性城市功能区。

据统计,在内环线以内的城市区域,共有工业街坊45个(包括内环线穿越的工业街坊)由于工业街坊的形成是百余年上海市城市发展和工业发展过程中逐步累积的结果,不仅从全市整体布局上表现出缺乏统筹规划的特征,而且各街坊内部也存在一系列混杂性特点,如新老企业的交错混杂,使应该得以发展的企业受到牵制,应该解决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得不到解决;尤其是不同行业、不同生产性质的工厂企业交错混杂,在同一个工业街坊内,使工厂之间在生产上既无相互联系又相互干扰,严重影响了工业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因此,工业街坊亟待整调改造。

调整的原则是:街坊占地在10hm[2]以下,街坊只有2个~3个工厂企业;位于中山环路及成都高架两侧以及延安路、徐家汇路、华山路拓宽、武宁路、西藏路劈通等涉及的工业街坊或公用设施建设需要;工厂与居民混杂严重,位于各区商业文化中心,国家重点文物保护等涉及的工业街坊;街坊内工厂企业污染严重、经济效益差或不适宜放在中心城、工业企业较多的工业街坊,都应有计划地加以调整。

3.2.2 第二圈层是指内环线以外、外环线以内,以二、三产为主的综合功能区。包括浦东新区、闵行区的一部分和宝山区的大部分,面积约为620km[2]。主要分布有城市边缘的9个工业区、若干大型住宅区及各类批发市场和储运中心等。

原来,边缘工业区都位于中心城城市化地区的边缘外围,但随着中心城范围的扩大,按照外环线作为未来中心城的控制线,则这些工业区将处于中心城的范围。因此,总的来讲,这些边缘工业区要控制其发展规模,主要是技术改造和调整布局,使其逐步臻于完善。根据各工业区的区位条件、内部结构及存在问题,我们将边缘工业区分为3种类型:

第1类,加强规划、积极发展的工业区。包括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和张江高科技园区。这3个工业区以高科技、外向型为主要特征,符合上海市产业布局导向和浦东新区产业政策,是上海高科技产业和外向型工业基地,目前处于开发阶段,应加强规划,加快发展。

第2类,控制规模,调整改造的工业区。包括高桥、长桥、桃浦、彭浦、周家渡工业区。其中:高桥工业区位于浦东新区北端,占地约10km[2]。鉴于该区位于黄浦江入海口,又以石油化工为主,污染较为严重,从消防的角度又存在一定的潜在隐患。根据该区工业发展方向,区内现有备用地主要作为石油化工深度加工项目的配套建设,以及增建产品码头和扩大原油储备。此外,在高桥工业区东侧,规划有10km[2]的外高桥保税区,在保税区与高桥工业区之间,主要作为隔离地带。因此,高桥工业区已无进一步扩展的空间余地,不宜扩大炼油规模,主要应在深加工方面做足文章。周家渡工业区位于浦东新区境内,占地4.3km[2]。在地域结构上,可划分为4块,即以上钢三厂为主的钢铁工业块,以耀华玻璃厂为主的建材工业块;耀华支路以西、黄浦江以东的机械工业块和上南路以东、浦东南路以西的轻工业块。目前,区内工业备用地不多,仅在机械工业块和轻工业块内,可适当接纳部分相关企业。鉴于周家渡工业区位于中心城上风向,对城市影响较大。因此,工业区不宜扩大规模,主要是内部结构调整,并加强环境治理,最迫切的应是限期解决上钢三厂的“二次化铁”问题。

第3类,严格控制规模、迁出部分企业的工业区。主要是北新泾工业区。北新泾工业区位于中心城西部边缘,占地面积3.62km[2]。在地域上可分为3部分:一是大渡河路与真北路之间区域,是工业企业的主要集中地区,分布有近30家规模较大的企业,以化工、医药、建材、冶金及金属制品等行业为主;二是真北路以西、北新泾苗圃以东地区,主要是仓储区;三是北新泾苗圃以及其以北地区,目前尚无较大的工业企业。该区处于苏州河市区河段上游,其南侧是以旅游、办公、对外贸易、居住为主要功能的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因此,北新泾工业区不宜扩大规模,主要控制在大渡河与真北路之间的区域,尤其要严格控制基本化工、染料化工等行业的发展,调整产品结构,主要发展污染较轻的日用化工、医药化工、轻型机械、金属制品、纺织服装等工业。对目前污染严重的工厂或车间,应进行技术改造或调整,甚至搬迁撤离。对于真北路以西、北新泾苗圃以东地区的仓储区,可适度安排一些占地少、污染小的中小型加工工业。而北新泾苗圃以北地区,不宜作为工业发展备用地。

在此圈层范围,除上述9个边缘工业区,还建有70多个比较大的住宅区,居住人口近400万。根据规划,今后还将进一步发展若干大型住宅区。在浦东地区主要有张园、潼港、东江、张江、金桥、张蔡、御桥等地区;在浦西地区的主要有江湾机场、大场、淞虹、真新、古龙、华亭、申庄、陇西等地区,规划人口为157.7万。

沿中山环路,还分布有为数众多的各类交易市场。因为中山环路原为城郊分界线,有许多蔬菜购销站、果品批发站、物资批发站及仓库等都建在这个地区。当前中山环路已经拓宽,建成高架道路,从而为在中山环路外侧进一步发展各类批发市场创造有利条件。全市规划发展的5大批发市场群体(十六铺地区、中山环路宜山路地区、大柏树地区、真如地区和浦东陆家咀地区),基本上是配置这一环带。

在此圈层内,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所建设的工业区单纯考虑工业布局问题,所营造的住宅区又单纯考虑住宅布局问题,都缺乏城市的综合功能。实际上有些大型住宅区,其人口规模已达10万~30万之间,达到中等城市的人口规模。但在这些地区,不但基础设施、公建不配套,连像样的商业网点都没有,更谈不上分区的中心和其他服务功能。而且,现在新辟的居住区,离中心城均在10km左右,由于不少新村公交线路配置不足,居民乘车不便,延长了上下班时间。所以今后发展重点应是加强交通道路等基础设施、商业网点等第三产业、增加公交路线、文教、卫生等以及作为一个中心城市所应具备的其他服务设施,从而形成若干个功能比较齐全的综合分区,尽可能就地生产,就地生活,增强综合分区凝聚力,减少对市场中心的向心力。

3.2.3 第三个圈层,是指环线以外,以一、二产为主的综合功能区。在本圈层内,除金山、宝山、安亭几个大工业基地外,在地域上主要包括郊区6县及嘉定大部分。在这个地域范围,就面上的产业布局而言,主要有两个问题值得特别重视,一是乡镇工业应适当集中问题,一是适应特大城市发展、建立若干现代化农副产品生产基地问题。

众所周知,上海乡镇工业布局相当分散,形成“遍地开花,满天星”的布局状态,带来的弊病甚多。诸如土地利用率低、增加基础设施费用,不利于企业间技术经济协作,也不利于人口向集镇集中、加速农村城市化的步伐等。

实践证明,向集镇集聚是乡镇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据原川沙县六团乡工业小区数据,与分散相比,实行集中配置可节省用地5%~10%,节约基础设施建设费用15%;乡镇企业集中布局,能使各种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便于企业间进行技术交流与合作,推动企业联合,组成企业集团,增强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而且有利于缩小污染面,集中污染源,实行统一治理。乡镇企业相对集中最佳的区位是集镇,在集镇建立工业小区。

加速乡镇工业向工业小区集中的关键是解决农村用地体制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所有制形式,严重束缚了我国农村的城镇化和乡镇工业适当集中,如能通过对集体所有土地实行预征,并扩大集体所有土地法人,即由生产队所有转为乡、镇所有,则可加速城镇化步伐,促进乡镇经济的发展。

上海郊区的农业布局,是在保证粮棉油稳定发展、稳定面积、稳定总量的同时,主要是建立若干现代化的农村产品生产基地。重点是:蔬菜生产基地、畜禽生产基地、水产养殖基地,因地制宜发展有特色的创汇农业基地。

3.3 6条发展轴线和8个中等城市

根据上海市域产业的分布以及交通线路的延展方向,我们认为今后应重点规划建设以下6条发展轴线。

3.3.1 南北发展轴线。连接宝山(含吴淞)、中心城、吴泾、闵行,以及南桥和金山卫等市域南北快速交通二线及铁路金卫支线。这一轴线连接了规划城镇体系中的所有层次的若干重要城镇,包括中心城、宝山和闵行辅城、金山石化新城、颛桥、七宝、南桥、张堰、西渡等小城镇。轴线与中心城联系密切,既有黄浦江水运之便,又有良好的建港条件,工业基础十分雄厚,是上海市域工业的最重要组成部分,随南北快速干道的建成,该轴线开发建设条件将进一步改善,是市区工业及人口扩散的首选区位。该轴线的建设也有利于全面有序地开发杭州湾北岸地带。今后将在中心城的南北两侧建设既与中心城相邻,又有绿带隔离、相对独立的宝山和闵行辅城。

应当指出,这条轴线向北延伸就是崇明。崇明为我国第三大岛,全岛面积1100km[2]与香港面积相仿。有良好的建港条件,较为稳定的-10m~15m的深水岸线就有34.5km。只要本岛的对外交通问题得到解决,并给予特殊政策,到21世纪完全有可能建成较大的自由贸易区。随着长江口综合治理及上海-崇明-苏北越江通道工程建设,21世纪崇明开发前景将十分广阔。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在城桥至堡镇之间将形成20×10[4]~30×10[4]人的中等城市。

3.3.2 东西发展轴线。连接规划中上海第二国际机场、川沙县城厢、浦东新区的花木、张杨路、陆家咀,至浦西的外滩、人民广场、静安寺、虹桥开发区到虹桥国际机场,并将延伸到青浦镇、朱家角镇,直到淀山湖地区的东西向快速干道一带。这一轴线实际上是中心城的东西向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的城市经济发展轴,又是上海城市形象的一条观光走廊。在浦东郊区部分建设应采用现代风格,与浦东新区建筑风格协调溶合,让来客感受上海城市发展的现代气息。浦西郊区部分连接了商榻、金泽、淀山湖、朱家角镇等旅游风光点,轴向建筑应当强调自然的江南民居式的传统风格。同时,应以快速交通保证青浦镇成为区外进入青浦县的“中转站”,促进朱家角镇历史文化名镇特色继续完善,加强淀山湖风景区集旅游、娱乐、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开发等。

这条发展轴线西端是青浦县,主要经济、政治中心是青浦城。青浦城将以青浦镇和朱家角镇为基础,逐步形成一城两镇的格局,使两镇区在功能上互补,形态上各异,按中等城市要求,建设规模较大、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现代化的中等城市,作青浦政治、经济、旅游、文化教育中心。人口规模近期10万,远期20万。

3.3.3 杭州湾北岸滨海发展轴。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杭州湾北岸地区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将是上海工业、港口和城市发展的重要区域,尤其是对于那些占地多、运量大、污染较为严重的大型企业,是上海市域范围较为理想的地域空间。对于一些不适宜安排的浦东新区和浦西中心城区的大型重化工项目,或污染较严重的纺织、造纸等轻工业,可将其生产项目安排在杭州湾北岸,而在浦东新区和浦西中心城区保留其经营项目,从而形成垂直分工联系。杭州湾北岸,应重点规划建设金山卫、漕泾、星火开发区,在用地安排上应留有充分余地。其中金山卫应以石油化工为龙头,带深加工,进一步扩大城镇规模;漕泾可依托金山咀港区,开辟上海的化工新区;星火则主要发展纺织、造纸等轻纺业,相应的发展第三产业。杭州湾北岸发展轴应逐步向东西两侧延展,向东至芦潮港,向西至乍浦。

金山卫新城,将以上海石化总厂、金山咀港区、漕泾化工新区及星火开发区为依托,沿杭州湾北岸呈带状发展。新城将以石化、化纤为主,并逐步完善配套及后续加工。港区可先行辟建金山咀第三代集装箱港,为将来形成具有6万吨级巨轮的深水港建设打下基础,城市建设也应对未来港区发展留足用地。通过发展商业、金融、科技、教育、文体卫生等各类产业,建成具有较为完善的公共服务和市政建设。新城将发展成杭州湾北岸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中心城相关工业和人口扩散的理论区位。人口规模近期20万,远期60万以上。

3.3.4 沪嘉发展轴线。连接中心城、旅游文化名镇南翔和嘉定科学卫星城的沪嘉高速公路,以及连接中心城和安亭汽车工业城的铁路沪宁线,这也是一条东西方向的轴线。安亭方向将以汽车工业带动附近地区乡镇工业结构与布局的调整,从而加强与周围农村地区的经济联系,并推动其发展。同时,该方向也是上海中心城汽车及其配套工业扩散的主要区位指向。嘉定方向将进一步发挥嘉定县城及科学卫星城的双重职能,继续吸收市区工业、科研机构和人口的扩散。这一轴线将以嘉定、安亭一主一次双中心共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并成为中心城工业和人口扩散的主要区位之一。

嘉定城以嘉定卫星城作为依托,是嘉定县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为科学城,应建设完整的科研-技术-中试-生产-生活五位一体的有机整体,并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高技术领域内选择若干专业特色作为科学城的发展方向。结合科学城的建设,还应发挥综合经济的优势,努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工业发展可以机械、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等为主。嘉定也将作为中心城相关科研机构和人口的扩散基地。人口规模远期30万,近期15万。

应当指出,在嘉定境内不只有一个经济中心,还有安亭。今后不但嘉定可发展为中等城市,安亭的发展潜力也很大,最终将建成30×10[4]辆轿车的“汽车城”,中心城的汽车及其零部件等配套工业亦将向安亭靠拢,并以汽车工业为“龙头”,带动周围乡镇工业的发展,到本世纪末规划面积为10km[2],人口10万;2010年规划面积15km[2],人口15万。

3.3.5 沪松发展轴线。连接中心城、莘庄镇、松江卫星城的莘松高速公路及沟通沪、浙的铁路沪杭线一带。轴线开发以松江这一轻工、机床和历史文化名城为依托,以快速交通保证其旅游、娱乐、服务、居住等综合功能的完善,并尽快解决其至佘山风景旅游区的快速方便的交通联系,做好该风景区的综合开发。以一城一区为建设重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水平提高,今后应充分利用沿线较好的工业基础、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多采的旅游资源及其区位优势,有重点地加以扶持,以旅游资源的开发带动综合经济的发展,壮大区域经济实力,提高城镇化水平。在这轴线上的松江有条件成为中等城市。

松江城以松江卫星城为依托,是松江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上海现有7个卫星城内,松江的人口规模最大。较重要的行业有纺织业、仪器仪表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等。由于地处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不宜发展有污染的工业。故应在对原有工业进行改造与提高的同时,努力加强第三产业和东部工业园区的建设。面积近20km[2]的工业园区将建成规模较大、技术先进的出口加工区。还要尽快解决至佘山风景区的快速交通联系,以加快国家级佘山旅游风景区的建设。突出并完善其风景旅游职能和历史文化名城特色。以此吸引市区相应产业和人口向这里扩散。人口规模远期30万,近期15万。

3.3.6 浦东南发展轴线。连接中心城(浦东部分)、周浦镇、惠南镇、芦潮港镇的快速交通线一带。这是一条大浦东地区东南方向的发展轴线,它将成为浦东地区城镇和经济发展的主要依托。轴线建设应首先以浦东新区开发为契机,发展周浦工业和第三产业,使之成为大浦东发展的初期成长中心。进而由快速交通作保证,集中力量积极发展惠南镇,使之成为中等城市,成为大浦东地区远期成长中心。同时,利用芦潮港优越的自然条件,建成重要的对外贸易港、旅游港以及滨海观光区。这一轴线的开发,将改变大浦东地区城镇发展相对缓慢的现状,并能有效的接收中心城工业和人口的扩散;同时,也为杭州湾北岸地区的远景开发创造有利条件。这是上海市域需要加强建设的一条重要轴线。

南汇城以县城惠南镇为依托。惠南镇历来是南汇县的交通中心。随浦东地区—周浦—惠南—芦潮港快速交通干线的开通,其区位优势将愈突出。该城将成为大浦东地区未来的成长中心。南汇县的发展,摊子不宜铺得太开,首先应集中力量发展周浦、惠南。地方性投资,宜优先考虑惠南镇,结合乡镇企业集聚,可在惠南镇建设一个县级较大的工业区,重点发展轻纺、轻机、食品等行业。南汇城将发展成为南汇县域政治、科教、文化中心、综合性工业城市。人口规模远期20万,近期10万。

与沪嘉轴线一样,在沪东南发展轴线也不仅有一个经济中心,除南汇以外,周浦也是很发展潜力的城镇。它以三周地区为依托,又毗邻浦东新区,曾是全市15个后备工业基地之一。现已开发成为市级工业区之一。周浦地区不但有利于工业集聚,也有利于文化娱乐、高级住宅、宾馆饭店及商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人口规模近期10万,远期15万。

必须强调,上海市域的发展轴线,应当放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甚至全国范围的产业布局来认识。上海市域的南北、沪嘉、沪松等发展轴线的开发,实际上已超出了市域范围,成为长江三角洲"Z"字型布局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Z"字型产业带形成、发育和完善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注释:

[1] 是指上海市十个连片的市区,即除闵行、宝山、嘉定以外的市区10个行政区,面积280.45km[2]。

标签:;  ;  ;  ;  ;  ;  ;  ;  ;  ;  

21世纪上海产业布局模式_产业布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