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促进骨折愈合的机理研究

针刺促进骨折愈合的机理研究

黄辉霞[1]2015年在《“叁会穴”穴位注射治疗胫腓骨骨折术后患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在工伤事故引起的全身骨折中,胫腓骨骨折是最为常见的类型,胫腓骨骨折术后早期康复手段的合理选择对患者康复进程以及改善生活质量有重大意义,其中穴位注射的合理应用,充分发挥了中医简、效、廉的优越性。研究目的:采用“叁会穴”穴位注射的方法,通过观察胫腓骨骨折术后康复早期的患者的骨折愈合疗效标准评定、VAS疼痛评分、SF-36生存质量评分等指标,以研究“叁会穴”穴位注射对改善胫腓骨骨折术后的关节活动功能,减轻疼痛,改善生存质量的疗效。研究方法:采用区组随机对照的方法,将90例符合标准的病例分3组进行临床研究,每组30例,分别予穴位注射法、针刺法、穴位注射结合针刺法治疗,4个疗程后,观察各组治疗前后的骨折愈合疗效标准评定、VAS疼痛评分、SF-36生存质量评分。研究结果:1.治疗前叁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胫腓骨骨折的骨折愈合基础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组内比较:穴位注射、针刺组、穴位注射结合针刺组的VAS痛觉评分、SF-36生存质量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治疗后叁组间比较:VAS痛觉评分,针刺组与穴位注射结合针刺组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穴位注射组与针刺组、穴位注射组与穴位注射结合针刺组差异的VAS痛觉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F-36生存质量评分,在生理功能PF、总体健康GH方面,穴位注射组与针刺组、针刺组与穴位注射结合针剌组、穴位注射与穴位注射结合针刺组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生理职能RP、活力VT、社会功能SF、精神健康MH方面,针刺组与穴位注射组,针刺组与穴位注射结合针刺组的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1),穴位注射组与穴位注射结合针刺组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躯体疼痛BP、情感职能RE方面,穴位注射组与针刺组、穴位注射与穴位注射结合针刺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与穴位注射结合针刺组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1);4.4疗程治疗结束后,穴位注射组优14例,良10例,可4例,总有效率为85.7%,针刺组优7例,良11例,可12例,总有效率为60.0%,穴位注射结合针刺组优16例,良9例,可4例,总有效率为86.2%,经统计学分析,穴位注射组优于针刺组,穴位注射结合针刺组优于针刺组。研究结论:穴位注射能减少胫腓骨骨折患者术后的疼痛,促进术后关节功能愈合,提高胫腓骨骨折术后患者生存质量。

张晓燕, 吴铁[2]2005年在《针灸促进骨折愈合的研究现状》文中提出骨折的愈合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学、生物学、内分泌学及生物力学的动态过程,如何促进骨折愈合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问题。采用针灸促进骨折愈合具有临床疗效肯定、操作简便、花费少、患者易接受的特点。我们就其促进骨折愈合方面的机理研究、临床疗效做一评述。

檀少强[3]2011年在《中医药促进骨折愈合的机理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骨折愈合是对骨骼创伤修复,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很多。自2000年以来,诸多医者对中医药促进骨折愈合的机理研究,从改善血液循环、对血肿的作用、促进钙盐的沉积、提高骨痂的生物力学性能、促进基质胶原的合成、提高成骨细胞的活性、提高微量元素的含量、对内分泌的影响、刺激骨生长因子的分泌与合成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总结出这些药物大多数为补肾、益气、活血中药,并对其促进骨折愈合的机制进行了阐述。现综述如下。

张俐, 张安桢, 陈再得, 吴炳煌, 黄浩[4]2004年在《改善骨折端微环境代谢对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机理》文中研究说明本课题创新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骨骼肌和骨膜微循环因素改善骨折端微环境对促进骨折愈合的影响。即时动态观察骨折愈合过程骨折端微环境的改变,该模型属世界首创,研究论文发表在 SCI 源期刊《美国创伤杂志》上。②物理因素改善骨折断端微环境对骨折愈合的影响。表明一定范围内的磁场、电场及中药对骨折愈合有良好的影响。该研究将磁场、电场及中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提高骨折愈合的疗效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和方法。③针灸对骨折愈合的机理。通过骨折家兔血液流变学、微量元素及针灸促进骨折愈合的红外热像图进行观察,实验手段先进,属国内领先。④细胞因子因素改善骨折端微环境对促进骨折愈合的影响。从细胞分子水平研究中医药在骨折愈合中的机制。⑤全自动疗磁电夹板的研制及临床应用。为骨折治疗提供便捷有效的方法,具有一定的社会和经济价值。

李心沁[5]2006年在《针刺对大鼠骨折愈合及骨痂TGF-β_1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针刺对大鼠骨折后骨折愈合的影响以及针刺影响骨折愈合的机制。方法复制对大鼠右侧胫骨骨折模型,采用电针法针刺阳陵泉、悬钟并与普通经穴对照。应用组织形态学方法,采用image pro plus图像处理系统,对纤维性骨痂面积、软骨面积、骨性骨痂面积进行定量研究;检测实验动物的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应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骨折愈合不同阶段的表达。结果特定穴组纤维性骨痂面积减少,骨性骨痂面积增加,显示具有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针刺后实验动物SOD增加、血浆粘度以及全血粘度降低;特定穴组骨痂TGF-β1表达增加。结论针刺具有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其作用机制与诱导TGF-β1的表达、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等有关。

徐澄[6]2014年在《电针“百会穴”对大鼠胫骨骨折愈合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随着国内外学者对骨折愈合认识的深入,已经开始从各个方面探讨促进骨折愈合的方法。我们在临床工作和国内外文献中发现当四肢骨折伴随脑损伤时,骨折处往往可见骨痂过度生长,骨折愈合加速。目前主要认为是因为中枢神经损伤后引起,但其具体理论依据仍不明确。骨折局部电针刺激作为一种传统促进骨折、骨不连的治疗手段,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能否通过在头部持续性的电针刺激来促使骨折愈合呢?查阅文献,还未见此类研究与报道。研究目的建立SD大鼠胫骨骨折模型,从形态学、病理学、超微病理学、分子生物学四个层面观察电针“百会穴”对模型大鼠骨痂的动态变化情况,了解头部持续性的电针刺激对骨折愈合的影响。研究方法取128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32只(A组)、胫骨骨折模型组32只(B组)、胫骨骨折模型并头部电针“百会穴”组32只(C组)、中度脑外伤并胫骨骨折模型组32只(D组)。各组实验动物予以相应的干预后,分别于7d、14d、21d、28d分批处死。肉眼观察骨痂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形态学改变;拍片后,采用Perkins骨痂体积测量公式计算骨痂体积并行统计学比较;留取部分骨痂标本行HE切片观察病理学变化;留取第1周处死大鼠骨折部位软组织行超微病理学电镜观察;留取部分骨痂标本、脑组织标本,免疫组化法检测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factor beta1,TGF-β1)表达,并在400倍光镜下观察,计算阳性表达细胞的积分光密度(integral optical density,IOD)值;同时应用蛋白质印迹技术(Western blotting)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neurotrophic factor, BDNF)蛋白含量,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1建立胫骨骨折、中度脑外伤动物模型,各组给予相应干预,实验结果显示D组骨痂体积比B组、C组大(P<0.05),C组骨痂体积比B组大(P<0.05)。2骨痂组织在400倍光镜下观察结果:B组为经典的骨折愈合表现;C组骨痂生长较B组明显增快;D组骨痂生长速度最快。3第1周骨痂组织在电镜下观察结果:可见成纤维细胞、成软骨细胞、间充质细胞、骨生成细胞及内皮细胞等。D组成纤维细胞及成软骨细胞较其他组更活跃。4骨痂标本BMP-2免疫组化IOD值统计检测结果:B组在第1周、第2周、第3周、第4周表达与A组有显着性差异;C组在第1周、第2周、第3周、第4周表达与A组有显着性差异,与B组比较在第1周、第2周有显着性差异;D组在第1周、第2周、第3周、第4周表达与A组有显着性差异,与B组、C组比较在第1周有显着性差异。5骨痂标本TGF-β1免疫组化IOD值统计检测结果:B组在第1周、第2周、第3周、第4周表达与A组有显着性差异;C组在第1周、第2周、第3周、第4周表达与A组有显着性差异,与B组比较在第2周、第3周、第4周有显着性差异;D组在第1周、第2周、第3周、第4周表达与A组、B组、C组均有显着性差异。6脑组织标本BMP-2免疫组化IOD值统计检测结果:A组、B组、C组之间未见显着性差异;D组在第1周、第2周与A组、B组、C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7脑组织标本TGF-β1免疫组化IOD值统计检测结果:B组与A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C组在第1周、第2周、第3周、第4周表达与A组有显着性差异,与B组比较在第2周、第3周、第4周有显着性差异;D组与A组、B组、C组比较在第1周、第2周、第3周、第4周均有显着性差异。8Western blotting检测骨痂BDNF蛋白含量IOD值统计结果:C组在第1周、第2周与B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D组在第1周、第2周与B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研究结论1持续性电针刺激大鼠“百会穴”可以促进胫骨骨折愈合,不仅可以使骨痂生成体积增大,而且还可以使骨痂生成时间提前。2持续性电针刺激大鼠“百会穴”可以使破骨细胞、成骨细胞、成纤维细胞、软骨细胞增多,进一步促进骨折愈合。3电针刺激“百会穴”可以在骨折修复的各个时期促进骨折愈合,结合免疫组化检验统计结果,早期骨痂内BMP-2含量增高,后期骨痂内TGF-β1含量增高可能是电针刺激“百会穴”引起骨折愈合加速的原因之一。4脑外伤可引起早期骨痂内BMP-2含量增高,后期TGF-β1含量增高;脑组织内早期BMP-2含量增高,后期TGF-β1含量增高,这与电针刺激“百会穴”后BMP-2、TGF-β1的变化类似。两者促进骨折愈合的机理可能有相似之处。5电针“百会穴”可以在前两周内明显提高BDNF在骨痂中的含量,从而加速骨折部位神经修复,这也许是电针促进骨折愈合的原因之一。

周建宏, 耿霞, 黄伯灵[7]2003年在《针灸促进骨折愈合研究概况》文中提出针灸在促进骨折愈合方面有着良好的效果 ,但针灸治疗骨折还属起步阶段。以往的工作主要集中在疗效的证实方面 ,而对针灸治疗骨折的一些重要因素 ,如配穴规律、治疗起始时间、持续时间、间隔时间等还缺乏专门研究 ;已对针灸调节激素水平、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 ,但针刺对垂体—甲状腺轴 ,垂体、性腺、肾上腺皮质作用的具体途径有待进一步探讨。进一步探讨针灸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对各种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也是今后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刘凡[8]2012年在《植骨术配合仙灵骨葆胶囊及针刺疗法治疗胫骨下段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是骨折最主要并发症之一,也是骨伤科临床上常见的疑难疾病。骨折延迟愈合是指骨折经过临床治疗,超过同类骨折正常愈合的时间范围仍未能形成骨性愈合,x线显示骨折端骨痂生长少,轻度脱钙,骨折线清晰,但无骨硬化表现。骨折延迟愈合在治疗上较困难,若处理不得当最终将发展为骨折不愈合。如过度牵引,粗暴或多次手法整复,复位不良,内外固定不牢固,骨折端有软组织嵌入,血供不良,骨质疏松,手术损伤骨膜,髓腔阻塞,周围软组织损伤严重或感染,营养不良,体质虚弱等原因均可造成。而胫骨下段骨折由于其特殊的解剖原因,临床上较易发生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现在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是切开复位内固定加植骨术。本课题采用中西医结合即口服仙灵骨葆胶囊配合西医植骨术再辅以针刺疗法治疗胫骨下段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通过观察本治疗方法的临床综合疗效,为治疗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提供相关临床建议和应用依据。方法本研究根据病例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武汉市骨科医院近年收治的33例胫骨下段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患者,最后一例入院时间为2011年3月。根据患者就诊先后顺序,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对照1组给予单纯西医外科手术治疗;对照2组给予手术治疗加口服仙灵骨葆胶囊,该药成分以淫羊藿为主药,配合川续断、补骨脂、地黄、知母、丹参,有滋补肝肾、活血通络、强筋壮骨,促进骨折愈合之功效;治疗组在手术治疗基础上给予口服仙灵骨葆胶囊辅以针刺疗法,针刺疗法可以疏通经络、调和阴阳、祛邪扶正,加强治疗效果。以上手术均由同一组高年资主治及以上医生完成,叁组均治疗3个月。参考骨折的临床愈合标准,术后3、6、9个月拍x片,观察植骨后植骨块的吸收、骨的再生以及骨痂生长情况,并参照Johner-Wruhs评分标准以及近年相关研究文献,评定治疗效果。对比观察治疗后的临床愈合时间及综合疗效,并进行安全性评估。应用SPSS17.0软件建立数据库,计量资料数据采用平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比较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1.临床愈合时间:治疗组为(3.9±0.6)月,对照1组为(5.1±0.6)月,对照2组为(4.3±0.6)月。治疗组较两对照组临床愈合时间短;对照2组较对照1组临床愈合时间短;而治疗组较参考文献平均临床愈合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综合疗效:治疗组疗效优6例,良3例,中1例,差1例,总有效率为90.9%;对照1组疗效优3例,良5例,中1例,差2例,总有效率为81.8%,对照2组剔除1例,疗效优4例,良3例,中2例,差1例,总有效率为90.0%。综合疗效治疗组优于两对照组;而对照2组又优于对照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植骨术的基础上配合口服仙灵骨葆胶囊与针刺疗法治疗胫骨下段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临床愈合时间短,综合疗效好。西医手术治疗可彻底达到清理骨折端,并同时矫正成角畸形以及消除不利骨折愈合的内在环境等客观因素,而术后口服有滋补肝肾、活血通络、强筋壮骨功效的仙灵骨葆胶囊,并配合针刺疗法疏通经络、调和阴阳、祛邪扶正,促进骨折的愈合。本治疗方法中西医结合,既发挥了西医手术的优势,又运用了中医药及针灸的特长,优势互补,不仅可避免二次手术痛苦,且成本合理,有较明显优势,比单纯西医手术治疗更有临床推广意义。

于雪峰[9]2001年在《针刺促进骨折愈合的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实验目的是探讨针刺对家兔骨折模型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机理。实验分为两个步骤:第一,建立家兔桡骨中段骨折模型;第二,在成功模型基础上,将模型兔分成叁组,即针刺组,骨折挫伤散组和空白对照组。隔日针刺家兔足叁里和曲池穴各一次,每次10分钟,连续观察四周,借助X线片,组织形态学,四环素荧光标记,血液流变学、细胞凋亡形态学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针刺组在促进骨折愈合方面均明显优于空白对照组(P<0.05或P<0.01) 提示:针刺可促进家兔实验性桡骨骨折端的血肿缩小,机化加快,纤维母细胞增生活跃,成骨细胞增殖,新生哈氏系统增多,骨代谢旺盛,矿化速度加快。另外在骨折愈合的每个所处阶段均能不同程度地改善血液流变性质。针刺不但能够提高成骨细胞活性,而且能增加其数目与寿命,通过抑制破骨细胞活性诱导其凋亡而减少其数目与寿命,达到重新调整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在骨代谢中的耦联关系,使骨代谢向正平衡转化,骨量维持在较高水平,从而利于骨折早期愈合。

蒲诗黎[10]2013年在《“郑氏外敷接骨散”对兔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量及血清中Zn、Mg、Fe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研究“郑氏叁号外敷接骨散”对骨折愈合的治疗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新西兰兔造模成左侧桡骨中下段横型骨折,并于造模后2周开始采用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A组(空白对照组)、B组(实验药物组),每组15只。分组后A组每天以方纱(宽4cm,长6cm,厚0.2cm)包裹骨折端,B组以摊有“郑氏叁号外敷接骨散”的方纱(宽4cm,长6cm,厚0.2cm)包裹骨折端,给药后分别于第7、14、21天(即骨折后21、28、35天)共叁个时相点采集各组5只新西兰兔的心脏血液,并用空气栓塞法处死后取下两侧桡骨,摄X光片后以微量电子天平称量骨痂重量。同时对各时相点血清中微量元素锌(Zn)、镁(Mg)、铁(Fe)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①兔体重生长变化情况:两组兔的平均体重在各时相点经统计学检验P值均>0.05,无显着性差异。②X线片观察:造模后同时相点,实验药物组骨痂形成均好于空白对照组,特别在第二时相点时观察到最为明显,X线片显示明显的骨钙化,骨髓腔内充填大量骨痂而封闭,骨折线模糊。第叁时相点后实验药物组的骨痂进入塑形期,但空白对照组的骨痂尚处于成熟、改建阶段。③骨痂重量称量结果:各时相点空白对照组骨痂称重结果平均值皆小于实验药物组,其中第二时相点的差值最为显着。两组兔各时相点的骨痂称重结果平均值存在显着性差异(P值均<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骨痂称重结果平均值随着观测时相点的变化而变化的趋势图为实验药物组的骨痂称重结果平均值在第二时相点前呈现上升趋势,在其后呈现下降趋势。而空白组一直呈现上升趋势。④对新西兰大白兔实验性骨折血清中微量元素Zn含量的检测结果显示:两组兔各时相点的血清中微量元素锌含量的检测结果(见表6)。第一、第二及叁时相点P值均<0.05(t1=-13.305,t2=-5.915, t3=-4.6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血清中微量元素锌含量平均值随着给药时间增加呈现逐渐上升的变化趋势,但是实验药物组(郑氏组)的各时相的平均水平均高于空白对照组。(见图5)⑤对新西兰大白兔实验性骨折血清中微量元素Mg含量的检测结果显示:两组兔各时相点的血清中微量元素镁含量的检测结果(见表7)。第叁时相点P值均<0.05(t1=-6.6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血清中微量元素镁含量平均值随着给药时间增加呈现上升的变化趋势。但是第二至第叁时相间实验药物组上升的速率快于空白对照组且平均值一直高于空白对照组(见图6)。⑥对新西兰大白兔实验性骨折血清中微量元素Fe含量的检测结果显示:两组兔各时相点的的血清中微量元素铁含量检测结果(见表8)比较(t1=28.460,t2=11.552,t3=54.574)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血清中微量元素铁含量平均值随着给药时间增加呈现一直上升的变化趋势;而实验药物组(郑氏组)的各时相的平均水平均高于空白对照组。(见图7)结论:①“郑氏叁号外敷接骨散”能够加快新西兰大白兔在实验性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的形成、成熟、改建及塑形速度,可明显地促进骨折愈合。②“郑氏叁号外敷接骨散”能够显着提高血清中Zn、Mg、Fe的含量,调节血清中微量元素的水平,使成骨细胞的生成增多,增加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加快钙盐在骨质中的沉积,促进骨痂的形成。这可能是其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机理之一。

参考文献:

[1]. “叁会穴”穴位注射治疗胫腓骨骨折术后患者的临床研究[D]. 黄辉霞.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

[2]. 针灸促进骨折愈合的研究现状[J]. 张晓燕, 吴铁. 河北中医. 2005

[3]. 中医药促进骨折愈合的机理研究与应用[J]. 檀少强.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1

[4]. 改善骨折端微环境代谢对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机理[C]. 张俐, 张安桢, 陈再得, 吴炳煌, 黄浩. 2004'中华中医药科技成果专辑. 2004

[5]. 针刺对大鼠骨折愈合及骨痂TGF-β_1表达的影响[D]. 李心沁.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6

[6]. 电针“百会穴”对大鼠胫骨骨折愈合的影响[D]. 徐澄.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4

[7]. 针灸促进骨折愈合研究概况[J]. 周建宏, 耿霞, 黄伯灵. 河南中医. 2003

[8]. 植骨术配合仙灵骨葆胶囊及针刺疗法治疗胫骨下段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的临床应用研究[D]. 刘凡.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2

[9]. 针刺促进骨折愈合的机理研究[D]. 于雪峰.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1

[10]. “郑氏外敷接骨散”对兔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量及血清中Zn、Mg、Fe的影响[D]. 蒲诗黎. 成都体育学院. 2013

标签:;  ;  ;  ;  

针刺促进骨折愈合的机理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