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体制下的日本与东南亚_军事历史论文

冷战体制下的日本与东南亚_军事历史论文

冷战体系下的日本与东南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南亚论文,日本论文,冷战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 要 美国对日本的政策经历了由削弱到扶植的转变,朝鲜战争的爆发对美国的亚太政策具有决定性影响。此后日本成为美国在远东的军事战略要地。美国的亚太政策即建立在“多米诺理论”的基础上,并以向外“扩张”的观点来看待亚洲发生的变化。

关键词 美国 日本 东南亚 冷战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尚未结束之时,美国国务院就着手策划战后的对日政策。作为研究该政策机构的战后计划委员会于1944年5 月制定出《合众国的对日目标》。这是美国战后对日的基本政策。其目标在于:( 1)“使日本不得成为对美国及太平洋地区各国的威胁”;(2 )“为了美国的利益,将在日本建立尊重别国权利和日本国际义务的政府”。〔1〕为此,战争一结束,美国遂于1945年8月底以“盟军”的名义出兵占领了日本,随后在日本实行处理战犯、解散财阀、修改宪法和重新分配土地等项民主改革。不可否认,这些改革措施对于打击法西斯残余势力、瓦解半封建的寄生性土地所有制都发生了积极影响,不仅加速了日本民主化进程,同时也使日本丧失掉作为美国在远东的一个重要竞争者的地位。

战后,世界政治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出现一系列独立国家。在东南亚,日本宣布投降后的第二天,即1945年8月17 日印度尼西亚爆发“八月革命”,苏加诺和哈达签署了印尼《独立宣言》,宣布建立印度尼西亚共和国。9月2日,以胡志明主席为首的临时政府发表《越南独立宣言》,宣告了越南民主共和国的诞生。同年10月12日老挝宣布独立。在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浪潮的冲击下,美国统治下的菲律宾于1946年7月4日获得独立,建立菲律宾共和国。缅甸和柬埔寨也分别于1948年和1953年完成独立的任务。马来西亚联邦独立的较迟,它是在1957年8月31 日实现独立的。

战后社会主义突破一国范围,成为一个与资本主义世界相对立的世界体系。亚洲新独立国家的建立,尤其是中国、朝鲜、越南三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成为远东国际关系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在欧洲,苏联帮助东欧各国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并引导它们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其影响超过欧洲的地域。世界上形成了一个社会主义阵营,其影响不断扩大。

苏联和美国都是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同盟国家,但战时的同盟关系却随着战争的结束而告终结,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与苏联的分歧与矛盾日益突出。代表性的政治事件有1946年3 月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敦发表的《和平砥柱》的反共演说,声称“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即什切青),到亚德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了”,在“遍布世界各地的许多国家里,共产党第五纵队已经建立。它绝对服从来自共产主义中心的指令”。〔2 〕这个“铁幕”演说,是美苏两极世界冷战的信号;接着是1947年3 月“杜鲁门主义”的出笼。这是美国为遏制苏联和控制广大中间地带的一个重大步骤;同年6月,美国政府又制定复兴欧洲的《马歇尔计划》, 企图以经济援助手段控制西欧。在美苏对立的严峻形势下,1947年9 月苏联与东欧九国共产党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而美国则于1949年与英、法等12国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随后,苏联同东欧八国组成“华沙条约组织”。这些事态表明,美苏关系由战时的同盟关系转变为冷战对峙关系,世界上形成两个对立的军事集团。

与全球冷战形势相配合,美国对日本政策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将其作为“亚洲工厂”和战略基地纳入冷战体系。1948年,美国对日政策开始由占领时期的非军事化、民主化政策,转向把日本建成亚洲工厂和军事基地的政策。同年1月6日,美国陆军部长罗亚尔在旧金山发表新的对日政策,宣称“我们力求在日本确立稳定而强有力的自主的民族主义,使之独立,并由此而在阻止远东可能发生的下一次极权主义战争中发挥作用”。〔3〕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与亚洲形势密切相关。 由于民族解放运动的冲击,战后西方殖民主义在亚洲的殖民体系已经瓦解,由列强安排亚洲秩序的时代已经过去,特别是以中国为首的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改变了亚太地区的力量对比,使美国原来指望扶植蒋介石独占中国、称霸亚洲,进而遏制苏联的企图成为泡影,因此它不得不重新调整对日本和对东南亚的战略。

必须指出,美苏冷战的阴影也笼罩了亚洲,50年代的亚洲形势因冷战加剧而复杂多变。1950年6月爆发的朝鲜战争, 对于美国亚洲政策的变化有着决定性影响。由于美国插手朝鲜半岛事务,使本来属于内战的一场战争演变为具有国际性质的局部战争。战争爆发后的第二天,美国总统杜鲁门就发表声明,声称共产党国家的部队已经“直接威胁太平洋地区的安全,及在该地区执行合法而必要职务的美国部队”。〔4 〕同时命令以武力援助南朝鲜,派遣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增加在菲律宾的驻军和军事援助。在朝鲜战争期间,美国把日本的经济、技术、劳动力和运输等与战争结合起来,使其作为支持战争的物资加工地。为配合美国的军事行动,美国驻日占领军总司令麦克阿瑟于同年7月8日指令日本政府建立由75000人组成的国家警察预备队, 扩充海上保安厅的力量,将原来的10000人增加到18000人,舰船由125艘增加到200艘,并在美国远东军的指挥下被编成扫海部队去参加朝鲜海域作战。〔5 〕到1950年底,日本新增加了相当于美军4个师的警察预备队, 成为美国在远东的重要战略基地。

对于日本支持美国进行朝鲜战争的作用,后来美国首任驻日大使墨菲写道:“日本以惊人的速度,将四个岛变成了一个大的供应地”,“如果没有这一招,朝鲜战争就打不下去”。“如果联合国军没有熟悉朝鲜情况的几千名日本专家的协助,要呆在朝鲜,必然遇到各种困难”。〔6〕这说明美国已把日本拉进东西方对立的冷战体系, 也说明日本对美国战略的重要性。

1951年9月由美国操纵召开的旧金山对日媾和会议, 对美日关系及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发展都具有转折意义。旧金山会议是在中国未被邀请,印度和缅甸等国没有参加的情况下召开的。中国、印度和缅甸都是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重大贡献的国家,理应享有和平解决战后国际问题、安排国际事务的权利,参与和约的准备、拟定和签订,没有这些国家参加的会议显然是片面的会议。由于美国一手包办,9月8日会议签订了《旧金山对日和约》,宣布结束对日占领,同时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单独与日本吉田茂政府签订《美日安全条约》,翌年2 月又签订《美日行政协定》。根据这两项条约与协定,日本向美国提供陆海空军基地和其他诸如航空管理、气象、通讯、运输服务设施,承认美国在日本国内及周围驻扎陆、海、空军之权利。从此,日本加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对于美国政府对日采取片面媾和的行为,周恩来外交部长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发表了严正声明,指出:“旧金山对日和约由于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准备、拟定和签订,中央人民政府认为是非法的、无效的,因而是绝对不能承认的。”〔7〕

亚洲是中美对立的主战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将中国作为它在亚洲的主要敌人,企图封锁中国,扼杀中国革命。当时美国统治集团既想扼杀中国革命但又不愿直接与中国发生军事对抗。他们认为,凭借其陆海空军优势和在56个国家与地区建立的484个军事基地以及对原子武器的垄断权等,对中国不难取胜。 基于这种考虑,美国策划了日本与台湾国民党集团的政治军事合作,在《旧金山对日和约》签订不久,吉田茂政府便与台湾当局非法缔结“和约”。1951年12月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东京对吉田茂说:“国民政府作为中国的合法政权已被美国和其他国家所承认,台湾是远东的军事战略要地,日本政府同国民政府进行和约谈判, 是符合日本利益的 ” 。 〔8 〕1952年4月日台缔结“和约”,并建立起“外交关系”。 美国策划日台反共联盟给业已紧张的远东形势不啻火上浇油。

东南亚在两极世界的冷战对峙形势下占有重要的位置。通过援助法国在印度支那的殖民战争, 美国日益深入地介入东南亚地区的事务。 1946年12月法国发动的第一次印支战争,加剧了战后东南亚的紧张局势。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便将“韩战”与“越战”作为双管齐下的战争,杜鲁门政府宣称,将“加速以军事援助供给在印度支那的法国部队”,并派遣军事使团来加紧干涉印度支那战争。1950年至1954年,美国对法国的援助日益增多。第一次印支战争结束后,越南北方获得解放,印支三国革命民主力量增强,中国在亚洲的影响空前增长。在这种形势下,在对远东形势的估计上,美国统治集团中流行所谓“多米诺理论”。其要点是东南亚国家受到来自共产主义的威胁,如果不迅速阻止这种“侵略”,只要有一个东南亚国家倒向共产主义一边,其他国家就会一个接一个地倒向共产主义,甚至连日本都受到涉及生死存亡的压力。美国著名记者斯图尔特·艾尔索善的一段话颇能代表当时美国政府的观点:“头柱是中国,已经倒下了。第二排的两根柱是缅甸和印度支那。要是它们也倒下了,下一排的三根柱暹罗(即泰国——引者注)、马来亚和印度尼西亚肯定也会倒下。如果这些亚洲地方全丢了,带来的心理、政治和经济的影响几乎一定会把第四排的四根柱印度、巴基斯坦、日本和菲律宾都推倒”。〔9〕艾森豪威尔是这一理论的发明者, 他在回忆录中对“多米诺理论”有更具体的阐述:“整个越南以及西边的老挝和西南边的柬埔寨的丧失,将意味着让千百万人沦于共产主义的奴役之下。在物质方面,它将招致宝贵的锡矿以及巨大的橡胶和大米供应的丧失,还将意味着泰国与赤色中国之间本来有个缓冲地带,这么一来,泰国可就将其整个东部边界暴露于渗透或进攻之下了。”〔10〕

从“多米诺理论”出发,美国竭力联合英法加强对东南亚的干预与控制。英、法、荷等西方国家也追随美国,以共产主义向外扩张的观点来看待亚洲发生的一切变化。基于这样的战略意图,美国开始架构自日本起经南朝鲜、台湾、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直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军事体系。

菲律宾自1898年美国战败西班牙被侵占到1946年独立前,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成为美国的殖民地,虽然战后获得独立,但其政局在很大程度上为美国所左右。对外政策还保留依附于美国的色彩。1947年3 月,罗哈斯政府与美国缔结军事基地协定,为美国提供23个军事基地,其中包括克拉克空军基地、苏比克湾的海军基地以及甲米地桑格利角的海军站等。由于这些基地面向中国大陆,处于亚太地区的中部位置,从而构成美国在西太平洋军事基地体系的主体部分。1951年8 月《美菲共同防御条约》签订后,双方相约要以军事力量来“对付共同的危险”。

50年代初,泰国披汶政府与美国建立起紧密的军事经济关系,并在美国的支持下颁布新的“防共条例”,实行党禁。朝鲜战争爆发后的第二天,泰国迅即向南朝鲜运送急用大米4万吨,派遣2000人的军队、2艘驱逐舰和1艘运输船,把自己拴到美国的战车上。1950年9、10月间,又与美国先后签订《经济技术协作协定》、《军事援助协定》,接受美国的援助。披汶政府的亲美政策遭到国内人民的强烈反对。同年10月25日泰国共产党发表《为反对〈泰美军事援助协定〉告全国同胞书》,揭露美国的目的是“准备把泰国当作工具以干涉镇压泰国四邻争取独立斗争的民族”。1966年泰国接受美援约4200亿美元,1967年为8000万美元。〔11〕1969年美国在泰国用于军事设施方面的总投资达到15万美元。

第一次印支战争爆发后,美国开始插手南越事务。1949年与法国共同策划保大复位,实际上在保大统治下的南越成为效忠于美法的傀儡政权。1954年吴庭艳任保大政权的“总理”后,美国对南越的干涉变本加厉,使南越成为美国扶植下的反共基地。据美国官方宣布,从1956年至1959年,南越接受美国的军事援助为44570万美元, 军事顾问团及文职人员达340 余人。 1967 年美国在南越驻军达到473000 人, 次年增至549000人。美国通过军事援助和派遣各种“顾问”牢牢地控制了南越的政治、经济和外交。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作为南半球国家,在美国的支持下广泛参与东南亚事务。1951年9月与美国签订《美澳新安全条约》, 缔约三方约定以武力共同维护亚太地区的形势,一旦受到“威胁”时,将“应付共同的危险”。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在日内瓦会议关于印度支那停战协定签订后,经美国国务卿杜勒斯的多方奔走,1954年9月美国与英、法、澳、新、 菲、泰和巴基斯坦在马尼拉召开外长会议,签订了《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及其附件《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议定书》和《太平洋宪章》,正式结成“东南亚条约组织”。条约规定,缔约国将保持和发展军事力量,遇事共同协商,受到外来攻击时采取共同行动,以保证亚太地区“秩序”,而这些条款“只适用于共产党的侵略”。〔12〕同时规定,将越南南方、老挝和柬埔寨置于该组织的“保护”之下。这样,美国便在亚太地区建立起霸权主义的军事同盟体系。

50、60年代的东南亚形势,因受美国、苏联两大国“冷战”形势的影响而复杂多变,加上美国出于政治和军事需要而力促日本重返东南亚,又多一层复杂因素。对于这时期美国推行的外交政策,美国学者曾经明确地指出:“整个50年代和60年代都是十分显著前后一致的,不论哪个党当政,外交政策的基石确实都是遏制共产主义”。正是在这种形势下,日本与东南亚国家之间进入关系修复时期。

注释:

〔1〕[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80 年版,第711页。

〔2〕何春超主编:《国际关系史》(1945—1980年), 法律出版社1986年版,第46页。

〔3〕[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80 年版,第749页。

〔4〕《杜鲁门的挑战声明》,1950年6月29日《人民日报》。

〔5〕[日]藤原彰编:《体系·日本现代史》(日文版)第 6 卷,1979年版,第160页。

〔6〕[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80 年版,第775页。

〔7 〕《周恩来外长关于美国及其仆从国家签订旧金山对日和约的声明》,《日本问题文件汇编》,世界知识出版社1955年版,第89页。

〔8〕吴学文等:《日本外交轨迹》(1945—1989), 时事出版社1990年版,第28页。

〔9〕[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第473页。

〔10〕《艾森豪威尔回忆录》,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370页。

〔11〕[美]约翰·F·卡迪:《战后东南亚史》,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401页。

〔12〕见《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印度支那问题文件汇编》。

标签:;  ;  ;  ;  ;  ;  ;  

冷战体制下的日本与东南亚_军事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