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新农村广场设计研究论文_梁坤

梁坤

南昌航空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江西南昌 330000

摘要:本文在国家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以新农村广场设计为切入点,总结了农村广场的类型及问题,分别就农村广场建设挖掘乡村文脉、展现地域特色、打造符合村民物质和精神需求等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美丽乡村 公共空间 广场设计

1前言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各种乡村建设运动如火如荼。同时,乡村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公共生活质量的提高创造了物质基础,人们对乡村公共空间的品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诉求。乡村广场作为乡村重要的公共空间之一,它不仅为乡村居民为村民的文化娱乐活动提供了实用空间,还承载着交通、集会、休憩、商业等功能;其次,乡村广场是最能体现乡村特色文化的重要景观节点之一,对传承乡村文脉特色,弘扬地域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农村广场类型

2.1村口广场

乡村的入口是村民对外联系的空间,活动较为频繁,空旷的空间形成广场,即村口广场。村口广场一般没有固定的形式、也没有封闭围合的建筑,通常属于开放型空间。村口是村落内部与外部过渡的空间,一般会有古树、牌坊等标志性景观。一般有河流的村庄会在村口建桥、亭、阁,这些村口的桥、亭、阁构成村口广场的视觉中心。

2.2街巷广场

乡村的街巷通常在主要街道相交汇的地方,扩展街道的空间从而形成广场结构,这种广场通常是东西南北街道的交汇,面积较大,空间广阔。这种类型的广场主要服务于商品交易,小商小贩居多,因此集市气息深厚,又由于商品交换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种类型的广场带有更多的公共性,商业性。

2.3中心广场

中心广场一般位于村落中的重要地理位置,中心广场的分布不固定,可以是村里较大的、闲置的空旷地带,也可以是村内主干街道交汇形成的地带。中心广场地位十分重要,是村落的中心,方便村里人随时到达、汇集、疏通。由于位置的特殊性,村落里一些重大事宜、乡风民俗活动都在这里进行。

2.4祠堂广场

乡村宗族文化历史久远,且祠堂保留很多。这类广场在村落中比较常见,但是新建的不多,一般保护、修复为主。宗祠主要用来祭祖,祠堂是村里重要的公共礼仪场所,祭祀庆典、红白喜事和宗族事宜都会在这里进行。祠堂正前方一般会有比较开敞的集散空间,通常会有一些铺装、绿化或结合照壁,大一些的祠堂,可能还附有戏台,在共同娱乐中增加家族的聚合力,具有一定的仪式性意味。

电视剧《白鹿原》剧照中的祠堂(来自网络)

3农村广场现存问题

当下乡村广场的设计多都模仿城市、照搬照抄,没有呈现乡土特色,也没有展现地域风貌,广场设计的现状折射出在乡村中普遍不重视设计规律的现象。

3.1功能单一、样式固定

很多乡村广场的功能非常单一,样式固定,缺乏内容和特色。不能满足乡民们的需求,广场多为水泥硬化的空间,其上作为篮球场,周边布置一些健身器材,缺乏绿化、休闲设施。

3.2比例失调、尺度不合

一些乡村的广场建设没有合理的考虑使用人口数量和广场面积的比例关系,造成广场尺度过不合。建筑物的尺寸及配套设施与场地比例失调,人性化也大打折扣。广场周围的景观与广场缺乏融合感,导致广场空旷冷漠。例如,村口广场树立一个巨大的牌坊,造成突兀的视觉感,体现不出乡村的亲切和美感。

3.3文化缺失、照搬照抄

乡村广场设计在我国发展的时间短,设计水准不高,营建经验不足。一些乡村景观的设计师喜欢将城市的、国外的、非本地特色的设计融入乡村景观营造的项目中去用。这些设计方案不仅破坏了乡村本有的地域特色,还导致乡村出现"西方化"、"城市化"的现象。例如:乡村广场装饰大量使用城市风格的路灯、围栏,材料多用混凝土等现代材料,抛弃了当地现有的建筑材料,摒弃了当地的地域特色。

4农村广场的设计措施

4.1农村广场设计应当挖掘乡村文脉

乡村广场是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观,反映了一个地域的地理特征与文化体系特征,因此它是乡土文化的景观。当代乡村广场的景观文化来源于本土文化密切相关的内容,体现了乡村当地的历史、习俗与情趣,并蕴涵了地方精神和文化意义。

当代乡村广场设计理念应当将场所的历史文化与景观设计紧密起来,呈现乡村景观的历史特征。再加上景观本身就具有生长周期,又在漫长的历史过程积淀了大量个性化特征,新旧景观在同一地域的空间环境相结合共生共荣,体现了乡村历史一脉相承的味道。

4.2农村广场设计应当展现地域特色

乡土建筑的设计理念与村落的文化和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建筑风格的差异上也有体现。另外,乡土建筑的艺术美也是村落品牌文化形象,如围屋是客家的标志,白墙灰瓦的马头墙让人想起徽州人家。农村广场的设计本身就是本土文化的体现,所以对农村文化广场的设计应该遵循乡土建筑的艺术文化,这样也能更好地体现每个村落的个性化文化。如侗寨广场设计,就必须依托主体建筑鼓楼,仅从艺术方面来说,鼓楼是侗寨老年人教歌、青年人唱歌,幼年人学歌,民间老艺人传歌编侗戏的集中场所,它是侗族民间艺术文化的载体,也是广场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因为一个苗寨的出现同时就有了鼓楼,鼓楼是苗族人的精神支柱,侗寨广场也应与侗族建筑艺术文化协调,这样从视觉上来说侗寨广场设计与侗寨融合,广场建设的精神也与侗族文化相统一。

4.3农村广场设计应当满足村民物质和精神需求

新农村文化广场定位在文化建设上,也设计了很多文化功能区,如图书阅览室、老年人活动中心、娱乐区、艺术区等等。在功能规划前应该根据本村的实际需求来确定实际有效的功能需要,功能区的内容应与该村的文化和产业需求结合起来。比如安徽、湖北等地的花鼓戏和黄梅戏艺术,不同的戏曲文化也有不同的舞台设计,不能简单地建一个水泥台基来代替传统的戏楼。艺术区的内容也应该以本村落的艺术文化相关,陕西的剪纸、桃花坞的木版年画等,每个村落都有每个村落的文化,各功能区得内容设计必须传承本村的文化,让村民们在物质文明得到提升的同时精神文明也得到了满足。

参考文献:

[1]邓庆坦,邓庆尧著.当代建筑学思潮与流派[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8)

[2]王浩,唐晓岚等著.村落景观的特色与整合[M].北京:北京林业出版社,2008(4)

[3]于晓亮,吴晓洪编著.公共环境艺术设计[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6(1)

[4]陈崇贤.乡土文化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保护与传承巧[D].北京林业大学,2011(6)

[5]刘芹.对我国新农村广场设计的思考[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6]唐祖辉.新农村景观的乡土特色表达策略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3(6)

[7]吕晓荷.英国新空间规划体系对乡村发展的意义[J].国际城市规划,2014年第29卷第4期

论文作者:梁坤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4

标签:;  ;  ;  ;  ;  ;  ;  ;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新农村广场设计研究论文_梁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