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化检测在材料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论文_吴纯彪

理化检测在材料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论文_吴纯彪

南京高速齿轮制造有限公司 江苏南京 211100

摘要:近年来,理化检测在材料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得到了业内的广泛关注,研究其相关课题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相关内容做了概述,分析了理化检测在金属材料研究中的研究内容,并结合相关实践经验,分别从多个角度与方面就解决金属材料研究中具体问题的实例展开了研究,阐述了个人对此的几点看法与认识,望有助于相关工作的实践。

关键词:理化检测;材料研究;地位;作用

1 前言

作为材料研究中的一项重要方面,对理化检测地位与作用的探讨占据着极为关键的地位。该项课题的研究,将会更好地提升对理化检测的分析与掌控力度,从而通过合理化的措施与途径,进一步优化材料研究相关工作的最终整体效果。

2 概述

在金属材料研究中,要了解金属材料的组成、结构和性能,必须通过理化检测手段及其检验理论研究予以解决,而且金属材料的组成、结构和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研究与建立,也是通过理化检测的研究和测试工作的参与而得以实现的。因此对理化检测在金属材料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一个不断认识的过程。在这里就理化检测的工作性质、研究内容和所解决的金属材料研究中的问题等方面谈一些认识和看法。

理化检验又称“器具检验”,就是借助物理、化学的方法,使用某种测量工具或仪器设备,计量器具、仪器仪表和测试设备或化学物质和试验方法,对产品进行检验而获取检验结果的检验方法。理化检验一般分为物理性能检验、化学检验和金相检验等。

物理检验主要有:拉伸、弯曲、压缩、冲击等,主要是检验材料的力学性能的。

化学检验主要有:材料成分分析,是分析材料的化学成分的;晶间腐蚀应该也算化学检验,主要检验材料的耐腐蚀性能;

金相检验主要有:宏观金相,检查材料的缺陷,如气孔,裂纹等;微观金相,分析组织状态。

3 理化检测在金属材料研究中的研究内容

金属材料科学组要是研究金属材料的组成、结构与性能之间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热力学、动力学、固体物理、固体化学、化学物理等基础学科为金属材料科学提供理论基础。金属材料的性能主要取决于金属材料内部的结构,金属材料的结构又取决于金属材料的组成、工艺参数等因素。因此,在金属材料研究中,必须深入探讨金属材料的性能与其组成、结构、工艺参数等因素相互间的内在联系,以确定合理的金属材料组成和最佳的制备工艺、加工工艺和处理工艺,从而获得最理想的内部结构和性能,以满足使用的要求。

在金属材料的组成研究中,对金属金属材料和无机非金属金属材料的主量和痕量元素的测定,应用较为普遍的方法有原子光谱法、分子光谱法、电化学法和常规化学法;对高分子的分析,则需要有诸如常规的有机化合物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质谱、荧光光谱拉曼光谱等方面的配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对其结构研究,通常以光学显微镜观察其基体组织及形貌;以工业CT观察其金属材料内部的微孔洞、裂纹和夹杂物的形态;以透射电镜观察其断口形貌、析出相的形态,借助于能谱或波谱检测,还可给出各相的大致成分;以X射线衍射和选区电子衍射法,鉴定第二相的晶体结构、取向和应力;电子探针能将相的形貌与成分联系起来,可表征微区域成分的相对变化;X射线光电子能谱、X射线荧光光谱、X射线衍射技术,可研究金属材料的晶态、异构观像及其中元素的价态;自射线摄照技术用以研究元素及其形成相在基体中的分布;热分析可了解金属材料晶体和无定形结构的关系;质谱能精确地测定有机高分子的分子量、给出分子式和其他机构信息;核磁共振波谱、质谱与色谱的联用、质谱自身的串联、激光拉曼光谱与红外光谱研究有机结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色谱的联合,被誉为鉴定有机结构的“指纹”;激光微探针质谱可获得有机物元素的局部形态和有机物的机构信息;以电子能谱、二次离子质谱、脉冲激光原子探针、俄歇电子能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X射线衍射和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技术等,研究表面与异质界面原子的几何结构,表面与界面原子的迁移和扩散,表面电子态、异质界面化学键,异质界面扩散反映和界面化合物的形成动力学,异质界面的浸润性、薄膜形成机制和界面失效等等。

在理化检测领域中,尚有一门研究金属金属材料中第二相的类型、结构、组成、数量、形态、分布状态及合金元素在相际间的分配,进而建立其合金系同相组成以及相组成同合金性能之间的关系,并可应用于他类金属材料的物理-化学相分析科学。当然,在金属材料研究中,金属材料学科学家正在依靠科学理论及配合以高效率计算机工具,探索着金属材料结构的设计和性能预测的工作,并从其化学元素组成预测高温合金的某种性能、有机大分子的分子设计、复合金属材料的组织设计和基于线弹性断裂力学对与一定尺度以上裂纹长大与传播过程来预测寿命的方法方面获得一些成效。但由于金属材料结构和性能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和纯理论的局限性,要完全以“设计”和“预测”来代替其实际的理化检测研究和检测工作是不可能的。

4 解决金属材料研究中具体问题的实例

通过对析出相的类型、结构、组成与含量的研究,定量地研究了多种高温合金的时效过程中相的析出、溶解规律和相变规律及其组成与各有关相间地关系、各相与性能间地关系。在对这些关系和规律的研究,选择并确定了某些高温合金有关合金元素的用量、热处理制度,探讨了其组织的稳定性及其合金化机理和强化机理、失效原因等内容。

针对50硼钢出现的脆化现象,通过对硼在钢中的存在状态与分布情况,对硼相结构、组成与形成、溶解规律,测硼方法的系统研究,提出了Fe23(C,B)6相沿晶界析出的硼脆机理和通过高于950℃固溶处理,并结合快速冷却,以达到消除或改善硼脆的措施。根据这种情况,国家对测硼方法进行统一,改订了50硼钢标准。

通过锰的加入量的变化对93W-Ni-Fe-Co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以及对合金中钨颗粒和粘结相的含量与组成,合金的显微组织与断口形貌,锰同氧、硫等原子的分布状态及其所形成夹杂物的类型、结构、形态、尺寸及分布的系统研究,提出了锰在W-Ni-Fe-Co系重合金中晶界净化的作用机制,以及借加入某一或某些可净化钨颗粒/粘结相界面的合金元素,以提高钨颗粒同粘结相间的结合强度,是提高其合金塑性和韧性的一种有效途径。

通过对93W-Ni-Fe-Co(Mn)合金切屑以氧化还原法所得回收粉的化学纯度、粒度、各组分的结合状态及其可回收粉所制再生合金得力学性能间关系的系统研究,探明了回收粉中主要组分不是以单质形式,而是以W[Ni,Fe,Co,(Mn)]颗粒和γ-[Ni,Fe,Co,(Mn)]粘结相之状态存在。所以当回收粉烧结成再生合金时,使合金中各金属原子间的扩散作用进行得更为充分,使其再生合金中粘结相自身及其分布的均匀性以及钨在粘结相中和镍、铁和钴在钨颗粒中的溶解度均得以提高,进而使粘结相的自身强度和粘结相与钨颗粒间的结合强度为之增高,从而提高了再生合金的力学性能可优于原始合金的机理依据。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理化检测在材料研究中地位与作用的研究分析,对于其良好实践效果的取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今后的材料研究过程中,应该加强对理化检测关键环节与重点要素的重视程度,并注重其具体实施措施与方法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丛海辉.原子吸收仪技术分析与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6(10):60-62.

[2]李汝英,王成.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及其分析仪的技术探讨[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7(01):115-116.

[3]李良,何东辉,陈钢.高韧性中低强度金属材料的疲劳试验研究[J].理化检验.2016(09):88-89.

论文作者:吴纯彪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2

标签:;  ;  ;  ;  ;  ;  ;  ;  

理化检测在材料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论文_吴纯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