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在西部地区的统治_成吉思汗论文

成吉思汗在西部地区的统治_成吉思汗论文

成吉思汗在西域的统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吉思汗论文,西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崛起。他以雷霆万钧之势,迅速统一了蒙古高原,建立了蒙古汗国,开始经营西域。公元1209年,高昌回鹘王巴而术阿而忒的斤脱离西辽,投归成吉思汗。公元1211年,海押立(故址在巴尔喀什湖南)的葛逻禄首领阿思兰汗,阿力麻里(今新疆霍城县)和普剌(今新疆博乐县)的葛逻禄首领斡匝儿也先后脱离西辽,成为蒙古汗国的藩属。公元1218年,成吉思汗派大将者别西征,击灭西辽,杀其菊儿汗屈出律。公元1219年至1224年,成吉思汗亲自率军西征花剌子模国,平定中亚。从此直至公元1127年逝世,成吉思汗始则设官置将,继则分封子弟,巩固和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一、设置“太师”和“达鲁花赤”

成吉思汗确立对西域的统治,几乎与军事征伐同步进行。每当蒙古大军攻下一城,取得一地,成吉思汗首先派置将帅,监守和抚绥该城和该地的居民。《元史》卷一五O《耶律阿海传》:

下蒲华、寻斯干等城,留监寻斯干,专任抚绥之职。未几,以疾薨于

位,年七十三……绵思哥袭太师,监寻思干城。“蒲华”又译作“不花剌”,即今中亚名城布哈拉;“寻思干”导译很多,即今中亚名城撒马尔罕。绵思哥为耶律阿海的次子,随父从征西域。“太师”为“大帅”的蒙古人称呼。耶律阿海攻下蒲华和寻思干二城后,即被成吉思汗任命为“太师”,率军镇守于寻思干城。他死后,次子绵思哥继任为“太师”,仍然监守于该地。

波斯史家志费尼的《世界征服者史》第16节《不花剌的陷落》记载:

攻陷撒麻耳干后,成吉思汗派塔兀沙八思哈(Tausla Fascal)管治不

花剌。他到那里,使该城恢复了一些繁荣。“不花剌”即“蒲华”的异译,也指中亚名城布哈拉。“塔兀沙”为“太师”的波斯语音译。这位八思哈的地位与耶律阿海大略相等,很可能二人一同率兵参加了攻克蒲华和寻思干二城的战役,事后分别被成吉思汗任命为“太师”,率军驻守于蒲华城一带。

在耶律楚材的《河中府记事诗》中,有《赠蒲察元帅七首》,见《湛然居士文集》卷五,其一的内容是:

闲骑白马思无穷,来访西域绿发翁。

元老规模妙天下,锦城风景压河中。

花开杷榄芙蕖淡,酒泛葡萄琥珀浓。

痛饮且图容易醉,欲凭春梦到卢龙。因为当时耶律楚材驻于寻思干城,不花剌在寻思干之西,故称之为“西城”。蒲察元帅既称为“翁”,头发又绿(黑),故应在五十岁以上年龄。“规模”即“规划”和“治理”的意思。从“元老规模妙天下”一句看,“蒲察元帅”虽然身为武官,却担任治理民政的文职,与前文所说的塔兀沙八思哈共同管辖着不花剌。志费尼说,自从塔兀沙八思哈镇守不花剌后,使该城恢复了一些繁荣。根据耶律楚材的这首诗,则不花剌的恢复繁荣,必然也有蒲察元帅的一份功劳。

《赠蒲察元帅七首》中的其七,内容是这样的:

闲乘羸马过蒲华,又到西阳太守家。

玛瑙瓶中簪乱锦,琉璃锺里泛流霞。

品尝春色批金桔,受用秋香割木瓜。

此日幽欢非易得,何妨终老住流沙。“西阴太守”是指蒲察元帅,从“太守”的词意来看,蒲察元帅也必是分管不花剌城一带的民政的。

成吉思汗在各地派置的地方官,其名称当然不用汉名“太守”,而是蒙古语名称“达鲁花赤”。他在征伐中亚的同时,也在攻占的地区设置达鲁花赤。《元史》卷一《太祖本纪》说:

十八年癸未夏,避暑八鲁湾川。皇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及八剌兵

来会,遂定西域,置达鲁花赤治之。元太祖十八年癸未岁,即公元1223年。八鲁湾川是地名,在印度库什山中。由这条记载可知,成吉思汗大规模地设置地方官员“达鲁花赤”,是在他基本平定中亚之时。

同样的记载也见于《元朝秘史》第263节文字:

成吉思合罕既占领撒尔塔兀勒,降旨每一个城,都设上答鲁合臣。“撒尔塔兀勒”即花剌子模国,“答鲁合臣”为达鲁花赤的异译。

元人黄晋的《金华集》卷三十五《明威将军、管军上千户所达鲁花赤逊都台公墓志铭》,记载成吉思汗的“四杰”之一赤老温的孙子察剌时说:

从上亲征西域,以功为业里城子达鲁花赤。“上”指成吉思汗。“业里城子”又译为也里城,故址在今阿富汗西部的赫拉特。赤老温的孙子察刺,应是成吉思汗西征中亚时设立较早的达鲁花赤。

根据有关历史记载,成吉思汗在西域设置达鲁花赤,并非始于亲征中亚之时;早在此前,显然已在西域的一些地区置有此官职。《长春真人西游记》说:

九月二十七日,至阿里马城,铺速满国王暨蒙古塔剌忽只领诸部人来

迎。“阿里马城”又译为“阿力麻里城”,是伊犁河流域的名城,故址在今新疆霍城县。“铺速满”为穆斯林(Musslinal)的异译,指当时游牧于伊犁河流域的葛逻禄族伊斯兰教徒,“国王”指葛逻禄酋长斡匝儿之子昔格纳克的斤(Siglei tegin)。“塔剌忽只”即达鲁花赤的异译。长春真人丘处机是在公元1221年秋经过阿里马城的,成吉思汗是公元1219年西征中亚经过阿里马城的。因此,阿里玛城的蒙古达鲁花赤,一定是成吉思汗路过时,或者比此更早,有意在阿里马城设置的,其作用大概是监护这个葛逻禄藩国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其职责与管理民政的达鲁花赤不同。

成吉思汗不但任命藩属的监护使性质的达鲁花赤,而且还直接任命藩属的地方官员为达鲁花赤。《元史》卷一二四《哈剌亦哈赤北鲁传》:

从帝西征,至别失八里东独山城,见城空无人,帝问:“此何城也?”对曰:“独山城。往岁大饥,民皆流移至他所。然此城当北来要冲,宜耕种以为备。臣昔在唆里迷国时,有户六十,愿移居此。”帝曰:“善。”遣月朵失野讷佩金符往取之,父子皆留居焉。后六年,太祖西征还,见田野垦辟,民物繁庶,大悦。问哈剌亦哈赤北鲁,则已死矣。乃赐月朵失野讷都督印章,兼独山城达鲁花赤。“帝”即成吉思汗”。“别失八里”即唐朝的北庭都护府的府治,故址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当时为高昌回鹘王国的夏都。独山城在别失八里城东不远处,为高昌回鹘国的境域。高昌回鹘王巴而术阿而忒的斤是西域最早归附于蒙古汗国的,深受成吉思汗的信任和宠爱,被视为他的第五个儿子。成吉思汗居然在他的国境内任意任命文官(达鲁花赤)和武将(都督),其他的西域藩属就更可想而知了。

成吉思汗不但在西域各城设立了一城一地的达鲁花赤,还在这些达鲁花赤之上设立了大达鲁花赤和总管大臣。《元朝秘史》第263节说:

从兀龙格赤城来了姓忽鲁木石的撒儿塔兀勒人,名叫牙剌瓦赤、马思忽惕父子二人,和成吉思汗谈论各城各地的风俗习惯。由于他们深切了解各城各地的风俗习惯,就使忽鲁木石、马思忽惕和蒙古的答鲁合臣一同镇守不合儿城、薛米思加卜城、兀笼格赤城、兀丹城、乞思合儿城、兀里羊城、古先答邻勒城。把忽鲁木石牙剌瓦赤带回,使镇守金国的中都。“忽鲁木石”为地名,其地在今伊朗霍尔木兹海峡北。“不合儿”为不花剌的异译,“薛米思加卜”为寻思干的异译。“玉笼格赤”在今土库曼斯坦东北部的乌尔根齐附近。“兀丹”元朝多译为“忽炭”、“斡端”,即今新疆和田。“乞思合儿”《元史·西北地附录》作“可失哈儿”,即今新疆喀什。“兀里羊”《梵语杂名》作“乌尔也囊”在今印度河上游和斯瓦特地区,“古先答邻勒”元朝多译作“曲先塔林”,即今新疆的库车。这个蒙古的达鲁花赤统管着新疆中部到中亚西部的广大地区,属下还有各城的达鲁花赤,因此可称之为“大达鲁花赤”;其助手马思勿惕元朝称之为“大臣”,因为他还统辖着各城的蒙古达鲁花赤的大臣,也可称之为“总管大臣”。

西域各地的太师、达鲁花赤和“大臣”的设立,官僚机构的日臻完善,使成吉思汗在西域的统治逐渐得到巩固。

二、成吉思汗的分封

疆域的日益扩大,属户的不断增多,使成吉思汗原来统率自己部族的一套方式已不相适应,因此,早在他称汗和建国之时,即进行了分封。据《蒙古秘史》第202节记载,成吉思汗将95名子弟、亲友和功臣封为“千户那颜”。若以一名千户那颜管理1000户牧民,每户牧民为5口人计算,则95千户那颜应管辖着95000户牧民,约475000人口。再加上直属于成吉思汗及其母亲的份额,最低以相当于5个千户那颜的份额计,则这次共瓜分了100000户牧民,500000人口左右,这大约相当于当年蒙古高原本土的户口和牧地。当时成吉思汗的实力尚未进入西域,因此,他的第一次分封显然与西域无关。

成吉思汗进行了第二次分封,志费尼在其名著《世界征服者》第四节《成吉思汗的诸子》中说:

当汪罕被解决,蒙古各部或出于自愿,或出于被迫,都听命于他,服从他的指挥,这时,他便把蒙古,乃蛮各部和各族,连同所有军队,全分给这四个儿子;其余诸子及他的兄弟、族人,他也各赐与一部分军队。从第一次分封看,蒙古高原的人户和牧地已在建国时分封殆尽了,可见这第二次分封,即对四个儿子和亲人的分封,主要应是在西域地区了。从志费尼所说来看,好象这次分封是在击灭汪罕之后,即公元1204年,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此事在建国和第一次分封之前。从志费尼的“把蒙古、乃蛮各部和各族,全分给这四个儿子”一句看,第二次分封应在征服和占领乃蛮部落之后,即公元1207年第二次击败乃蛮部落,生擒太阳汗之兄不欲鲁罕。太阳罕之子屈出律远逃西域之后。但是,这种说法也值得怀疑。因为《元史》卷一《太祖》记载:“(三年,即公元1208年,冬,再征(乃蛮部酋长太阳罕之子)脱脱及屈出律罕。时斡亦剌部遇我前锋,不战而降,因用为向导。至也儿的石河,讨蔑里乞部,灭之。脱脱中流矢死,屈出律奔契丹。”可知乃蛮部被成吉思汗完全占领时,蒙古人的实力也只到也儿的石河(今新疆阿勒泰地区的额尔齐斯河)以东。成吉思汗要在额尔齐斯河以东、阿尔泰山以西的陕仄地区分封四个儿子和众多的亲人,这是不可能的。

关于第二次分封,《元朝秘史》第242节是这样说的:

成吉思合罕降旨赐百姓给母亲、诸子、诸弟等说:“建国时辛苦努力的是我的母亲吧!是我的长子拙赤吧!是我的幼弟斡惕赤斤(“斡惕昆”是火王、灶君之意)吧!”给母亲、斡惕赤斤一万百姓(一万户),他母亲嫌少未作声。给拙赤九千百姓,给察阿歹八千百姓,给斡歌歹五千百姓,给拖雷五千百姓,给合撒儿四千百姓,给阿勒赤歹二千百姓,给别勒古台一千五百百姓。这次分封,总计为44500户,约222500人。其属户除少部份为建国后征服的蒙古高原以北、贝加尔湖以西、长城内外金国和西夏的部分人户外,主要是西域的人户。

我们知道,十三世纪前期,蒙古人的生产方式仍然以游牧为主,这种生产方式严格地决定,任何人都离不开牲畜,从而也离不开牲畜所赖以生存的草场。成吉思汗是个聪明而又经验丰富的君主,他深知畜牧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人,因此,他分封时着重分割人户,但是实际上,在他分割人户时,也随着分割了这人户所拥有的牲畜及其放牧的草场。又因为蒙古人作为游牧民族,也是兵民一体的,所以在分封人户的同时,实际上又分割了军队。因此,从《元朝秘史》的这条资料看,成吉思汗的第二次分封,性质与第一次相同,主要是分割畜牧业生产地区的人户,尤其是西域的畜牧业生产地区的人户。由此也可证明,这次分封决不可能在公元1208年占领额尔齐斯河以东乃蛮部落领土的时候进行。

《元朝秘史》记载成吉思汗的史实,是按时间排列的。成吉思汗的第二次分封,被排列在畏兀儿部(高昌回鹘国)投归蒙古汗国、术赤征服“林木中百姓”(贝加尔湖西北、叶尼塞河上游地区及阿尔泰山北部)、成吉思汗派大将者别率军击灭西辽,杀西辽皇帝屈出律之后。我们知道,高昌回鹘王是公元1209年投归蒙古汗国的;术赤是在公元1207-1211年征服“林木中百姓”的;者别是公元1218年击灭西辽的,所以,成吉思汗的第二次分封大概是在公元1218年进行的。

长春真人丘处机西行时,一路看到的实况,多少给我们透露了一些蛛丝马迹,可以证实我们上述的推测是比较正确的。《长春真人西游记》说:

西南约行三月,复东南过大山,经大峡中。秋月,抵金山东北。少驻

,复南行。其山高大,深谷长坂,车不可行。三太子出军,始辟其路。“金山”即今阿尔泰山。“三太子”即窝阔台,《元朝秘史》译作“斡歌歹”。成吉思汗是在公元1219年出兵西征中亚的,可知阿尔泰山的通道是窝阔台在公元1218年至1219年之间开辟的,正在成吉思汗第二次分封之后。《长春真人西游记》又说:

沿池正南下,右峰峦峭拔,松桦阴森,高逾百尺,自巅及麓,何啻万株。众流入峡,汹涌奔腾,曲折弯环,可六七十里。二太子扈从西征,始凿石理道,刊木为四十桥,桥可并车。这里的“池”,丘处机称之为“天池”,唐宋时期名叫“乳海”,今称赛里木湖,在今新疆博尔塔拉自治州南部的天山中。池南的山峡为准噶尔盆地南通伊犁盆地的要道,今称“果子沟”。“二太子”指察合台,《元朝秘史》又译为“察阿歹”。长春真人丘处机是公元1221年秋经过果子沟通道的,他在此后的纪事诗中说:“前年军兴二太子,修道架桥彻溪水。”可见果子沟的通道则是察合台在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西征中亚前开辟的。

由窝阔台开辟金山通道,由察合台开辟中部天山的果子沟通道,正巧与他们各自的封地相应。从这个事实看,第二次分封时,大致是:窝阔台分得阿尔泰山至叶密立(今新疆额敏县)的民户,察合台分得高昌回鹘国以西至伊犁河、楚河流域的民户,长子术赤(又译作“拙赤”)所封的民户,则是他所征服的“林木中百姓”。其余成吉思汗亲人所封的民户,则在蒙古高原或长城内外新得的金国、西夏土地上。

征服中亚以后,蒙古汗国的领土得到了大幅度的扩张。为了有效地加以统治,成吉思汗进行了第三次分封。这次分封的史实不见于《元朝秘史》和《元史》,却保存在志费尼的《世界征服者史》第四节《成吉思汗的诸子》中:

成吉思汗时期,国土变得十分广阔,他就赐给每人一份驻地,他们称之为禹儿惕(Yrt)。于是,他把契丹境内的土地分给他的兄弟斡赤斤那颜(Otegin Noyan)及几个孙子。从海押(Cayaligh)和花剌子模(Khorazm)地区,伸延到撒哈辛(Saqsin)及不里阿耳(Bulglar)的边境、向那个方向尽鞑靼马蹄所及之地,他赐与长子术赤。察合台受封的领域,从畏吾儿地起,至撒麻耳干(Samarqand)和不花剌(Bolara )止,他的居住地在阿力麻里境内的忽牙思。皇太子窝阔台的都城,当其父统治时期,是他在叶密立(EmiI)和霍博(Qobaq)地区的禹儿惕;但是,他登基后,把都城迁回他们在契丹和畏吾儿地之间的本土,并把自己的其他封地赐给他的儿子贵由(Güyük);有关他各个驻地的情况,将分别予以著录。拖雷的领地与之邻近,这个地方确实是他们帝国的中心,犹如园中心一样。“不里阿耳”,《元朝秘史》译作“勃剌儿”,故址在今俄罗斯喀山以南的伏尔加河东岸。“叶密立”即今新疆额敏县,“霍博”又译作“火勃”,即今新疆的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从上述记载看,成吉思汗的第三次分封,实际上是在第二次分封的基础上进行的,只不过是对第二次分封的范围作了一些调整和扩大。长子术赤的封地仍在阿尔泰山北部,由于在征服中亚的同时,又占领了斡罗思(俄罗斯)南部的一些领土,于是将阿尔泰山北部至不里阿尔的西域北部领土分封给他,他的封地大有扩展。阿尔泰山以西至额敏河流域仍为窝阔台的封地,他在西域的封地依旧,看来没有增加。察合台的封地东起高昌回鹘国西界(今新疆乌苏县和焉耆县以西),西至布哈拉,他的封地增加了今塔里木盆地西部、费尔干纳盆地至布哈拉的中亚南部和印度河上游地区。他新得的封地最多,也最富庶。

投归成吉思汗最早的高昌回鹘王巴而术阿而忒的斤,作为名义上的成吉思汗第五子和实际上的女婿,得到成吉思汗的优待,保持了他原有的疆域。

三、成吉思汗的统治在西域产生的影响

由于个人的强烈爱憎情绪,成吉思汗对早期投归于他的高昌回鹘、阿力麻里和海押立的葛逻禄、被征服的西辽地区,政治上比较优待,经济上赋税较轻。对原来花剌子模国境的中亚地区,则完全是另外一种态度,政治上加以残酷的镇压和奴役,经济上加以惨重的掳掠和剥削。他对西域各地的不同政治态度和统治方式,产生了不同的效果。高昌回鹘、阿力麻里和海押立的葛逻禄、原西辽统治下的各民族,对蒙古人的统治是欢迎和拥护的。这些地区不但社会安定,经济发展,而且出兵随从成吉思汗的蒙古军征伐中亚金国,西夏和南宋,立下了汗马功劳。中亚地区的民众则对蒙古统治者抱着敌视的态度,不断进行反抗,使各地的蒙古统治者长期处于惶恐不安的戒备状态。成吉思汗死后不久,不花剌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蒙古统治者调集大军,屡战屡败,费了很大的周折,才将不花剌的农民起义镇压下去。

成吉思汗的分封,虽然对团结蒙古统治集团的力量,巩固和加强新征服地区的统治起了积极的作用,但也为日后蒙古统治集团的分裂和战乱埋下了祸根。元朝初建,西北的宗王,察合台汗国的都哇和窝阔台汗国的海都联兵反对元世祖忽必烈,双方进行了长达四十年的战争,使天山南北和蒙古高原遭受了巨大的破坏。接着,伊儿汗国和金帐汗国(即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之间也不断交恶,使中亚和西亚的民众饱受战乱的痛苦,经济和文化遭到极大的破坏和摧残。

标签:;  ;  ;  ;  ;  ;  ;  ;  ;  ;  ;  ;  ;  ;  ;  ;  ;  

成吉思汗在西部地区的统治_成吉思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