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思路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时期论文,精神文明建设论文,思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同志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关系》讲话中指出,“要积极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思路、新办法”。这既是对近年来精神文明建设的总结,又是今后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条指导方针。
精神文明建设,在思路和方法上不断创新,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布署,逐步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文化条件的重要手段。正是顺应这样的时代要求,十几年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这些新的思路和方法,也将是今后精神文明建设在思路和方法上不断创新的生长点。
一、主旋律宣传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是一种科学的方法。新时期主旋律宣传的一个可贵之处,就在于遵循了这个方法,不断探索出主旋律宣传的许多行之有效的思路、方法。一方面,精神文明建设把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根本目的,作为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并反复强调,不论什么情况下,不论什么行业和地区,都必须加强这方面的工作。这是新时期主旋律宣传始终坚持的原则。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各种思潮的冲击,特别是价值观多元化论的冲击,主旋律宣传中坚持原则性,是防止淡化主旋律宣传的各种错误思潮干扰的重要的思想保证。与此同时,为生动有效地推动、深化主旋律宣传,还尽可能做到根据不同人、不同行业或不同地区的特点,拿出新鲜有效的办法。这方面突出的,如不断推出典型教育,深化了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孔繁森、徐洪刚、李润五、李国安、韩素云、徐虎等英模和先进人物的名字,不仅深入人心,而且成为新时期许多人敬仰的行动楷模;国旗升降仪式等国旗意识教育活动,激起并增强着国人的祖国尊严感;济南市交警支队的文明礼貌形象,成为全国交警的学习榜样,带动了全国公安战线精神面貌和行业作风的变化;不说“服务忌语”的倡议及活动,促进着服务行业的职业道德建设水平的提高,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正是这些新鲜有效的活动,体现我们在致力于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在着眼于塑造出具有时代精神风貌的新人,造就新型人际关系,振奋民族精神,展现时代价值观、人生观的主导取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正是这些活动,使我们社会较好地抵制市场所带来的负面因素的冲击,拜金主义、享受主义和个人主义仍为社会价值主流取向所不容。
二、探索调动各方面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性的新机制
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条重要方针,就是重在建设。实践揭示,落实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要靠人、财、物的投入,如兴办公益事业,改造居住环境、工作环境和投资环境,乃至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都离不开投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明建设的各种投入,在尊重精神文明建设性投入的特殊性的前提下,既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要充分挖掘市场体制运行机制的优势。这是形成调动各方面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性的新机制的基本要求。精神文明投入和其它投入不同,它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因此,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必须靠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即社会主义能办大事(包括办大的公益性事业)的优势,这一点为建国以来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所证明。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过去直接掌握各种资源的状况已经改变,市场重新调整了国家、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开始出现资源配置以市场为主导的多元格局。因此,在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同时,在政府财力不足的情况下,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也需要挖掘市场运行机制的优势,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在这个机制的探索上,张家港市有着成功的体会。张家港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体制运行机制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三、探索精神文明建设工程、基金化的组织方式
近年来,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部署,通过某一工程去组织,加以领导和落实,是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又一新思路。工程和基金的组织方式,被引入精神文明建设领域,其功能有两个主要方面:一是精神文明这个大的系统工程,有了自成体系、独立运转的子系统来落实,便于组织、领导和有计划地推进。二是工程和基金的组织方式,表明我们初步探索出由全社会共同参与、群策群力解决精神文明的具体问题,乃至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所遇到的问题。
在这方面,从中央到地方,各地区、各部门都有一些有益探索。如被称为精神文明建设龙头工程的“五个一工程”,在中央倡导下,由中宣部1991组织实施。5年来,不仅推出了大批有社会影响的文艺精品和理论出版成果,而且在精神产品的生产中发挥了重要的导向作用,带动和促进了宣传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在思想文化领域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5年来,“五个一工程”也形成了不断发展的资金支持方式。如有的建立了文艺和出版基金,对一些优秀剧目的上演和图书的出版,给予一定的资金资助,有的运用贴息贷款的形式,帮助一些有基础的剧目和课题及时投入编创运作,有的对在“五个一工程”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特别的嘉奖等。再比如“希望工程”,这项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推出并实施的社会助学计划,6年来接受社会捐款近5亿元,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逾万名,援建希望小学千余所。希望工程不仅为贫困地区雪中送炭,更重要的是它唤起了全民族扶困助学、倡导文明、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和整体进步的责任感和贡献意识。
四、精神文明建设社区化
社区是社会的一个细胞,是人们居住、生活和工作的基地,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是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和缩影。从实践中看出,精神文明以社区为载体,把精神文明建设同强化社区建设和管理、完善社区环境,发展社区文化相结合,确保精神文明建设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另一方面,社区是诸多社会矛盾的首发地、集中地。因此,搞好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也是整个社会保持稳定的基础。北京市开展创建文明居民区活动,以“环境整洁优美、秩序安定井然、生活舒适方便、风气文明礼貌”为标准。上海市在市区居民中开展以“环境整洁优美、社会秩序安定、社区服务全面、邻里关系和睦、文化生活丰富”为标准的文明小区创建活动。天津市开展了以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为目标的“竞赛工程”。五年来北京市出现64个市级文明居民区,上海市出现3个全国文明住宅小区、39个市级文明小区。在这些文明小区内,群众社会安全感明显增强,市容环境得到改善,社区文化更加活跃,便民服务设施日益完善。
五、把精神文明纳入法制化轨道
精神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是实践和时代的需要。建国以来,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成绩,形成的一些经验,需要用法律形式来巩固。另一方面,为消除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一手软”的现象,精神文明建设也要走上法制化轨道,法律、法规赋予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和具体内容的刚性和指导性,是确保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有效、健康进行的制度保证。
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初步走上法制化轨道,得之于党中央的重视,得益于我国法制化进程步伐的加快。1982年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指导思想有着明确规定,“七五”“八五”计划中,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划性内容更为详细。这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法制化基础性工作,也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法制化的最根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