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发展中的绿色文化构建论文

长江经济带发展中的绿色文化构建论文



长江经济带发展中的绿色文化构建

董 昕1傅郭鑫2

(1.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北京 100020)(2.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2488)

摘 要: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要保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优秀文化的支撑必不可少,“绿色文化”是“绿色发展”的精神内核,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与转型需要绿色文化的引领。构建长江经济带绿色文化,需要把握“流域共享,生态优先,资源集约,合作创新”四大核心内容。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绿色文化;绿色发展;可持续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两次提到“长江经济带”:第一次,在总结经济建设重大成就的时候提到“长江经济带”,将长江经济带发展与“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三者一同作为我国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的显著成就;第二次,在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部分再次提到“长江经济带”,强调要“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发展势在必行,绿色文化构建不容忽视。

合理利用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大量研究成果表明,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正向作用[1-4]。传统文化信念对社会保障的短期经济增长效应的影响主要通过物质资本积累机制发挥作用,对其长期经济增长效应的影响则更多地通过人力资本积累机制发挥作用[5]。传统文化资本主要通过影响物质资本积累促进经济增长,而市场文化资本主要通过影响技术进步与创新推动经济增长,两种文化资本还同时通过制度约束市场主体行为提高经济效率从而促进经济增长[6]。区域文化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很多实例,比如安庆利用黄梅戏艺术节开发旅游产品及招商引资取得良好经济效益[7],菏泽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独具特色的曹州牡丹文化有力地带动了菏泽经济的发展[8]

胼胝体梗死往往累及高级神经功能,而导致高级神经功能损害。胼胝体梗死会损害连接双侧大脑半球的完整性联络纤维,进一步会出现双侧大脑半球失联系现象进而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19]。Giroud等[6]研究了28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并报道了胼胝体梗死后2个经典的临床症状:(1)胼胝体离断症状,包括失用、失写、左手触觉性命名不能和异己手综合症(alien hand syndrome,AHS)。(2)额叶性共济失调,包括因胼胝体前部小梗死灶导致的走路基步宽、小碎步以及手臂失去摆动等症状。

绿色文化作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进,保障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先进文化,与长江文化的崇尚自然、勇于创新、不断进取高度契合。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强调和发扬绿色文化,有效降低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代价,符合长江文化的基本伦理和成长规律。以生态保护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尊重自然,繁荣绿色经济,推动社会进步,是中央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也是在落实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和全球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大背景下,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对凸显长江经济带的地位和作用,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应当高度重视文化的支撑作用,努力培育长江流域的文化认同感[9],以绿色文化指导文化产业发展,整合长江文化资源,推动长江文化产业带建设。本文通过分析长江经济带的文化底蕴、长江文化的独特之处,结合长江经济带的特点,提出了构建长江经济带绿色文化的核心内涵。

尽管米奥会展具有多年境外自办展或代理展的办展经验,但面对新开拓国家,或存在因公司对当地市场的了解不深、议价能力不强等情形,进而导致耗费大量宣传成本而收益不佳的风险。此外,2016年米奥会展在巴西、土耳其地区遭遇状况,也说明存在战争、政治经济政策调整等突发性因素会导致观众观展意愿下降,宣传推广效果下降,宣传推广成本或有进一步增加的风险。若未来米奥会展在无法控制宣传推广成本的同时,提高其自身竞争力,或将对公司的利润收入造成不利影响。

一、长江经济带的文化底蕴

长江经济带不仅是重要的内河经济带,也是有着悠久历史,聚集山水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商业文化、红色文化的文化产业带。

(一) 文学成就方面

长江流域峰峦叠嶂,自然景观奇特,吸引了大量的文人骚客,苏东坡一曲“大江东去、浪淘尽”借古抒情,杜甫以“无边落木萧萧下”倾诉漂泊孤苦,李太白一句“唯见长江天际流”送别友人,李之仪以“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将相思之意娓娓道来。其中,描绘三峡的佳作更是数不胜数,战国的宋玉,南北朝时期的郦道元,唐代的李白、杜甫、孟浩然、白居易,宋代的苏轼、曹冠、黄庭坚、欧阳修,都在三峡留下了不朽的诗篇。

在MOOC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当我们把MOOC纳入大学英语教育教学的改革蓝图之中,“课堂”的边界就被模糊了,甚至被清除了。不管MOOC在我们的教学改革中是被当作“课堂”内外使用的“教学资源”,还是作为“翻转课堂”O2O混合教学模式的有机组成部分,抑或是实质意义上的在线课堂SPOCs,教师都必须按照一定的教学理论、教学模式。对它们进行规划、设计和组织实施,例如:在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中,教学设计及其实施的焦点从老师转移到“学生”和“学习”上,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交互式外语教学,交互性原则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也体现在课前“微视频”的制作和反馈机制上。

(二) 思想政治方面

从长江文化的整体功能来看,它是一个开放的文化系统。中国最早的启蒙思想家大多诞生在长江流域,如“中国思想启蒙之父”黄宗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船山先生”王夫之、“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等。此外,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力量和倡导者中,受长江文化影响的不在少数,如陈独秀、胡适、鲁迅、刘半农等。

2014年9月1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建设绿色生态廊道”作为任务之一。《意见》指出:“顺应自然,保育生态,强化长江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力度,加强流域生态系统修复和环境综合治理,稳步提高长江流域水质,显著改善长江生态环境。”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研究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这为长江经济带进入绿色发展的新时期奠定了基础。

(三) 科学技术方面

“绿色文化”是“绿色发展”的精神内核,离开了绿色文化的支撑,绿色发展也就无法持续。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与转型也需要绿色文化的引领,要发挥绿色文化的引领作用就必须构建长江经济带的绿色文化内核。绿色文化发展是建立在绿色理念和绿色价值取向之上的。随着全球环境破坏日益严重,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入,可持续发展理念不断强化,绿色文化内涵也不断延伸,绿色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生命珍惜等绿色价值理念密切相关,以绿色行为为表象,体现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荣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结合长江经济带的特点,构建长江经济带绿色文化须把握“流域共享,生态优先,资源集约,合作创新”四大核心内容。

(四) 人文景观方面

苏州园林始于春秋,成熟于宋,兴盛于明清,大小园林各具特色,其移步换景、再造乾坤的艺术手法创造出诗情画意的人文景观,被称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成为中华民族传统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杭州西湖三面环山,苏堤春晓,断桥残雪,平湖秋月,雷峰夕照,湖光山色中处处是动人的传说;长江流域的历史名城也不胜枚举,如“世界瓷都”景德镇,“三江之口,七省通衢”的九江,“六朝古都”南京等等。

(五) 经济发展方面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长江流域最早开放了通商口岸,其文化发展的动力,既有来自西方文明的冲击,又有传统文化的创造,二者共同奠定了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格局。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长江流域逐渐摆脱传统模式的束缚,沿江地区经济得到迅速发展。1985年,国家把长江三角洲开辟为经济开放区,随后,党中央和国务院又做出了开发与开放上海浦东新区的决定,包括上海、江苏、安徽、浙江在内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成为世界公认的大型城市群。在长江航运方面,长江是世界上内河运输量最大的通航河流,货物运输量、港口吞吐量均居世界前列,是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

除此之外,红色文化同样是长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长江流域诞生了多位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做出了不懈努力与巨大牺牲。历史车轮碾过,千年沧桑中,长江文化几经磨练,涅槃展翅、风采依然。

二、长江文化的独特之处

长江文化指长江流域文化特性和文化集结的总和,包括长江流域的人文历史、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无论是与国内的黄河相比,还是与国外的大河相比,长江文化都有其独特之处,而这些独特之处正是构建长江经济带绿色文化的基石。

(一) 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的比较

环境作为绿色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彰显了党和国家加快推进绿色发展的信念和决心,昭示着绿色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引领未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和模式。尽管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显著,但长江经济带要走绿色发展之路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任重而道远。

绿色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说,绿色文化是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使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既涵盖精神层面也囊括物质层面,包括生态意识、可持续发展理念、环境美学、生态哲学、生态艺术、生态旅游、绿色运动、绿色产业、生态工程、绿色企业等。从狭义上来说,绿色文化大都是以绿色植物为标志的文化,诸如森林文化、林业文化、草原文化等[13]。为了更好地发挥绿色文化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中的引领作用,应以既包括精神层面也包括物质层面的广义绿色文化作为长江经济带绿色文化内涵的根基。

就农业文明而言,黄河流域是粟麦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结合,而长江流域则发展了成熟的稻作文化与渔猎文化[10]。一方面,黄河流域雨量偏少,土质肥沃,主要种植粟(现在所说的小米);长江流域主要种植水稻,稻谷去壳后即为大米。与粟相比,水稻对耕作技术和自然条件的要求更高,需要较高的温度和充足的水分,长江流域雨量充沛,气候温暖潮湿,适合水稻生长。长江文化代表了中国农耕稻作文化的最高水平,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就出现了大量的稻壳。秦汉时期,江南地区“火耕水耨”的耕作技术已经较为成熟。另一方面,黄河流域畜牧业发达,有着北方独特的游牧文化;而长江流域,特别是长江中下游渔业发达,渔猎文化丰富,曾出土大量鱼骨和捕鱼工具。长江流域被《史记》描绘为“饭稻羹鱼”,长江三角洲也有着“水乡泽国”的美称。

就历史经济发展而言,黄河流域经济发展时间较早,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历史稍短。秦汉以后,中国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于黄河流域地理位置优越,许多强大的统一王朝将核心统治地区控制在黄河中下游,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自隋唐五代起,由于政权频繁更迭,北方战乱不断,我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北经济差距逐渐缩小,及至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逐渐完成,南宋政权迁移到东南地区,长江流域的人口数量一度超过北方,正可谓“苏湖熟,天下足”。

就科技与学术成就而言,黄河文化注重自我发展,长江文化注重开放吸收。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于黄河流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黄河文化的发展方向,春秋诸子大多诞生于黄河流域;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及印刷术都诞生于黄河流域,对世界文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黄河流域的成就多集中在中原地区内部,而长江文化不仅自我发展,还积极吸纳周边先进文化,即使在闭关锁国的清朝,长江流域的对外交流也从未中止。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使得西方资本主义的商品迅速涌入长江流域,长江文化客观上吸收了西方文明的内容[11]。长江文化从不间断地与其他优秀文化碰撞融合,在兼容并蓄中繁荣发展、日趋成熟。如果说黄河文化更多的是北方的雄浑粗犷,那么长江文化则平添了江南水乡的文雅秀丽。

(二) 长江文化与世界其他河流文化的比较

大江大河流域灌溉水源充足,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这使得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多集中于大河流域。长江文明和其他大河文明类似,早期都是以原始农业文明为特征,逐步表现出地域特色。长江文化与其他世界大河的文化体系相比,独特之处包含以下几点: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弥合: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之诉求……………………………………………米恩广,李若青(66)

首先,长江文化融入了中国独特的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近代以来,戊戌维新、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战争都对长江文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长江流域有着大量的革命旧址,也诞生了多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如周恩来、蔡和森、邓小平、朱德、陈毅、李立三、聂荣臻、徐特立、陈延年等。万里长征数次经过长江,长征精神成为近代长江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其次,长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文化的结合。长江是一条铭刻着华夏印记的河流,流淌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建设长江文化产业带,必须坚持以区域内的传统文化为根本依托,形成一批既保留传统文化的特色与风格,又能够适应现代审美标准与情趣的文化艺术产品,以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促进文化产业的市场化发展。长江文化深受现代商业文化影响,长江流域,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国家政策迅速发展。

第三,长江流域地势复杂,内部地区发展不平衡。相比目前国际上经济发达的其他流域文化,流经鹿特丹等工业区的莱茵河较为平缓,近三分之二通航里程可以行驶万吨海轮;流经莫斯科等大都市的伏尔加河,是世界上最长的内流河;而长江干流横贯东西,支流辐射南北,地形格外复杂,长江文化以河谷型文化为主,兼具山岳型文化、海洋型文化的特征[12],文化具有极强的开放性与兼容性。这也间接导致了地区发展不平衡。目前,长江流域的规模效应并不够明显,上、中、下游经济发展差距较大,资源集中于上海、江苏、浙江、重庆等大城市。此外,长江的上、中、下游都形成了各自的文化特点,多地区、多民族的文化构成了长江文化的多样性特征。

三、长江经济带绿色文化构建的必要性

(一) 长江经济带绿色文化构建的时代背景

改革开放以后,长江流域面临着过度捕捞、水体污染等环境问题,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使得长江经济带的环境承载力濒临上限。在当前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绿色发展成为当前长江文化发展的新主题。

《公约》第30条规定了对腐败犯罪应当“受到与其严重性相当的制裁”,该条规定本意主张对腐败犯罪行为人财产和资格的剥夺。我国《刑法》对贿赂犯罪的处刑却偏重于自由刑乃至死刑这样的生命刑,应当更加充分发挥资格刑、财产刑在打击腐败犯罪中的作用。

(二) 长江经济带绿色文化构建的必要性

③课后:每章课程结束后由示教老师在“经验教训库”中选择3~5个病例通过微信推送至群聊,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进一步巩固知识点,并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

从文化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而言,人类历史上的文化经历了绿色、黄色、黑色三个阶段。在人类文明的早期,人类的生存依赖自然环境。人类怀着对自然的敬畏,其生产生活对自然环境的扰动有限,可以说是一种绿色文化。进入农业社会以后,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表现为黄色文化。人类为自己营造出了非常富饶的黄色文明。近代以来,黄色文明逐渐被黑色文明所取代。工业革命使得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但是,近代工业的发展高度依赖矿石燃料的开采与利用。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石燃料的燃烧在产生巨大能量、为人类社会积累起巨大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危机和生态恶果。人类社会为此付出了沉重的生态代价。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回归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文化,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选择。

长江文化是一个以长江流域特殊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条件为基础的归趋性的文化体系,是长江流域文化特性和文化集结的总和与集聚,是一个时空交织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复合体[14]。绿色文化作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进、保障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先进文化,与长江文化表现出高度的契合。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强调和发扬绿色文化,符合长江文化的基本伦理和成长规律。

(三) 绿色发展成为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新主题

2016年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时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

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两大主体文化,尽管发展进程与文化内涵有所不同,但始终相互补充、相互渗透,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

一、凡寄存图书于本馆者,不论有无条件,其图书之保存由本馆视同所藏图书办理。但因天灾巨变及其他不可抗之损失,本馆不负其责。

现在,随着资源环境矛盾的日益突出,以消耗自然资源、追求数量扩张来实现经济增长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中国经济要适应“新常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因此,在长江经济带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强调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以“绿色文化”引领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在当前的经济条件下,应积极寻求新的增长点,改善长江经济带的经济结构,上中下游区域分段治理、协调治理,遵循生态规律,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营造和谐美丽的自然与生态,为实现长江流域的绿色发展不懈努力。

四、长江经济带绿色文化的构建

长江流域诞生了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及科学成果。秦朝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如今依旧发挥作用的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北宋科学家沈括编撰的《梦溪笔谈》,是一部涉及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工艺技术、社会现象的笔记体著作;明代科学家徐光启毕生致力于天文历法等方面的研究,首次在中国介绍了西方天文理论,译有《几何原本》,撰写了《农政全书》;柳下居士梅珏成整理编撰了《数理精蕴》,在清朝初年广泛流传,也是我国最早翻译的西方数学著作之一。

(一) 流域共享

流域具有水循环、生态服务、运输等功能,这些功能极大地影响着区域甚至全球的生态环境状况、生态平衡以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地球环境的演变、人与各类生物的生存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也为人类文化提供了思想源泉[15]。长江拥有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因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域生态文化。

式中,LCCI为土地承载力指数,Pa为实际人口(人),Rp为人口超载率(%),Rg为粮食盈余率(%)。

然而,近些年随着各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有些地区为了自身的经济发展不惜以牺牲生态为代价,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遭到破坏。针对长江上中下游生态环境现状,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全流域11个省市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相当重要的位置,摒除“各管一段”的治理思想,要实现跨越长江源头、上游、中下游及河口地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因而,长江经济带绿色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流域共享”,树立全局意识,以全流域的视角共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实现整个长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

(二) 生态优先

长江经济带绿色文化的另一大核心内容是“生态优先”。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难免出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矛盾的情况,生态优先就是将生态效益作为优先,将保护、修复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

在长江经济带的建设过程中,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环境保护是两大支点。在社会经济的发展实践中,二者不可或缺、相互依赖。在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产生矛盾时,应当秉承生态优先的原则,首先考虑各种建设规划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实现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物质财富日益丰富、人民群众幸福感持续提升的总目标,走出一条具有长江文化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的企业家精神迫在眉睫,企业家精神主要包含创新精神、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和牺牲精神等。培养大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对其职业生涯发展有巨大的作用,也是最核心最必备的要素。它对于大学生创业,甚至是就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大部分湖北省属高校的创业课程中对企业家精神的培养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和体现。企业家精神不仅是为企业家们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精神的成长使当代大学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更有底气。对于大学生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可以通过著名企业家案例、各行业创业典型案例的收集,通过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引导大学生培育企业家精神。

二是创新组织发动方式。这些年,每个冬春我也非常关注地方政府的一些做法,比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连续三年,每年冬春水利建设之前下发一个文件,自治区四大班子领导都深入到各个地市,包点包片,地市的四大班子领导深入县区,县区的深入乡镇,乡镇的深入到村组,这样的话,每年都有很多干部下到基层,用一个星期甚至更长的时间和群众共同参与农田水利建设。去冬今春,广西仅通过这项措施就投入工日8 000多万个,实现了农田水利建设的恢复性增长。黑龙江、河南省也有这样的做法。

(三) 资源集约

集约利用资源是绿色发展、环境保护的重要抓手,也是长江经济带绿色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在长江经济带建设发展中,水、土等资源的集约利用是践行绿色文化理念的重要体现。

长江沿线资源包括长江沿岸规定范围内的水域和陆域地带的江心洲、外滩圩及其主要支流入江口河岸等,属于特殊的土地资源。世界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实都足以说明,无论是大江、大河抑或海洋岸线,都是人类文明赖以发展繁荣的宝贵资源。

近些年,长江沿线地区对岸线资源盲目利用现象严重,利用方式粗放,缺乏整体性和区段性岸线的适宜性分析和选择;沿线资源利用保护功能定位与规划滞后,严重滞后于岸线利用的实际,导致岸线资源利用乱象丛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长江岸线属于国有土地,由于至今国家水行政主管部门尚未出台配套的长江岸线资源利用与管理方面的法规,导致各个地区侵占公共资源现象严重,大量水土资源流失,生态破坏严重,大大抑制了长江经济带地区绿色文化建设。针对长江沿线因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的水土流失、土地贫瘠、环境恶化等问题,加强流域沿线资源集约利用势在必行。

(四) 合作创新

长江经济带涉及东中西部11个省市,涵盖区域范围比较广,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并存,产业发展水平不一,整体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区域竞争力较弱,要建设好长江经济带,提高长江经济带的影响力,实施关联互动发展,强化区域合作创新,促进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势在必行。

随着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深化,加强区域合作创新是突破区域界限,提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整体竞争力的必然出路。不断创新是繁荣一切先进文化的关键,不断创新能够及时有效赋予先进文化新内容和新气息,能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长江经济带区域广,各种新旧文化并存,由于行政区域壁垒,区域合作创新模式缺乏,各种文化发展很难与时俱进。只有加强文化合作创新,使文化既具有流域特色,又具有时代特征,并通过与国内外先进文化的结合,才能打造出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先进文化。

参考文献:

[1] 高波,张志鹏.文化资本:经济增长源泉的一种解释[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4(5):102-112.

[2] 蔡旺春.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产业结构优化的视角[J].中国经济问题,2010(5):49-55.

[3] 李海舰,王松.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9):5-14+25.

[4] 金相郁,武鹏.文化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J].统计研究,2009,26(2):28-34.

[5] 贾俊雪,郭庆旺,宁静.传统文化信念、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J].世界经济,2011,34(8):3-18.

[6] 李娟伟,任保平.中国经济增长新动力:是传统文化还是商业精神?——基于文化资本视角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经济科学,2013(4):5-15.

[7] 季艳,张世海.地方文化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促进——以安庆黄梅戏艺术节为例[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97-100.

[8] 董育红.以牡丹文化促进菏泽经济发展[J].菏泽学院学报,2006(6):41-44.

[9] 秦尊文.推进生态长江、文化长江、经济长江建设[J].政策,2016(4):12-15.

[10] 王进.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之比较[J].社会科学动态,1997(11):22-26.

[11] 夏振坤,张艳国.近代长江文化与中国早期近代化[J].学术月刊,1998(4):61-67.

[12] 思华年.试论长江文化及其研究[J].社会科学,1991(5):63-65.

[13]王玲玲,张艳国.“绿色发展”内涵探微[J].社会主义研究,2012(5):143-146.

[14] 徐吉军.论长江文化区的划分[J].浙江学刊,1994(6):102-108.

[15] 孟万忠,王尚义.试论流域功能与文化[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30-35.

(责任编辑:张建升)

The Construction of Green Culture in the Development of Yangtze River Economic Zone

DONG Xin1 FU Guoxin2

(1. Institute for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020, China; 2. Graduate School, Chinese Academic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2488, China )

Abstract: An excellent culture has always been an indispensable foundation for a country or region to mainta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since ancient times. As the core spirit of “Green Development”, “Green Culture” plays the leading role of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zone. To achieve this “Green Culture”, the paper proposes four essential elements of constructing the green culture: watershed sharing, ecological priority, resource intensive and cooperative innovation.

Key words:the Yangtze economic zone; Green Culture; Green Development; sustainable

作者简介:董昕(1977—),女,河北黄骅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经济学博士、管理学博士后,副研究员,主要研究城市经济与社会。傅郭鑫(1994—),女,山东聊城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土地房地产开发管理。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135(2019)01-0122-07

标签:;  ;  ;  ;  ;  ;  

长江经济带发展中的绿色文化构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