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武侯区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

成都市武侯区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

苏丽[1]2000年在《成都市武侯区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主要载体和标志,城市化和经济发展呈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和结果,城市化水平往往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同时也决定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平台。城市化是区域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火车头”,推进城市化的根本目的,在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当前,成都市武侯区把积极参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城市化进程作为推动武侯区“第三次创业”和新一轮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但如何正确加快城市化进程,是一个新的课题,在理论和实践上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应结合成都市武侯区的实际情况,对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研究探讨解决,同时如何有效行使政府的规划、协调职能,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也应为此制定出有效的政策措施。各级政府机关针对城市化提出的方向、方式、目标等,特别是成都市的城市化发展基本思路和总体战略目标对武侯区进行城市化的规划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武侯区作为成都市的一个市区,更应该必须遵循服从成都的总体发展规划,武侯区在城市化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积极推进;必须做好城市化进程的规划,避免缺乏超前认识和统一规划现象的发生;要进行有关政策的研究、制定,要对各产业进行分析,做好各方面的工作,调整好产业结构,努力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要进一步扩大城市的规模,增强经济实力,切实提高本区城市化的水平,最终实现城区与郊区的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本文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城市规划原理和城市规划系统工程学,在系统总结和综合国内外城市化发展战略的研究成果,借鉴和汲取四川省城市化发展 问题研究的有关经验的基础上,采用统计分析、比较分析、典型分析等方法, 剖析和分析了成都市武侯区城市化发展的内部系统和外部环境现状,根据武候 区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将武侯区分为城市中心区和城郊区,并从武侯 区城市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产业构成和产业布局等方面入手,重点研究和探 讨了成都市武侯区城郊区城市化发展战略的总体构思、规划框架、战略及其发 展变化趋势,提出了加快武侯区城市化进程的构想、战略和政策措施。希望本 文能对成都市武侯区城市化的发展有所稗益。

徐雪松[2]2013年在《成都市武侯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全球经济结构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下,服务业发展突飞猛进,如世界500强从事服务业的跨国公司就有281家,超过半数。我国既面临通过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加快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同时也面临现代服务业全球化更加激烈的竞争和挑战。成都作为特大中心城市和国际国内知名企业进入中国西部市场的桥头堡,正以建设世界城市为目标,发展战略重点已转向现代服务业。而武侯区作为成都核心的中心城区之一,必然要求加快现代服务业的聚集发展,主动承担起“全面现代化”和“充分国际化”的使命,努力将武侯区打造成西部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域中心和改革示范创新区域。因此,选择提升武侯区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研究课题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试图以成都市武侯区为实证分析对象,运用文献查阅法,吸取了现代服务业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借鉴其它发达先进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经验和模式,以探索武侯区现代服务业发展;采用对比分析法,把武侯区现代服务业与其它中心城区对比和各内部行业对比,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对武侯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和要素影响进行分析;从武侯区“5大主导+1特色”产业中重点选择现代商贸流通业、电子信息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优势明显的行业,采用SWOT分析法进行行业优劣势分析。本文主要结论:通过以上分析,理清了武侯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要素影响,重新审视了武侯区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优劣势,提出了现代商贸流通业、电子信息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措施,期望能为武侯区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一些启发和借鉴作用,真正把武侯区建设成为“商务高地、宜居武侯”。

徐艺萄[3]2012年在《统筹城乡的劳动保障体系研究》文中提出劳动者权益是劳动者作为人力资源所有者所享受的权益,只有在劳动者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的前提下,才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社会经济才能和谐发展。而现阶段,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存在,使城乡劳动保障在各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城市和农村劳动者在教育、就业、医疗、住房、培训、公共资源共享权等权益上有着不同的待遇,农村劳动者的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如若农村劳动者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导致分配不均,那么对城乡统筹下的人力资源价值的开发和提升产生不良影响,也不利于提升人力资源的社会与经济价值,更不能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提供人力资源的保障。成渝两地是我国进行统筹城乡建设,改变城乡二元制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国家试点地区。本文立足于成都城乡统筹的背景下来探讨劳动保障的体系建设,在目前城市和农村劳动保障存在差异的大背景下,探讨现阶段成都市在统筹城乡过程中劳动保障各方面已经取得的成就以及与预定目标存在的差距,并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本文针对城乡劳动保障存在差距的问题,尝试建立一套具有可参考与借鉴价值的劳动保障体系,以利于充分开发城乡统筹下的人力资源,保障劳动者权益,提升人力资源的社会与经济价值,为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提供人力资源保障。本文对统筹城乡的时代背景、战略意义以及统筹城乡的内容做了一个简单的描述,分析了成都市进行统筹城乡的背景、从2003年以来的发展进程、采取的一些统筹城乡的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成都市现阶段的统筹城乡现状。以成都市统筹城乡作为一个大的背景,对成都市劳动保障各方面的现状列表做了具体的比较分析,对成都市城市和农村在劳动保障各方面的差距进行了原因分析,并阐述了在这种差异下会导致的一些后果,并根据这些差异及原因分析,尝试建立一套劳动保障体系,提出了进行劳动保障体系建设的一系列路径和措施。本文以统筹城乡为背景,关注城乡统筹下的劳动保障研究;并针对现有问题,尝试建立一个劳动保障体系。通过劳动保障体系的建立来保障劳动者的权益,最终使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价值得以提升。

刘丹[4]2012年在《城乡统筹下的成都市产业结构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0年10月18日“十二五”规划纲要正式出台,明确将城乡统筹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城乡统筹的过程中,产业结构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始终是一个核心问题,二者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产业结构调整是当今世界各国在发展经济中的重要任务,合理和适当的产业结构,可以促进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城市化是我国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必经之路,城市化过程中,创造出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成都作为全国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因此研究其产业结构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分为五章对其研究。第一章,从国家政策对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进程和城乡统筹的重视角度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提出本文的选题意义,包括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可能的创新之处及不足。第二章,回顾与研究有关的产业结构定义、产业结构调整理论、城市化定义和相关理论,综述产业结构和城市化之间的关系和协调度运用的研究进展。第三章,结合成都市1990-2010年产业结构及城市化的相关统计数据,运用比较分析、静态和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成都市及三个圈层的产业结构与城市化现状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并对成都市目前产业结构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的判断。第四章,从系统论角度阐述产业结构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内涵、运行机制及系统结构,构建评价模型,最后进行实证分析。运用协调度模型分析成都市及三个圈层产业结构与城市化发展的协调水平,GM(1,1)预测模型对成都市及三个圈层产业结构与城市化发展的协调水平进行预测,通过运用GM(1,N)模型对寻求制约成都市及三个圈层产业结构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因素,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成都产业结构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因素。第五章,总结全文的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产业结构方面,成都市目前已过渡到321型,符合产业结构发展规律。但分圈层来看,第一圈层已过渡到321型,第二、三圈还属于231型。就产业内部情况来看,与发达城市相比,第一产业比重还偏高,第二产业中制造业优势不足,第三产业内部主导产业带动作用不明显,传统产业占较大比重,新型服务业比重尚待提高。城市化方面,成都市目前城市化水平低于70%,未进入城乡一体化阶段,从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和生活城市化三个方面与发达城市相比,都存在一定差距。就三个圈层的情况来看,第一圈层的城市化水平已达到了100%,第二、三圈层与第一圈层相比还偏低,三个圈层间城市化水平发展不均衡。产业结构与城市化协调发展方面,成都市城市化综合发展指数落后于产业结构综合发展指数,产业结构与城市化协调度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经历了1990-2000年的勉强协调阶段和2003-2010年的初级协调阶段两个阶段。产业结构与城市化协调发展水平处于处于不断改善的状态,经历了1990-1998年的勉强协调阶段、1999-2004年初级协调阶段和2005-2010年的中等协调阶段三个阶段,但目前在结构、功能、时间上依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调现象,整体处于中等协调阶段,据预测将在2017年进入优质协调水平,到2021年将实现全面协调发展。产业结构与城市化协调发展水平出现失调的原因在于城市化发展的落后。成都市三个圈层的协调发展水平各不相同,第三圈层的协调发展水平与第一、二圈层有较大差距。

石伟军[5]2007年在《成都市区域空间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是我国新时期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成都是西部地区经济最发达、聚集能力最强、市场容量最大的中心城市之一、四川省唯一的超大城市。近十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成都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和空间形态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同时,区域空间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中心城区“城市病”严重、“摊大饼”式扩张的趋势难以有效遏制、中心城区与郊区发展的差距日益扩大等问题,相继出现,不仅影响了成都市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而且也不利于全省空间结构的优化。为此,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把明确市域功能分区、优化区域空间结构,作为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构建和谐成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任务。本文以科学发展观和空间均衡理念为指导,借鉴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等基本理论,运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成都市区域空间结构的现状、特征和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成都市区域空间结构优化的对策思路。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区域空间结构相关概念和理论回顾”,对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回顾了西方区域空间结构相关理论,为后面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章,“成都市区域特征与空间开发历程”,介绍了成都市的经济区域和区域经济的特征,回顾了成都市产业的空间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历程,梳理了区域空间开发历程;第三章,“成都市自然资源空间分布”,从土地、水两大重要自然资源揭示了市域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结构;第四章,“成都市人口、经济、产业空间分布”,从人口、经济总量、产业三个侧面分析了市域的社会经济空间结构;第五章,“成都市人民生活水平的空间分异”,通过对收入、消费、公共服务空间分异的考察,分析了人民生活水平的空间分异;第六章,“科学发展观下的成都市区域空间结构特征及优化思路”,在总结市域空间结构的特征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市域空间结构优化的思路。

刘俊杰[6]2018年在《成都行政区划调整对公共服务供给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行政区划调整是政府政策调整的制度安排,是整合资源和加快城市化的有效途径之一。行政区划调整的目的之一是促进城乡一体化,而在城乡一体化当中最为核心的标志是公共服务一体化。行政区划调整不仅降低行政管理成本,提高行政效率,进而提升政府城市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然而行政区划调整也可能对地区公共服务供给起到制约性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城市内部人口激增以及产业结构变化,从而对公共服务的供求结构以及公共服务资源的空间布局产生供给压力。第一部分介绍了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相关文献综述以及研究问题和研究技术路线等,详细地梳理了行政区划调整对公共服务相关的研究。第二部分为理论研究部分,主要阐述行政区划调整以及公共服务的理论基础,并从理论上探讨行政区划与公共服务的联系。第三部分为成都市行政区划调整的发展研究。首先阐述了成都市行政区划的基本现状,再通过梳理行政区划的历史变革,总结成都市行政区划调整采取的主要模式以及区划调整的特征。第四部分本文基于对成都市行政区划调整的历史发展的分析,联系行政区划调整后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变化,分析成都市行政区划调整后的公共服务供给变化,并根据行政区划调整后公共服务的发展趋势提出个人见解。第五部分主要从行政区划调整的新视野着手,探讨行政区划调整与公共服务的内在联系,具体性地阐述行政区划调整,对成都市整体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作用路径以及影响评价。第六部分为关于成都行政区划调整对于公共服务供给问题的对策研究部分。基于上文分析,行政区划调整过程中的公共服务发展瓶颈问题,提出对以公共服务为核心的行政区划调整的建议。第七部分为总结,根据前文成都市对公共服务供给的影响路径以及评价,总结归纳了主要结论。研究发现,行政区划调整对公共服务供给的影响是综合复杂的。一方面,行政区划调整对公共服务的供给起到提升作用的同时也为公共服务的供给带来现实困境;另一方面,城市行政区划调整对于公共服务的作用路径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向的。行政区划调整通过具体的行政改革措施对公共服务发展起到直接性的影响,又或是通过间接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的组成要素,从而进一步对公共服务的供给产生深刻的影响变化。

晏兴兵[7]2010年在《区域优质教育资源整合的实践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不同区域经济和教育发展的不同历史,决定了不同地域教育发展的不同方式,但我们可以合理选择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差异均衡,通过区域内一定形式、一定模式和一定机制的优质教育资源整合的路径,实现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不断壮大、拓展,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不断进入新的水平和阶段。本文通过剖析成都市武侯区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中,有效培植、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成功经验获得启发,从而为加快成都市城乡一体化进程,为推进城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和各地教育改革提供可借鉴之处。本研究面向当前和未来的教育发展,立足于实践研究,关注变革中的区域特点,总结和剖析了一些可以为同类地区借鉴的路径和范式,对各种实践模式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实践研究,并提出对策建议。1.提出了区域优质教育资源整合的三个层次关系。第一个层次为操作层,也就是对资源进行简单利用的整合层次;第二个层次为协调层,这种协调使得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在配置上得到统筹;第三个层次为战略层,这个层面的资源整合,立足建立资源整合的机制,努力形成核心发展力、核心竞争力、自主发展力等资源,通过多层次的整合,推动学校内涵发展最终成为优质教育学校。2.对战略层优质教育资源整合的“捆绑发展”模式进行了剖析和研究,阐述了区域优质资源整合机制和针对城郊农村学校的发展提升路径。对捆绑发展模式的主要问题进行实践研究,并提出了对策建议。3.对多层次资源整合的教育集团发展模式进行了剖析和研究,阐释了紧凑型模式、松散型模式、委托办学、管理输出等教育集团发展方式。对教育集团发展模式的主要问题进行了阐述,并提出对策建议。4.对协调层教研资源整合的“校际联盟”模式的运行方式和价值等进行了研究、剖析、呈现和点评。5.对操作层有形资源整合的“谋、配、用”模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对“谋、配、用”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实践研究,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董婉秋[8]2016年在《成都市武侯区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社区建设也不断深化,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凸显出很多问题,包括:街道办事处权力责任不统一,功能错位;居委会行政化色彩浓厚;社区的组织结构设置不科学;社区管理制度不规范;社区民众参与度不高;社区管理缺乏NPO、NGO和志愿者组织。因而,解决城市社区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推进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对完善我国社会基层治理有重大意义。2006年,成都市武侯区开始摸索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探索构建了"一个分离、两个深化"社区管理新模式,实现了行政事务和公共服务在社区的"双落地",深度融合了社区服务职能和管理职能,更建立了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核心的社区居民自治机制。此后,武侯区进一步推进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改革成果,包括:建立四级立体化网络体系,优化社区组织架构,强调"多元化"的社区主体,提倡"社会化"的服务体制,完善社区管理监督体系,明确划分社区两委权责等。在改革的进程中,武侯区社区党组织的核心领导能力进一步加强、社区居委会自治功能明显强化、社区队伍结构不断改善、干部素质显著提高,武侯区社区管理民主化得到极大发展。但武侯区的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仍存在社区管理权责划分不科学,组织结构设置不科学,缺乏专业化人才,NPO、NGO和志愿者组织发育不良,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进一步推动武侯区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实现社区自治与政府支持的有机融合;健全社区运行机制,合理推进社区建设;完善社区组织结构设置,提高社区工作人员专业化水平;大力加快NPO、NGO和志愿者组织的培育和发展;完善社区管理法制体系。

韩效[9]2014年在《大都市城市空间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城市化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热点话题。城市空间作为城市各种功能的载体,其形态的合理性将对人类生存质量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在全球范围内的城市快速扩张过程中,城市空间形态急剧变化,出现了诸如土地资源利用不当、耕地流失、生态环境破坏、污染严重、城市功能布局失衡等许多尖锐的现实问题。由于城市空间变化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已有的研究成果或许能较好地解释和回答几十年前的城市扩张问题,但往往难以阐释当代城市空间发展涌现出来的新现象、新问题。对城市空间发展阶段的研究不仅可补充原有的城市空间形态理论体系,而且有利于指导城市规划的编制与践行。另一方面,城市空间发展是一个由诸多因素交错作用的复杂过程,梳理每个阶段中的影响因子有助于掌握城市空间发展背后的动力机制,并对城市未来发展规划起到指导作用。身为西部重要城市的成都市具有典型的城乡二元特征,在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圈层式蔓延等问题对于国内同等城市有相当的代表性和参考价值。2011年开始的天府新区建设,意味着成都大都市区进入了双中心发展的新时期,为传统的单中心集中式城市格局带来颠覆性的改变,对成都大都市区的城市空间未来发展趋势亟需更深入的探讨。在此背景下,本文以美国三大城市和成都为案例,综合利用GIS技术和CA技术,展开对大都市城市空间发展阶段、发展模式、影响因子和动态模型的研究。笔者在美学习期间通过文献阅读、实地调研、深度访谈等方式收集了美国东部、中部、西部典型城市的大量相关数据、文字、图片、影像资料,并采用统计学和数理分析的方法对获取的图文和数据进行了分析和加工,深入整理和研究了美国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城市在城市扩张过程中空间发展的阶段与成因。美国中部的芝加哥与东部的纽约都是从传统工业化时期发展起来的,城市空间呈单中心集中式格局,在传统城市化阶段表现为圈层式向外扩张。与之相反的美国西部新兴“阳光带”大都市洛杉矶,则从建立之初就一直保持了低密度、无中心的扁平式分散空间格局。在国内笔者选择成都市为深度解读案例,通过规划部门及研究单位收集了大量城市发展的图文、数字资料,从成都市的概况、城市空间特征、城市发展历史及扩张阶段、未来的规划及天府新区建设带来的影响等各方面分析成都市的城市空间发展不同阶段特征及空间结构形态。在此基础上综合成都和美国三个典型城市的发展阶段及影响要素,总结出大都市发展七个影响因子——自然环境因子、经济因子、人口因子、土地利用因子、交通及通讯因子、规划导向因子、社会文化因子等,并对各影响因子在城I市空间发展不同阶段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归纳,该成果可供有关部门在进行城市规划决策时参考使用。城市空间形态演变是一个典型的动态空间复杂系统,从结构上来看,具有开放、自组织、动态、非平衡等特征,会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自然、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演变过程表现出高度的的动态性和复杂性。历史上已有的宏观、静态和确定的城市模型不足以满足现代城市空间发展的要求,开展城市空间演变动态模型的研究正逐渐地成为研究城市空间演变的有效方法和学科热点,具有巨大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元胞自动机(简称CA)理论是一种自下而上、由局部推演整体的网格动力学模型,运用CA理论建立的城市发展动态模型已是地理信息领域的研究热点,但绝大多数对城市发展的研究集中在城市土地利用的地理信息特征上,本文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在城市空间维度因子基础上加入了自然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维度的影响因子,在ArcGIS平台上利用Avenue二次开发语言,建立了城市多因子综合作用的MFCA城市动态模型,确定了模型的参数,并设计了可选的模型转换规则。该模型可用于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历史评估和仿真预测,是对现有城市元胞动态模型体系的有益补充。针对成都大都市城市空间发展规划问题,本文利用成都城市发展的历史数据对MFCA模型参数进行了校准,并对成都1980年、1994年和2013年的城市发展状态进行了仿真对比,进一步确认了模型的可用性和可靠性。在此基础上,对成都大都市空间发展的未来状况进行了仿真预测,指出了成都大都市未来空间发展的特征,可作为成都市城市发展规划的有益参考。

廖婴露[10]2009年在《成都市经济空间结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经济空间结构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经济空间结构是用来组织空间、并涉及社会经济活动运行和结果的模式,它一方面反映区域经济的空间分布与空间组织,另一方面通过空间效应反馈于区域经济增长。探讨经济空间结构优化的内涵、意义和机制,可以更好地指导区域经济实践,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选择经济空间结构优化作为研究主题,是基于如下四方面背景:首先,全球化进程推动生产要素大规模、高强度的流动,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扩展,对地区经济结构和产业空间布局产生明显影响,并引发不同层次的区域竞争和合作,加剧着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变化。其次,在中国经济转型背景下,经济活动主体行为的变化,势必对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再次,在国家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要求我们正视当前城乡经济发展中的二元空间结构问题,如何优化经济空间结构以打破城乡空间壁垒,整合城乡资源,推动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成为研究者和实践者关注的焦点;最后,统筹区域发展战略思想,反映出不同层次内各区域组合携手发展,才能提升区域的整体优势,规避发展中不必要的恶性竞争,亟需通过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优化协调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和区域分工利益,以促进生产要素的顺利流动,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区域经济运行的效率与公平。本文以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相关学科知识为理论基础,以产业的空间运动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研究视角,以成都市为实证研究对象,就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优化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并采用统计分析与计量分析等手段,对当前成都市经济空间结构的现状及问题、优化途径和对策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这对于从理论上深入认识经济空间结构优化内涵和机制,在现实中推动成都市经济发展具有一定意义。全文结构安排将按照从理论构建到应用分析的展开次序来进行,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绪论。本章主要内容包括:说明本文进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优化研究的背景、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在从人文地理学、经济学两个角度回顾“空间”研究的基础上阐述对经济空间概念的理解;结合地理学、景观生态学、经济学对区域经济空间结构这一核心概念作出明确界定;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进展进行简要回顾;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范围、研究方法与研究结构,并概括出本文可能的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第2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基础理论。本章从古典区位论、城市空间结构理论、二元空间结构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空间发展结构理论五个方面对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相关基础理论进行探索,力图构建起本文的理论基础。第3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优化及其经济意义。本章首先明确界定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优化的概念、特征和目标,其次通过经济空间结构发展阶段论、经济空间结构惯性理论以及二元经济空间结构转换理论说明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优化具有必要性;最后从应对空间稀缺性、区域经济可持续增长的角度探讨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优化的经济意义。第4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优化机制。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优化机制包括:集聚与扩散机制、空间竞争与合作机制、产业升级驱动机制、经济全球化驱动机制、基础设施导向和推动机制、政府宏观调控机制,以上六种机制主要从产业运动和区际协调发展两方面推动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进程,从而达到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优化目标。第5章,成都市经济空间结构总体格局。本章在对成都市宏观区位、资源特点、经济地位、主要经济联系方向分析的基础上,重点探讨成都市经济空间结构的总体格局。结果表明,近年来,成都市区域经济差距不断扩大,经济空间极化程度明显,城市化水平、市场发育程度和产业升级态势是影响成都市区域经济差距的最主要因素。第6章,成都市经济空间结构特征和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成都市经济空间结构呈现出核心-外围特征、人口和产业分布的圈层特征、重要空间单元的集聚特征以及城乡经济空间的二元结构特征,在总体上呈逐步优化的趋势。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区域经济空间发展不平衡加剧,城乡二元结构明显、中心城区辐射能力亟待加强,产业结构趋同缺乏互补、区县竞争激烈,开发区作为产业聚散和产业升级的空间载体功能较弱。第7章,成都市经济空间结构优化机制。本文从以下六方面分析了成都市经济空间结构优化机制,包括:城市工业集聚效应的发挥和重要空间单元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浪潮下跨国公司的区位选择,产业层面的空间竞争与合作,产业结构升级驱动、交通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建设、政府的宏观调控。第8章,成都市经济空间结构优化途径与对策。成都市经济空间结构优化面临的优势与劣势条件兼备,挑战与机遇并存。应该以尊重实际、效率优先、功能提升作为经济空间结构优化的基本原则。促进人口和产业的空间集聚、明确空间拓展方向、推进圈层经济互动、城乡经济空间融合、对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实施保护性开发是成都市经济空间结构优化的基本途径。同时应从增强县域经济实力、统筹规划产业空间布局、构建区县良性竞争合作机制、壮大工业集中区发展规模、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化建设入手解决目前成都市经济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第9章,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本章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归纳全文的主要结论,并对本文的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本文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以下研究领域和研究内容方面进行了尝试性的拓展:(1)在理论研究上,本文在对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基础理论进行梳理和概括的基础上,清晰界定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优化概念、优化特征,优化的目标,详细探索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优化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有文献对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优化研究的不足;本文构建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对具体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发展态势作出具体判断,在现实中具有一定可行性。(2)在研究视角上,本文在借鉴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产业的空间运动以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视角入手,深入分析集聚-扩散运动、产业竞合与升级、经济全球化驱动、基础设施导向、政府调控在推进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进程中的作用,从宏观层面构建起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优化机制的理论框架。(3)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应用现代统计方法,通过改进的功效函数法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分析,有助于对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发展态势作出更客观、更直观的判断;同时基于经验数据,应用计量分析方法对成都市经济空间总体格局和现状特征进行时空综合分析,从而增强研究结论的客观性和可信性。(4)在实证研究上,本文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成都市经济空间结构的总体格局、现状特征、存在的问题,并使用本文理论部分中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成都市经济空间结构作出综合评价,详尽探讨成都市经济空间结构优化机制。本文提出了成都市经济空间结构优化原则、优化基本途径和具体对策,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对于提高成都市经济空间结构整体运行效率、增强成都市综合竞争力、推进成都市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成都市武侯区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D]. 苏丽. 四川大学. 2000

[2]. 成都市武侯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D]. 徐雪松. 西南交通大学. 2013

[3]. 统筹城乡的劳动保障体系研究[D]. 徐艺萄. 西华大学. 2012

[4]. 城乡统筹下的成都市产业结构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D]. 刘丹. 四川农业大学. 2012

[5]. 成都市区域空间结构研究[D]. 石伟军. 四川大学. 2007

[6]. 成都行政区划调整对公共服务供给的影响研究[D]. 刘俊杰. 电子科技大学. 2018

[7]. 区域优质教育资源整合的实践模式研究[D]. 晏兴兵. 四川师范大学. 2010

[8]. 成都市武侯区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 董婉秋. 西南交通大学. 2016

[9]. 大都市城市空间发展研究[D]. 韩效. 西南交通大学. 2014

[10]. 成都市经济空间结构优化研究[D]. 廖婴露. 西南财经大学. 2009

标签:;  ;  ;  ;  ;  ;  ;  ;  ;  ;  ;  ;  ;  ;  

成都市武侯区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