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新人才的独立人格特征_自制力论文

论创新人才的独立人格特征_自制力论文

论创造性人才的独立性人格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独立性论文,创造性论文,人格论文,特征论文,人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社会发展对创造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未来社会的迅速发展要求人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生活环境,要求人能够独立地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那种传统的单纯做些重复性、模仿性工作的封闭型人才必然难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因此,培养“创造性”、“开拓性”人才成为当今世界教育追求的首要目标。

什么是创造性人才?从心理学的角度,创造性人才必然具备两方面的素质:一是创造能力,二是创造性人格,即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品质。创造能力属于智力的范畴,主要指创造思维、创造想象;创造性人格属于个性范畴。创造能力和创造性人格就是我们通常所指的创造性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对于一个创造性人才来讲,基本的智力水平是必要的,但更重要是非智力因素。许多关于有成就的创造性人才的研究证明,在创造性人才的发展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非智力因素。而在诸非智力因素中,独立性处于重要的地位。如吉尔福特提出创造性人才在人格上有8个特点,其中的第一个特点就是“高度自觉性和独立性”。日本心理学家就非智力因素与创造力的关系问题,曾对日本160名有突出成就的科学家和发明家进行调查,也发现他们个有鲜明的独立倾向和独创精神,凡事有主见(注:阴国恩、李洪玉、李幼穗:《非智力因素及其培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2页)。我国的一些创造力的研究者也认为,独立性强是创造个性的主要特点之一(注:周昌忠:《创造心理学》,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年版)(注:杨仲明:《创造心理学入门》,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特别是在当前探讨创造性教育中,有些学者明确提出,独立性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基本条件(注:冷余生:《论新人才培养的意义和条件》,《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1期)。总之,独立性是创造性人才的基本特征之一,这一点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公认。

既然独立性是创造性人才的基本特征,那么培养独立性人格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各级各类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因而也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独立性的标题问题,即什么样的人才是具有独立性的人,这是教育者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

一 独立性人格特征的基本内涵

独立性应该包含三方面含义:自立(即自我依靠,相对于依赖)、自制(即自我控制,相对于任性)和自主(即自我坚持,相对于从众)。

自立:相对于自立的依赖性在生命的早期就已经出现了。在6个月左右的时候,孩子就出现了对母亲的依恋情感,并以一种最原始的方法(哭)来表达这种情感。母亲离开会引起孩子的哭闹,而母亲的出现会起到镇静作用。这种依恋是儿童发展中的正常现象,对儿童社会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早期依恋情感得不到满足的孩子,社会性发展将存在严重问题。但这种依赖性应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如果儿童的依赖性不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就可能成为一种依赖性人格,在其行为中,就会表现出对他人的过分的依赖,缺少自我依靠的能力。可想而知,作为在社会生活中的个体,如果缺乏自我依靠的能力,事事依靠别人,离开别人的帮助就束手无策,这将会是怎样的局面。因此,自立应该是独立性人格的最基本特征。自立在儿童发展中的具体表现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自制(自我控制):就是控制自己情绪和行为的能力。自我控制能力是具有独立性人格的不可缺少的特征,一定水平的自制是独立性发展的必要方面。自我控制反映的是独立性的社会标准。因为,一个人不能脱离社会而无原则的独立,独立只能是相对意义上的独立。不论是在社会生活还是在创造性活动中都需要人具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而不能完全的为所欲为。这一点是任何人都清楚的。自我控制能力差的人就不能说是真正的独立的个体。因为,独立是有社会条件的。人都从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不可能离群索居,在社会生活中,个体遵从一定社会群体的价值观念是必然的;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在某些时候,个体需要从对方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去行动。这两种情况下,都需要个体有适当的从众性,而不能完全独立。而能够恰当地表现这种从众性的个体,即恰当表现独立性的人,应该是具有更高独立判断独立思考力的人。有人可能认为,自我控制会影响人的创造能力的发挥。其实不然,高创造性人才是具有高自我控制能力的、意志坚强的人,遇到困难百折不回。在高创造性人才的发展中,自我控制能力是一个重要的人格特征。这种能力保证了个体产生稳定的心境,使心的能量,心的活力充分发挥,成为创造活动的动力。无论碰到什么样的困难、阻碍,仍具有很强的忍受力。这种品质是高创造性人才发展的必要条件。吉尔福特关于创造性人才的第8个特点就是“意志品质出众,能排除外界干扰,长时间地专注于某个感兴趣的问题之中”。但在培养自我控制能力时,必须绝对避免以往教育的误区,即顺从听话就是好孩子。这样的教育必将会扼杀创造性人才。我们这里讲的自我控制是个人充分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的,有自己独立分析、判断的合理的自我控制。自制在儿童发展中的表现是,能够按照外界或者自身内在的要求,或为了更大的利益或满足,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自主:是指在面对外界压力和影响时,能够坚持自己的意见。自主性是独立性人格的最核心特征,也是独立性培养的最终目的。自主的反面就是从众,即屈从于外界影响和压力而改变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自主之所以在独立性中占有核心的地位,主要是由于人作为社会的个体,生活于一定的社会群体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外来的影响,作为独立的个体不仅仅要求能够自我依靠,更重要的是在面临外界影响和压力时,能够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正的独立的个体。自主是独立性发展的最高表现,也是独立性发展的最终目标。自主在儿童发展中的表现是,不再把成人的话当作“圣旨”,而是有自己的想法,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跟成人讨论、辩论。但并不是任何一个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屈服于群体压力的人都可以称为“自主”的人,如常见的“违拗”现象,本质上反映的还是从众性。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的事实是,对这个个体最有权威的参照群体是另一个有不同准则和价值观的群体。如青少年对父母的违拗,往往与同龄人集体内部的那种从众性结合在一起。而独立的、有主见的个体的意见一般则不会从群体立场出发,而是自己独立决定的。因此,自主相对于自立与自制来说。对个体的心理水平要求更高。

自立、自制、自主三个方面作为独立性人格的三个基本特征有机地统一于个体心理和行为中。三个方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在于作为具有良好独立性人格特征的人在这三个方面的发展是平衡的,任何一个方面都是很完善的。区别在于三个方面在发展水平上存在差异,在个体独立性的发展中,在不同的年龄发展阶段,各自所占的地位不同。自立、自制是基础,自主是最终目的。

综上所述,我们将独立性的人格特征概括为: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合理选择的目标,包括合理制定个人的目标、不依赖他人的帮助、摆脱外来压力、排除外来影响实现目标。

二 独立性人格特征的培养

独立性的人格特征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教育的结果,特别与家庭教育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家庭教育研究会对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四大城市的家庭教育与幼儿个性发展状况的最新调查研究(注:新华通讯社:《四大城市调查表明,城里孩子“长得慢”》,http://edu.sina.com.cn,2000.-05-27表明,在这几个大城市中,3~6岁幼儿的独立性没有显示出随年龄增长而发展的趋势,无论3岁还是6岁,有主见的孩子都在40%左右,而不大有主见的则在8%左右;当孩子做事的时候,有20%左右即使自己可以干,也希望得到大人的帮助;不希望得到大人帮助的,仅占全体孩子的8%,并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而略有下降;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半左右的孩子都要求别人帮助,基本不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此外,20%的孩子在3岁的时候经常哭,到了6岁依然如此。这就提醒我们要增强对儿童独立性重要性的意识,并注重儿童早期的独立性培养。

儿童独立性发展的内在因素在于儿童的独立动机。儿童独立动机在一定年龄形成,在每个发展阶段应该有达到一种独立性的相应水平的满足。也就是说,不同的年龄阶段,独立性发展的重点有所不同。在儿童独立动机的发展中有两个时期特别关键,一个是3岁左右,一个是青春期。这也就是儿童心理学中常常提到的两个“危机期”。危机期并不必然产生危机,产生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儿童的独立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因此,儿童独立性的发展根本决定于成人的教育是否得当。对不同年龄儿童的独立性教育,应该密切结合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

儿童独立性起源于1岁左右,以儿童对成人说“不”为信号。1~3岁是儿童独立需要强烈的一个时期,如果儿童的独立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儿童发展可能会出现心理学中所谓的“第一反抗期”现象。在儿童独立性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养方式。母亲的过分保护直接导致儿童的依赖性,而放纵型的教育虽然让孩子充分自由,但却不利于儿童独立性的发展。只有鼓励、支持孩子自由活动与适当的要求相结合的民主的教育方式,才有利于儿童独立性的发展。因此,此阶段儿童独立性的培养重点,应放在让孩子充分享受独立活动、独立交往的自由,如不要限制孩子的活动、游戏,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同时,教给孩子掌握一定的行为限度,让儿童掌握一定的行为规范,并学习自我控制不合理愿望。到3岁左右时,儿童在独立性方面的个体差异已经比较明显,如有的孩子自己可以做很多事情,自己吃饭,自己独睡等;而有的孩子则事事依靠大人,离不开母亲。有的孩子明事理,能自制;而有的孩子则蛮不讲理,任性等。可以说,儿童独立性发展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此阶段的教育。目前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溺爱和过分保护的教育方式对儿童独立性发展是极其有害的。

进入幼儿期以后,儿童的独立性发展很迅速,3岁前形成的独立性的萌芽,在此阶段逐渐成为较稳定的个性特征。在此阶段儿童开始掌握一定的判断标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并按照这些个人已经掌握的标准去行动。到6岁左右,儿童独立性的差异已十分明显。有的孩子在个人生活方面基本达到自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能够独立解决很多具体问题,如与同伴交往中的矛盾、游戏中的难题等;在游戏活动中,能够起核心作用,提建议、组织游戏等。而大部分孩子在这些方面表现平平。此阶段儿童独立性的教育,还要坚持3岁前教育的基本原则,尊重、鼓励、支持与适当的要求相结合,同时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发挥自由游戏对儿童独立性发展的作用,并鼓励幼儿自由与小朋友交往,培养孩子的独立的愿望和能力。

进入小学后,儿童的主要活动变为学习。此时期独立性的培养要与儿童的学习活动密切结合,培养儿童自主学习的能力,重点培养孩子的独立学习习惯,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避免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帮孩子收拾书包、削铅笔,陪着孩子写作业,每天给孩子布置大量作业等现象。让孩子们在独立的学习中,发展自己的主动精神和自我管理学习的能力。

青少年期是独立性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期青少年独立的需要异常强烈,要求摆脱家长的控制及同伴的压力,需要情感和行为双方面的自主。此时期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是要给青少年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机会和权利。父母的教育应该是充分尊重孩子自主性的前提下的指导性教育,必须改变家长式的教育。否则,就会导致他们发展中可能出现的第二危机期,严重的可以导致离家出走,甚至犯罪。

总之,独立性是创造性人才的基本特征,独立性的发展与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有着密切联系,应当从儿童早期开始,抓紧对儿童独立性人格特征的培养,培养儿童的自立、自制及自主的能力。

标签:;  ;  

论创新人才的独立人格特征_自制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