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珍珠的《大地》与汤婷婷的《女勇士》的比较研究

赛珍珠的《大地》与汤婷婷的《女勇士》的比较研究

王新春[1]2002年在《赛珍珠的《大地》与汤婷婷的《女勇士》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对赛珍珠的作品《大地》与汤婷婷的作品《女勇士》的比较研究,论述了两位作家及作品在几个方面的相同之处——她们的创作都以中国文化为背景;两位作家都感受到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交融;她们都具有女权主义的思想;在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中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本文分析了两位作家的写作手法,论述了两部作品的成功因素及存在的个别不足之处,对两位作家及作品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最后论述了美国文学的发展趋势并得出结论——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与艺术传统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优势。

罗海锋[2]2010年在《论赛珍珠与汤婷婷创作背景之不同》文中研究说明文章针对赛珍珠与汤婷婷作品的不同,着重分析了二者创作背景的不同。一方面使读者对二者及其作品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使从们更加注意对异质文化的考察,认识对方的传统,寻找价值观上的共同点,促进两种不同的文化更加和谐的相处。

詹乔[3]2007年在《论华裔美国英语叙事文本中的中国形象》文中提出本文以史为线索,以美国主流社会中流传的中国套话为参照,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方法,对华裔美国英语叙事文本中的中国形象进行了梳理,进而分析了其产生的政治、历史原因,以及由此折射出的华裔美国作家的文化身份认同。华裔美国作家笔下的中国形象区别于美国白人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是一种自成一格的,包含了“局内人”眼光的,华裔“自塑形象”和“异国形象”的混合体,有鉴于作家个人经历和写作时代背景的差异大致呈现出四种类型:早期华裔作家在西方文明参照下的“现实中国图景”和“文化乌托邦”,第二代华裔作家刻画的“父权制中国/华人社会”和神话寓言中的“虚幻中国的乌托邦”。从这些富含差异性和流变性的中国形象中折射出来的华裔作家的身份认同也呈多元、流动、开放的形态,从一个侧面反驳了华裔美国文学批评中的本质主义身份观,同时也应和了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中的多元文化身份观和离散身份观。这项研究对于全球化语境中世界性的离散文学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吴丹[4]2011年在《中西文化视阈下的“他者”》文中研究说明赛珍珠是一个具有双重文化身份的美国作家,尽管其在中国文化环境中曾度过童年、少年、青年乃至中年等重要阶段,并深受中国文化的熏陶,然而她毕竟是一个具有美国文化血统的外国人,在接受外在的中国文化的同时又始终保持着与来自美国的西方母体文化的联系。故尽管她在情感与现实层面对中国怀有特殊感情,但其笔下的中国终究是个“他者”,这在其凭借对中国农村题材及其面貌的史诗般描绘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代表作《大地叁部曲》中显得尤为突出,她所描绘的“中国形象”更是值得深思与回味。《大地叁部曲》正是以其特异的写作视阈,使得它得以进入形象学的视野来分析“自我”与“他者”文化之关系,成为展现中西文化碰撞与交融的范例。然而,近年来对赛珍珠中国形象的研究,大多没有明确区分出不同文化身份下占主导性的中国形象是什么。故本论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主要采用文本研究、跨文化研究、形象学研究、平行研究方法,运用形象学、精神分析、童年记忆、文化混杂理论,从赛珍珠的西方视阈、东方视阈、中西视阈叁种视向研究其中的中国形象,具体梳理出作品中因不同文化视阈而显现的主导性的中国形象是什么,即:西方视阈下潜在意识形态的“他者”,东方视阈下显在本真的“他者”,中西视阈融合下普世超越的“他者”。本论正是以此典型个案为例,旨在通过对赛珍珠中西文化视阈下“他者”形象的研究,进一步巩固中西文化的沟通之桥,以促进具有普世价值的“世界文学”时代的到来。

李丽华[5]2011年在《华裔美国文学的性与性别研究》文中指出通观华裔美国文学,不仅大批作家在文学作品中多视角、深入地透过性别议题揭示美国种族主义歧视下华裔男女的命运,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也几乎发轫于对性别主题的探究。现有国内外研究对华裔美国文学丰富的性别文化叙事展开了不少探索,有力地揭示了华裔在美国遭遇的性别与种族相互纠缠的压迫。但在体现华裔美国文学如何走出二元对立的性别范畴,走出压迫视角,追寻性别在社会生活中表现的柔韧性和可变性等方面留下了不少空间。本文以黄哲伦的《蝴蝶君》,赵健秀的《甘加丁之路》和汤亭亭的《第五和平书》为例,围绕性别理论叁个核心概念,在一个与族裔相互交织的系统中考察生物性别、社会性别和性欲的相互关系和多元流动特征可能带来的理论提升和社会转化意义,并让当代女性主义批评与心理分析,文化,历史,人类学,社会学等方法交叉起来,批判性地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呈现文本中性与性别多彩斑斓的万花筒特征。全文包括七个部分。绪论主要对本研究涉及的问题与方法,概念与定义进行了澄清与阐释,以厘清研究的意义和思路。第一章从研究方法、研究视角和材料选取等几个方面对比中美相关研究,以发现本论文的逻辑所在。第二章以华裔美国文学界的赵-汤之争为起点,通过考察各族裔中的类似论战,一方面突显其穿越各族裔的普遍性特征,彰显性别义涵,另一方面,通过突显被推向女作家阵营的男性作家,跳出二元对立的男女之争,将性别复杂化。第叁章回顾了多个与《蝴蝶君》具有互文效应的殖民时期作品及蝴蝶意涵,体现性别文化的非线性特征,尤其是《蝴蝶君》中,不在场的“女性身体实在”也超越了生理性别成为“东方完美女人”,打破了父权规范下的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的二元对立连续性特征。第四章试图较为完整地解读《甘加丁之路》的进步性和多重矛盾性。小说透过六个被铭刻的时间呈现了男主人公的族裔化性别历程,作家还以相当积极的方式展现打破乱伦禁忌对白人律法的挑战。但作家通过突显华裔男性内在的,无比强大的性冲动重建华裔男性形象的努力充满了矛盾和局限。第五章立足于人类生活高度依赖的时间、空间和意义之叁维,诠释作家在《第五和平书》中所呈现的和谐平等性别关系的生成土壤和发生机制——一个以多元和平为总体社会文化动力,外在于欧洲资本主义商业全球化语境的断裂之地。以此,惠特曼超越特定种族认同和性别认同,出离给定的各种男性形象,并践行着别样的政治诉求,形成了复杂多变的男性气质。结束语体现全球化语境下,此叁部文学文本呈现的差异、多元可塑的性/别在不同层面具有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 赛珍珠的《大地》与汤婷婷的《女勇士》的比较研究[D]. 王新春. 黑龙江大学. 2002

[2]. 论赛珍珠与汤婷婷创作背景之不同[J]. 罗海锋.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3]. 论华裔美国英语叙事文本中的中国形象[D]. 詹乔. 暨南大学. 2007

[4]. 中西文化视阈下的“他者”[D]. 吴丹. 江南大学. 2011

[5]. 华裔美国文学的性与性别研究[D]. 李丽华.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1

标签:;  ;  ;  ;  ;  ;  ;  ;  ;  ;  ;  ;  ;  

赛珍珠的《大地》与汤婷婷的《女勇士》的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