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康复护理对小儿脑瘫者智力、运动水平及凝血机制的影响论文_杨夏渝 李淑琴

杨夏渝 李淑琴

[摘 要]目的:探讨和总结综合性康复护理措施对于脑瘫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7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给予综合康复护理,治疗5个疗程后,应用《婴幼儿智能发育测验手册》评价智力发育情况,MQ量表评价运动水平,以及STAGO全自动血凝仪检测凝血功能;。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智力发育情况和凝血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MQ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综合系统的康复护理训练可以提高脑瘫患儿的智力、运动水平、以及凝血功能,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减少脑瘫患儿的病残率。

[关键词]脑瘫 综合康复护理 智力 运动水平 凝血机制

DOI:10.3760/cma.j.issn.0376-2491.2016.28.47

作者单位:611135,四川成都,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四川省康复医院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for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sports intelligence level and the effect of coagulation mechanism

Yang Xiayu,Li Shuqin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and summariz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for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Methods: 57 cases of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control group given conventional drug therapy and routine nursing, the observation group in the control group given on the basis of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treatment, treatment after five cycles, the babies and infants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 test manual evaluation developmental situation, MQ scale evaluation activity levels, as well as the STAGO automatic blood coagulation instrument to detect blood coagulation function.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developmental situation and blood coagulation function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obviously better than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of MQ score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the comprehensive system of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can improve the intelligence of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activity levels, and coagulation function, improve the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to reduce the sick rate of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Key words:Cerebral palsy;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telligence; Sports level; Clotting mechanism

小儿脑瘫是一种发生于出生后1月内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其临床主要症状为异常姿势和运动障碍,同时伴有语言、智力、以及功能障碍,如视觉、听觉,是儿童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给患儿和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及精神痛苦[1]。 流行病学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儿童脑瘫的发病率约为1.4% -4.0%左右,与此同时,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的不断改进,高危新生儿的抢救存活率也显著增加[2]。其造成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小儿脑瘫的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所以,采用准确、有效的康复护理措施,减少脑瘫患儿残疾率,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3]。本研究通过对我院儿科2014年9月-2015年12月脑瘫患儿的综合康复护理观察,旨在探讨和总结综合性康复护理措施对于脑瘫患儿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9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儿科住院治疗的57例脑瘫患儿。所有患儿均符合小儿脑性瘫痪诊断标准[4]。 其中男性患儿30例,女性患儿27例,年龄2个月~7.5岁,平均年龄(22.7~5.5)个月;将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其中男性患儿15例,女性患儿15例,对照组27例,其中男性患儿14例,女性患儿13例。两组患儿在平均年龄、性别构成、病程、一般健康状况方面上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用传统护理方法:(1)针对脑瘫患儿抵抗力较差,为了防止交叉感染,房间经常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对房间进行1次/日的紫外线消毒,地面用消毒液进行湿式清扫;)(2)嘱患儿及其父母让患儿多晒太阳,多休息,多饮水;(3)注意患儿的安全,要安排专人看护;(4)注意个人卫生,经常洗澡;(5)室内安静, 医护人员在操作时动作温柔。

1.2.2 观察组用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从食物、饮料、心理、宣传和教育、运动障碍、语言障碍等方面,进行全面指导,综合与全面康复护理措施。

1.2.2.1 饮食护理:脑瘫婴儿提倡母乳喂养,当没有足够的母乳,合理搭配,或添加一种辅食。儿童早期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进食时体位的选择必须遵循的原则是抑制肌张力增加,避免不必要的不自主运动和姿势异常。对于进食困难的患儿,用半坐位,头稍向前弯曲,避免过度喂养;对于全身肌肉紧张、痉挛的患儿,用半卧位在母亲的怀里;对于咀嚼肌紊乱的患儿,给予液体或半流质食品,喂食前在面部轻轻按摩咬肌的位置,使两侧的咀嚼肌尽量放松[5]。

1.2.2.2 心理护理:脑瘫患儿身体残疾, 限制了部分课外活动, 因此常常伴随着心理和行为异常。所以, 与正常儿童相比, 需要更多的照顾和关爱。其主要表现在情绪不稳定, 自卑, 孤独,注意力不集中, 爱发脾气, 经常哭喊等等, 他们往往恐惧和厌倦心理训练。 为了解决这一特殊情况, 本科室特别重视患儿的心理护理和康复, 重视学习如何与患儿进行沟通训练, 观察患儿的情绪和兴趣, 诱导和启蒙患儿。护理人员要与患儿交朋友, 并主动与他们交流,观察他们的情绪变化。 对于患儿在康复过程中的每一点进步,甚至每一个动作或姿势, 都应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调动他们参与康复训练的积极性。 同时,要在帮助父母克服不良情绪的同时, 调动患儿父母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1.2.2.3 健康宣教: 脑瘫患儿的拉伸反射亢进状态已经持续了很长的一段时间, 往往伴随高肌张力, 为了实现良好的康复效果, 单靠医务人员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患儿父母的参与对于患儿的康复是非常重要的。因此, 应该在平时的康复护理工作中进行正确的宣传教育。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抑制患儿在日常生活中的不正常姿势。从正确的抱姿,卧姿,坐姿三个方面进行宣传和教育。 正确的抱姿: 应该让患儿坐或躺在床上, 两腿分开, 一只手托着患儿的臀部, 一只手扶着患儿的肩背部, 将竖立的患儿抱在怀里, 两腿分开, 分别放在抱者的两边的髋部, 从而达到牵张下肢内收肌,防止痉挛的目的。正确卧姿: 侧卧位: 侧卧位可以抑制原始的姿势反射, 改善患儿的高肌张力, 而且有利于行动对称, 小儿在侧卧位时, 手容易伸向中心线, 有利于拉伸关节, 促进上肢运动的发展。正确坐姿: 父母在患儿的身边, 慢慢地把患儿的腿摆放成直腿的姿势坐着。分腿自然, 脊柱伸展稍前屈, 父母可以让患儿把摆放在不同方向和不同高度的玩具拿到身体前面或者身体侧面, 提高平衡能力。

1.2.2.4 运动障碍康复护理: 主要指的是患儿的非随意运动, 康复护理应该首先注意避免不良刺激, 最好努力尝试与患儿交朋友, 这样在进行康复护理的时候可以消除患儿的紧张情绪。康复护理可以使用一些训练平衡的设备, 如平衡垫, 平衡板, 在训练的时候要防止患儿摔伤。首先控制非随意运动,进行爬行、跪位、坐位、站立、行走、平衡等训练。待患儿一步一步地获得一些自主性控制后, 再进行更高难度的康复训练。

1.2.2.5 语言障碍康复护理: 一些脑瘫患儿存在头部、面部、舌部肌肉的运动障碍,和/或听力障碍,导致和他人交流发生语言障碍。在进行康复护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让孩子们在一个放松的位置, 帮助他们只是坐正, 这有利于他们的听觉。与患儿交流时,使用相对简单的单词或句子,并且加以简单的手势, 使患儿易于理解。沟通的时候,面对患儿, 这样他们就可以听到和看到护理人员发音时候的口型、手势、以及表情, 同时鼓励父母与患儿积极交流[6]。

1.2.3 疗程和评价指标:本次治疗共5个疗程,每 7天为 1个疗程,分别比较、统计分析两组治疗前后的各个指标。

1.3 疗效评定:

采用MQ评分法对患儿肢体运动水平进行评定。 采用中国儿童发展中心制订的婴幼儿智能发育测验手册对患儿的智力进行评定[7]。(9)。两组患儿均空腹抽血3.0ml, 使用STAGO全自动血凝仪分别检测APTT、PT、Fg、TT 、和DD。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IBM 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x±s来表示。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护理干预前后智力发育情况比较:

两组患儿在治疗前MDI和PDI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 > 0.05),在治疗 了5疗程之后,评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显示,综合护理组较常规护理组更能有效地改善患儿的智力发育情况。

表1两组患儿在治疗前后MDI和PDI评分情况比较(x±s)

2.3 两组患儿护理干预前后凝血功能比较:

两组患儿在治疗前APTT、PT、Fg、TT、和DD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经过了5个疗程的治疗后,APTT、PT、Fg、TT、和DD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5)。结果显示,综合护理较常规护理更能有效地改善患儿的凝血功能。

表3两组患儿在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比较(x±s)

3 讨论

小儿脑瘫是一种严重的儿科疾病,不仅严重影响了患儿的身心健康, 也给患儿的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痛苦[8]。虽然,目前国内外均无完全治愈该疾病的有效手段。但是,通过为每个患儿制定和提供特定的和个性化的综合康复护理措施, 将使得患儿的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最大化, 降低患儿的残疾程度, 提高患儿的智力发育水平、肢体运动水平、以及凝血功能[9]。另外,对于脑瘫患儿来说,常规护理已经无法满足患儿及其家庭的特殊需求。因此,新型的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手段受到了欢迎, 同时也广受医生和患儿的家庭的关注和接受[10]。利用康复护理科学,系统和全面地为患儿提供综合康复护理,为患儿的家庭提供健康宣传教育,促进患儿的生长发育, 减少残疾率和发育障碍, 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 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通常, 脑瘫患儿的智力发育和智力开发落后于正常同龄儿童。因此,如果不能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康复训练,则很容易导致智力发育迟缓。而通过长期系统综合的康复训练可以提高大脑的功能,促进大脑的发育。另外,脑瘫患儿由于肌张力异常,往往容易产生非自主性运动,导致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因此,通过综合康复护理,纠正患儿异常的运动模式, 从而获得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脑瘫患儿往往还存在凝血功能障碍,造成一旦出血之后,很难止血。从而严重影响了患儿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通过综合康复护理,有望纠正患儿的凝血功能障碍,改善凝血功能。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接受了5个疗程,为期35天的综合康复护理干预之后,观察组的患儿的智力发育、运动水平、以及凝血功能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值均<0.05。该研究结果提示,与传统的常规护理手段相比较,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于脑瘫患儿的智力发育、运动水平、以及凝血功能能够取得更好地临床疗效。

虽然,综合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显著。但是,因为家庭经济状况和儿童医院的床位紧张以及其他因素, 造成患儿很难做到长期住院。因此,患儿出院之后的长期康复护理也很重要, 让简单、经济、有效的家庭康复护理成为患儿出院之后必须进行的治疗手段之一, 从而从长远的角度, 改善患儿的整体生活质量[11]。因此, 本研究在脑瘫患儿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同时,加入了家庭健康宣传教育训练模式的内容。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系统和全面的康复训练计划和训练的康复训练方法,以及对于患儿与家庭成员的注意事项的反复宣传教育。因为家人对于患儿一般都非常的小心和细致, 也可以坚持很长时间的康复训练。另一方面,患儿也更容易与家人进行合作和配合, 从而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提高各方面的生活自理能力。本研究通过住院期间的综合康复护理干预, 然后嘱患儿的父母回家坚持进行康复训练计划, 坚持实施康复训练方法,从而取得了较好的长期临床效果。

综上所述,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可以提高脑瘫患儿的智力、运动水平、以及凝血功能,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减少脑瘫患儿的病残率,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Ahearne CE, Boylan GB, Murray DM. Short and long term prognosis in perinatal asphyxia: An update[J]. World J Clin Pediatr. 2016; 5(1):67-74.

[2]Lindsay S. Child and youth experiences and perspectives ofcerebral palsy: a qualitative systematicreview[J]. Child Care Health Dev. 2016; 42(2):153-75.

[3] Jones KB, Wilson B, Weedon D, Bilder D. Care of Adults With Intellectual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Cerebral Palsy[J]. FP Essent. 2015; 439:26-30.

[4]郭晨霞.分析家庭康复护理对小儿脑瘫的影响[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3:341-342.

[5]O'Connor B, Kerr C, Shields N, Imms C. A systematic review of evidence-based assessment practices by allied health practitioners for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J]. Dev Med Child Neurol. 2016; 58(4):332-47.

[6]Martins E, Cordovil R, Oliveira R, Letras S, Lourenço S, Pereira I, Ferro A, Lopes I, Silva CR, Marques M. Efficacy of suit therapy on functioning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cerebral pals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Dev Med Child Neurol. 2016; 58(4):348-60.

[7]Jensen EA, Foglia EE, Schmidt B. Evidence-Based Pharmacologic Therapies for Prevention of 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 Application of the 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Methodology[J]. Clin Perinatol. 2015; 42(4):755-79.

[8] 阮世晓,刘晓,张文华等.早产儿体格智能发育随访及相关干预因素分析[J].现代医院,2012,12(4):154-156

[9]Mensch SM, Rameckers EA, Echteld MA, Evenhuis HM. Instruments for the evaluation of motor abilities for children with severe multiple disabilitie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Res Dev Disabil. 2015; 47:185-98.

[10]Ng J, Papandreou A, Heales SJ, Kurian MA. Monoamine neurotransmitter disorders--clinical advance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J]. Nat Rev Neurol. 2015; 11(10):567-84.

[11]Lennon N, Thorpe D, Balemans AC, Fragala-Pinkham M, O'Neil M, Bjornson K, Boyd R, Dallmeijer AJ. The clinimetric properties of aerobic and anaerobic fitness measures in adults with cerebral palsy: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Res Dev Disabil. 2015; 45-46: 316-28.

论文作者:杨夏渝 李淑琴

论文发表刊物:《中华医学杂志》2016年7月第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8

标签:;  ;  ;  ;  ;  ;  ;  ;  

综合康复护理对小儿脑瘫者智力、运动水平及凝血机制的影响论文_杨夏渝 李淑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