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追求功利主义到回归自然--对科学价值观的反思_科学论文

从追求功利主义到回归自然--对科学价值观的反思_科学论文

从追逐功利到回归自然——科学价值观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功利论文,价值观论文,回归自然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价值判断作为客体正当性的主体考察和期待,是社会思潮的核心,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在什么方向上开发客体和客体被开发的程度,以及主体怎样为客体所制约。科学作为一种可实证的文化,在其发展史上亦经历了注重其求道价值、神学价值、功利价值等阶段,对于科学自身的发展及人类与自然关系,人类本身社会关系造成了深刻影响。本文立足于对近代以来占统治地位的功利主义科学价值观的批判,追溯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自然主义技术观并论证在现代条件下宏扬自然主义科学价值观的可能性及其意义。

一、功利主义科学价值观的困境

诞生于十六、十七世纪的近代实验科学,是在以F·培根为代表的功利主义价值观思潮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培根固然猛烈抨击编织精细的学术之网以扼杀经验理性的经院哲学,他同时亦不屑于古希腊人把科学视为一种思辩的智慧,他说:“我们所拥有的科学大部分来自希腊人,……现在且看,希腊人的智慧乃是论道式的,颇沉溺于争辩;而这恰是和探究真理最相违反的一种智慧。”[①]培根自己则提出了“果实”标准作为衡量学术有否意义的尺度,对于“哲学体系和各种科学的增长和进步”来说,“应当依照相同的规则要以果实来评判学说体系;而假如这体系是不出产果实的,我们就应当宣告它毫无价值,特别是当它不仅不产生葡萄和橄榄等果实反倒带有争执、辩论之荆棘和蒺藜时,我们就更应当作这样的宣告。”[②]培根的“果实”,首先指向人类利用大自然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能力。所以培根“被认为是给科学的新方向,并且是再一次确定地把科学连结到物质工业进步上的第一伟人”(J.D.贝尔纳语)。几个世纪以来,我们确实看到科学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这就是马克思所精辟概括的,在第一次技术革命以后,人类在每一百年里所创造的生产力比以往的一切世代都要多。

但是,出乎培根所料,功利主义思潮在催化出幸福与快乐的“葡萄和橄榄”时,它也同时催化出贫瘠、虚无之“荆棘和蒺藜”,今天我们看到:工商业高度发展与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并存,物质生活的丰富多采与精神生活的空虚萎糜同在,人的世俗意义的膨胀与人的超越意义的消解相伴。上述对立的实质则是,少数几代人的幸福快乐须以子孙后代的幸福快乐为抵押作代价,功利主义假设推导出无功利之未来的结论。因此,建树超越功利主义的更富于人类整体意义和生态意义的理性价值观乃时代的召唤。值得庆幸的是,在以老庄为代表的中国道家思想尤其是庄子的二元论技术观中已为创立这种新型价值观提供了毛坯,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巨大潜力,功利主义的教训,为我们将此毛坯打磨成型,创立当代自然主义科学价值观准备了必要条件。

二、《庄子》的二元论技术观

先秦经典中,《墨经》《考工记》是集中记述当时中国科技成就的文献。《庄子》在科技史料方面的贡献相对而言是比较逊色的。但是,就辩析技术的美学认识价值和社会实践价值而言,《庄子》论证的深度和闪烁的思想光芒则为同时代诸子所不及,它树立了二元论自然主义技术观之典范。

一方面,《庄子》生动刻划了屠夫、木匠、石匠、船工,以及斗鸡者、捕蝉者、游水者……众多工匠形象,高度赞赏工匠劳作形象之美。庖丁“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倚,砉然向然,奏刀砉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庄子·养生主》)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轮扁却能做到“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天道》)东野御车“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达生》),佝偻承蜩,“犹掇之也”(《达生》)他们的技艺表演出来,“见者惊犹鬼神”。至于何以能够修炼出来此等技艺,庄子给出了神秘主义的解释:庖丁解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佝偻则自称“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削木的梓庆,斋戒七日后“辄然忘吾有四肢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其巧专而外骨消。”概而言之,这些工匠的绝技是通过某种专注、静思以至坐忘等意念工夫而实现的。庄子之所以用令人神往的笔触勾勒工匠技艺之精美绝伦,其根本在于这些巧匠已达到了体道的境地,如庖丁所云:“道也,进乎技矣。”(《养生主》)作为道家直觉主义认识论的最高范畴,体会道,认知道,实践道,是他们的最高理想。

但另一方面,《庄子》对技术实践则持批判态度。这种批判从两个角度入手。首先,在丈人圃畦的故事中,《庄子》明白无误地宣示:“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天地》)一个“必”字表述了一个必然判断:机械——机事——机心——心灵不纯洁——心神不定——不能载道。其次,《庄子》又对技术的实际操作加以批判。伯乐治马,陶者治埴,匠人治木,“此亦治天下者之过也”,“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马蹄》)。他甚至诅咒说:“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佝绳而弃规矩,俪工倕之指,而天下使人有其巧矣。”(《胠箧》)就是说,要堵住音乐家的耳朵,封住美术家的眼睛,弄断能工巧匠的手指,以维持民众的质朴和纯真。在《人间世》《德充符》等篇中,庄子着重强调了“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无用之用”的思想。概而言之,《庄子》对技术这一文化现象提出了形式美但实践恶的二元论断。

《庄子》之所以从技术之形式美推出其实践恶的貌似悖论的判断,固然来自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家自然主义本体论(产生这一飞跃的逻辑过渡,详见拙作《庄子技术论思想评析》[③]),同时也来自他的社会异化思想。庄子眼中,技术不过是人的操作工具,“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即以目的——工具范畴而论,技能——事物,事物——义理,义理——德,德——道,道——自然,五对关系中,前者只是后者的工具而已(《天地》)。为反对技术实践,《庄子》提出了几点论据。第一,功利败坏人心。“功利机巧,必忘夫人之心”(《天地》),“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齐物论》);第二,技术成为统治者为祸被统治者的利器,“上诚好知而无道,则天下大乱矣!何以知其然耶?夫弓、弩、毕、弋、机变之知多,则鸟乱于上矣;佝铒、罔罟、罾笱之知多,则鱼乱于水矣;削格、罗落、罘之知多,则兽乱于泽矣……”(《胠箧》);第三,人心之险恶使理想人文意义上的文化走向反面。“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虽重圣人而治天下,则是重利盗跖也。为之斗斛而量之,则并与斗斛而窃之,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为之符玺而信之,则并与符玺而窃之;为之仁义而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何以知其然邪?彼窃佝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胠箧》);第四,人为的技术实践破坏着自然环境的整体和谐。万物一体,生命平权,是道家一以贯之的中心思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顺应自然,“无为而无不为”是道家所倡导的人类生存法则,反之,运用不断强化的技术手段强使自然为我所用,势必扼杀勃勃生机。借用庄子的典故:“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窃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窃,七日而浑沌死。”(《应帝王》),大自然哺育了人类,人类若将自以为美的种族面貌强加于自然,自然环境则气数殆尽。

以庄子为代表的自然主义技术观将技术视为和音乐、绘画一样的艺术创作,高度肯定其形态之美,但又严厉批判技术应用的自然的、思想的、社会的后果,提倡顺应自然的“无为无不为”。这在严格意义的实验科学,以动力机械为主体的技术尚未诞生的古代,显然有阴柔有余,阳刚不足之嫌,倒是荀子式的“天行有常”“应之以治则吉”、“制天命而用之”更具有征服自然、控制自然的近代精神。但是与工业化的积极成果共生的消极后果促使中外思想家们重新认识道家反朴归真思想的崭新文化意义。美国著名的科学人文主义者F·卡普拉指出:“在伟大的诸传统中,据我看,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美的生态智慧,它强调在自然的循环过程中,个人和社会的一切现象和潜在两者的基本一致。”[④]

三、自然主义:科学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

《庄子》的二元论技术观启发我们重新评价科学。由于迄今为止,文明人类一直生活在自上而下宝塔型的社会结构之内,技术的广泛应用造成的人与工具,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比《庄子》时代变本加厉,而技术无非是科学的物化。这一功利主义科学价值观的教训告诉我们,克服当前因技术滥用而造成的社会及环境危机的出路在于揭示科学的内在价值,并实现科学的属人的外在价值与其内在价值之统一。

科学的内在价值首先来自科学的客观性、自立性,对此,波普尔的世界3理论作了独到的论证。[⑤]

第一,科学是客观化于物理世界之中,正如语言客观化于声波之中,艺术客观化于艺术材料之中,科学知识也是客观化于从基本粒子到天体,从病毒到人类的存在方式和运动之中的。

第二,科学是自主的,即它具有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相对独立性,按照它自身的逻辑发生、发展、有自己的生命,科学仅仅在它的起源上是人造的,一旦它来到世间,它就开始走自己的路,产生创立者不能预见到的推论,产生创立者想象不到的问题。例如牛顿力学一旦创立,它就内涵地意味着天王星外有海王星,海王星外有冥王星,内涵地会引发出三体问题,夜不黑佯谬。

第三,存在着“未具体化的科学对象”,正如在数学中,由于不可能有比2大的偶素数,比3、5、7大的三联奇素数,随着数字的增大,素数很快地变为更加罕见,于是造成了一个客观的问题状况,并因此而引起了新问题的提出:素数的罕见性增加多快?有无穷多素数吗?这些是波普尔所说的在未被人们发现之前就客观地存在着的尚未具体化的数学对象。在科学中,也存在着类似情况。在分子生物学的理论框架内,存在使人万岁的生命材料吗?在计算机科学的框架内,存在超过人脑,将控制人类的人工智能吗?在凝聚态物理的框架内,存在室温超导材料吗?这些是现行科学理论未具体化的对象,也将是未来的更替理论未具体化的对象。

由于科学的客观性,自立性,我们可以把科学的内在价值定义为已经或将要存在的可供开发的知识。科学理论体系,包括它的推论、问题、未具体化的科学对象,就意味着它预设了若干个潜在的、可能的世界,这些可能世界的共同特征是它们在逻辑上都是合理的,是原则上简单的,数学上和谐的,无论人的思想是否意识到、捕捉到它,它都客观存在着,这些可能世界中的一部分是与物理世界的自然发展相吻合的,例如太阳系的运动;一部分通过人为创造是可以显现为现实的,例如金字塔、汽车、计算机;一部分则属于它自身的独占财富,例如牛顿引力理论预设水星轨道内的未知行星和行星群,爱因斯坦等人设想量子力学中的隐变量,分子生物学设想可以再现若干个苏格拉底、孔子等等。

科学的内在价值使科学成为一处内容丰富的矿藏,功利性的科学价值观只是片面地看到了科学通过向技术的转化,创造非自然的人为的物理产品,从而可能使人快乐幸福的一面,并且高估了这一点,却忽视了科学物化也可能人为物役,恶化环境,祸及后代的危险,功利主义者低估了科学其他方面的属人的外在价值,尤其是它的主观精神价值。

庄子关于技艺形式美的描述启发我们深入估价科学多方面的精神价值。概而言之,科学既是人类理性的花朵,又是人类精神驰骋的原野。具体说来有下述六个方面:(1)超越世俗的求道价值。食色,性也。作为生物物种的一个成员,人不可能没有以生存、繁衍为目的世俗生活,但人又与其他生物相区别。他能够为自然界立法,追求对宇宙、对人类真谛的理解。科学是人类求索的工具和归宿。或如罗曼·罗兰所云,科学是“精神避难所”。(2)超越现象的审美价值。高山瀑布,松柏鱼虫,给人以形象之美,是艺术家的描述对象;混沌的现象界背后的有序性,则是科学的抽象对象,透过科学,人类发现了自然界固有的简单性、对称性、和谐性。(3)超越常识的想象价值。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没有想象也没有科学。凯库勒从咬住自己尾巴的蛇想象出苯环的结构,牛顿从落下的苹果想到月球的坠落问题,爱因斯坦从光速火箭想到因果性原理。儒勒·凡尔纳的科学幻想给几代人以莫大的精神享受。人间不是天堂,但科学的想象可以使人置身于虚拟的但不是空想的,真实的但不是现实的美好世界,使人超越平凡和庸俗而神圣化。(4)超越困苦的性格塑造价值。正如马克思所言,只有在学术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可能达到光辉的顶点,一个人的成功主要不在于其智力水平,而在于其性格坚韧性的非智力水平。随着人类物质生活的改善,闲暇时间日趋充裕,将有更多的人走上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创造之路,把握科学理论之精髓,掌握科学实验之技能,对青年一代是锤炼坚韧性格的最佳方式之一。面对现代科学的挑战,将使人懂得个人之渺小与谦卑,也使人确立自信,独立和勇敢。(5)超越肉欲的医疗价值。世俗充满了诱惑,对人的七情六欲的诱惑,它既可以使人堕落,又可以使人疾患缠身,科学告诉人什么是合理的生理和心理,使人永葆青春和健美。(6)超越对抗的社会和谐价值。人间充斥着暴力、压迫和对抗,而科学活动所需要的精神气质,诸如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个体主义、情感中立等,是在倡导个性自由发展,个人创造批判精神的前提下维系人心善良、社会和谐的崇高规范。

当然,我们也绝不简单地否定科学的物质价值。功利主义价值观已经充分肯定了科学物化的正面效应,而庄子在道家自然主义的立场上,卢梭在激进民主主义的立场上,甘地在非暴力主义的立场上,严肃批判了科学物化的负面效应。站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社会与自然的和谐遭到侵蚀和毒化,人文文化相对滞后和软弱无力的当代,批判科学实践之恶更加体现人类对宇宙生命的终极关怀。概而言之,需要指出科学的属人的物质价值在现实生活中有两方面的消极性:(1)科学的物化依赖于技术向经济的广泛渗透,经济的一切活动在全球范围内,不以理想主义者的美好意愿为转移地纳入了市场规范,而经济人的个人利益则是这一市场运行过程中的内在动力。人心之恶是科学从形式向实践转化的“第一推动”,这既是历史运动之必然,也是历史运动的悲剧性所在。(2)科学技术的异化。自人类文明诞生以降,异化与科学实践如影随形,每一时代科学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成为少数人压迫、剥夺、杀戮多数人的工具,成为人臣服人的渊源,人与自然对立的媒介。本世纪以来科学技术革命的巨大成就同时表现为两次世界大战,人口规模的急剧膨胀,前所未有的生态破坏,变本加厉的环境污染,人类处于空前的躁动之中,偌大个地球却容不下几座圣洁的象牙塔。

简短的结语

科学曾经是人造的尤物,然而科学一旦降生,它就脱离开母体的环抱成为自在之物,独立地发挥着塑造人,塑造世界的内在价值。K·波普尔的理想实验论证了这一点:“我们所有机器和工具,连同我们所有的主观知识,包括我们关于机器和工具以及怎样使用它们的主观知识都被毁坏了;然而,图书馆和我们从中学习的能力依然存在。显然,在遭受重大损失之后,我们的世界会再次运转。”反之,如果“所有的图书馆也都被毁坏了,以至于我们从书籍中学习的能力也没有了”,“我们的文明在几千年内不会重新出现”[⑥],科学内在价值的客观性决定了人应该象爱护人类物种,爱护自然生态一样去保护科学,培育科学,而不论其是否为特定时空条件下生存的人群贡献了世俗的快乐和幸福。而要敬畏、尊重科学,必须象庄子赞赏庖丁、轮扁、佝偻、东野惊犹鬼神之殊技一样,从多方面肯定科学属人的精神价值。追求一种“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安宁恬静的理性,超然的生活态度。仅仅看重科学物化改善人类物质生存状态的功利主义科学价值观无视科学实践之恶,但现实的强大的科学技术实践有使科学走向反面的危险:加剧了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自然主义科学价值观倡导“道法自然”,“物无贵贱”“无为无不为”,要求在万物齐一的信念下节制科学技术实践,反对以人类自己的面貌塑造自然,是当今世界泛滥成灾的急功近利、及时行乐的毒潮之特效镇定剂。道家的自然主义哲学从根本上讲是一种人文哲学,人文文化;现时代的危机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文化危机,科学文化高歌猛进,人文文化萎靡不振,人间之阳刚有余,阴柔不足。由于科学自身特定的实证性质,技术自身特定的工具性质,它无力自动地确定自身的指归,只有人文文化才能从根本上揭示人的社会本性,不懈地探索克服异化之路。高扬科学的形式美必须以振兴人文文化相辅佐,以人文主义审美之柔克科学主义功利之刚。“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标签:;  ;  ;  ;  ;  ;  ;  

从追求功利主义到回归自然--对科学价值观的反思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