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贵大记忆”助推学校发展论文

构建“贵大记忆”助推学校发展论文

〈〈〈开发利用KAIFALIYONG

构建“贵大记忆”助推学校发展

唐圣琴 姚 红 黄 凯

摘 要 为了抢救、保护并传承学校记忆,推进学校的建设与发展,贵州大学档案馆在分析研究构建学校记忆参与者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探索出了有效抢救学校档案、构建“贵大记忆”的方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可为贵州省乃至全国高校构建本校记忆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 贵州大学 集体记忆 参与者 构建方法 主要成效

集体和个人一样也有记忆,因特定关系结合在一起的人群对共同事物的记忆就是一种集体记忆。“贵大记忆”是贵州大学全校教职员工、校友对学校过去的共同记忆,是集体记忆。在大数据时代,对于已有百余年办学历史的贵州大学来说,既面临着快速增长新信息的挑战,也面临着旧的、过时记忆消失的挑战。而构建“贵大记忆”,通过一页页资料、一件件物品、一张张照片、一段段视频,就能真实地再现学校的旧貌以及发展轨迹,不仅能为亲历者留下永久回忆,为后人追忆、学科研究等提供素材,更重要的是能搭建一个记忆平台,提供一个利用、研究、传承学校历史文化的权威性服务窗口,促进学校档案的有效收集、管理和利用,以消除管理盲区,填补历史空白,为学校建设与发展提供最可靠、最完整的档案资料。

一、构建“贵大记忆”的参与者

1.集体。全校各单位是学校档案最直接的形成者、最重要的参与者和贡献者。学校档案是学校各单位在长期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原始材料,是记录学校历史、传承学校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工具。按照国家《档案法》以及本校相关规定,各单位每年需定期将本单位形成的各类有参考价值的档案,进行整理录入后提交学校档案馆,这是馆藏档案的最主要来源。

本次实验研究目标为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期间本院收治的75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评估经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的结果。

2.个体。

(1)学校教职员工。他们在教学、科研、管理等过程中形成的反映自身经验、成就等的有一定收藏价值的档案,或主动记录、收藏的反映学校发展变化的珍贵档案资料等,可以以捐赠、提供复制(仿制)、代为保管等方式参与到构建“贵大记忆”中来,为学校发展尽微薄之力。而档案、文史等相关学科专家,还可以利用自身影响力,通过提案、会议发言、撰写论文等方式,为构建“贵大记忆”建言献策;或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为征集(收集)来的档案资料、实物等提供鉴定,对档案修复、编研等提供指导,成为构建学校记忆的咨询员、鉴定员、指导员。档案管理人员则可以通过他们的辛勤工作,使构建“贵大记忆”成为现实等。

此外,2010-2016年边缘区与核心区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密度均高于边缘区旅游经济联系密度,边缘城市由于自身旅游发展能力受限,对外寻求旅游经济发展机会的需求旺盛,故主动承接来自核心城市的旅游经济辐射。但整体而言,核心城市对边缘城市的旅游经济带动力仍显不足,旅游经济网络中存在较严重的核心—边缘结构。这也说明在进一步加强核心旅游城市建设的同时,也要注重发挥核心城市对边缘城市的旅游经济辐射带动作用。边缘城市也应转变旅游经济发展理念,变被动为主动,积极融入核心城市旅游经济建设中,同时加强边缘城市间的旅游经济合作,最终达到优化河南省旅游经济空间结构、促进区域旅游经济联动发展的目的。

Similarly,when diag column of) is a zero vector.Therefore,the estimated frequency parameters can be paired by maximizing the following cost function:

二、构建“贵大记忆”的主要方法

2.拓展宣传渠道,提高档案形成者的归案意识。我馆不断拓展宣传渠道,形成了“传统+现场+现代”的多样化宣传模式:一是传统模式。通过图书、报刊等纸质传媒进行宣传,如在贵州日报、中国档案报、贵州大学报等报纸上宣传报道本馆工作、活动等情况;撰写相关论文在期刊上发表(年均10 篇);与兄弟院校档案馆开展互赠资料活动;撰写并印发宣传资料或以档案编研成果进行宣传等等。二是现场模式。主要通过档案日活动、会议、校史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进行宣传。如每年国际档案日均举办大型的、内容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师生踊跃参与,参加人数4 年已逾万人次,发放宣传资料(宣传册、宣传单、年鉴等)达5000 余册(张、本);到运动会、老年人活动地、全校处级干部会议等现场发放宣传资料;特别是将我校早期校友—红色特工冷少农烈士的故居设为“贵州大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使现场宣传由校内延伸到了校外;而参观校史馆已是外宾来访的主要参观地、新生入学教育的第一课,从2015 年起校史馆接待参观人数已突破1 万人次,校史馆已成为宣传学校,为学生普及校史知识,帮助其树立档案意识,增强其爱校、荣校、兴校情怀的较好场所;参加相关专业会议则是了解学科发展、学习借鉴成功经验的较好途径,为此,我馆申请加入全国性、地区性的档案、校史研究会并积极参加有关会议(近4 年共参会20 次,参会达78 人次),并多次在相关会议上进行交流发言;组织召开全校、全省高校档案工作会议,承办全省、全国高校档案工作会议;到兄弟院校档案馆、校史馆学习调研(近5 年调研38 所高校)等。三是现代模式。主要通过宣传片、电视、网站、QQ 群、微信群等进行宣传。及时编写工作动态、工作简报、微信等,并通过学校公文系统、本馆或学校主页、QQ 群、微信群等多渠道传播,以提高传播面及吸睛率。仅2017 年就编发工作动态78 条,工作简报3期,微信65 条(最高浏览量达618 人次/条,日常关注人数在300 人左右);跟踪并编发学校发展中所取得的成果;编制杰出校友(如朱敏才、冷少农等)专题资料在网上宣传;专门制作校史宣传片,在本馆主页以及本馆举办的会议、接待来访等中播放等;特别是国际档案日活动在贵州省电视台、学校电视台等媒体上的报道,极大地强化了宣传力度,提高了宣传效果以及师生乃至校友的档案意识,从而吸引了较多的师生、校友主动参与到学校记忆工程建设中来,部分人还多次捐赠档案资料。

1.更新观念,促进学校档案资源建设。档案是保护学校记忆、填补历史空白的重要手段。而学校记忆本身又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与积淀,它串联着珍贵的历史文化精神,是历史传承的重要途径,如果能将跨越百年时空凝聚而成的文化遗产应用于当今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必将会形成不可估量的力量,推动学校文化繁荣发展。为此,我校档案管理人员及时更新观念,采取多种措施积极主动地抢救学校记忆资源,并已取得了显著成效,极大地丰富了馆藏,促进了学校档案资源建设。

(2)在校学生。学生在大学时期正处于思维方式和世界观逐步定型阶段,母校是他们终生难忘的地方。他们是个体参与者中数量最大、产生档案最丰富的群体,除已收藏的学籍档案外,还有其他档案,如迷彩档案(在军训场上的风姿、艰苦、欢乐等的记录)、红色档案(参加红色征文、演讲比赛,听党课、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等资料)、绿色档案(在运动场、田间地头等留下的珍贵资料)等仍有收藏价值,若能参与其中,必将为构建“贵大记忆”添彩。

3.创新工作方法,拓宽档案收集渠道。大数据时代,人们已从集体记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生产者,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应通过多种方法直接采集或生成档案资源。为此,我馆已将过去在档案日、校庆、评估等活动中开展的档案收集(征集)常态化,走出馆门、校门,进行“零距离”收集(征集),确保新增档案应收尽收、应归尽归;并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提高老档案的收集(征集、采集)数量与质量,努力构建较为完善的具有本校特色的学校记忆。如关注并跟踪记录或收集学校大事要事;到本校老领导、老教授以及校友家中征集珍贵教学资料、荣誉证书等;现场发放征集函,在报纸上刊发征集启示或通过网站、微信等转发;自建记忆团队(如影像记忆、物品记忆、口述历史记忆等团队),分赴不同校区开展拍摄、访谈等记忆采集,用文字、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下各校区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历史建筑、校风、学风等;采访名师、知名校友、重要事件负责人、亲历者等,留存口述历史记忆;主动联系各地校友会,说服校友参与到保护与传承学校记忆中来;建立学生班级档案,完整收集学生进校到毕业的有价值档案资料等。此外,还拟采取众包方式,进一步拓展档案收集渠道,如设计相关活动(我记忆中(或眼中、心中)的贵州大学等),让全校师生员工乃至校友参与到活动中来,或上传自己收藏的有关照片、资料等,或辨识档案,或提供重要档案线索,达到让更多的师生、校友参与到构建“贵大记忆”中来,共同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贡献力量。

(3)校友。贵州大学经过百余年发展,已有毕业生20 余万人,在各行各业均已涌现出了许多成功人士、杰出人物等,若能吸引他们参与到构建“贵大记忆”中来,不仅能激励后人努力学习、工作,还能增强校友对母校的情怀,主动、积极为母校的建设与发展贡献力量。

4.更新信息技术,方便档案收集利用。在大数据时代,档案的收集、管理、利用都将现代化,档案馆只有紧跟时代步伐,尽快建成数字乃至智慧档案馆,才能打破时空限制,随时收集档案并较好地满足用户方便、快捷、个性化的利用需求。构建“贵大记忆”的目的就是为了方便学校档案的收集、管理、利用,最终实现共建共享。为此,本馆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开展数字档案馆建设。抓住《国家电子文件管理“十三五”规划》《贵州省“十三五”信息规划》等发布契机,成功申请并获批570 余万元的第一期(2018—2020)“数字档案馆建设”专项经费,现已启动相关工作,到时将使馆藏档案数字化率达50%以上,第二期计划在2022 完成,届时馆藏档案数字化率有望达到90%。二是充实资源库,丰富、扩展记忆资源内容。我馆在现有文书档案数据库的基础上,新增了照片、实物、声像等专题数据库,并拟将通过门户网站、档案利用平台等进行发布、宣传和校园网内共享。三是努力完善数字档案馆网站,拟将以教学、科研、财务等档案为支撑点,结合专题展览、宣传资料等开展网站的个性化服务等。此外,还注意将网上资源与馆藏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搭建一个集收集、管理、发布、利用为一体的统一资源平台,以方便“贵大记忆”的共建共享,为区域乃至全社会档案资源共享奠定基础。

三、构建“贵大记忆”的主要成效

通过四年(2014—2017)的不懈努力,构建“贵大记忆”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一是大幅度提升了档案形成者的归档意识。主动到馆捐赠档案的教职员工、校友逐年递增,档案馆接收个人捐赠档案已由2013 年的0 件上升到2017 年的502 件(册、张);学校绝大多数单位已由“要我交档”变成了“我要交档”,单位归档量由3732 卷提高到6630 卷,归档率由56%提高到97%。二是填补了部分馆藏档案空白。新收集到荣誉证书、字画等实物档案2199 本(张、件),学生“毕业照”“入学照”、各校区历史建筑照、风景照等电子照片583.08GB,航拍校区视频资料18 集(44.8GB);还异地(到中国第一、第二历史档案馆)收集到部分重要档案(如学校清末时期相关资料20 条108 张数字化图片,民国时期重要资料28 件90 页、仿真复制件5 页)等等。使本馆馆藏档案由单一纸质档案发展到了实物、声像、石刻、字画等类型,既填补了馆藏档案的多项空白,也弥补了部分档案资源的不足,丰富了馆藏,对回忆学校历史,连接过去、理解今天、规划未来以及维护学校的合法权益等均具有重要意义。三是丰富了档案编研、校史展陈内容。已抢救进馆的大量实物档案,增加了校史馆展陈内容的真实感、历史厚重感;文字、照片等为档案编研、校史研究等提供了大量珍贵素材,进一步扩大了编研主题,丰富了研究内容。四是提高了档案利用率,促进了档案的开发利用。“贵大记忆”的构建,大幅度提高了馆藏档案利用率,促进了学校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馆藏档案利用量已由2013 年的2708 卷799人次提高到2017 年的11975 卷2511 人次,利用率从3.9%提高到14.24%。目前,我校档案管理的目标已从记录学校变迁,保存学校记忆,拓展到主动挖掘学校历史文化,抓住重点、亮点、特色开展编研,同时积极引入外力解决编研力量欠缺问题,并努力寻求编研上的突破,如已出版的《贵州大学校史》等以及拟编制的“民国档案文献资料汇编”等等,均是组织学校相关专家完成。五是提升了档案馆的影响力。本馆主页浏览量已从2014 年的3778 人次上升到2017 年的6437 人次;国内部分高校纷纷来馆调研,接待来访已由2013 年的3 人次提高到2017 年的64 人次;自2014 年以来,档案馆因在构建“贵大记忆”中成效显著,已获得了厅局级多项荣誉,如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的“贵州省第一次文物普查先进单位”等集体荣誉7 次,学校“五一巾帼标兵”等个人荣誉9 人次,6 篇论文分获全国档案学会、省级档案学会优秀论文以上奖;单位连续4 年在学校年度目标考核中获“优秀”等等。这些都是从未有过的殊荣,可以说,构建“贵大记忆”已使我馆在全校、全省、西南地区乃至全国高校中的影响力大幅度提升。

独活种子发芽率测定参考王康才等[7]、周成河等[8]的研究结果,方法如下:从检测过千粒重的独活种子中取0.5 g,清水浸泡12 h,选择3层滤纸作为发芽床,每个发芽床植入30粒独活种子,8次重复,放入20 ℃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每日检查,保持发芽床湿润,以发芽开始后连续5 d没有新种子发芽为发芽结束,计算发芽率。

总之,“贵大记忆”的构建,不仅有效解决了学校建设与历史文化之间的矛盾,避免学校建设中大量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失,而且还为学校建设提供了大量历史素材和科学规划的基础材料,使之能处在完整的历史发展线上,基于科学观、发展观、全局观建设学校,推动学校的发展,形成别具一格的学校风貌,彰显其个性,最终达到增强学校办学实力以及竞争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爱萍.对城市记忆工程的思考[J].城建档案,2013(1):23-26.

[2]徐拥军.档案、集体记忆与身份认同[N].中国档案报,2017-09-25.

[3]唐萍.公共档案馆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创新策略[EB/OL]http://www.chinawuxi.cn/FrontPage/NewsDetail/1835[2014-07-30/2017-03-27].

Building"Guizhou University Memory"to Promote School Development

Tang Shengqin,Yao Hong,Huang Kai

Abstract In order to save,protect and inherit the memory of the school and promote its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Guizhou University Archives,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and researching the participant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chool memory,has explored the effective methods of rescuing school archives and building Guizhou University memory through practice,and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which will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constructing school memory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Guizhou province and even the whole country.

Keyword Guizhou University;collective memory;participant;building method;main achievement

中图分类号 G262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 2018-12-4

DOI : 10.16565/j.cnki.1006-7744.2019.09.31

★基金项目: 贵州大学人文社科一般项目“重拾时空的璀璨文化遗产—贵州大学‘记忆工程’档案资源建设与利用研究”(GDYB2016001)。

★作者简介: 唐圣琴,姚红,黄凯,贵州大学档案馆(校史馆)。

标签:;  ;  ;  ;  ;  ;  

构建“贵大记忆”助推学校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