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主要国家的资源安全战略_石油论文

世界主要国家的资源安全战略_石油论文

世界主要大国的资源安全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国论文,战略论文,资源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588(2002)03-0059-06

战略性资源,如石油,对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上具有及其重要的影响。现在谈论较多的资源安全问题,主要就是战略性资源的安全问题,如石油和一些战略性矿产的安全问题。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给发达国家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这使得此后发达国家的资源战略,把保障资源的安全稳定供应作为主要目标之一,即在维护经济繁荣、保护国家经济利益的前提下,使国家能够稳定可靠地获得海外低廉的能源、矿物原料供应,减少初级产品贸易振荡产生的风险和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对国内经济带来的不良影响。

从总体上来讲,资源安全战略实施较为成功的大多是西方发达国家。文中重点对几个典型大国资源安全战略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希望通过对发达国家资源安全战略的研究,能对中国资源安全战略的制定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1 国外资源安全战略实施的背景

1.1 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

1973年10月6日,爆发了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十月战争),阿拉伯国家为了配合埃及、叙利亚的军事斗争,联合其他第三世界产油国,以减产、禁运、提价等一系列手段对美国和西方其他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实行石油禁运,结果导致石油供应短缺,石油价格由每桶3.01美元提高到5.12美元。1974年1月1日,又在原来基础上提价128%,使原油标价达到每桶11.65美元[1]。石油短缺和油价的暴涨,导致并加深了西方的经济危机,这就是第一次石油危机。第二次石油危机发生于1978年底和1979年初。为反对巴列维国王的统治,伊朗石油工人举行了大罢工,伊朗石油从1978年12月26日至1979年3月4日全部停止出口,使世界石油的供应量每天减少了500×10[4]桶[2],引发了世界石油市场的动荡,成为第二次石油危机。两次石油危机的打击(特别是第一次石油危机的打击),使得西方发达国家进一步认识到资源安全供应的重要性。

1.2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石油消费的增长和对外石油依赖程度的加深

工业经济与石油消费之间是一种正比关系,经济规模越大消耗的石油资源也越多。虽然由于节能技术的进步和替代能源的发展,西方国家在石油消费中的比重已由1971年71.7%,下降到1995年的57.7%,但绝对数字却在增加,从1971年的日消费3540×10[4]桶,增至1995年的4030×10[4]桶[3]。目前世界石油消费最多的国家主要是美国、日本、中国、德国、俄罗斯、韩国、意大利、法国、巴西。美国1997年消费量为8.524×10[8]t,占世界消费量的24.9%,日本消费2.26×10[8]t,占世界消费量的7.8%。20世纪90年代,美国石油储量下降,产量减少,对外依赖程度增加,1997年美国的石油对外依赖程度已达55%,而1988年这一比例为42%[4]。对外依赖程度的提高,使得资源安全供应问题更为突出,这也是促使发达国家重视石油安全供应制定资源安全战略的重要背景之一。

1.3 石油价格的大幅度波动

价格的剧烈波动也是资源不安全的重要表现。在和平时期,资源供应中断的危险在逐步减少,资源不安全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资源价格的大幅度波动。石油价格的波动也是能源安全关注的焦点,尤其对石油进口国来说,石油价格的高低是国家能源安全政策取向的一个关键因素。尽管现代局部战争还时有发生,但与战争导致石油供应中断相比,油价的剧烈波动对经济的冲击更经常、更大。如1997年底到2000年第1季度,国际市场石油价格经历了一次大的波动,1998迪拜原油价格全年平均价格为12.14美元/桶,为1987年以来最低[5],而到2000年3月上旬油价一度达到34.13美元/桶的高价,如此大的波动引起各方的关注。与以往不同是,这次石油价格的剧变与政治、军事事件无关。这一次的油价波动,有人甚至用“第四次石油危机”来形容。

油价的大幅度波动不仅影响石油生产国也影响消费国。油价下跌时,主要石油生产国经济收入减少,政府财政困难,如果持续时间长,可能会危及石油生产国的社会稳定。1998年因油价下跌海湾合作委员会6国的石油收入减少了31.4%,国内生产总值比1997年下降了34%[6]。价格上涨时,对石油进口国的影响也很大,美国石油进口额1999年比1998年增加了200多亿美元,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油价上涨而增加的支出。

2 主要大国资源安全战略

2.1 美国资源安全战略

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主要靠自身的资源发展经济,1900年~1929年,美国生产的矿产品占其消费量的96%。随着经济发展对资源品种、数量需求的扩大,美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从1964年起,美国购买外国原料的数量开始超过出口的数量,到1977年,现代经济必需的非动力原料中,进口比重超过50%的达18种,而在1950年,只有铝、锰、镍、锡4种矿产。

美国从主要依靠自身资源发展经济到主要依靠进口资源发展经济的转变,一方面是因自然资源的品种和数量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有保护本国资源和资源安全方面的考虑。原来美国主要进口国内短缺的资源,随着保护国内资源、增强未来和战时资源安全供应意识的提高,进口的矿产品不仅是国内储量小、质量差的,对一些重要的战略资源,即使有一定储量,也主要从国外进口。美国矿物原料委员会认为:对于我们没有足够数量的矿产品,明智的国家政策应赞成自由地利用外国资源,以保护我们自己的资源,如果不顾资源的多寡,一味强调利用本国资源,有些矿产不久就要枯竭,从而使得美国在战争时期则要危险地依赖他国。

美国资源战略的重点是保证经济发展所需资源的安全供应,减少资源供应可能的中断或价格剧烈波动,特别是石油供应中断或价格波动对国内经济的冲击。为此,美国在维持战略石油储备,加强与国际能源机构的协调,稳定国内原油生产的同时,在世界上坚持石油进口来源的多样化,减少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并加强在主要资源产地和主要资源运输线上的军事存在,如增加对中东、中亚的军事影响,以及加强对从中东到美国的太平洋、大西洋海上运输线的保护。

在里海和中亚积极开展的一系列工作,是美国寻求中东以外石油供应的重要体现。早在苏联刚刚解体,美国就瞄准了中亚地区。中亚五国地处欧亚交汇处的地缘优势和仅次于中东的油气资源蕴藏量,引起了美国的关注,并在1991年就介入中亚的石油开采,目前有7个跨国石油公司在中亚从事石油勘探、开采、加工等方面的工作。1997年7月,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通过决议,宣布中亚和外高加索是美国的“重要利益地区”,就是为了确保美国21世纪“稳定中东,挺进里海,控制中亚”能源战略的实现。

2.2 苏联(俄罗斯)的资源安全战略

保障资源安全供应,特别是战时资源的安全供应是苏联资源安全战略的最重要的内容。苏联在二战后总结战胜德国法西斯的经验时,把苏联建在乌拉尔山区的军工厂和战时物资及时供应作为重要经验之一,使得以后的资源战略,带有明显的军事色彩,使资源安全战略偏离了正常的经济轨道,片面强调最大限度地自给自足。

苏联自给自足的资源政策,虽然保证了资源的安全供应,但却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为了不依赖进口,而往往不考虑成本,在破产开发和投资上,安全、政治和外交目标占主导地位,许多投资项目,用西方国家的标准来衡量的很不合算的。

苏联资源战略之所以与众不同,是与自身的资源特点和国际环境分不开的。由于前苏联资源储量丰富、品种也很齐全,这就为其实行自给自足的政策提供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自然资源的无偿使用和不注重经济效益,为这种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前苏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始终遭到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源、贸易封锁,外部环境也迫使其不得不走自给自足这条道路。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内外政策进行了重要的调整,资源战略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俄罗斯在改革初期,石油、天然气工业作为国家经济的命脉,严格限制外国投资进入该领域。这就限制了外国投资者对石油、天然气工业的投资。由于缺少资金,勘探规模减少,开采条件恶化,作为经济支柱的石油、天然气工业面临危机。俄罗斯认识到,如不引进外资加快能源工业的发展,不仅能源工业缺乏进一步发展的潜力,而且国家经济危机也难以克服。如果能源工业进一步萎缩,那才是资源和经济的双重不安全。

对俄罗斯来说,能源安全的重点是能源开发建设的投资有保障,能源出口有稳定的市场和价格。为确保能源安全,俄罗斯从国家对外经济和地缘政治利益出发,对不同地域采取不同战略。对独联体国家是发展和深化一体化进程,但俄罗斯近年来更多的是参与独联体多边和双边能源合作,考虑新独立国家的利益,把能源合作建立在彼此利益平衡的基础上。在欧洲,继续保持对东欧和东南欧国家的能源出口。在南亚、东北亚,继续扩大与上述国家的合作,寻求新的能源出口市场,并把东北亚作为俄罗斯地区性能源外交优先考虑的方向。

2.3 日本资源安全战略

日本除少数几种矿产有一定储量外,几乎缺乏现代工业生产所需的全部矿物原料,因而日本对资源供应安全问题十分重视。日本在1968年就开始启动建立石油储备计划,但由于没有石油危机的惨痛教训,石油储备只是象征性的。第一次石油危机冲击,给日本经济打击很大。

表1 近几年俄罗斯出口产品构成

Table 1 Structure of Russian export products in recent years

年份

能源

冶金产品 机械设备 木材纸浆 化学产品

其它

199539.9 16.5

10.1

4.4

3.2 25.9

199646.8 16.39.4

3.0

3.6 20.9

199746.3 16.69.9

3.0

3.2 21.0

资料来源:梁佳敏,从能源工业分析俄罗斯改善其对外贸易状况的前景,世界地理研究,1999年,8(1)。

在认识到石油危机的巨大危害后,日本政府制定了新的资源安全对策,着手发展核电、地热等新能源,并建立了庞大的石油储备体系。目前日本民间和政府储备总和,可满足全日本近半年的消费。同时花大力气用于节能降耗和产业结构的调整,80年代初日本为了改变资源特别是能源供应不稳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大力推行“科学技术立国”的战略,大力发展对能源原材料消耗小、技术密集、附加值高的高技术产业,从而逐步减少传统原料的进口。此外,日本还对资源海外运输线的安全高度重视,把它看作日本的生命线。为此,对海军(海上自卫队)建设十分重视,形成了一支实力雄厚的海上军事力量。

日本是资源高度依赖海外供应的国家,资源稳定、安全的供给成为日本历届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日本从1972年建立石油储备,1995年政府和民间储备合计,相当于全国157d的石油消费量。日本不仅进行能源储备,对一些用量不大的战略性资源,如镍、铬、钨、钴、钼、锰、钒、钯、锑、铂和17种稀土元素列为储备物种,并计划到2000年底,也把储备增加到60d用量[7]。

2.4 法国能源安全战略

法国能源资源较为贫乏,每年的矿物燃料总消费量大约为24×10[8]t油当量,而国内商业性一次能源的产量(煤、石油和天然气)仅为800×10[4]t油当量[8],而且产量还在迅速下降,加上法国水能资源的开发程度已达95%,法国常规能源的开发潜力已基本发挥完毕。法国20世纪60年代初能源的自给率超过50%,70年代初降低到22%。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法国加大了核电发展的步伐,80年代后期以来能源的自给率一直保持在50%以上[8]。

法国为了减少能源对外依赖程度,根据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际核电发展的趋势和法国核原料资源相对丰富的特点,在50年代末开始建设核电站。现在法国核电站的数量和核电在电力构成中的比重都居世界的第二位。

 表2 世界一些国家核电站数量和核电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例

 Table 2 Major countries' muclear power stations and muchear power electricity accounts for the total

国家 核电站数量

国家

 核电占本国发电量

 (座)(1997)

的比例(%)(1996)

美国110立陶宛 83.4

法国58 法国

77.4

日本53 比利时 57.2

英国35 瑞典

52.4

俄罗斯 29 斯洛伐克

44.5

加拿大 21 瑞士

44.5

德国20

乌克兰 43.8

乌克兰 16 保加利亚

42.4

韩国12 匈牙利 40.8

瑞典12

印度10

资料来源:郑晓非、张志全,世界核电工业发展与地理格局的初探,世界地理研究,2000,9(3)。

法国发展以核电为主的能源战略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法国的铀矿资源相对于常规能源来说较为丰富,加上单位电力核资源消耗量要少得多,原料供应受外界影响的可能性较小,而且法国还控制加蓬和尼日尔等国的铀矿开采权,与西方核原料大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合作也很有成效;二是法国在核电技术上具有优势,其快速中子反应堆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而且法国在核电设备、核电站设计、核废料处理技术方面的技术世界领先。核电运行成本上也具有优势,法国核电成本仅为煤电成本的65%,油电成本的32%[9]。

此外,注意资源供应的多渠道,也是法国应对能源的安全重要措施之一,如法国的天然气供应就有4个渠道,分别来自北海、荷兰、俄罗斯和阿尔及利亚。

3 国外资源安全战略及其启示

通过对主要大国为保障资源安全供应所采取了一系列的重要举措,可以看出他们有许多共同之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建立战略资源储备

西方主要石油消费大国,在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开始重视石油储备。目前国际石油储备的主体是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作为西方石油消费大国,战略石油储备也很充足。1992年3月底,OECD总战略石油储备4.06×10[8]t,大约相当于当年世界石油消费总量的1/6,OECD消费量的1/4或进口量的1/2,可满足成员国93d的消费,其中美国储备2.02×10[8]t,可供国内消费94d;日本储备8000×10[4]t,可消费111d;法国储备4230×10[4]t,可消费116d;瑞典储备540×10[4]t,可消费107d[10]。

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储备国,巨大的战略石油储备对应付突发事件和平抑价格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海湾战争期间,美国和其盟国在战争爆发的当天,每天动用200×10[4]桶[11]的战略储备石油投向市场,其中美国每天投放112×10[4]桶[4],结果当天油价急剧下挫,从前一天的每桶32美元,降至每桶21美元[11]。

3.2 建立国际协调机制,共同抗击风险

第一次石油危机给西方国家的打击,使得它们认识到单个国家抗御风险的能力毕竟有限,必须依靠消费国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抵御风险。阿拉伯国家的联合禁运和提价,给了西方国家以启示,消费国也可以通过联合,共同抗击国际市场的动荡和突发事件造成的供应中断。于是在美国的倡议下,1974年11月,西方16个工业国家组织成立了国际能源机构(IEA),希望用集体的力量抵御石油风险。该组织规定在紧急情况下,各成员国共同分享石油储备,各国可以得到最低限度的石油供应。为此,各成员国,特别是对中东石油依赖程度较高的日本和西欧各国,都增加了石油的库存量。到80年代中期,西方主要工业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平均已达3个月以上的消费量。到1990年,IEA成员国的储备总量达1.42×10[8]t,相当于它们160d的净进口量或99d的消费量[11]。

3.3 实行进口来源多元化,分散风险

两次石油危机后,使得大多数石油消费国意识到,过分对中东地区石油的依赖具有极大的风险。美国把中东作为政治、军事不稳定地区,尽管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很大,但美国还是在减少对中东地区资源的依赖程度,把油气供应的分散到世界各地,以保证资源的安全供应(表3)。

表3 美国石油进口来源及所占比例(1970~1998)

Table 3 Oil import sources of U.S.A(1970~1998)

(%)

北美 拉丁美洲 中东 非洲

197023.558.8 5.9

1980 5.929.417.8 20.6

199012.532.525.0 20.0

199515.938.618.2 16.6

199815.239.120.2 16.7

资料来源:中国能源,2000年,第5期。

日本也把进口来源的多样化作为分散风险的重要战略之一。日本一直从中东进口石油的比重较高,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对日石油出口能力的下降,日本对海湾地区的石油依赖进一步增强,这一现象使日本政府十分担忧,为此,近年来,日本对中亚、俄罗斯和非洲等石油产地的投资力度加大,力争扩大能源进口渠道,避免过分对中东石油的依赖。

乌克兰的能源有约60%(2000年)从俄罗斯进口,这使得乌克兰感觉能源安全供应没有可靠的保障。因为过分对俄罗斯的依赖,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利后果:①如果输出油气的管道出现故障或遭到人为破坏,能源供应就很难保证;②如果与供货国政治关系恶化,对方就可能提高价格或中断供应;③过于依赖供货国不利于建立平等的国家关系。基于上述考虑,乌克兰决定从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输入天然气,虽然从上述国家进口仍然要经过俄罗斯的管道,但至少解决了进口来源多元化的问题,从长远来看,建立不通过俄罗斯的天然气管道并增加供气渠道(至少3个供气渠道)是乌克兰长期的战略目标。

3.4 调整经济结构,节约能源

在保持稳定进口来源的同时,调整经济结构,节约能源,也是西方国家资源安全战略的重要一环。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做法是,减少能耗高的产业的发展,或者关闭或者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把经济发展的重点转移到能耗小,资金、技术密集的产业上,并大力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西方主要工业国家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1981年比1973年有大幅度的下降,英国和原西德下降了37.5%,日本下降了36.4%,美国、法国、意大利和加拿大下降幅度都在20%以上[12]。石油消费弹性系数也不断降低,1973西方国家的石油弹性系数为1.51,1974年~1980年间降为0.17,1981年~1985年进一步下降为-1[13]。

3.5 运用市场化手段转嫁和规避风险

西方国家为了减轻石油价格上涨对经济的压力,采用了一系列经济手段转嫁和规避风险。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1970年~1980年美元平均汇率下降了23.8%,使得石油生产国手中的美元实际价值下跌,西方实际进口价格低于名义上的油价,从而抵消了一部分国际收支逆差。利用期货市场对原油和成品油进行保值操作也是规避价格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

4 结论

(1)建立战略性资源储备,是保障资源安全的最重要的战略措施,也是西方国家普遍采用的方式,而且也是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措施。

(2)采取主要消费国联合行动,共同应对资源危机,也是西方国家应对危机的主要手段。

(3)高度重视石油运输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也是美国和西方大国资源安全战略的重要一环。保障运输安全的关键是对重要石油运输通道的控制。

收稿日期:2001-10-19;修订日期:2002-02-25

标签:;  ;  ;  ;  ;  ;  ;  ;  ;  ;  ;  ;  

世界主要国家的资源安全战略_石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