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王朝科举中的跨区域冒籍问题探析论文

朝鲜王朝科举中的跨区域冒籍问题探析

张晓波

摘 要: 科举考试是朝鲜王朝的“国试”。作为科举制度的弊端之一,冒籍问题的存在和日趋严重,影响了朝鲜王朝的科举制度。为了维护科举制度的公平、巩固朝鲜王朝的统治,朝鲜国王和大臣在反复讨论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通过考前册录考籍、出榜后考籍、规范“入籍”条件、严惩冒籍士子、追究失职考官责任等措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科举冒籍问题,但冒籍始终是朝鲜王朝科举制度的痼疾。

关键词: 朝鲜王朝;科举制度;冒赴;冒籍;科场明籍法

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历史中,科举冒籍由来已久。金滢坤先生认为,科举考试的各种冒籍行为在唐代基本上均已出现[1];刘海峰先生认为,北宋时期的“冒贯寄应”等冒籍现象十分普遍[2];刘希伟、刘海峰先生认为,在中国清代,由于科举录取率以及考生科场竞争力存在区域差异等,在人口流动越发普遍的社会背景下,不同地区均存在程度不一的冒籍应试问题[3]。当前学界关于中国科举制度中冒籍问题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但与之相比,关于朝鲜王朝科举制度中的冒籍问题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本文主要探析朝鲜王朝科举冒籍的含义、类型,跨区域冒籍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等,论及朝鲜王朝科举制度的弊端及其改革措施,以期对朝鲜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及相关研究有所助益。

当CR小于0.1的时候,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需要调整判断矩阵,调整判断矩阵至令人满意的一致性。

一、冒籍、冒赴与科举冒籍

所谓“冒籍”,即“假冒籍贯”。朝鲜王朝时期的冒籍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种为攀附大族而冒籍,即“妄托门望,至冒籍投牒”[4]。第二种是冒籍逃避兵役,朝鲜王朝《经国大典》规定:“年七十以上一子、九十以上诸子免役(子亡者孙一人、无亲孙则外孙免役)。”[5]因此,很多朝鲜人钻政策空子,“或亲年未满,而以年满称之;或多子,而以独子称之,冒籍免役者多”[6]。第三种即具体到科举制度中的冒籍问题,主要是“冒籍应举”,即不在户籍所在地应考,而到其他地区参加科举考试的一种做法。

二战结束后,科恩前往纽约大学深造,并获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当时他的研究方向是抗体。后来,他前往巴黎巴斯德研究所,与法国生物化学家雅克·莫诺(Jacques Monod)共事,并成功描述了一组名为“乳糖操纵子”的大肠杆菌基因。这组基因负责为分解糖分(尤其是乳糖)的蛋白质编码。他们还共同探讨了基因如何开启和关闭,莫诺更是凭借此项工作,荣获1965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

所谓“冒赴”,即冒充资格参加某项活动。在朝鲜王朝科举制度中,“冒赴”即士子不具备考试资格而假冒资格参加科举考试,主要有以下几种:庶孽子孙未得许通冒赴科举[7],士子隐瞒家属新丧冒赴科举,生员、进士未满食堂圆点冒赴科举,普通士子冒赴参加宗亲科,普通士子冒充忠良子孙参加科举,罪人子侄冒赴科举,内侍冒赴科举等种类。关于朝鲜王朝科举中的冒赴问题,另有专文讨论,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就朝鲜王朝科举制度而言,科举“冒籍”属于科举“冒赴”的一种。本文主要探析朝鲜王朝科举制度中的冒籍问题,重点关注单纯的跨区域冒籍问题。

朝鲜明宗六年(1551)四月,司宪府为应对士子冒籍参加科举考试,主张命有司统计士子四祖信息,并在科举时进行考籍:

为了增加考中的几率,朝鲜王朝科举中的冒籍问题比较普遍。丁时翰(1625-1707)记录了17世纪中晚期朝鲜王朝科举冒籍现象,“为人奔竞,敢犯王章,冒籍他乡,惟利是求”,并将其作为科举弊端的重要表现[10]。朝鲜肃宗二十四年(1698)十一月,司谏院以“京中及他道儒生,冒籍于江原、黄海、忠清道,而赴举者甚多”,启请重处,肃宗从之[11]。柳重教(1832-1893)在读朱熹《小学》外篇《善行第六》时,看到中国宋代李君行劝戒自己的弟子不得冒籍应考,再对比当时朝鲜王朝的科举冒籍问题时,不禁感慨:“今日出入科场者,其欺君岂特冒籍一事而已哉?”[12]

养殖人员必须树立正确、科学的疾病防治观念,在引进品种时切不可多批混养,这样才能确保引进的品种没有携带任何病毒、病菌或传染病。同时,加以科学、专业的饲养管理,减少感染疾病的概率。

朝鲜高宗十九年(1882),士子赵俊燮参加科举,占乡解两场。之前有人“劝其冒籍加年,以求捷径”。赵俊燮答曰:“欺君而取科,吾不忍为之也。”正因为如此,赵俊燮拒绝冒籍赴举,才成为美谈,其行为被写入墓志铭中[13]。这恰恰说明当时士子冒籍参加科举是普遍现象。

朝鲜高宗二十八年(1891)五月,行京畿道武举试射,特下教旨,命有司对举子“一一考籍”,俾使“无或有冒赴之弊”[15]

朝鲜显宗六年(1665)四月,朝鲜国王以巡幸温阳行宫,特设温阳庭试,“只许本道(忠清道)人赴试”,不许陪从官及随驾武士赴科,并特意强调“京中人冒赴参榜者,当拔去申饬严禁”[32]。四月二十八日拆榜后,发现榜中没有温阳郡当地人。朝鲜显宗“以本郡人无参榜者,非设科本意”,特命从落第的士子中取考试成绩为“次上”的五人添入榜目,并均赐第。大臣等以“格外赐第至于五人太过”,启请优中选优。国王从之,命取赵尔炳、宣若奉、林濡三人赐第,赵鸣汉、申汉宣二人,令有司除职。五月十一日放榜,录取甲科1人、乙科1人、丙科7人,温阳人赵尔炳、宣若奉、林濡三人居丙科最后三位[33]

文科初试,朝鲜全国录取240人,其中成均馆馆试50人,汉城试40人,乡试录取150人。在乡试中,朝鲜八道的名额分配如下:京畿道20人,忠清道、全罗道各25人,庆尚道30人,江原道、平原道各15人,黄海、永安道各10人。

武科初试,朝鲜全国录取190人,其中训练院院试70人,乡试120人。在乡试中,朝鲜八道的名额分配如下:庆尚道30人,忠清道、全罗道各25人,江原道、平原道、黄海、永安道各10人。[5]

小李暗笑了几声,丁主任接住话:我的确有,而且营业部所有人里,就我和张大爷才有这仓库和大门的钥匙,所以我和张大爷好像给大家添麻烦了。

当年八月,朝鲜明宗批准司宪府所启请申明宾贡之法,命“赴举之人,皆令考籍许赴”,具体言之:

二、朝鲜王朝科举冒籍的类别及影响

(一)科举冒籍的类别

尹愭(1741-1826)言:“乡试、公都会等科,皆以筑室入籍者许赴。而今则不居不籍者,苟有关节于试官,则率皆滥竽,是无居籍赴科之法也。”[16]丁若镛认为“科无乡举之法,故猥杂者,皆入科场”,并具体分析了当时朝鲜王朝士子冒籍的做法:“左道之人,籍于右道,京城之人,籍于外道,以广关节之路。一间之屋,不在境内,而猥列于编户。”[14]

因此,就科举种类而言,朝鲜王朝科举中的冒籍赴举,既涉及式年试中的生员试、进士试、文科、武科,也涉及地方别科、升补、公都会等特别试。就地域而言,朝鲜王朝科举中的冒籍赴举,主要是京畿道士子冒籍他道士子参加科举,文教兴盛地区的士子冒充文教落后地区户籍参加科举。

京儒冒籍乡儒参加科举,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在京而有乡籍”[18],即在朝鲜汉城居住但是有乡籍之人;二是“在乡而有京第者”,即有乡籍同时在汉城有住宅者;三是“在乡而虽无京第、时官人之子”,即虽然有乡籍且在汉城没有住宅,但为现任官员弟子弟者[17]

朝鲜肃宗三十八年(1712)二月,命会乡儒于泮宫,行课试,取九人,居首三人宋寅明、柳汝霖、李重寅,并赐直赴殿试。经查,宋寅明为故参判光渊之孙,李重寅为济州牧使翊汉之从孙,“俱以在京知名之士,冒乡籍得参”。右议政赵相愚启请“宋寅明、李重寅,并收赐第之命,其余冒籍参榜、直赴会试者,请一体拔去”,肃宗从之[11]。朝鲜英祖十二年(1736)四月,在泮宫设后庭试,取洪启万等十人。英祖命有司“考其居住以闻”,通过复核居住地及籍,发现洪启万、金兑俭“无乡籍”,上命拔榜[18]。朝鲜英祖二十五年(1749),左议政赵显命请“严科场明籍法”,禁止“京儒贯乡籍冒赴乡试”。英祖从之[18]

朝鲜王朝举行统一的科举考试,且考试内容和时间限定一致,这样对于经济、文化水平较差的平安道、咸镜道、济州等地的士子而言,比较不公平。为此,朝鲜王朝采取特别措施优先照顾上述地区的士子。这样,通过形式上的不平等力图实现实质上的相对平等。为照顾文教较落后的边远地区,朝鲜王朝设立外方别科,在科举录取上享受优惠政策。其中,“平安、咸镜道道科,西北文教未畅,故设科;江华、乔桐、济州以遐远海岛,故设科”[19]

据此,济州等举子在参加科举考试时,按要求在规定位置填写本道道号及“济州”等字样,便于优先照顾济州等边远地区举子。但是,据济州进士金炳胤等上疏,非济州的举子见有机可乘,常常冒书“济州”,侵占了本应由济州举子享受的特殊待遇,“幸窃大科及初试,不翅(啻)为数十名”。济州举子每每落榜,违背了政策的初衷。济州举子上疏请求国王命礼曹单独刻印“济州”,令济州儒生踏于券首,这样则伪冒自现。高宗二十三年(1886)三月,国王从之,著为恒式,并命有司严格核查举子身份:“日后如有冒称,即令严刑,押送本牧,限己身充军。”[15]

(二)科举冒籍的影响

“我国用人,惟在科举一路。”[20]“我国公道,惟在科举”[21]。“科举者,国家公道所在而人材之所由出也。”[22]作为国家抡才大典,公平竞争、公正选才是科举制度的内在本质与永恒追求,但冒籍问题的存在严重违背了公平考试原则,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朝鲜王朝的科举制度。如朝鲜肃宗二十四年(1698)十月,江原道监试初试时,“他道儒生冒籍来赴,试官不为禁断,以致场屋杂乱”。江原道当地儒生等“齐愤试官之用情、举子之冒赴”,“自停其科”,并由江原道儒生李垕陈疏。司宪府启请“冒赴举子,行査后自当处置;而试官不可不为先科罪,请罢职”。肃宗从之[12]

作为“国试”,科举制度为朝鲜王朝培养了大批的可用人才,也为朝鲜王朝时期的文化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其在巩固朝鲜王朝的统治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冒籍问题不仅影响了科举制度本身的权威性与公正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巩固朝鲜王朝的统治。朝鲜王朝中宗二十六年(1531)正月,弘文馆副提学黄士佑、直提学许洽等论曰:“至公至正,惟科举而已,一为苟且,公道灭矣。 ……使万世至公至正之科举,为一朝苟且之归。大抵科举不公,乃衰世之事”。[6]

③治理工程透水性。治理工程实施后河道径流和地下水之间应顺利完成交换,使地下水能够在丰水期得到补充,并在枯水期对河道径流予以逆向补给。

如朝鲜肃宗四十年(1714)八月,江原道监试初试终场时,本道儒生40余人在黄灏、黄世命的带领下,以“他道儒生有冒赴者”,举行罢场。消息传来,朝野震动,司谏院启请将监司尹星骏从重推考,又以“录名官周遮掩护,不即摘发其冒赴者,以致士子激怒”,一并请拿问定罪。肃宗从之[12]

三、应对科举冒籍的措施

如上文所述,早在15世纪中期颁行的《经国大典》便对冒籍参加乡试的行为进行了限制。朝鲜明宗十二年(1557)刊行的《详定科举规式》,对此作出进一步规定:“生员、进士、文科乡试举子,各其试卷皮封名下,详录所居乡,凭考出榜。其不录所居乡及非本道原居,而托称奴婢农土所在冒受陈省者,或应避不当入者,虽所制中格,勿取,推考停二举。”[23]朝鲜显宗六年(1665),“儒生,必入籍然后许赴”。[24]朝鲜英祖二十五年(1749)七月,左议政赵显命请严科场明籍法,“禁京儒贯乡籍冒赴乡试”,英祖从之。[18]

(3) 若μ,ν为伪对偶测度框架, 则SμSν为Rd上正定算子, 则由广义Cauchy-Swcharz不等式: ∀Rd(不妨x≠0),

虽然朝鲜王朝对科举冒籍问题十分重视,并多次修订典章制度,力图解决冒籍问题,但是朝鲜王朝的冒籍问题仍日趋严重。如朝鲜英祖十五年(1739)三月,行御春塘台试,赴试儒生为16000人,而据大臣进言,“京乡冒赴,岁益增,收券或至于万七八千矣”,可见当时冒籍问题已十分严重[18]

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准确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句子的停顿,声音的轻重缓急、高低升降变化,具有表现力和音乐美的范读,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辅以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朗读能力强的学生引领,都可以使对语文学习兴趣不浓的学生产生羡慕感,促使他们积极模仿,产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科举冒籍问题的日益严重引发了朝鲜王朝士人的讨论。权正忱(1710-1767)主张“严冒籍之禁”[25]。李象靖(1711-1781)将“伪籍”与“虚文”“贿吏”“窃券”等并称为朝鲜王朝科举的弊端[26]。丁若镛(1762-1836)主张将“诈为科籍者”与“增年者、减年者、冒称幼学者、伪戴官爵者、假称鳏夫者”等并为查禁[16]。柳健休(1768-1834)认为“冒籍应举,便是欺君”,不能“求所以事君而先欺君”[27]

本区位于内蒙古高原南缘,地处高原与山地、寒温带与暖温带、半干旱与半湿润、农业与牧业等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极度脆弱,草场沙化和水土流失问题严重,地下水严重超采。主导基础功能为水源涵养和生态维护,水土保持重点是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强丘陵区水土流失治理,提高林草覆盖率,加强草场管理,防治土地沙化,发展节水工程,保障群众生产生活用水。

科举冒籍问题也引起了朝鲜国王的注意。朝鲜世宗二十八年(1446)十月,朝鲜国王在与群臣讨论朝鲜风俗时,提到科举考试中的冒籍问题:“今之举子,亦不于本郡赴试,而冒籍于他郡者有之。”[28]世宗认为,举子冒籍应举,与“我国人心,大抵以奸巧相尚”的风俗有关。为重塑科举考试的“国试”形象、维护科举制度的公平、巩固自身统治,朝鲜王朝采取以下措施应对科举冒籍问题。

1.在物业服务合同的存续期间,业主与物业服务企业之间的利益应当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在物业服务合同的履行过程中,一方当事人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破坏了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平衡状态,对方当事人就可以行使抗辩权;如果一方当事人的履行行为只是存在小的瑕疵,对平衡状态不构成威胁,对方就不能行使抗辩权,应当继续本着全面履行的原则履行自己的义务。

(一)考前册录、考籍

朝鲜宪宗十年(1844)十二月十一日,有司以庭试初试上《京外试取节目》,规定“出榜后考籍,如有冒籍冒赴之类,一一拔去,举子依律勘绳”。宪宗从之[34]

中国科举考试中的“冒籍”是指“明清时,外地人假冒本地籍贯应科举考试”[8]。与中国的科举冒籍相类似,朝鲜王朝的科举“冒籍”,即“冒籍以应举”,所谓“冒”即“欺冒也”[9]

凡中外儒生,赴试于京中者,皆令属于成均馆下斋及四学,籍其四祖,一件则置于礼曹,一件则属于其司。凡有科举,皆考其籍而许赴。如有冒赴者,削名停举,则儒生自有统领,四馆得以纠检矣。且外方则一件送于礼曹,一件置于监司,别试及会试,并令相考。[29]

户籍制度是朝鲜王朝控制人口、加强统治的重要举措。丁若镛(1762-1836)言:“户籍者,国之大政,至严至精,乃正民赋。”[14]朝鲜高宗十二年(1875)六月初十日,下教旨重申:“籍法所重,实系国政之大。”[15]《经国大典》载,“非居本道者、朝士见在职者,勿许赴乡试(若承差、受假者,不在此限,并武科同)”。[5]一般来说,士子必须在籍贯所在地(原籍)参加科举。但是为了获得本不具备的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尤其是为了减少竞争、增加考中的几率,许多士子便百般钻营,想方设法到文教水平相对较低、录取率较高的边远地区冒籍参加科举。

外方之人……其父祖以上世世入籍,土著元居者,娶妻移居,而妻父祖以上世世元居者,请令许赴。而京外儒生,自乙卯年式年,考其帐籍而许赴,永为恒式。[29]

光海君四年(1612)八月,司宪府呈文,“近来科举之法,日渐不严。外方设场,非但无乡籍者冒录滥入,而至于守令子弟,公然应赴,少无忌惮”,以致“法网之解弛、士习之不正,莫此为甚”。特此启请,“下书于八道监司,使之各别申明。如有违法者,许录守令及录名官,并为罢职;滥入举子,停举治罪。”[30]

来到遥远的新疆,刘宇星不期望浪费在新疆的时光。在工作期间,刘宇星除了完成分管的各项任务之外,还利用网络、历史藏书从各个层面去理解兵团精神的真正涵义,甚至不惜在出差往返路过的各个城市去淘关于新疆和兵团相关的各类期刊书籍。“援疆生活,让我领略到不同民族的文化,不同地域的风情,让我学会用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思考问题。政治上收获了成熟、工作上收获了干练、思想上我得到了升华、阅历上更加丰富。”谈起援疆感受,刘宇星的脸上情不自禁的写满了自信和深情。

此外,为防止科举冒籍,每到式年科举,地方便“推乡中耆望,检厘籍政”,“尽汰冒籍者”[31]

(二)出榜后考籍

据《经国大典》记载,朝鲜王朝生员、进士初试分别录取700人。其中汉城试200人、乡试500人。而在乡试中,朝鲜八道的名额分配如下:京畿道60人,忠清道、全罗道各90人,庆尚道100人,江原道、平安道各45人,黄海道、永安道各35人。

但五月初五日,温阳生员李文荣等上疏,“言林濡冒籍赴试之罪”。经查,林濡“非(温阳)郡人,冒籍滥赴”,朝鲜显宗命拔去榜目[32]

五月二十二日,礼曹判书李一相启请,将温阳庭试实行文、武科考籍的经验进行推广并规范化,“温阳文、武科,既有考籍之举,此后科举似不可异同矣”。显宗从之:

此后则考出帐籍。若不入籍, 则虽入格,拔去;不及入籍者,使之追录于科前。虽曾前赴举者,不入籍则无得赴举。严明申饬可也。[32]

朝鲜中宗二十九年(1534)七月,司宪府启奏:往年英陵行幸科举时,只允许当地士子参加考试,但在京城居住的儒生“百端冒籍,而滥赴者颇多”。为应对这一问题,国王命有司将本土入籍之人姓名记录在册,以防冒籍。但有的在京儒生通过预先入籍的方式,冒籍参加科举。考虑到“若只以帐籍许赴,则滥赴如前矣”,司宪府启请“(考生)虽付帐籍,如非众所共知恒居者,一切禁断事,令该曹申明纠举”。中宗允之,并下教旨:“儒生虽名付帐籍,而非众所共知恒居者,使不得赴试。非徒文科,武科亦然。”[6]由此可知,为了防止文科、武科举子冒籍考试,朝鲜王朝通过记录在册、复查等形式严格核查,一旦查出,则取消应试资格。

朝鲜高宗十二年(1875)六月初十日,下教旨:“冒籍也、侈习也、酗酒也,一切严禁。”[15]高宗十二年(1875)七月,左议政李最应以“设科取人,国之大政也,人心之向背在此,世道之污隆在此”,启请“榜出后考帐籍,冒赴者先为拔去,绳以重律”。高宗允之[15]

(三)规范“入籍”年限

为防止冒籍,朝鲜王朝还对入籍参加科举考试者的年限给予了规定和限制。如朝鲜肃宗四十三年(1717)七月,提调闵镇厚上奏科举冒籍事宜,认为“外方叠籍、冒籍者多”,启请“今番三处别科时,只许三式年连为入籍者赴试。虽入籍不满此限,或身不居其处者,设或得中,宜皆拔去”。[12]

据《经国大典》,朝鲜王朝每三年改户籍,“藏于本曹、汉城府、本道、本邑”。[5]而根据朝鲜科举式年试举行时间为子午卯酉年,之间相隔三年。可知“三式年连为入籍者”即连续九年均为当地户籍者,方许参加科举考试,“虽入籍不满此限”或“身不居其处者”均为冒籍。

朝鲜肃宗四十三年(1717)九月,关西(即平安道)诸多入格的士子因不符合“三式年考籍之令”,被拔去榜目。正言金台寿上疏,以“原居本道之人,则虽未连年入籍,因此尽拔既参之科,恐非设科本意”,启请变通三式年考籍之法。肃宗以“不入三籍者,不当仍存”,驳回金台寿所请,并重申“只许三式年连为入籍者赴试”[12]

(四)追究冒籍士子、失职试官的责任

朝鲜明宗十二年(1557),《详定科举规式》中即规定若科举士子冒籍参试,被摘发后,除取消士子的成绩和剥夺考试资格外,还将追究负责审核事宜的地方官员和考试官的责任:

其不录所居乡及非本道原居,而托称奴婢农土所在冒受陈省者、或应避不当入者……其本邑守令及许赴都会入门官,罢职,经二年乃叙,试官并推论。……四馆须及本曹、法司未纠举前,一会圆议,纠摘冒赴者,报本曹,推考停二举,其道监司、都事,并推考。京外试场,或有冒滥,而不由四馆摘发,从他处现露,则四馆上官长及公事员,各别罢职,其不用意遵行科举规式者,虽非上官长、公事员,亦推考罢职。[26]

光海君六年(1614)八月,全罗道都事兼春秋馆记注官全湜监生员、进士初试,发现入榜人中一为罗州牧使子朴、一为灵光郡守子俞格,均属科举冒籍。最终以“二生之冒籍”,命试官罢职、儒生削榜[35]

朝鲜英祖三年(1727)七月,“命拔济州试入格人李龟济”。李龟济为故承旨李益泰之子,李益泰担任济州牧时,生龟济,李龟济长大后参加济州试后入格。副校理宋真明上疏后,英祖命有司考籍,李龟济确为冒籍,便命拔去[18]

(4)新形势下,医患矛盾突显,关系紧张,医疗纠纷和伤医事件时有发生,医务工作者的精神压力也很大,身心健康问题日益彰显。

朝鲜英祖五年(1729)十月,献纳朴弼正以“徐命年初不入乡籍,而冒赴乡试”,启请将乡试试官罢职。英祖从之[18]

网络舆情具有传播面广,蔓延迅速的特点。虚拟知识社群能够正确引导网络舆情,使网络舆情在短期内消亡,也能够利用影响力迫使政府改变“不作为”行为。

四、结语

虽然朝鲜王朝国王和大臣重视应对科举冒籍问题,并在实践中不断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科举冒籍问题。如朝鲜明宗八年(1553)三月,柳仲郢(1515-1573)以敬差官改军籍于全罗道。当时乡校儒生需要定期接受学业考试,“不能者降从军役”,因此多有“昧学冒籍”者。柳仲郢主持考试时,遇到一名考生,便说:“汝是数日前某邑讲某书某人,何为更来此?”其人惊慌失措,承认是代替别人试讲的。消息出来之后,一邑尽惊[36]

在朝鲜王朝两班体制下,两班只有科举及第才能获得官职,而只有获得官职才能使两班子孙在科举中占据优势,因此朝鲜王朝科举制度实际上被两班执政阶层所操控。[37]由于士子通过冒籍,获得了本不具备的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且确实提高了其中举的几率。因此即使面对日渐严密的科举规定和惩罚措施,还是有士子甘冒风险、趋之若鹜,前赴后继冒籍赴举,甚至“考官举子,潜相和应”[12]。如前所提及的光海君六年(1614)八月,全罗道生员、进士初试,入榜人中一为罗州牧使子朴、一为灵光郡守子俞格,地方官员直接参与士子科举舞弊,这说明在朝鲜王朝科举冒籍应试中有地方官员等集体参与。因此,朝鲜王朝科举中的冒籍问题长期存在,也反映了朝鲜王朝在国家管控与社会治理上的不力。

根据不完全统计,1979年—2018年,全世界有近200颗顶级蓝宝石被拍卖,其中121颗为克什米尔蓝宝石,拍卖价格高达3.9万—13.5万美元每克拉。在2015年香港苏富比的拍卖会上,诞生了一个每克拉蓝宝石的世界拍卖纪录价,一枚独特的铂金克什米尔镶钻蓝宝石戒指拍出了约670万美元,达到每克拉24.2万美元。

参考文献:

[1]金滢坤.唐五代科举考试中的冒籍问题——中国最早的高考移民[J].教育史研究.2007(2):33-35.

[2]刘海峰.科举学导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20.

[3]刘希伟,刘海峰.清代科举考试中的冒籍问题及其现代启示[J].教育研究.2012(1):141-147.

[4] (朝鲜)赵寅永.云石遗稿(卷9)金海金氏族谱序[M].韩国文集丛刊第299册.178.

[5]经国大典卷4、卷3、卷2.

[6]朝鲜中宗实录卷60、卷70、卷77.

[7]张晓波,崔轶男.禁通之间:朝鲜王朝庶孽制度初探[J].韩国研究论丛.2018(2):140-155.

[8]翟国璋主编.中国科举辞典[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6.126.

[9] (朝鲜)郭钟锡.俛宇集(卷70)书·答朴子善(辛丑)[M].韩国文集丛刊第342册.22.

[10] (朝鲜)丁时翰.愚潭集(卷10)附录·龟潭语录[M].韩国文集丛刊第126册.399.

[11]朝鲜肃宗实录卷32、卷51、卷55、卷60、卷 33.

[12] (朝鲜)柳重教.省斋先生文集(卷23)讲说杂稿·小学说[M].韩国文集丛刊第323册.548.

[13] (朝鲜)宋秉璿.渊斋集(卷37)学生赵公在浩墓志铭并序[M].韩国文集丛刊第330册.220.

[14] (朝鲜)丁若镛.牧民心书(卷6)户典六条·户籍[M].韩国文集丛刊第285册.429、428.

[15]朝鲜高宗实录卷12、卷23、卷28.

[16] (朝鲜)尹愭.无名子集·文稿(册12)峡里闲话[M].韩国文集丛刊第256册.508.

[17]朝鲜正祖实录卷31.

[18]朝鲜英祖实录卷41、卷70、卷49、卷12、卷 24.

[19]春官通考(卷69)嘉礼·科制.

[20] (朝鲜)李箕洪.直斋集(卷2)疏·辞掌令疏(庚辰)[M].韩国文集丛刊第149册.329.

[21] (朝鲜)李睟光.芝峰类说(卷4)官职部·科目.

[22]朝鲜成宗实录卷220.

[23]典录通考卷5.

[24]受教辑录卷3.

[25] (朝鲜)权正忱.平庵集(卷3)疏·拟上疏(庚辰)[M].韩国文集丛刊(续编)第79册.367.

[26] (朝鲜)李象靖.大山先生文集(卷42)科举私议(己未)[M].韩国文集丛刊第227册.299.

[27] (朝鲜)柳健休.大埜集(卷4)答黄锡九问目[M].韩国文集丛刊(续编)第110册.409.

[28]朝鲜世宗实录卷114.

[29]朝鲜明宗实录卷11、卷12.

[30]光海君日记卷13.

[31] (朝鲜)郭钟锡.俛宇集(卷138)记·李孝子旌闾记(丙午)[M].韩国文集丛刊第343册.547.

[32]朝鲜显宗实录卷13.

[33]国朝榜目(卷12)显宗朝.

[34]朝鲜宪宗实录卷11.

[35] (朝鲜)全湜.沙西集(卷6)杂著·随手箚录[M].韩国文集丛刊第67册.93.

[36] (朝鲜)柳云龙.谦庵先生文集(卷6)先代遗事·先府君行年记[M].韩国文集丛刊第49册.76.

[37] (韩)李成茂著,张琏瑰译.高丽朝鲜两朝的科举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57、144.

作者简介: 张晓波,男,山东安丘人,山东师范大学讲师、世界史博士研究生,山东省高校德育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东亚国际关系史、朝鲜王朝科举制度

(责任编辑:王伟宜)

标签:;  ;  ;  ;  ;  ;  ;  

朝鲜王朝科举中的跨区域冒籍问题探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