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可地尔治疗稳定性心绞痛临床效果观察论文_孙红亮1,刘兰2,段晓蕾2

尼可地尔治疗稳定性心绞痛临床效果观察论文_孙红亮1,刘兰2,段晓蕾2

(1双鸭山市人民医院 黑龙江双鸭山 155100)

(2双鸭山双矿医院 黑龙江双鸭山 155100)

【摘要】目的:探讨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应用尼可地尔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尼可地尔治疗,经一个月用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疗效。结果:经治疗后,心绞痛、心电图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应用尼可地尔治疗有效改善患者心绞痛症状,临床效果显著,为该病的有效治疗药物,适合推广应用。

【关键词】稳定性心绞痛;尼可地尔;疗效

【中图分类号】R9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5-0084-02

稳定型心绞痛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狭窄引起的心肌负荷增加导致的心肌急剧,短暂性缺血和缺氧的临床综合征。其特征在于在一段时间(1~3个月)内相对恒定的心绞痛阈值,即引起心绞痛发作的身体活动量是可预测的。临床治疗主要是预防心肌梗死和猝死,改善生存,减轻症状和缺血发作,改善生活质量[1]。尼可地尔在标准抗心绞痛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减少缺血发作次数。现对我院收治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应用尼可地尔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60例,均符合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诊断标准,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43~72岁,平均年龄62.5±2.5岁;心绞痛分型:Ⅱ级7例,Ⅲ级15例,Ⅳ级8例;观察组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41~73岁,平均年龄63.5±3.5岁;心绞痛分型:Ⅱ级8例,Ⅲ级14例,Ⅳ级8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对均衡,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阿托伐他汀钙、阿司匹林、硝酸酯类药物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尼可地尔治疗,尼可地尔,每次5mg,每日3次,连续服药1~2周后,疗效不明显者可适当增加药量,病情严重者可适当增加硝酸酯;严重心绞痛者增加服用给予硝酸甘油治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经治疗心脏功能改善幅度大于2级及其以上,心电图等各项检查显示恢复正常;有效:经治疗后心脏功能改善幅度大于1级以上小于2级以下,心电图回升幅度大于1.5mm;无效:经治疗后心脏功能改善幅度不明显甚至病情恶化[2]。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资料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采用t检查;计数资料采用%表示,组间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为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后心绞痛改善情况进行比较,对照组30例,显效18例(60.0%),有效7例(23.33%),无效5例(16.67%),总有效率83.33%;观察组30例,显效21例(70.0%),有效8例(26.67%),无效1例(3.33%),总有效率96.67%;观察组心绞痛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电图比较,对照组30例,显效14例(46.67%),有效10例(33.33%),无效6例(20.0%),总有效率80.00%;观察组30例,显效17例(56.67%),有效12例(40.0%),无效1例(3.33%),总有效率96.67%;观察组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96.67%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0.00%,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不良反应,对照组患者中发生不良反应,头晕3例,呕吐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67%;观察组头晕1例,呕吐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意义(P<0.05)。

3.讨论

稳定性心绞痛是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由于心脏负荷的增加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的临床综合征;其特点是每日和每周疼痛发作次数大致相同,诱发疼痛的劳累和情绪激动程度相似,每次发作疼痛的性质和部位无明显变化,疼痛时限相仿,含服硝酸甘油在相同时间内缓解疼痛,为最常见的心绞痛类型,其基本病因是冠脉管腔内有明显的固定性狭窄[3]。

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发病率也显着增加,对于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预防心血管事件可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4]。尼可地尔是一种钙通道开放剂,属于一种新型血管扩张剂,通过抑制细胞内钙离子和增加钾离子对细胞的渗透性,它起到扩张血管和抑制冠状动脉痉挛的作用。口服给药后血液浓度的峰值时间约为30分钟。T1/2约为50分钟。该药物在体内水解后主要除去硝基从尿液中排出。不良反应偶尔会出现轻微的反应,如轻度头痛,头晕和上腹部不适[5]。

本研究中,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后心绞痛;观察组总有效率96.67%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3.33%(P<0.05)。对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电图比较,对照组总有效率80.00%;观察组总有效率96.67%;观察组心电图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67%;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

总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应用尼可地尔治疗有效改善患者心绞痛症状,改善纤溶功能,冠脉血栓形成减少,降低急性冠脉综合症的发生率,为该病的有效治疗药物,适合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郁光辉.尼可地尔治疗稳定型心绞痛124例临床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2012,33(19):4120-4121.

[2]严丽洁,杨海涛,段红艳,等.尼可地尔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5(5):148-149.

[3]吴亚忠.尼可地尔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13(32):145-146.

[4]王敏杰.尼可地尔治疗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0,18(5):96-97.

[5]邹青.尼可地尔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29):58-59.

论文作者:孙红亮1,刘兰2,段晓蕾2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7

标签:;  ;  ;  ;  ;  ;  ;  ;  

尼可地尔治疗稳定性心绞痛临床效果观察论文_孙红亮1,刘兰2,段晓蕾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