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358论文_袁喜岭 全传顺

袁喜岭 全传顺 黑龙江省第一地质勘察院 黑龙江牡丹江 157000

摘要:358高地岩金矿产于晚白垩世花岗闪长斑岩侵入体中,含矿岩石为强硅化、褐铁矿花岗斑岩,矿体呈北东向展布,具有膨缩和分支复合特点,该矿床属与热泉作用有关的隐爆角砾岩型金矿床。

关键词:隐爆角砾岩金矿床;蚀变花岗岩;成矿模式;358高地岩金矿床

1、地质背景358 高地岩金矿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完达山——西锡霍特地槽褶皱系完达山优地槽褶皱带内,区域上处于密敦岩石圈断裂的东延部分——阿布沁河深断裂与北东向大和镇断裂所分割成的菱形地体的东部边缘。东部与西锡霍特褶皱带相连,西部与宝清过渡带毗邻,南部与佳木斯隆起带接壤,北为三江新断陷带。区内以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海相——陆相沉积岩和中侏罗世——晚白垩世火山岩发育,地质构造较复杂。

2、矿区地质2.1 地层358 高地岩金矿位于黑龙江省虎林市北部代王砬子-珍宝岛一带,出露地层主要为中生界三叠系中统-侏罗系下统大佳河组灰白色,灰色至灰黑色、灰紫色硅质岩及硅质板岩,三叠系上统-侏罗系下统大岭桥组粉砂质板岩、粉砂岩、细砂岩、中粒砂岩、砂质板岩,以陆源碎屑物为主的侏罗系下统大架山组,白垩系下统穆棱组灰黑色砾岩、粉砂岩、砂岩、泥岩,皮克山组中酸性火山岩组合,及白垩系上统大塔山林场酸性火山岩建造。

2.2 侵入岩区内岩浆岩主要发育有三叠纪枕状熔岩和侏罗纪及白垩纪火山岩,侵入岩不发育,仅见有晚白垩世花岗斑岩。其岩体分布于珍宝岛西358 高地一带,呈北东向展布,侵入于大佳河组、大岭桥组、穆棱组地层中。岩石具硅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

2.3 构造该区处于完达山优地槽褶皱带大和镇断裂与敦密断裂的东延部分的阿布沁河深断裂所分割成的菱形地体的东部边缘,菱形地体受大洋板块俯冲的影响由北东向南西方向滑移,从而在其前缘产生强烈的造山运动,使工作区内的断裂构造十分发育,主要断裂为北北东向、北东向,次为北西向。

矿区处于中生代火山盆地的北东边缘,断裂构造比较发育。以北北东向构造破碎带及由其派生的节理裂隙构造为主,以北北东向构造破碎带及由其派生的节理裂隙构造为主,具压性结构面特征,是本区的含矿构造,该组节理沿北北东向呈“之”字型展布,形成追踪张性构造,矿体明显受追踪张构造控制。其次为北西向构造破碎带,在其与北北东向张性断裂构造交汇部位,矿体膨大、变厚。

3、金矿床特征3.1 金矿体特征本区地表已圈出三条近北北西--北北东向金矿带,其中:(1)Ⅰ号金矿化带处于Au-34 号异常和物探高阻异常带内,已经发现了Ⅰ—1、Ⅰ—2 号两条金矿体;Ⅰ—1 号金矿体初步控制长度100 米左右,见矿宽度2-3 米,Au 平均品位为2.22×10-6,最高为3.94×10-6;矿体倾向255°方向,倾角83°;矿体产于石英脉和强硅化花岗斑岩中。Ⅰ—2 号金矿体宽度1 米,金品位为1.64×10-6,矿体倾向260°方向,倾角81°,产于石英脉和强硅化、褐铁矿化花岗斑岩中。经钻探工程验证,沿矿体倾向延伸相应孔段均发育硅化、黄铁矿化蚀变,显示矿体向深部有一定的延伸。

(2)Ⅱ号金矿化带内初步发现了Ⅱ-1 号和Ⅱ-2 号两条金矿体。其中Ⅱ-1 号金矿体地表控制长度80 米,两端没有封闭。矿体走向北东20°~ 40°,倾向北西,倾角70°~ 80°,矿体受构造裂隙影响沿走向呈舒缓波状产出;矿体产于石英脉和强硅化花岗斑岩中,石英脉近于平行排列,具有膨缩和分支复合等特点,矿石类型有细脉状、网脉状、角砾状等。金矿体厚度和品位变化较大,矿体厚度0.20~3.10 米,品位1.37~44.12×10-6,平均品位9.40×10-6。

经本次ZK0-1 钻孔验证,发现了两段与金矿化有关的地段,样品待分析。Ⅱ-2 号金矿体出露在土壤Au-39 号异常中心地段,初步控制矿体长度100 米,宽度1-4 米。Au 平均品位3.09-7.0×10-6,最高品位11.62×10-6。含矿岩性为蚀变花岗斑岩,蚀变主要为强硅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可见晶洞和石英晶簇。矿体倾向南西,倾角陡。该矿体未开展深部钻探验证。

(3)Ⅲ号金矿化带分布在Au—44 号异常区,初步新发现金矿体和矿化体各一条。金矿体控制长度350 米,宽度1 米,Au 品位为1.43-×10-6-1.86×10-6。矿体走向16°,倾角75 度左右。金矿化体控制长度320 米,宽度1 米,Au 品位为0.31×10-6-0.47×10-6。含矿岩性为石英脉型花岗斑岩,蚀变具有强硅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

3.2 矿石质量3.2.1 矿石结构、构造金矿石具斑状、隐晶结构,浸染状构造、脉状构造、晶洞构造、块状构造。

3.2.2 矿物成分*矿石类型3.4 矿石类型3.4.1 工业类型强硅化、强褐铁矿化花岗斑岩矿石中金属矿物以黄铁矿为主,褐铁矿次之,还有少量自然金,脉石矿物主要为微晶状石英,其次有长石、绢云母等。矿石具斑状结构,块状、晶洞、角砾状构造。

3.4.2 自然类型含矿岩石主要为强硅化、强褐铁矿化花岗斑岩和石英脉。

强硅化、强褐铁矿化花岗斑岩:为矿区内主要含矿矿石。灰白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晶洞构造等。

3.5 围岩蚀变358 高地岩金矿近矿围岩均发生了明显的蚀变作用。主工蚀变类型有绿帘石 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硅化、碳酸岩化、褐铁矿化等。

绿帘石化多发育在接触带,多呈他形不等粒集合体状不均匀分布。

黄铁矿化在围岩中广泛发育,黄铁矿多呈他形至半自形粒状,呈浸染状、脉状、团斑状等产出。

硅化主要发育于岩体接触带和岩体本身的裂隙中。多呈面状和脉状石英产出。硅化与黄铁矿化同时产出,可作为本区的重要找矿标志。

碳酸岩化,主要以育于接触带和蚀变岩体中,多呈脉状产出。

4、矿床成因金矿体产于晚白垩世花岗斑岩侵入体中,含矿岩石为石英脉。晚印支运动使深部地壳重熔,沿断裂带上侵,形成花岗闪长岩(S 型);晚燕山早期的构造运动(早白垩世),沿北东或北北东向断裂带有中性-中酸性火山喷发和潜火山岩,花岗斑岩及闪长玢岩侵入;晚燕山晚期(晚白垩世)的构造运动,形成北北东向和北北西向两组断裂,携带有金铜等元素的花岗斑岩,花岗闪长岩,闪长玢岩等,后期的含矿热液在构造破碎带、断裂构造交汇处等有利部位交代充填,贯入硅质岩脉形成了热液型金矿体。本区金矿体为该地区热泉作用有关的隐爆角砾岩型矿床。

综上所述,认为该区的燕山期中酸性岩体及其围岩的北东与北向构造交汇处将是本区的找矿重点。

论文作者:袁喜岭 全传顺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2

标签:;  ;  ;  ;  ;  ;  ;  ;  

黑龙江358论文_袁喜岭 全传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