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探讨综述_银行论文

关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探讨综述_银行论文

关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讨论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融风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关于金融风险的概念和类型

1.关于金融风险的表述

我国学者对金融风险的概念主要有以下几种表述:

第一种表述:金融风险是指资金的所有者或投资人在投资和融资过程中,因偶发性和不完全确定性因素所引起的收入的不确定性和资产损失的可能性。〔1〕

第二种表述:金融风险一般是指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决策失误,经营管理不善、违规扩张、债务人违约,以及其它一些原因,使其资金、财产、信誉遭受损失的可能性。〔2〕

第三种表述:金融风险是指经济活动中由资金筹措和运用所产生的风险,即由不确定性引起的在资金筹措和运用中形成损失的可能性。〔3〕

第四种表述:金融风险一般是指金融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而不是金融资产已经发生的损失。〔4〕

2.关于金融风险的类型

一种观点认为,金融风险的类型主要有:(1)信用风险, 就是借款人不能依约偿还借款本息的风险。(2)流动性风险, 是指银行没有足够的现款清偿债务和保证客户提取存款,使银行信誉遭受损失而形成的风险。(3)利率风险, 是由于经济形势和金融市场上资金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出现了银行高利吸储、低利放贷,形成利率倒挂,造成亏损的情况。(4)经营风险, 是指由于银行自身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而形成的风险。(5)投资风险,是指银行在直接投资业务活动中, 由于银行持有票据和债券的市场价格的变动,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6)诈骗舞弊风险,是指由于银行内部主管人员、 职员或客户的不诚实、欺骗及不法行为所造成的损失。(7)汇率风险, 是指经济主体在持有或拥有外汇的经济活动中,因汇率的变动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5〕

第二种观点认为,金融风险可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非系统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类:(1)信用风险, 一方面是银行对社会公众存在着信用危机,存款者挤提存款而银行没有足够的资金支付,给银行造成风险;另一方面是企业对银行存在着信用危机,借款人到期不履行合同,无力或不愿偿还贷款,致使银行因贷款本息不能按期收回而遭受损失。(2)流动性风险, 是指没有足够的现金清偿债务和保证银行客户提取存款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3 )资本风险是指银行资本量过小不能抵补亏损以保证银行正常经营的风险。(4)资财风险, 是指由于主客观因素(如内部盗用、侵吞、挪用、短款、外部抢劫、盗窃现钞等)致使银行资金和财产遭受损失的一种风险。(5)结算风险, 是指银行在办理银行结算过程中,因工作失误或违反结算规定和纪律,造成损失并需承担责任的一种风险。

这种观点还认为,金融业的系统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1 )利率风险,是由于市场利率变动导致银行资产和负债利率变动不一致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2)货币风险,是因通货膨胀, 物价上涨引起货币贬值而带来的风险。(3)政策风险,是指银行在资产负债管理中, 由于国家政策变化而造成的损失。(4)国际收支风险, 是由于国际收支状况的恶化、汇率变动而出现的风险。〔6〕

第三种观点认为。金融风险有多种类型,按照金融风险发生的领域及影响程度可分为个体风险、行业风险及金融业风险三类;按照金融行业可分为商业银行风险、证券市场风险、期货市场风险、信托业风险和外资外债风险五个类型;按照金融风险的来源、性质和造成危害程度不同,可分为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内控风险、政策性风险、国际风险六大类。〔7〕

第四种观点认为,金融风险的类型可以做如下划分:(1 )按政策性和经营性可分为政策性金融风险和经营性金融风险。(2 )按资金结构可分为存款性金融风险和货款性金融风险。(3 )按资金信用可分为信用性金融风险和非信用性金融风险。(4 )按资金期限可分为固定性金融风险和流动性金融风险。(5 )按资金属性可分为资产性金融风险和资金性金融风险。〔8〕

二、当前我国金融风险的主要表现

第一种观点认为,我国金融业业务过程中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管理风险、政策风险等交织在一起,表现非常复杂。(1 )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较低、效益差。(2 )相当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不规范,隐藏着极大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3 )一些地方的金融机构乱集资、乱抬利率、乱设机构等时有发生,潜在风险很大。 (4)金融机构内部管理中尚存在许多薄弱环节,诈骗、抢劫、盗窃、挪用公款、私设帐外帐等各种金融犯罪活动仍然比较严重。(5 )中央银行对金融业的监督与管理尚未形成有效的机制。〔9〕

第二种观点认为,我国现阶段金融风险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 )信贷风险。这是金融风险最集中,最严重的反映。首先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比重偏高,其次,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产质量更低。 (2)信用风险。主要表现为银行为担保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办事银行承兑汇票所发生的垫付资金,及信用卡透支、股票帐户透支。(3 )支付风险。这是一种隐藏的风险,目前相当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不抵债,有些已发生支付困难或面临破产。(4)经营亏损风险。 此种风险主要表现为银行经营效益不佳,亏损严重,从而带来一定风险。(5 )外汇风险。随着各行经营外汇业务的范围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外汇风险成为金融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6)国债发行风险。 其主要表现为利率风险、通胀风险和期限风险。(7)股票投资风险。 股票投资是一种健康的经济活动,而极机则是导致金融风险的根源。(8 )潜在金融风险。在资本市场发育不全、投资渠道狭窄的情况下,巨额的社会游资极易利用不成熟的证券市场兴风作浪,而当有一种新的金融创新工具出现时都会迅速成为市场炒作的焦点,极易酿成金融风波。〔10〕

第三种现点认为,目前我国金融领域存在着诸多风险:(1 )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比重偏高,形成越来越多的呆帐和坏帐;(2 )非法设立金融机构,乱办金融业务特别是非法集资的现象屡禁不止;(3 )部分非银行金融机构陷入困境。现在,不仅一部分非银行金融机构出现了支付困难、有的还陷入了资不抵债,濒临破产的境地;(4 )股票期货市场经常出现过度投机。〔11〕

第四种观点认为,我国目前由经营性原因所致的金融风险表现为以下九个方面:(1)金融机构的市场进入管制不严。(2)金融机构过分追求高额利润,违反流动性和风险性的经营原则。(3 )金融机构违规经营,逃避人民银行的严格管理。(4)金融机构一味追求规模扩张,造成过度负债。(5)金融机构信贷投向过分集中, 导致风险过分集中。(6)政府行为的不规范,对银行工作的直接行政干预, 造成信贷资金流损。(7)企业预算软约束,严重影响银行信贷资产质量, 形成企业对银行的严重拖欠。(8)金融机构内控制度滞后, 内审手段不健全。(9)金融法规,监管手段滞后于经济发展。〔12〕

第五种观点认为,我国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金融风险主要表现为:(1)资本金少,充足率低、抗风险能力差。(2)资产结构不合理、投资比例高,资本流动性差。(3)自营业务大,潜在风险高。(4)资产质量低下导致资不抵债。(5)垫支大量债券资金、 潜伏很大的兑付风险。〔13〕

三、我国金融风险的生成原因和机制

理论界围绕着金融风险的生成原因在多方面、多角度展开了讨论,一致认为,金融风险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第一种观点认为,金融风险是多年来国民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在体制转轨时期的集中释放,是国民经济各个方面,如财政、企业等方面风险向金融业逐步转移的必然结果,风险的严重程度已经远远超出了金融业尤其是国有银行的承受能力,必须由国家采取特殊的化解措施,采取综合治理的办法予以特殊解决。〔14〕

第二种观点认为,体制性原因是金融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在国民收入分配向居民倾斜的格局下,投融资体系没有作相应改革。一方面,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逐年下降,已无力向国有企业继续注资,企业只能求助于银行;另一方面,不断增长的居民收入没有充足的投资渠道,只能把大量的货币存入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必然成为居民和企业之间最主要的金融中介。社会资金运行中的居民高债权,企业高债务、资金高利率,必然造成银行中介机构的高结构风险;一方面是企业对银行的高负债,另一方面是银行对企业的软债权,企业风险通过或明或暗的形式向国有商业银行转移,使之成为社会资金风险的集聚点。〔15〕

第三种观点认为,金融风险的生成有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因素。从其外部生成机理看,主要有以下三点:(1 )金融风险生成的经济机理。其表现为,第一,经济效益的下降必然带来金融业的信用风险;第二,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建立,国有企业的风险基本由国家负担和解决,最终聚集为金融风险;第三,融资渠道单一,主要集中于银行信贷,这样企业的风险也就直接传导为金融风险。(2 )政府对金融活动的干预使金融面临一系列风险。第一,政府不合理行为必然导致金融风险增大。政府的政策失误,内在的扩张冲动、寻租行为和不适当的干预,可能会增大货币的供应量,使银行活动脱离效率原则,金融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扭曲增量,恶化存量,增大了金融风险。第二,政府行为对中央银行活动干预生成金融风险,对贷币政策的影响,对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影响,对中央银行信用活动的影响都可能促成或扩大金融风险。第三,政府对信用活动的直接参与和对信贷活动的干预,可能带来银行行为非自主性,资金非商业化经营和信贷软约束的后果,导致商业银行信用活动的扭曲和金融秩序的紊乱。(3)企业风险转稼为金融风险。 企业产权制度的不完善,组织结构的欠缺,投资行为的不当都是与金融风险的生成密切相关。〔16〕

第四种观点认为,造成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内部因素看;第一,内控机制松驰不健全,越权批贷屡禁不止,授权管理不落实,违规帐外经营数目巨大。第二,经营决策的盲目不科学性和具体操作的不规范性。第三,商业银行全员防范风险意识差,内部稽核监督手段落后,法规不健全。从外部因素看;第一,企业经营效益低下和转制是商业银行资产风险加剧的主要原因。第二,行政干预和政策性的影响,降低了商业银行自我抗拒风险的能力。〔17〕有的学者还认为,国有商业银行法人体制不健全,也是造成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国有商业银行对其分支机构过度的授权,使这些分支机构变成了实际上的准法人,这不仅使其总行的统一调度和统一管理难以实现,容易造成经营管理中的漏洞和失控;而且也使这些分支行更容易受到地方政府的干预。〔18〕

第五种观点认为,我国政策性金融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有:(1 )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变化,导致政策性贷款难以收回。(2 )国家计划内重点建设项目评估失误,或投资项目失败,或未达设计生产能力,或预期效益为零甚至亏损,从而导致银行贷款呆滞呆帐。(3 )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由于工期长、见效慢、项目建设过程中或建成后发生突发性穴害事故等形成贷款呆滞呆帐。(4 )老少边穷地区扶贫开发贷款没有发挥效益而造成贷款损失;(5)为安定社会, 救助特困企业而必须发放的工资性福利性贷款,大多由于企业濒危而难以收回。〔19〕

第六种观点认为,我国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金融风险成因主要有:(1)金融机构违规经营、是产生金融风险的直接原因。(2)人民银行监管体系不健全,金融风险监管滞后,是产生金融风险的重要原因。 (3)企业经济效益不佳,行政干预大,致使企业经营风险转化为金融风险。(4)金融法规不健全,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手段。〔20〕

四、关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对策

理论界一致认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和配合。学者们从不同方面和不同角度提出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措施和方法,现将这些对策归纳整理如下:

1.要牢固树立防范控制金融风险的意识,充分认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明确防范风险的指导思想。要按照“两个”根本转变的要求,实现三个方面工作重点的转移。一是企业生产经营应从过去只注重产值增长转移到效益增长上来;二是金融机构经营管理应从过去只注重规模扩大转移到质量效益提高上来;三是金融监管应从过去以合规性监督为主转移到以风险监管为主上来。只要实现了上述三个方面转变,就可为金融机构资金正常运行创造条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也就有了基本保证。〔21〕

2.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偿债能力。必然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加快现有企业改革步伐,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强化内部管理,调整生产经营结构,提高企业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同时,应挖掘企业内部潜力盘活资金存量,改善资产质量,提高经济效益,从而消除金融风险的企业因素。〔22〕

3.划清资金性质,保障金融机构的自主经营。鉴于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现有的风险大量起因于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不分,政策性资金与商业性资金不分以及银行在政府不当干预下发放低效益、无效益甚至无法收回的贷款,因此,划清信贷资金与财政资金的界限,坚持商业性资金的有偿性、流动性、盈利性原则,减少和停止各级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对金融机构经营活动的不当干预,保证金融机构的经营自主权,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措施。〔23〕

4.完善和加强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监管。(1 )加强银行资本充足监管。接照《商业银行法》的要求,定期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比例规定执行情况进行监管,督促其建立资本金补充机制,使其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存款与贷款的比例不超过75%, 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例不低于25%,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与其资本余额的比例不超过10%。(2)在商业银行全面推行资产风险管理。 正确划分我国银行的资产风险权重,通过对贷款资产,非贷款资产风险管理,督促金融机构降低资产风险,提高资产质量。〔24〕(3 )建立银行信用评级制度。其内容包括资本评级,资产质量评级、资产流动性评级,盈利能力评级和管理质量评级。通过对银行信用评级,既可使中央银行全面、准确地掌握各银行经营状况,从而对不同信用等级的银行采取不同的监管措施;也可以强化银行对自身经营风险的识别与管理,督促其加强资产风险控制;还有助于银行业务经营风险防范,保障存款人利益。(4 )逐步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既有利于维护银行业的资金安全稳定,又引入了存款保险机构对投保银行的资产风险状况进行严密的监督检查,切实解决好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问题。〔25〕。(5 )加强金融监管的基础性建设,健全金融监管法规体系。(6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中央银行稽核监督工作机制,逐步引入社会审计,辅助中央银行的风险监管工作。(7)引进国外先进的监管方法,加强金融领域的国际合作, 提高防范国际金融风险的能力。〔26〕

5.完善商业银行组织体系建设,形成风险防范屏障。实行一级法人制和授权、转授权制相结合,增强国有商业银行系统内的调控能力。进一步完善资金管理的组织体系和调控体系,实行所辖机构统保支付管理。在此前提下,实行统一决策与分级决策相结合,通过授权或转授权,划分上下级行间的信贷权限和风险责任,分支机构在核定的限额权限的比例内,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求平衡与发展。在机构撤并上要加大力度,该撤的撤,该并的并,逐步进行机构重组,打破按行政区域设置原则,设立区域性分支机构。〔27〕

6.建立和健全内部管理控制制度,严格实行审慎经营。(1 )要依据《商业银行法》和《贷款通则》建立和健全贷款管理责任制度。金融机构要真正落实和完善包括贷款风险责任制、贷款审批权限制度、贷款审贷分离制度、贷款抵押制度在内的各项信贷资产管理控制制度。使新发放的贷款建立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基础上,防止和减少新的不良资产。(2)要完善并抓紧落实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办法, 这是金融机构审慎经营的重要制度。(3 )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要建立和健全内部稽核制度。〔28〕

7.建立和健全风险补偿制度。建立风险补偿制度,实质上是在发生某些小的风险时,及时加以化解,以防小风险积累成大风险。今后,各类金融机构都应按规定提取呆帐准备金。对于呆帐准备金的提取比例冲销方法,也要从实际出发,进行必要的改革。〔29〕

8.建立危机处理快速干预机制。由于特大金融风险的出现将对整个金融体系、信用制度的稳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除采取一般性的防范措施外,必须建立危机处理快速干预机制。(1 )维护公众对银行的信用,千方百计保证银行存款的支付。(2 )金融监管当局必须时刻准备干预,防止突发性事件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冲击。(3 )危机处理“越快越好”,并做好“双倍损失”的准备。(4 )对破产银行的处理应慎重,尽量不采取清算手段,而实行合并方式,以减少金融机构危机对社会的震荡。〔30〕

9.必须尽快建立经营性金融风险的预测体系。它包括商业银行的自我监测体系和人民银行区域性监测体系。商业银行自我监测体系应包括建立内部经营核算控制指标和建立对开户企业资金监测指标两部分。人民银行区域性监测体系在商业银行建立自我监测体系的基础上,对商业银行内部经营核算控制指标实行全面监测和管理;对企业的资金监测除总额报送监测外,还要选择一些重点骨干企业进行监测;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制定不同的监测指标进行监测,特别要加强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本金和变现能力、经营效益的监测,以保证对区域性经营性金融风险的有效监测,逐步由项目电报统计过渡到金融风险统计监测。〔31〕

10.严格金融机构市场准入管制。一是提高最低注册资本金要求, 必须保证落实到位。二是严格负责人资格审查,只有业绩好,行为端正、廉洁奉公、经营稳健的人才能作为法人代表。三是严格法人资格的审查,实行金融企业法人资格证制度。四是必须有一定数量的懂金融、懂法律、会经营的经营管理人才。五是严格限定业务范围,并能做到按金融风险性的大小实行分类经营,分类管理。〔32〕

11.坚决取缔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活动, 对未经中央人民银行批准擅自设立的金融机构和非法从事金融业务的机构,各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在中国人民银行配合下进行清理,依法取缔或吊销其营业执照。〔33〕

12.加大整顿金融秩序的力度,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严禁国有企业和上司公司炒作股票,禁止银行资金违规流入股市等各项规定,进一步规范证券市场。〔34〕

13.加强对外资金融机构的监管。(1)对外资机构严格监管,严把进入关。(2)强化央行职能,实施依法监管。(3)严格界定外资银行类型,划分业务经营范围。(4)依据《巴塞尔协议》, 施以国际监管。〔35〕

14.密切关注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拟订应对措施, 防止国际金融风险对我国的冲击。金融机构一定要加强国际金融业务的内控制度,提高金融对外交往中防范风险的能力,一是要对新金融工具风险及时地控制与防范;二是要切实防范国际金融犯罪和金融诈骗,防止资本非法外流。三是要提高对国际金融中各种风险的防范意识,完善各种内部控制制度。〔36〕

15.在国际资本大量流入的情况下要保持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 防范金融风险,就必须(1 )在资本市场的完全开放上慎重并选择恰当的时机。(2)在外汇储备管理上要突出流动性。(3)积极引导外资流向,改善投资结构,提高外资使用效益。(4)发展国内资本市场, 逐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5 )积极稳妥地推行外资金融机构开展人民币业务的试点,要特别注意开放中的监管问题。(6 )必须保持经常项目的顺差,创造宽松的外汇资金条件。〔37〕

注释:

〔1〕〔5〕〔24〕陈立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金融风险与防范机制的建立》《甘肃城市场金融》1996年第12期。

〔2〕〔9〕〔26〕〔36〕李宝庆:《试论金融风险及其防范和化解思路》《陕西金融》1997年第9期。

〔3〕〔7〕〔17〕朱斌:《商业银行风险防范之管见》《云南金融》1997年第9期。

〔4〕〔12〕〔32〕李东卫、 杨瑞春:《防止金融风险的思考与监管对策》《北京经济瞭望》1997年第2期。

〔6〕〔16 〕陈松林:《金融风险监测与预警研究》《经济科学》1997年第3期。

〔8〕〔19〕〔31〕赵登山, 李晓:《各类金融风险的预测及防范》《山西金融》1997年第3期。

〔15〕〔18〕〔23〕〔28〕〔29〕景学成、沈炳熙:《我国金融业风险的现状、趋势及防范》《改革》1997年第1期。

〔10〕〔27〕〔30〕陶士贵:《金融风险透析与防范化解对策》《中央财经大学学报》1997年第10期。

〔11〕〔33〕〔34〕〔35〕卡林:《注意防范金融风险》《经济日报》1997年11月12日。

〔13〕〔20〕〔21〕〔22〕胡德海:《当前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风险的主要表现及化解对策》《金融与经济》1997年第4期。

〔14〕山西省金融学会秘书处:《认真学习,不断探索,提高金融风险问题的研究水平》《山西金融》1997年第9期。

〔25 〕郭少明:《试论中央银行的金融风险监管》《云南金融》1997年第6期。

〔37〕怡颖:《转轨时期的国际资本流动对金融风险的影响》《中国改革报》1997年4月25日。

标签:;  ;  ;  ;  ;  ;  ;  ;  ;  ;  ;  ;  ;  ;  ;  ;  

关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探讨综述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