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问题探讨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问题探讨

韦媛辉[1]2007年在《我国上市公司融资效率的比较与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金融工程学的蓬勃发展,可供企业使用的创新金融产品不断涌现,进而导致企业融资渠道和方式日新月异。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符合市场规律的规范化企业融资行为将会对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增加微观经济体的效益、促进宏观经济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2001-2006年我国上市公司分行业和地区的比较和实证研究,深入探讨我国企业目前的融资效率和资本结构,并对影响融资效率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1-2006年间我国上市公司股东权益比逐年下降,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倾向有所改善;债权融资效率围绕一个中心轴频繁波动,处于合理范围;而股权融资效率则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状况还处于一个调整的阶段。企业的资本结构对融资效率有重要影响,资产负债率与债权融资效率之间,股东权益比率与股权融资效率之间均为负的线性相关关系。因此,使得债权融资与股权融资的比例处于合理范围是提高企业融资效率的重要手段。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动态调整的过程。影响企业资本结构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需要企业在正视自身问题的条件下,建立一个资本结构的监控体系,不断地自我调整,从而使企业的资本结构维持在一个最佳范围。同时,证券市场监管机制的完善也是优化资本结构的重要前提。只有当上市公司的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比例在最优的范围内波动时,其决定的融资结构才是最有利于企业资源优化配置的,才是能够产生最大效益的。因此,优化资本结构是提高企业的融资效率的根本途径。

张勇军[2]2007年在《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绩效分析》文中指出由于证券市场发展的时间不长,国内学者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问题的研究还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对再融资的绩效表现存在不同的争议。本文选择股权再融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用实证的方法对其绩效进行研究,试图为我国股权再融资政策的调整和上市公司融资方式的选择提供一些针对性的建议。本文的绪论部分主要回顾了西方经典融资理论,以及国内外学者对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问题的相关研究。在第二部分中,主要对融资相关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对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情况作了简单的介绍,并重点对我国股权再融资的两种主要方式进行了比较。第叁、四部分分别对我国上市公司采用增发和配股方式的融资绩效进行了描述性和实证性的分析。每一部分都首先回顾和总结该融资模式的政策演变,并从中选择了一些样本数据展开股权再融资绩效的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我国配股、增发的短期市场绩效受证券市场走势和相关政策影响较大,配股上市公司的长期财务业绩除个别会计年度外普遍呈现下滑趋势,但增发上市公司在2002年之后因公司质量的明显提高,其增发后的经营业绩有良好的表现。论文的第五部分首先分析了引致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低绩效的两大原因——股权结构、内部治理结构不合理以及上市公司缺乏有效的内外监督约束机制。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股权再融资绩效的对策建议。

张标[3]2014年在《控股股东代理问题与公司投融资决策》文中提出在完美市场假设下,公司投资支出和增长不取决于融资资金来源,而仅与投资机会多寡有关(Modigliani and Miller,1958)。在放松了MM一系列严格的假设后,Jensen and Meckling (1976)认为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偏差将影响公司融资行为,进而影响投资支出。Myers and Majluf (1984)也分析得出投资者与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公司外部融资成本过高,引发投资不足问题。这些研究以分散的股权结构为背景探讨信息不对称对公司投融资行为的影响,所考虑的代理问题也是由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偏差引起的。事实上大量研究都发现在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中,上市公司的股权都较为集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大股东对上市公司进行控制。获得控制权的大股东有能力和动机侵占公司资产、损害其他投资者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解决控股股东与其他投资者之间的代理问题,从而有效保护其他投资者利益。我国的情况更是如此,上市公司股权高度集中、外部治理环境不够完善,导致控股股东侵害其他投资者的事件频频发生。除了直接通过关联交易、资金占用等方式侵占公司资产外,控股股东还有可能操纵公司日常经营活动,并在此过程中获取控制权私利。控股股东操纵上市公司日常经营活动的行为主要体现在,通过过度融资、过度投资来增加控制资源规模,从而获得更大的控制权交易或转移时的溢价。本文从叁个方面考察了控股股东对公司投融资行为的影响:第一,探讨了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现金持有行为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控股股东控制下现金持有量影响投资支出的机理过程;第二,探讨了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债务融资行为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债务融资对投资支出的影响;第叁,探讨了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行为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股权再融资行为对投资支出的影响。在回顾和总结已有投融资相关理论和控股股东侵占行为的相关理论和文献后,本文通过构建控股股东控制下的上市公司融资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现金持有量、债务水平以及股权再融资决策的影响。进一步本文分析了控股股东融资行为影响投资支出的机理过程,并采用我国上市公司2003-2011年的经验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的研究主要得到了如下几个方面的结论:第一,被西方学者理论和实践证明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如董事会治理、管理者股权激励以及多个大股东股权制衡等不能有效遏制控股股东侵占行为,因而不能起到公司治理、保护投资者利益的作用。主要原因在于上市公司处在控股股东的超强控制之下,董事会、管理者出于控股股东利益实施财务决策,其他大股东持股较低、股权制衡力量有限。第二,通过模型分析和实证检验,本文发现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显着影响公司现金持有量。控股股东两权分离系数高、控股股东为国有属性时,公司持有更多的现金资产。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控制了投融资行为的内生性后,控股股东代理问题较为严重的公司所持有的现金持有量对投资支出的影响更大。以上研究结果说明控股股东出于侵占动机将更多的现金留存于公司内部,并可能将现金资产用于过度投资以获得控制权私利。第叁,控股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偏差显着影响公司债务水平,控股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程度越大,公司债务水平越高。在控股股东代理问题较为严重时,公司的债务策略更为激进,表现为公司会在现金流增加的情形下以更大比例偿还债务,而在现金流减少的情形下以更大比例增加债务。负债融资并没有发挥相机治理作用而减少投资水平,相反在控股股东代理问题较为严重时,公司举债导致了投资支出的增加。按照这一分析逻辑,当公司已经存在过度投资时,增加债务加剧了过度投资程度。第四,控股股东与潜在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显着影响公司股权再融资计划,控股股东仅会在自身利益增加的情况下发行股票,导致公司股权再融资实施的概率与控股股东两权分离程度成正比。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相比于未进行股权再融资的公司,进行了股权再融资的公司投资水平将显着提升,控股股东两权分离程度越大,再融资资金对投资支出的正向影响越强,并且不同程度代理问题下公司增加投资支出所导致的经济后果也存在差异。这些结果说明了控股股东通过股权再融资行为侵占新股东利益,并且通过将融资资金用于投资以增加控制权私利。总的来讲,本文通过对控股股东控制下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以及融资影响投资支出的机理过程进行研究,发现在股权集中的情形下,投资者法律保护水平较差时,控股股东自利动机导致公司融资行为、投资行为扭曲。控股股东通过过度融资、过度投资来侵占公司资产,获取控制权私利。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加剧了控股股东利益侵占行为,损害了其他投资者利益。为了能够有效监督控股股东行为,保护投资者利益,我国必须完善资本市场建设,为各项公司治理机制效应的发挥提供条件。同时还需要提高投资者法律保护水平,引导资源流向效率高的行业和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效率。

朱民武[4]2008年在《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焦点,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也是近年来国内研究的热点,特别是这两年随着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数量的增加,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更是倍受关注。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进行了解释,但大多缺乏系统性与详尽性。本文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再融资行为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并对如何规范上市公司的股权再融资行为提出了政策性建议。本文首先对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特征进行分析。与国外上市公司相比,中国上市公司具有股权融资偏好,与“优序融资理论”不符,中国上市公司具有偏好股权融资特征。随后对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影响因素分内外两方面,其中,内部因素是指存在于上市公司内部、直接对上市公司融资偏好产生影响的因素,包括公司特征因素、公司治理因素(如股权结构、利益机制、内部治理机制)等;外部因素是指存在于上市公司外部、直接或间接对上市公司融资偏好产生影响的因素,如政策环境因素、市场环境因素等。进而对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效应进行实证研究,主要是对增发配股公司在增发配股前后会计年度的业绩进行比较,并得出上市公司增发配股主要对上市公司业绩产生负面影响的结论。文章最后对如何规范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行为提出了政策性建议,主要从规范股利分配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引进股票市场收购兼并机制,积极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完善证券市场监管,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等方面进行努力。

张红玲[5]2003年在《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问题探讨》文中研究表明近十多年来,以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为主的中国上市公司迅速成长,它们不仅成为企业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排头兵,而且对国民经济稳健运行和持续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还是不规范的,特别是在目前股票市场和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下,都几乎有无限的动机通过股票市场进一步融资,体现出明显的偏好股权融资的现象。其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股权融资的实际效果,也妨碍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最终确立。进一步完善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势在必行。这要求我们从理论上与实践上加强对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的研究,从而对如何规范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提出可操作的政策性建议。本文首先从一般理论上分析了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的理论基础,及中国上市公司融资方式的选择,并介绍了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的现状。在此基础上,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分别从上市公司内部、资本市场和法律政策环境叁个角度深入剖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种种原因。最后,针对这些情况就如何规范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提出了系统而具体的政策建议。

李玉胜[6]2008年在《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研究问题的提出根据优序融资理论的论述,企业的融资顺序应该是:内部融资优先,债务融资次之,最后才是股权融资。这一理论得到发达国家公司融资实践的实证支持。然而,我国上市公司融资顺序却呈现出与优序融资理论相悖的现象。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决策时首选股权融资,其次采用债务融资,最后才选择内部融资,表现出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我国上市公司之所以出现股权融资偏好,是与我国上市公司特殊的股权结构有密切联系的。由于股权高度集中,控股股东具有融资决策权,自身价值最大化倾向使其偏好股权融资。本文从控股股东角度,研究其对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影响、分析其影响的动因,同时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研究内容本文首先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研究回顾,借鉴代理成本理论、控制权理论以及优序融资理论的研究成果,分析公司控制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等对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影响,为以后的分析提供理论借鉴与支持。其次,从我国上市公司独特而又复杂的股权结构特征入手,通过对股权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融资偏好特征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高度集中,国有股处于控股地位,形成控股股东超强控制和内部人控制同时并存的现象,对股权融资表现出强烈的偏好,而这种非理性的融资偏好带来诸多的不利影响。再次,探讨了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内在动因,指出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在于股权融资成本低,制度和政策对股权融资偏好的形成具有诱导作用。而股权结构不合理、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则是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深层内因,这就使得公司控制权落于控股股东及其代理人手中。掌握公司控制权的控股股东与管理层自身价值最大化倾向使其偏好股权融资,以便其更大限度地获得控制权私人收益。同时,对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相关结论。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研究结论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特殊的股权结构特征,分析反映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和融资结构的各重要因素,综合考察股权结构、股权集中度、控制权争夺、内部人控制、公司规模、盈利能力等因素对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影响。然后通过分析,针对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假设。再以我国沪深两市A股市场制造业上市公司2004-2006年的年报数据为研究样本,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进行分析,研究不同指标对上市公司融资方式的影响,得出相关结论。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上市公司融资行为密切相关,控股股东偏好股权融资。股权集中度与资产负债率负相关,控股大股东偏好股权融资,可能存在控股股东的机会主义行为;其他大股东联盟持股比例与资产负债率正相关,说明其他大股东联盟的存在有利于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抑制控股股东的机会主义行为;国有股比例与资产负债率负相关,国有股比例高的企业更容易有股权融资的机会;法人股比例与资产负债率负相关,法人股比例越高越倾向于股权融资;盈利能力与资产负债率显着负相关。本文的研究分析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独特而又复杂的股权结构对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形成有重大的影响,控股股东自身价值最大化倾向使其偏好股权融资。因此,要遏制上市公司非理性融资偏好,必须规范控股股东行为,优化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黄格非[7]2006年在《中国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与决策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对国内外融资决策文献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从融资行为和决策机制的角度对上市公司再融资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本文首先对中国上市公司再融资市场的市场格局和融资行为选择进行了实证分析,对各种融资方式和融资工具的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上市公司再融资决策的黑箱进行了揭示,构建了上市公司再融资决策的系统分析框架,对决策的主体、决策目标、决策程序和关键环节、影响因素和利益相关者发挥作用的机制进行了全面分析。本文的研究发现,由于政府干预过多造成的金融压抑扭曲了资本市场的价格信号,资金的财务成本不是中国上市公司再融资决策的决定因素,中国上市公司再融资决策遵循相机决策模型,即取决于资金到位的快慢和管理层的管理成本,上市公司再融资后的经营绩效普遍下降,说明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本文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分析了这个问题,从微观看,由于控股股东和中小股东、经理层与股东的两类代理问题均非常严重,大股东控制和内部人控制造成的巨大的代理成本使得再融资决策背离了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理论目标,因此运用发达市场的公司融资理论对中国上市公司的融资决策行为难以做出了有效的解释。这使得作者转向宏观领域,试图从转轨经济和金融发展理论中寻求答案。尽管中国的货币化程度(M2/GDP的比例)在2005年已高达164%,金融相互联系系数(FIR)也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但银行系统持有的资产占总金融资产比重占绝对优势,2005年中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高达14万亿,银行存贷差逾9万亿,由于缺乏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有效机制,中国资本市场的长期资本供给仍然十分短缺。我国的企业和投资者可供选择的投融资渠道有限且没有充分的自主权,金融市场严重分割,金融产品种类少、数量少,政府对利率进行控制,资本市场的资源被导向政府偏好的部门,都说明我国还存在着普遍的金融压抑。金融压抑破坏了金融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和价格体系,使得资本市场长期处于压抑状态,不能发挥有效配置资源的功能。最后,本文认为,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中国股市非流通股和流通股的二元特征随之消失,解决了两类股东的主要利益冲突,使得中国上市公司再融资的制度背景和市场预期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提高上市公司再融资决策效率,笔者从完善公司治理和推进金融深化两个角度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如积极推进管理层持股,降低代理成本,逐步放松政府管制,推动金融创新,发挥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和效率,使中国的资本市场与发达成熟市场逐渐接轨。全流通后的中国再融资市场的格局、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特征和融资决策机制都将发生重大变化。公司债券市场将逐渐兴旺发达,控制权因素、公司估值及发行时机将成为上市公司再融资决策的关键因素。

马云雁[8]2010年在《房地产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融资偏好是指行为主体对于不同融资方式进行选择的排序。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融资偏好表现为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这与西方传统的融资偏好相关理论相悖,是明显带有“中国特色”的融资偏好现象。由于股权融资偏好倾向存在一定的危害性,最终会导致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的综合竞争力整体下降,因此分析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影响因素显得尤为重要。从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房地产上市公司融资和其他非上市房地产企业融资朝向一个合理的方向去发展。在我国证券市场背景下,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代表了企业股权融资的强烈动机,代表着我国房地产资本市场的一种特殊现象。由于股权融资偏好倾向存在着一定的危害性,最终会导致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的综合竞争力的下降。这对于正在蓬勃发展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房地产业的负面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但是,目前就房地产行业融资问题的研究还主要以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研究为主,对房地产企业或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融资偏好的研究较少。因此,对于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影响因素和形成原因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对房地产企业融资结构与融资偏好的相关理论、着作和文献的研读基础上,选取53家房地产上市公司,根据这53家上市公司近叁年来的年报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分析了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现状,总结出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特点的总体表现,认为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融资偏好为股权融资。通过对房地产融资行为的理论研究现状和现实现状的总结,进而从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和原因机理分析叁个方面对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融资偏好进行研究,进而得出研究结论与建议。

刘海燕[9]2008年在《我国上市公司融资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市场经济是一种资金约束型经济,融资便成为企业考虑的头等大事,因而融资问题也就成为我国上市公司普遍面临的必须首先解决的现实问题。西方融资理论和实践一般认为,企业融资的顺序为内部融资优于外部融资,外部融资中债权融资优于股权融资。而我国上市公司在很久以前就表现出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全面启动。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是通过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之间的利益平衡协商机制,消除A股市场股份转让制度性差异的过程。股权分置问题直接导致了很多问题的产生,严重影响了股市功能的发挥,阻碍了市场效率的提高。在股权分置的制度背景下,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股改后,上市公司面临的市场环境和治理环境都会出现相应的变化:由于对价补偿,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会有一定程度的稀释;大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真正实现了同股同权同价;市值考核标准将被引入上市公司经理人的考核目标体系等等。上述变化必然会对上市公司的融资偏好行为产生相应的影响。那么,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是否就不存在了呢?据此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这一问题进行实证研究,通过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在融资方式的选择上,重外源融资轻内源融资,重股权融资轻债务融资,股权融资偏好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此,本文在借鉴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精华的基础上,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围绕当前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弊端及原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对解决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问题有所帮助。与此同时,本文还在第四章从成本,风险,公司治理和效率几个方面将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进行对比分析,两种方式各有优劣,希望能为上市公司在融资决策时,在节约成本,规避风险,完善治理和提高效率几方面提供参考,使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得到优化。

冷薇薇[10]2008年在《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动因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公司融资是公司决策中最古老和最重要的决策,弄清楚影响公司融资决策的因素也是经济学中最为困难的研究之一。国外对企业融资理论研究从1958年Modigliani和Miller提出MM定理以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随着研究的深入和跨学科的发展,公司融资理论的研究取得了根本性的突破并成为经济学研究中的一个焦点。西方现代企业融资理论的研究方法、分析思路和一些基本结论,对于我们分析我国企业的融资结构特征,选择企业的融资方式和融资战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本文对中国上市公司的融资实践进行考察,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存在明显的股权融资偏好。这种融资实践与西方的主流理论是相悖的,可以说是对西方融资理论的挑战。而且更为迫切的是,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已经给中国上市公司的健康成长乃至证券市场的发展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因此,这个问题已成为理论上和实践中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采用规范研究的方法,首先综述了有关资本结构理论,然后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特征进行论证,在从微观上对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因素进行分析之后,进一步从宏观上探讨了在我国转型经济中融资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对遏制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效率的比较与实证研究[D]. 韦媛辉. 南昌大学. 2007

[2]. 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绩效分析[D]. 张勇军. 湖南大学. 2007

[3]. 控股股东代理问题与公司投融资决策[D]. 张标. 武汉大学. 2014

[4].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研究[D]. 朱民武. 暨南大学. 2008

[5].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问题探讨[D]. 张红玲. 湘潭大学. 2003

[6]. 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影响研究[D]. 李玉胜. 西南大学. 2008

[7]. 中国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与决策机制研究[D]. 黄格非. 同济大学. 2006

[8]. 房地产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实证研究[D]. 马云雁. 陕西师范大学. 2010

[9].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问题研究[D]. 刘海燕. 天津工业大学. 2008

[10].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动因的研究[D]. 冷薇薇. 苏州大学. 2008

标签:;  ;  ;  ;  ;  ;  ;  ;  ;  ;  ;  ;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问题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