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货零售业的前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零售业论文,中国论文,前景论文,百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这波涛汹涌的市场经济的潮头,回顾和展望我国百货零售业发展的历程,我们或许会得出如下的结论: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和环境的变迁,中国百货零售业必将走过短缺、齐上、混战、分化、重组以至垄断的历程。
(一)
中国的百货商店在40年代以前一般规模不大,私营的较多。50年代开始,为了巩固社会主义革命的成果、繁荣经济、保障日常供给,国家对当时的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了一批,收编了一批,新设了一批。此后,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默默地、年复一年地担负着保障供给、搞活流通的职责,其自身的实力逐步有所壮大,但一直没有跳出“短缺”的圈子,商店短缺、商品短缺、供不应求。
80年代初,以承包制为先导的改革试点在全国范围内渐次推行,其间经历了“利润包干”、“利改税”、“两保一挂”等几大阶段。北京天桥百货股份制改造揭开了中国商业体制大改革的序幕。随后,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良机,不少零售企业纷纷规范法人治理结构,改制募股上市。截止到1997年1月11日,全国已有41家百货公司在深沪两地挂牌上市,占商业类上市公司的58%;占深沪两地上市公司总数的6.8%。
各上市百货公司纷纷借改制、上市的东风,严格规范管理,加大对外拓展的力度,资产和效益大幅攀升,成效卓著。鉴于前几年工业企业及批发企业负担重、结构调整复杂、转制慢,而全社会购买力迅速膨胀、商店“短缺”较多等因素,中国的零售百货业在三五年内迅速崛起,形成了一批活跃的极富成长性的明星企业群,令人不敢小视。目前,我国总资产上10亿元的百货零售企业10余家,利润5000万元以上的(1995年)已达18家。这同改革开放之初相比,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皆不可同日而语。
(二)
正是由于百货零售业前几年日子好过、利润丰厚,而工业大都不景气之现实,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力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一方面,各级政府大力提倡发展之;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受利益驱动、价值规律的影响,各行各业多元投资主体奋勇争先大建商场。全国各地大中型百货商店恰似雨后春笋频频冒出。有人统计,我国最近5年内新建的大商场比前40年里加起来的还多四五倍,真是令人吃惊。上海、北京、郑州、武汉、广州之商战早就如火如荼,南昌、合肥、重庆等地也都惨烈异常。以北京为例,1992年以前,全市百货业还只是百货大楼、西单商场、东安市场、隆福大厦等“四大商场”,而1992年即先后有百盛、城乡、燕莎、赛特、蓝岛等大店开业,仅1996年又有万通、西单赛特、中粮广场、世都百货等18家大店开张,一片春秋战国之肃杀繁荣景象。
且抛开关于大商场“多乎哉、不多也”的争论,单看京城现有60家大商店经营招数之使用,即可管窥其业绩之好坏了。
人们依稀记得,大商场售货员的服务态度是如何“低劣”,虽有张秉贵等老师傅的言传身教,虽有各级主管机关的大力激励和鞭策,然20年过去,未见殊功,成效不大。恍惚之间,几年以后的今天,服务态度较之从前有了实质的改善。送货上门、微笑服务、满意工程、随意退换、“全面承诺”……确实今非昔比。
各家的服务质量都上来了,但效益却没见着,遂比上了价格。一时间,打折让利风起云涌,好不热闹。然而结果呢?1996年12月的销售数据表明,北京市10家最大的商场中,有7家同比下降,而且幅度不小;有两家略有上升。勉强不跌就该额手称庆了。那末利润呢?基本上是直线下降。原因很简单:其一,销售量停滞不前;其二,销售折扣让利太多;其三,成本费用刚性上升。
(三)
昔日领先沐浴着改革春风而丰衣足食的百货零售业,如今已充分领略到竞争的滋味,感受到了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压力。
1.生存面临挑战
一方面,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购买力)的增长速度远远赶不上商业面积的增长速度——僧多粥少;另一方面,超市、仓储店、便利店、专卖店等其他业态形式又纷纷抢占市场份额——虎口夺食。毁灭性竞争甚至自杀性竞争随之出现。郑州、杭州的价格战有其必然性,黄金地段之“西单信特”的关门歇业昭示了大商场“开一家火一家”的神话之终结。
2.拓展步履维艰
武汉商场在配合主业进行的房地产开发中成效卓著,不少实力雄厚的百货公司涉足金融也小有所获,但很多企业在主业的拓展上却困难重重。放弃主业不行,因为发展主业,可以形成规模效应;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生产要素;还可以驾轻就熟,扬己所长。发展主业大体上有几种途径:一是筹资自建或买断。其投入大、周期长、成本高、产出不定。二是租赁经营。这几年建筑成本、地价、配套费都畸高,我们调查的几家商场,其销售利润大多不抵租金和管理费用。三是合资合作。但大多条件苛刻,商家难以承受。可见哪条道都不那么好走。
(四)
未来的几年,中国百货业,尤其是商业发达的大中城市的零售企业,将会迅速分化、不断重组,最终导致一定程度的垄断。
竞争必然导致垄断,一定程度的垄断也许是转变生产方式、集约化经营所必需的。
中国的百货零售业现时的经营管理水平、技术手段、营销观念与做法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十分落后。随着国内同业之间的竞争以及不同业态之间竞争的加剧,随着市场的对外开放、跨国商业的陆续进入,肯定会有一大批的同行被挤垮。勉强尚能支撑下来的,其目标市场的细分化必将愈益明显,市场定位必将愈益准确,每一企业所服务的目标顾客群、企业形象、地理位置、档次、营销手法等等都会界定得很清楚。那种小而全、大而全、千店一面的情形将不复存在。“面向工薪阶层”、“中档为主、高档为辅”、“服务工农兵”等等市场定位的笼统的口号将让位于更加具体明确的表述。那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的百货零售企业将会是“各店有各店的高招”,有的也许会踏上合资合作的船,有的也许会涉足仓储商店或折扣店,也有的可能会向农村转移。总之,所有的百货零售企业都要调整、分化以适应新的环境。
百货零售业中国有的比重将会降低,百货商店这种业态在中国零售业的统治地位将会动摇,跨国商业在中国的销售市场份额将会明显加大,未来的三五年将可能会掀起一个分化、重组、收购、兼并的热潮。
(五)
在这场商战中,大型百货零售企业将会顺应时势、不失时机地投入战斗。其中的一部分大型企业会利用既得的优势地位,向多种业态扩张,向连锁化、多元化、集团化发展;政府也可能会“扶优扶强”,给其强有力的支持。因此,一部分大型百货零售企业会在这场商战后脱颖而出,其龙头地位会更加明显。它们会趁着地产的低谷和商业的困难时期大举抢滩;它们会利用自身的实力、信誉和地利条件寻找到坚强的合作伙伴;它们还可以完善资本组合,强化资本运作,实施各种行之有效的经营方式,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收购、兼并、布点,形成大连锁的布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百货零售业伴随着国民经济的成长而走过了一个高速成长的历程,未来的10年,中国的百货零售企业必然还会伴随着国民经济的成长而成长得更快。中国的百货零售企业有必要也有能力向其他业态进军。全球零售业百强企业中大多经营着2~3种业态,有的企业甚至在5种不同的零售业态中同时展开。当今时代,零售业已进入连锁店时代,全球零售百强企业几乎都是连锁化经营,其平均门店数1995年为1776个,而我国零售百强企业中不少企业迄今仍为单体。1995年全球第100位零售企业的年销售额为44亿美元,第一位的沃尔玛年销售额高达936亿美元,而1996年我国销售额排名第一位的年销售额是28亿元人民币。我们前面的路还很长,我们发展的空间还很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