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_产学研论文

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_产学研论文

加强官产学研联合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学研论文,成果转化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804(2001)05-0147-06

自国家经贸委、国家教委和中国科学院于1992年4月在全国范围内共同组织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以来,全国产学研联合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开始向全方位、多模式、深层次、规模化方向发展。通过产学研联合,特别是通过共建企业技术中心、共建高科技实体,加快了科技成果产业化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增强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但目前高等院校科技体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尚未从根本上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主动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体系和运行机制;科技力量过于分散,低水平重复研究现象较为严重;虽有多学科综合的潜在优势,但缺乏有效的组织调控手段,致使承担综合性重大科技任务的潜力未能充分发挥。因此,几乎每一所高等院校都面临着大量的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难题。

据统计,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8%,而能形成高技术产业,并在国内外创出名牌且具有明显优势的成果转化为数更少。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科研工作者为职称、为评奖、为争经费而科研,忽视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高校的科研工作就必须全面地、彻底地转向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努力提高大学科研效益。

(一)充分重视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使命与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的功能

过去,高校的功能是单一的,那就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以教学为中心。随着知识半衰期的缩短与知识爆炸,高校的工作转移到以教学、科研为中心。江泽民总书记在北大百年校庆上的讲话更明确地阐明了科研工作在高校中的中心地位,要求高校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创造知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的突飞猛进,使高校面临着将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的任务,即学校应在传播、创造知识的基础上还要率先应用知识,因此高校也就有了它的第三个重要功能——社会服务功能。而高校的高新技术企业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诞生、发展、壮大,它的使命就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高校的第三功能,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教学、科研、转化三足鼎立,支持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础,是知识的传播、生产和应用的具体体现。

既然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高校义不容辞的历史重任,那么高校在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职称评定、科技奖励等措施时,应充分考虑科技成果转化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业绩,营造政策环境与氛围,鼓励教师和科技人员从事科技成果的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工作,而且,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应成为高校领导干部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

(二)官产学研联合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方式

产学研合作是当前世界各国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成功经验,产业界与高等院校相结合的创新模式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最优方式。在政府的倡导与扶持之下,高校的科技成果与地方经济相结合,使产、学、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兴办新的科技型实体是很有效的运作模式,不仅有利于社会生产的科技领域,促进生产和社会发展,对高等学校的发展也起着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1.官产学研联合综合了各自的资源优势。官产学研合作,共创高新技术企业,使政府、高校、院所、企业各自发挥优势。官产学研的合作,把各方分别具有的独特资源和优势引进了有效组合的新的股份公司,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新的综合优势。

2.官产学研的新组合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的进程。通过这种模式,高等院校的高新技术流向企业与企业的制造技术相结合,实现了技术的新组合;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与企业的工业设计、工程技术、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及技术工人等各类人员相结合,实现了人才的新组合;政府的相关政策法规与高校掌握的科技动态及企业掌握的市场信息汇集到一起,实现了信息的新组合。这样的现代企业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新的资源优势与组织形式,保证了创新所需的技术、人才、信息的有效组合。相对充足的资金、比较了解的市场、政策法规的支持,给新产品的开发和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了保证。

3.官产学研联合促进了高校人才的市场化。官产学研联合共同兴办现代高新技术企业,需要合作各方的紧密配合和深入了解,科技成果的转化为商品的过程中,更离不开科技人员和经营人员的共同努力,这种合作过程,提高了企业人员的知识水平,锻炼了高校人员的市场观念,增加了政府官员的服务意识,造就和培养了一批有知识、懂市场、善管理的通才,在企业的生产、营销和经营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他们也在实践中增长了才干,锻炼了能力,学到了许多在高校学不到的知识,使科技人才更加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4.影响官产学研联合兴办高新技术企业的主要因素。官产学研联合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不同领域的合作主体和行政管理部门。几者之间,并且与整个社会大环境之间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相互制约。只有使内外关系协调发展,才能促进官产学研合作的良好运行。

(1)市场营销是影响企业快速发展的核心。一个企业的成功,是多方面要素协调一致的结果。然而,要使企业能迅速发展壮大,必须要有明确的市场营销策略。兰州永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筹建后,忽视了市场营销的整体策略,在建设初期把大量资金用于铺摊子、建生产线等“硬件”上,追求表面形象,而没有集中资金用于市场营销,丧失了产品迅速占领市场的最佳时机,企业的产品销售尚未能形成良好的循环。

(2)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是影响企业运行的关键因素。永新公司成立伊始,虽然各方按《公司法》的要求签订了发起人协议、公司章程、无形资产转移协议、租房协议、生产加工协议等,但实际运作过程中各方派出人员存在着本位主义,如董事长和总经理的职责不清、越权指挥、各自为政等,这种内部运行机制的随意性,给企业经营造成较大影响。

(3)产权不清是官产学研合作的障碍。按理说,股份公司成立后,各自的产权应该是明晰的,但由于知识产权与资金注入的孰轻孰重在各方的认识过程中尚有差距,仍需较长时间的磨合期。如作为主要投资的西北化工派出人员总是认为永新公司在花他们的钱,于是处处设卡,很难合作,而作为拥有知识产权的校方派出人员又担心知识产权的流失,紧抓不放,不予配合,双方矛盾很大,其次,还牵扯到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公司成员的持股与分配等问题都需要妥善解决。

(4)科学管理是高新技术企业成败的关键。高新技术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要有一个高水平的领先技术,一个具有一定市场潜力的新产品之外,更需要有科学的管理和决策机制,永新公司建设初期,由于管理人员派自入股各方,因而各自为政,企业没有一套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董事长处于忙于应付的状态,而总经理则因兼职而袖手旁观。因此,最近公司董事会已经向社会高薪诚聘职业总经理。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对公司实行全员聘用制、责任年薪制和业绩奖励制,并给予总经理及其它高层管理人员和主要骨干长期的股票期权,从而避免短期行为和因短期行为而带来的成本费用最大化。

(三)兴办新型高新产业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最佳途径

据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的统计,我国高校的校办产业目前已达5400多家,总产值达到379亿元,其中科技企业2137家,占企业数量的39.6%,产值达到276亿元,占总产值的72.8%。从这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个问题:一是我国高校产业为数众多,但产值并不高,平均每家企业的产值仅700余万元;二是其中的科技企业虽然仅占2/5,但产值却占3/4,平均每家企业的产值约1300万元,显示出了高科技的高回报。但是在众多的高校企业中,发展成为知名的企业并不多,更令人遗憾的是许多产业还处于亏损状态,成为学校发展的包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高校产业的发展方向如何界定,是面向新世纪的高校必须正视的重要问题。高校办企业,是从最初的“创收”和为学生建立实习基地开始的,而高校最早的“产学研”雏形也是以教研室、课题组为核心创办小公司,同时是通过“创收”支持科研,稳定人才。人们习惯地将校办产业称作“三产”,视为辅业,在这种思维定式下培育起来的企业注定大多做不大,做不强。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们应该迅速转变观念。兴办新型高校产业应成为学校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自觉行动,高校办企业的目的不应再是办自己拥有的公司,而是通过同社会的融合,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从而实现高校科技成果的价值。

1.更新观念促进高校产业发展。高校能否成功地培育出高成长性的高科技企业及完成科技成果向市场的转移,观念的更新是最重要的因素。

(1)确立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是高校重要功能之一的观念。高校的教育、科研和科技成果转化是知识的传播、生产和应用的完整过程,不可分割。因此,高校必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世界科技革命和国际经济竞争的挑战,进一步发挥高校日益增强的社会作用,不断拓展功能,把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发展高科技产业作为基本任务之一,制定有关政策措施,强化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功能,营造良好氛围,大力动员、引导教师和科技人员转变观念,挖掘科技人员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在技术项目选题上既要高起点,瞄准国际水平,又要以市场为导向,科学研究应该来源于市场,而科技成果又通过产业化最终被市场所接受。

(2)确立按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校办产业的观念。大学在创办产业的过程中,要用产业和市场的标准来发展产业,而不是用大学和学术的标准来办产业。在管理上,要以产业的治理方法和观念来管理,而不能用大学的管理方法把产业简单地作为学校的一个部门来管。企业还要根据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制定其工资福利、用人政策等,而不能直接套用学校的模式。

(3)确立高校是培育高科技企业摇篮的观念。高校要成功地创办企业,就必须充分利用学校的人才、科技成果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使企业最终走出校园,融入社会。高校既是教学科研的基地,也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器”,学校与产业的关系是通过资产纽带和企业对学校的依赖而建立起来的。

(4)用市场机制评价高校人才水平和科技成果价值。拥有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衡量人才的标准是知识应用的水平和知识创造的价值,而不是拥有却没有输出的知识容量。这就要求从事研究的高级人才面向市场输出知识,根据市场要求创造知识。而高校要在激励机制上向这一原则倾斜,使研究开发与市场紧密结合,尤其与自己的校办高新技术企业结合。

2.科技成果转化是高校产业的优势所在。高校科技企业要在更高层次上发展有三大难题:一是观念问题;二是体制问题;三是资金问题。

(1)观念更新。高校产业的发展一定不能走原来产业的道路,从经营方式到运转方式都要面对知识经济,因此高校企业不应简单地沿袭社会企业的生产模式,以某一种或某几种产品的生产、经营作为自己的目标,而应更新观念、扬长避短,将发展重点转移到用科技成果孵化小企业上来。以甘肃工业大学校办产业为例,“九五”期间发展非常迅速,10家企业的销售收入从“九五”初期的2100万元增加到“九五”末的6300万元,究其原因主要是其中几家拥有高新技术的企业增长趋势较好,而其余发展并不快,倘若产业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科技成果的中试与孵化小企业上,在小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通过卖出或引进等方式使之社会化、公众化,则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定会更大。

(2)理顺体制。制约高校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学校产业的经营管理者大部分是教师出身,缺乏现代商业理念。学校对企业的管理也是统得过死,缺乏活力,高校高科技企业的创办、成长与发展有着自身的规律。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以市场为导向、技术为核心、产品为载体、效益为目标的创新创业机制,理顺校企、事企之间的关系和利益分配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给高校高科技企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空间,通过制度创新,建立企业创新创业机制,才能不断壮大发展高校的高科技企业。

高校兴办高新技术产业是一个新事物,需要为其创造一个成长发育的良好环境,对于现代校办企业应实行编制放开、分配放开、职务评定放开;宏观调控与微观激活相结合,学校只管四件事:负责人的聘任、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涉及学校利益的重大问题的决策及审计、逐步对产学研结合型实体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如果能够引进职业经理层,充分发挥其商业运作优势,将更有利于高校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以及进一步将产业做大做强。因而,高校企业在构建发展蓝图时,必须走出校园,融入社会。

(3)资产重组。校办科技企业应实行资产重组,进入资本市场,这样,一方面可以明晰产权、理顺关系、转换机制;另一方面,可吸引校外优秀企业参股,既可引进部分资金,又可引进学校缺乏的经营管理人才,实现人才结构的变化,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观念问题。

资产重组要以重大科技成果作为基础,把从资本市场获得的资金投入主要产业发展的同时,设立若干基金,为校办企业根据市场需要选定科研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产生的科技成果再孵化成新企业,引进或卖出,完成高科技转化为资本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学校通过科技成果的不断转化而增强科研实力,而来源于市场的大量科研项目极大地提高了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另一方面,校办企业不断地获得学校较高质量的科研成果,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金,迅速形成高科技产业,并不断发展壮大,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因此,针对高校科研实力雄厚且善于孵化小企业的优势,政府和高校管理部门应当组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整合社会与高校的综合力量,建立从项目投资、引进职业经理层,知识产权评估,风险投资等一条龙的创业投资服务体系。

(四)建设工程技术中心是官产学研联合的重要环节

当前,全社会的科技意识有了普遍提高,企业也都普遍认识到了技术创新是企业的生命线,然而,我国尚没有真正形成官产学研联合机制。科技创新是科研成果这个“种子”在企业的“土壤”——成果转化的载体中,在政府提供的适合“种子”发芽、长大的“环境”下所完成的系统工程。在“种子”、“土壤”和“环境”这三个影响因素中,关键是“土壤”因素,有了肥沃的“土壤”,在气候适宜的大“环境”下,优良的“种子”才能得以茁壮成长。因此,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同时,这三个因素也代表了高校、企业、政府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义务和责任:高校应培育优良品种——先进有效的科技成果;企业应成为肥沃的“土壤”——适宜孵化科技成果;政府应提供政策等外部“环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然而,在我国的经济形势和社会背景下,尽管我们都知道企业应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但除了个别资金雄厚的大型企业能形成自己的技术中心外,大多数中小企业限于人才、资金、学科和效益都不愿意承担过多的应用研究与产品中试,尤其在目前,许多企业还处在亏损的状态,只寄希望于短平快的产品项目来救活企业,难以承担高科技带来的高风险。在这种现实情况下,高校主动挺身而出,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借助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这样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在企业中或在高校内建立起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担负起将实验室成果通过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使之配套化、系统化、工程化。

1.政府与高校联合建立研发机构。旨在为全行业或地方技术进步提供储备,推动科技成果配套化、集成化。如甘肃省计委依托甘肃工业大学组建的“甘肃省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基地”,甘肃省科技厅依托甘肃工业大学组建的“甘肃省有色金属及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甘肃省CAD/CAM咨询服务中心”都成了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的中坚力量。

2.企业与高校共建工程中心。这样的中心既可使企业避免因长期支撑一批研发人员而又担心人才流失及无法面面俱到的缺陷,又使得高校的科研项目源于市场,能得到企业的支持,加快了成果转化的步伐并保证了稳定的科研经费。

官产学研联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是国家倡导的大政方针,更是企业与高校自己的事情。它有赖于政府、企业与高校转变观念、积极参与。建立官产学研联合体既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有利于企业和高校的自身发展。从社会的角度看,资源在这种组合下将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从技术发展的角度看,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的科技型企业的建立,势必有利于加快高校科技成果向生产型技术的快速转化,有利于推动科技创新;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的科技型企业的建立以及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强化了大量的社会服务功能,有利于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社会生产力的整体提升和推动全社会的技术创新,也势必得到社会的认同和政府的支持。

标签:;  ;  ;  

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_产学研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