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继续教育的创新与实践_港大论文

香港大学继续教育的创新与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继续教育论文,香港大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识码:A

全球正在形成一个知识经济的社会,许多发达国家或地区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家正在加快步伐进入知识经济社会。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的创造和应用是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键,教育和培训是形成知识经济的动力。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社会发展要求个人通过继续教育,持续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从而形成一个全民终身学习的社会。终身学习的要求扩大了继续教育的含义,推动了继续教育的飞速发展,扩展了继续教育担当的社会功能。香港大学作为国际著名的高等院校,保持与时俱进,面对知识经济社会和终身教育带来的挑战和机遇,调整和确定新时期继续教育的定位和作用,勇于进行继续教育的创新改革和大胆实践,促进了香港继续教育的蓬勃发展。

一、把发展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列入大学的使命

传统的高等院校的使命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从事优质的学术研究;二是提供优质的本科和研究生教学。然而,这种高校的传统使命只是适应工业化社会所需要的精英教育,而不能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终身学习的需要。因此,随着香港进入知识经济的社会,香港大学根据构建终身学习社会的需要,改革高等院校的传统使命,增加了终身学习的新使命:即通过继续教育开发和提升人力资源,为创建终身学习社会服务。香港大学改革后的使命可以概括为三大方面:优质的学术研究;优质的本科和研究生教学;优质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其中优质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使命就由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承担。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的使命是:为社会不断开拓终身学习机会,为香港、内地及邻近地区提供教育服务,致力成为专业和继续教育领域国际一流的卓越中心。

至今在大部分的普通高校中,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还没有被列入到大学的使命中,精英教育仍然占主导地位,而继续教育处于非主流地位,这同终身学习社会的需要是不一致的。在这一方面,香港大学的继续教育是走在了时代发展的前沿。

二、继续教育从边缘位置发展到终身教育体系的主流地位

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继续教育、专业教育、学历教育及终身教育。

(一)继续教育的先驱(1956-1963)

学院于1956年成立,当时称香港大学校外课程部,是东亚地区首个在高校中设立的专门提供继续教育课程的部门。当时学院是大学中最小的部门,在开办的前两年中,整个的办公室不到10平方米,员工只有院长和秘书两人,到第三年,加入了一位院长助理,到7年后才增加一位专职导师。办学初期主要提供短期课程,到1963年,校外课程部开设的课程有183门,学生人数达4,130人次。

(二)专业教育的兴起(1963-1985)

在这一时期,校外课程部根据社会的需要,开设了大量的专业课程,如法律、会计学、图书馆学、房屋管理、高级商业和管理、检验医学科学等。到1985年,校外课程部已经开办了950门课程,学生人数达28,417人次,成为香港最大的专业教育机构,为香港培养了大量的、多方面的专业人才。

(三)学历教育的扩展(1985-1996)

自1985年起,校外课程部与境外大学合办学位课程,最早开办的有中医药学、护理学及营养学。于1992年改名为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逐渐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学术和专业课程结构和体系。

(四)终身教育的中坚(1996-现在)

在近十多年的发展中,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的课程在教育体系上,逐渐与正规教育并行和衔接;在教育层次上包括短期培训、专业资格、学士、硕士、博士等课程;在教育范围上包括成人教育、继续教育、远程教育、职业教育等。目前,学院已经形成与中学后正规教育并行和衔接的继续教育模式,详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配合学生的不同教育程度,在课程安排方面为学生提供了灵活的入学进口和出口,任何人士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文化程度选择进修的起点。例如,一位只有中学五年文化程度的人士,可以修读基础证书课程;而持有证书的人士,可以修读文凭课程;持有文凭的人士,可以修读专业文凭;持专业文凭的人士,可以修读学士课程;持学士学位的人士,可以修读研究生课程。学习者在完成任何一个层次的课程学习后,其资历都可以得到本地和国际的认可,学生可以继续学习与本院、本地高校以及海外高校相衔接的高一级层次的课程。

由于继续教育和正规教育是并行、而且是衔接的,继续教育的对象比正规教育更加宽广,在继续教育中,兼读和全日制并举、学历和非学历课程并举、专业进修和职业培训课程并举、面授教学和远程教学并举,这就为全社会人士提供了灵活多元的学习途径。因此,继续教育逐渐成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主流教育。

三、继续教育机构采用公司化运作和标准化管理的模式

在现代社会中,政府的税收难以负担日益增长的继续教育的需要,雇用机构和个人都应对学习给予一定的投资。因此,继续教育的全民化特征要求继续教育机构实行灵活的、自负盈亏的机制,这就需要以市场需求为驱动力,通过市场运作,扩大教育规模,以达到规模效益。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规模巨大,适宜采用标准化的管理,这种管理模式的优势是:能保证系统内部环节的有效运作及相互协调;能保证管理和教学工作的效率;能保证管理和教学工作的质量;能保证在稳步发展中求改革及创新。

在1999年10月,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正式注册为一所由香港大学全资拥有的非牟利机构,实行董事局领导体制,董事局委员由大学高层领导(如校长、副校长、学院院长等)和社会知名人士共同组成。香港大学教务委员会通过继续专业教育及终身学习委员会负责制定、批核、及监察学院的学术事务及课程。此外,学院还成立了顾问委员会,由社会各界代表组成。

学院采用公司化运作和标准化管理的模式,既人员精简,又有利于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学院的高层管理人员包括院长一名,院长特别顾问一名,副院长五名,附属学院校长一名,学院秘书兼教务长一名。正院长主管全面工作,其它8名管理人员分别负责学院属下的26个部门。目前,学院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标准化管理程序,员工通过内联网,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整个学院的规章和工作程序,新员工能立即投入实际的有效的工作之中。

在1999年实行公司化运作后,学院的财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详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到,在1999年公司化运作以前,学院需要大学一定的拨款才能运作。而近年来,学院每年交给大学的服务费和捐款超过1亿港元。然而,作为香港大学的一所非盈利性的机构,财政收入只是学院的评价指标之一,社会贡献和社会认可也是重要的指标。因此,学院也开设那些社会需要的、但没有经济效益的课程,通过大量的多元化课程达到经济收支上的平衡,以达到继续教育为社会服务的最终目的。

四、继续教育分享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

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是国际上最早、也是最大规模地进行国内外合作办学的机构之一。学院根据本地的市场需求,输入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培养本地所需要的人才;根据内地的市场需求,输出香港优质教育资源,为内地培养所需要的人才;通过兼读制课程的国际合作,为在职人员提供不脱离工作岗位,学习境外的学历和非学历课程;通过全日制课程的国际合作,为副学士和高级文凭的毕业生提供“不出国留学”的升学途径。

目前,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与60多所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外国大学合作,在香港开设了66个专业的兼读制课程,包括证书、文凭、学士、硕士以及博士各个层次,学院开办的全日制副学位课程(大专)又与国外50多所大学有升学衔接安排。详见表3。

在表3中开设的专业课程包括广泛的领域:社会科学、应用科学、生物科学、教育、传播学、信息科技、电子商贸工程、商业系统、管理领导学、市场学、经济学、财务学、法律、会计及金融学、银行及金融学、建筑策划、建筑管理、体育及运动医学、康乐及体育管理、航运及物流、设施及物流管理、人类营养及营养治疗学、食物安全管理、图书馆学、音乐、计算机网络、酒店管理、药物学、中医学、中药药剂学、整合营销传播、人力资源管理、房屋管理、文化遗产管理、日语等。

与内地高等教育机构携手开拓教育事业,是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发展的重要目标。表4是学院与内地机构联合办学的情况。

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的实践证明,通过境内外著名教育机构的合作,双方都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达到自负盈亏的财政目标。继续教育的国际合作是面对知识经济社会挑战的应对策略,是分享国际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途径。至今跨境教育合作已经成为教育领域发展最为迅速的办学模式,也是继续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未来方向。

五、继续教育采用“一切为学习者着想”的办学理念和实践

继续教育和传统教育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学习对象,传统教育的学习对象以全日制学生为主,继续教育的学习对象是以在职成人为主。在职成人要兼顾工作、学习和家庭,他们往往要在完成一天的繁忙工作后赶来听课,他们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他们期望的学习内容能在工作中学以致用。所以,继续教育的办学理念必须考虑到成人学习者的特点和需要,在这方面,与传统教育不同,香港大学采取了“一切为学习者着想”继续教育的办学理念,具体反映在以下三方面的创新观念和实践。

(一)把教室建到学生中去

我们的调查发现:教学地点的远近是影响成人参与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学院在香港建立了13个教学中心,教学中心设在香港各区交通枢纽之处,配以先进的教学设备和人性化的优质服务,方便在职成人在繁忙的工作后来参与学习,深受在职成人的欢迎。

(二)把教育办到社会中去

学院不仅把教学中心建在交通方便的地方,而且利用社会为教育服务;利用教育为社会服务。如在中医药课程中,把教学、实习、门诊三者结合起来,开设中医临床中心,既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又为社会大众提供普通科及专科的门诊服务。

(三)把教育办到企业中去

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在2003年11月在香港数码港创建香港大学数码港学院,香港数码港是国际信息科技公司的集合场所,也是香港政府信息科技的总部。香港大学数码港学院位于香港数码港4楼和5楼,配有最先进的教学和多媒体设备,旨在成为亚洲区内一流的信息科技教育中心。香港大学数码港学院的特点是与数码港的信息科技企业合作培养人才,包括电讯盈科、微软香港有限公司、惠普香港有限公司、思科系统(香港)有限公司、甲骨文系统香港有限公司等,企业界协助学院提供课程内容、软件和硬件、奖学金、实习以及就业机会等,共同有效地培养信息科技方面的专门人才。

六、建立继续教育特色的质量保证体系

质量保证是继续教育发展的生命线,也是能否与正规教育互通和衔接的重要理据,这是继续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直接影响着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由于与正规教育所面向的学生对象不同,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基于本校的质量保证系统,独立发展了一套专门适用于继续教育的质量保证系统,这个系统的整个系列过程,都由学术专家、行业专家及学员代表三方共同参与制定。这一质量保证系统在1999年制定,2000年在学院全面推广及实施。

学院专门设立质量保证部,协调监控规范化的学术质量保证制度。质量保证系统包括八个方面的质量保证:学术合作项目;课程开发及审批;课程监察;课程修订;课程检讨和评估;质量过程检查;教学质量;学习支持。每一个方面都有一系列的质量保证措施和监管过程。在2002年至2003年,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对学院的学术质量保证机制进行了评审,在赞赏之余,被誉为是质量保证体系的典范。

七、结论

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始终根据社会的变革和需求,根据继续教育学习者的特征和需要,在办学理念上不断创新,在实践上勇于进取,在国际继续教育界获得了良好的声誉,国外同行机构不断来访学习经验,境内外高校不断前来商讨联合办学。在社会评价方面,香港独立市场调查公司于2002、2004、2006年进行三次持续性的“继续教育机构社会形象调查”,结果显示: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每次都被评为全港最佳继续教育机构,包括学院声誉、学员质量、课程质量、学生支持服务等方面。在香港大学内部,学院受到香港大学评审委员会的高度评价,委员会充分肯定学院履行了香港大学为社会提供终身教育的使命;充分肯定学院的工作高效率和责任机制;充分肯定学院的公司化运作模式;充分肯定学院以学习者为本的教育理念。并赞赏学院是终身教育机构的表率,学院的质量保证体系堪称典范。

与内地高等教育机构携手开拓中国的教育事业,是香港大学继续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我们希望,香港大学继续教育的办学理念和经验能进一步服务于内地的继续教育,并同内地的继续教育工作者一起,共同育人,齐心协力,把祖国的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标签:;  ;  ;  ;  ;  ;  

香港大学继续教育的创新与实践_港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