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结构变化趋势(一)_国内宏观论文

中国产业结构变化趋势(一)_国内宏观论文

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结构论文,中国论文,变动论文,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中国农村工业化和城乡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的产业结构处在迅速变化中。这种变化既反映一般工业化过程中的客观规律,又具有明显的中国特点。

一、中国第七和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产业结构的变动情况

1.中国近十年经济发展的特点。一是增长速度快。自1986年进入第七个五年计划以来,多数年份的速度高于10%。二是经济波动越来越小。“七五”时期,国民生产总值年度增长速度最大相差7.6个百分点,而“八五”时期的最大速度差距只有5个百分点。三是经济增长伴随着较高的通货膨胀。具体表现为:消费品价格上涨快于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城镇消费价格上涨快于乡村消费价格上涨;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上涨快于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上涨。两个时期通货膨胀也有所不同。“七五”时期,消费品价格上涨快于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而“八五”时期则完全相反。四是非国有经济成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国有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七五”初期的62.3%降到“八五”期末的34%,集体、城乡个体和其他工业的比重则分别从33.5%、2.8%、1.5%上升到36.6%、12.9%、16.6%。五是东、中、西三大地区对整个经济增长的贡献依次递减。“八五”期间,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年均增长16%,中部年均增长11.7%,而西部仅为10.3%。

2.过去十年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动。“八五”时期,第一产业年均增长4.2%,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7.4%,第三产业年均增长9.9%,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1.4%、46%和32.6%,与“七五”时期相比,第一产业下降了4.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了2.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了2.3个百分点。从十年中三次产业各自的变动趋势看,第一产业的增长显得比较平缓,明显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第二产业增长得最快,从1990年开始呈加速增长态势;第三产业在“七五”时期增长快于GDP增长,“八五”时期增长有所放缓。

从第一产业内部的产值构成变动看,农业和林业的比重呈下降趋势,牧业和渔业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农业从“七五”初期到“八五”末期下降了10多个百分点,而牧业比重则上升了近8个百分点。“八五”时期各业的增长都比“七五”快些。其中林业在“八五”时期发展比较快,年均增长速度在“七五”基础上提高了7个百分点。

从第二产业内部的产值构成变动看,“八五”期间,工业年均增长17.7%,建筑业增长14.9%,都比“七五”期间各自的增长速度快了8.5个百分点。

“八五”期间,轻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期初的46.3%下降到42.8%,重工业比重则从53.7%上升至57.3%。轻工业中,纺织工业占轻工业产值比重基本呈波动型下降趋势。重工业中,“八五”前半期原材料工业发展快于采掘工业,原材料工业比重上升,后半期则采掘工业发展快于原材料工业。加工工业的比重呈波动状态。从工业产值的企业规模构成看,大型企业产值的比重从期初的36%上升到期末的39.75%,中型企业从20%降至16.5%,小型企业则略有下降。

1986~1995年期间,第三产业的产值年均增长9.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年均增长10.2%,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年均增长6.4%。

3.过去十年中国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动。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就业结构也日趋合理。就业的三次产业、城乡所有制结构都有较大的改善。

十年中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变动中,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期末比期初降了约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有所上升,但上升幅度只有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大大提高,期末比期初高出约5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内部,采掘业比重“七五”末和“八五”初最高,“八五”期间逐年下降;制造业比重基本上是逐年下降;电力煤气和水生产供应业比重基本上是逐年下降;建筑业比重的变动情况与采掘业大致相反。

第三产业内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比重是下降的;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比重先降后升、金融保险房地产和社会服务业比重先升后降,教科文卫及党政社团等行业的比重明显下降;而其他行业的比重明显上升。

从就业人员的城乡构成变动看,城镇从业人员比重不断提高,而乡村从业人员的比重日益降低。同时,乡镇企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却大幅度提高。

从城镇就业的所有制结构看,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比重都是下降的,其他经济比重则大大提高了。十年中,国有经济比重下降了5.3个百分点,集体经济比重下降了7.6个百分点;而其他经济却提高了26.5个百分点,到1994年已经超过了集体经济的比重。

二、中国第九个五年计划时期和到2010年产业发展趋势

中国第九个五年计划时期,预计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9%,按1995年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将达到8.5~8.9万亿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取得成效,按可比价格计算的资本系数由“八五”的3.6降为3左右;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年均提高6.5%;万元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由1995年的2.2吨标煤降到2000年的1.7吨标煤,年均节能率5%;基建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提高到70%以上;工业流动资金周转次数达到2次。

1.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九五”期间,中国的产业结构将越来越趋向合理。据预测,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将继续下降,而且有可能保持90年代以来的加快趋势。按1995年价格计算的第一产业产值比重2000年可能降到15%,考虑到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会快于二、三产业,以当年价格计算的比重要大一些,预计在16~17%之间。第一产业的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农村全面实现小康水平。在第一产业内部,农业产值将下降到50%,牧业比重将上升较快。

在实物产出方面,到2000年,粮食产量4.9~5亿吨,棉花450万吨,油料2200万吨,糖料9000万吨,肉类5800万吨,水产品3250万吨,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15~16%,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333万公顷。到2010年,农业将保持4%的年均增长速度,乡镇企业预计达到15%。

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将继续上升,但上升速度会有所减缓。预计到2000年,第二产业的比重将从47%提高到50%左右。第二产业内部,工业所占比重将从40.8%增加到42%左右。采掘业比重继续下降,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份额将只有2%。加工工业是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部门,其比重将提高到40%,增加3.3个百分点。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住房需求将进一步扩大,建筑业发展的速度也较快,其比重将由6.5%上升到8%。

在工业内部,与新兴消费需求关联较强、加工度深、附加价值高的行业(如汽车、电子通信、办公设备等)产值比重越来越大,而受传统消费制约、加工度低、附加值低的行业(如食品、纺织、煤炭等)产值比重将逐渐下降。

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将快速上升。“九五”期间,第三产业产值的年均增长速度将高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速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将从31.8%上升到35%。产业内部结构和产业布局趋于合理。第三产业内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的发展将加快,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从6%上升到7%;在城市化步伐加快和农民收入较快增加的条件下,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的比重将从9%提高到10%。“九五”期间,将初步建立起统一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综合型的城乡社会化服务体系。到2010年,中国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将接近或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并形成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

据预测,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变动趋势大致是,“九五”期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继续下降,2000年将降到50%。到2010年,预计有4000万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九五”期间,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将略有上升,由22.7%升至24%,其中主要是靠建筑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第三产业在吸收就业方面将变得越来越重要,所占比重将由23%增加到26%。

2.基础设施、基础产业与支柱产业的发展。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振兴支柱产业,调整提高轻纺工业。

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包括农业、水利、能源、原材料、交通和邮电通信业。支柱产业则包括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和建筑、建材工业。未来14年中,中国的基础产业将继续加强,支柱产业则迅速发展,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产业发展方面,到2010年,农业投入将进一步增加,并确保现有耕地不再减少;复种指数由155提高到160以上;粮食播种面积不低于1.1亿公顷。水利方面,将建设一批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全局意义的关键水利工程,全国供水能力将增加400~500亿立方米。继续建设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等大型水利枢纽,基本解决长江、黄河水患。

能源工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作用将逐步缓解。到2000年,原煤生产将增加到14亿吨,发电量1.4万亿千瓦时,原油1.55亿吨,天燃气250亿立方米。原材料工业中,到2000年,钢1.05亿吨,10种有色金属产量将达520万吨,化肥产量(折纯)达到2840万吨。交通运输的运力紧张状况将日趋缓解,到2000年,铁路货运量达到18亿吨,营运里程达6.8万公里,电气化率达27%;公路通车里程达123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000公里;沿海港口深水泊位达527个,民用机场达160个。邮电通信方面,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74亿门,电话普及率达到10%,将形成全国统一的通信网络体系。

机械工业。预计中国“九五”时期,电力设备将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到2000年,新增发电设备的需求量为1500万千瓦,其中水电设备需求增长较快。为发电设备配套的辅机产品市场需求也将会很快增长。数控机床的国内需求量为2.5万台以上,基础件需求量为10万套左右;重型矿山设备、工程机械、农业机械、仪器仪表等市场需求量均有较大增加。机械工业“九五”时期的目标是,总产值年均增长13~14%,增加值年均增长13%以上。到2000年,发电设备形成生产能力2000万千瓦,机床产量的数控化率达到80%以上,轿车工业所需加工设备国内满足率达到50%以上。

电子工业。据预测,到2000年,中国电子产品市场总规模将达到1万亿元,电子工业总产值的年均增长速度将保持在20%以上,投资类、消费类和元器件类产品的产值所占比重达到30∶40∶30。

石化工业。合成纤维、合成树脂、合成橡胶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将是发展的重点。到2000年石油加工能力将从1.96亿吨增加到2.24亿吨,大型乙烯装置向45万吨以上规模发展,乙烯产量420万吨。

汽车工业。据预测,到2000年中国汽车的需求量将达到270万辆,其中:载货车需求量为90万辆,重型和轻型车将发展较快,微型车也将有较大发展;客车需求量为60万辆,并向舒适性发展;轿车需求量为120万辆,是汽车各品种中增长最快的;摩托车需求量(包括出口)将达到800~1000万辆。2000年以后,中国私人轿车的市场需求将会大幅度增加。中国“九五”时期汽车工业发展的目标是,总产值将年均增长15%,到2000年,汽车产量将达到270万辆。

建筑业和建材工业。预计到2000年,按1995年价格计算的建筑业增加值将达到5000亿元,从业人员3000万人左右,占全社会劳动者人数的5%;城市住宅达到10亿平方米。按1995年价格计算的建材工业万元产值能耗将降到8.5吨标准煤左右;水泥产量达到5.5亿吨左右,其中旋窑水泥1.2亿吨;平板玻璃产量1.7亿重量箱左右,其中浮法玻璃1.1亿重量箱;中高档卫生陶瓷500万件;水泥散装率达到20%以上。

3.地区结构的变动。未来14年里,中国在地区经济发展问题上,将遵循协调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重点支持中西部不发达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开发,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进一步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个跨省市区的经济区域和重点产业带,促进全国经济合理布局,引导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标签:;  ;  ;  ;  ;  ;  

中国产业结构变化趋势(一)_国内宏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