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我国油脂工业的机遇与挑战及企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加入WTO我国油脂工业的机遇与挑战及企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王继忠[1]2000年在《加入WTO我国油脂工业的机遇与挑战及企业发展的根本出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油脂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性物资商品,工业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文明进步的程度,我国的油脂工业肩负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和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积累的双重任务,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的传统支柱产业。我国是世界主要油料生产国之一,其中油菜籽、花生的产量居世界首位,1999年我国的各种油料总产量为2512万吨,各类油脂总产量721万吨,进口油脂350万吨,由于我国有12.5亿人口,人均年消费量仅8.6kg,进口油占了32.7%,所以我国又是一个食用油缺乏的国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要求,年食用油总量将达1120万吨,人均约9kg,而1999年我国食用油的总产量仅能满足国内居民需求的67.3%,这说明我国食用油的市场需求潜力很大。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时代,国内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一部分,油脂工业既面临着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在竞争中求发展,为我国民族工业的振兴做出贡献。本文通过对我国油脂工业状况的系统分析,阐述了加入WTO后企业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企业如何通过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去迎接挑战。通过对我国油脂工业50年发展历程的回顾,展示了我国油脂工业的现状和他的优、劣势,根据目前我国油脂工业企业规模小、数量多、工艺及设备与先进国家同类产品相比存在差距、在国内外没有知名品牌等情况,从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企业家的形成机制和激励机制、民营企业的第二次创业等方面提出了在经济全球化的21世纪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在当今的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每个国家都成为经济全球化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国际交换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不仅是产品的竞争,还包括服务、资本、技术、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竞争,而企业只有通过参与国际竞争,才能获取发展所需的资源和市场。本文从我国油脂工业这一特殊的传统行业的角度,论述了整个行业的现状,通过对加入WTO后企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利”与“弊”两个方面以及通过经济比较优势分析,总的来讲,其“利”大于“弊”。同时,针对我国的油脂设备制造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国际油脂行业的发展趋势,提出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途径,对我国的油脂工业特别是油脂设备制造业在制定企业发展规划时具有指导意义。

段晓明[2]2003年在《WTO框架下提高湖北农产品竞争力的支撑体系研究》文中提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安天下的产业,因此,历来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对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和人口大国而言,其意义更是不言而喻。加入WTO,将使我国在更高层次和更广领域全面融入世界经济大潮。面对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激烈市场竞争,历经沧桑、负重前行的中国农业如何应对挑战,健康发展,这既是党和政府的一大隐忧,也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破解这道难题,答案有多种,但根本途径还是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这是必须实现的跨越,也是一次质的飞跃,如何加以有效推进,理论界在苦苦思考,实际工作者在艰难探索,为此,以农业大省湖北为例,就WTO框架下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支撑体系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和制度创新思路,无疑对湖北、中部地区乃至全国农业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本文综合运用农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比较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和农业自然科学等学科的知识与原理,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采取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及比较分析、统计分析和计量经济模型等多种方法,对影响农产品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展开系统深入的分析评价,得出相应的政策含义和依据,最后提出对策建议并加以耦合,进而上升到制度创新的层面加以阐述。 论文除导言外,按照内在逻辑顺序共分为9章。导言部分阐明了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国内外研究动态,概述了论文的指导思想、研究方法、基本思路和框架结构,归纳了论文的主要创新点。作为研究背景,第1章简要介绍了WTO农业框架的基本内涵和中国加入WTO关于农业问题的主要承诺。第2章就加入WTO对中国及湖北农业发展的总体影响包括对不同区域、不同产业和不同行为主体的影响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并提出了中国及湖北农业应对加入WTO挑战的主要障碍和全球化背景下农业发展的宏观对策取向。第3章在阐述农产品比较优势与竞争力的内涵、影响要素及测定方法的基础上,对中国及湖北主要农产品的比较优势与竞争力进行了综合分析评价。第4章至第8章分别就结构、质量、技术、市场、投入等影响农产品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和支撑体系展开了较为系统深入的分析研究,并得出了相应的政策含义和对策思路。第9章则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提出了WTO框架下提高湖北中文摘要农产品竞争力的关键对策并加以藕合,进而上升到制度创新的层面予以阐述。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一是就加入WTO对我国不同产业、不同区域和不同行为主体的影响作了定性、定量分析,并提出了各自应对原则及相互关系:二是对农产品比较优势与竞争力的测定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和筛选评价,研究提出了农产品竞争力及影响要素的概念模型;三是以特定的区域经济为研究对象,对WTO框架下影响农产品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和支撑体系作了系统深入的分析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并加以祸合,进而上升到制度创新层面加以描述,初步构建了提高区域农产品竟争力的基本模式;四是将企业战略联盟、品牌经营和现代物流等理论导入农业发展对策研究,系统提出了实施农业企业战略联盟和农产品品牌营销等现代农业发展理念与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新构想。

王习农[3]2004年在《开放经济中企业跨国并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世界,跨国并购浪潮席卷全球,一方面加速经济全球化步伐,另一方面加速其自身发展,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全球经济向自由化、开放化发展,而任何国家在这一国际大趋势下无动于衷都无异于自甘落后。作为发展中的大国,我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而加入WTO,又为我国面向全球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给我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在跨国并购大潮下,我国企业如何确立新的发展战略,我国政府如何应对,从而抓住机遇、直面挑战、走向开放,将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本文正是以开放经济中增强我国企业竞争优势为主线,通过建立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理论全面研究当前跨国并购大潮下我国企业发展战略和政府行为取向问题。全文共分七个部分。导论:主要是在说明论文选题背景和国内外跨国并购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确立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同时,简要说明全文的主体结构和框架构思以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明确本论文主要创新之处。第一章,跨国并购实践及理论: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指出当前国际资本流动新趋势,即国际投资以跨国并购投资为主。同时,在总结全球跨国并购实践的基础上,界定开放经济内涵,给出跨国并购概念,分析跨国并购实质,梳理当前国际上关于跨国并购动因的微观理论和宏观理论(以国内企业并购理论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为基础)并进行综合评价,旨在吸收利用并加以创新。本章对跨国并购和跨国新建两种FDI方式加以比较,进而说明在总体上跨国并购优于跨国新建而成为国际直接投资主要方式的原因。第二章,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理论(MCCAT):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理论是在评价利用国际各种跨国并购理论的基础上实现的一个理论创新,目的在于架构解释跨国并购动因的一个相对统一的理论。本章核心观点在于:企业并购的动因是企业试图利用自身竞争优势通过企业并购或跨国并购去获取更大的市场竞争优势,以使企业获得长期发展和持久利润。本理论以企业客观存在市场竞争优势为前提,提出市场综合竞争优势概念和函数,分析形成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的作用机理,探讨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构成、作用和选择方法,并以此为指导结合我国实际,确立我国企业在跨国并购时代所应采取的发展战略: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为战略目标,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为战略重点,以合作性战略、进攻性战略、防御性战略、宏微观环境相协调战略为战略方式。以下四章则以我国企业在跨国并购时代所应采取的发展战略为指导分别展开论述。第三章,外国企业并购中国企业:本章以合作性战略为指导,在归纳我国企业客观存在的市场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分析外国企业并购我国企业的动因和现状,指出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而把国有企业改革放在经济全球化大环境中重新定位,进而提出我国企业<WP=4>制度和机制创新的构想。同时强调在外资并购大举进攻的挑战下,我国企业必须加快自身并购进程,快速形成规模经济的必然趋势。在知识优势日益成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前提下,我国企业经营战略必须作相应调整。最后,阐述通过打造我国企业竞争优势构建我国产业竞争力进而塑造国家竞争力的问题。第四章,中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本章以进攻性战略为指导,在分析中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动因和现状的基础上,着重指出我国企业如何利用自身竞争优势在国际市场获取更大竞争优势的策略和技术问题,并对如何促进中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推进中国企业国际化提出相应对策。第五章,跨国并购与企业外部环境:本章以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相协调战略为指导,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注重从本国实际出发,针对目前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宏观层面存在的问题,着力从政府管理、法律、金融和市场等四方面探讨如何为开放经济中我国企业构建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积极参与跨国并购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第六章,跨国并购与经济安全:本章以防御性战略为指导,重点论述跨国并购中的国有资产流失防范、企业跨国并购防御、民族经济安全、国家安全和其他国际风险防范与控制等几方面内容,旨在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树立风险防范和经济安全意识,进一步保护和提高我国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研究表明,在跨国并购大潮下,我国只有适应开放经济的要求,通过主动引进外资并购和走出去并购国外企业,通过重塑宏观环境为企业创造良好外部运行条件,不断增强经济安全意识,从而面向世界、面向开放、面向未来,确立新的企业发展战略并相应调整和改革,积极打造企业、产业和国家竞争力,才能快速赶超世界发达国家。

俞亦政[4]2005年在《21世纪纺织行业所面临的水环境问题及对策》文中研究说明水污染是纺织工业最大的环保问题,为研究探索新形势下我国纺织行业水环境防治工作重点和发展态势,有效解决中国加入WTO后纺织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工业废水严重污染生态环境问题,保证我国纺织工业继续快速健康地向前发展。同时也为制订《“十一.五”环境保护发展规划》、《“十一.五”纺织工业发展规划》提供决策参考。2003年8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共同设立了“21世纪纺织行业所面临的水环境治理问题及对策”研究课题(国家环保总局2003年度软科学研究专题计划,项目编号:0300407001)。为此,本论文根据课题任务书的主要内容和要求,确定了研究方向和重点领域。 本课题采用纺织科学技术与现代经济学、现代法学、现代环境学等学科相结合的手段,对纺织技术经济发展和纺织环境综合治理对策进行了相关研究和探讨。广泛查询资料文献,并通过座谈会、问卷、走访等多种形式的调研,广泛听取有关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企业家的意见,来采集补充基础资料,进行归纳、统计、分析和研究。经过二年的努力,现完成了《中国纺织工业水环境污染面临严峻形势》、《中国纺织水污染治理现状和存在问题》、《浅析发达国家水污染治理机制和方法》、《入世对中国纺织行业环境的综合影响》、《我国纺织工业废水治理技术现状及分析》、《论加快纺织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提升》、《论推进纺织行业清洁生产》、《运用科技手段改造和提升传统纺织工业》、《论推进纺织工业循环经济》、《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环境管理体系建设》、《发展和提升中国纺织工业水污染治理的环境对策》、《结论及建议》等十二个研究报告。 1、我国是一个中度缺水国家,水资源矛盾日趋严重,而水污染是纺织行业最人的环保问题。加入WTO后我圈纺织工业发展迅速,经济增长成绩显著。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水环境污染问题。我国纺织工业仍处于高资源消耗、高污染的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模式仍以粗放型低水平扩张为主,资源和环境将成为制约纺织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论文从理论的高度比较全面系统地对我国现阶段纺织工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特点、纺织水环境治理技术及发展态势、纺织环境法规和管理、以及推进清洁生产、发展纺织循环经济等内容进行了重点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纺织行业水环境综合防治的环境对策及

刘春香[5]2005年在《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其发展水平和潜力直接关系着一国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也影响着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因此农业国际竞争力问题的研究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中国加入WTO已经三年多,中国农业也逐步融入了全球竞争。那么,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究竟如何?与发达农业国家相比,中国农业的优势和劣势究竟在哪里?这些问题迫切需要通过实证研究来回答。因此,专题研究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促进中国农业结构调整,指导中国农产品贸易实践,明确中国农产品国际分工,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意义深远。 在对竞争力理论进行必要梳理和参阅大量中英文文献的基础上,本论文着眼于国际竞争力的产品竞争力与产业竞争力层次,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综合运用国际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等学科理论以及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种研究方法和手段,创造性地建立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系统研究。 本论文立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现实,将国际竞争力的一般理论引入农业领域,在借鉴波特“钻石”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理论框架,对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内涵、农业国际竞争的特点及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来源等进行了比较清楚的论述。本论文指出,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属于国际竞争力研究的中观层次。由于中国农业国际竞争主体的缺位,所以本研究的对象是农产品和农业产业。其中,农业产业国际竞争力可界定为农业在国际竞争中保持持续增长并不断获利的能力,它集中反映在农业的生产能力、农业的国际化程度、农业的持续增长能力和农业的长期获利能力四个方面,同时又受到两个决定因素即农业技术创新水平、农业结构调整程度,三个影响因素即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农业劳动者素质、自然资源等的综合制约。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论文分别构建了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与农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最后,运用该指标体系对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现实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既运用常见的比较优势指标体系分析了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又运用竞争优势理论、通过综合分析与国际比较的办法衡量了中国农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从中可以看到中国农业的优势和劣势所在。在实

张琳[6]2004年在《我国饲料企业竞争力研究》文中提出饲料业的发展不仅推动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而且还带动化工、医药、机械制造、轻工、地矿和商业等许多相关行业的发展,能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饲料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之一。饲料企业是饲料业的基本单位,只有饲料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才能促进饲料业的持续增长,从而推动养殖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为增加农民收入,丰富城乡居民的“菜篮子”做贡献。本文就我国饲料企业竞争力问题进行全面考察和分析,旨在阐明其发展现状、形成产业链的外在环境、内在要素,进而科学的评价其竞争力和选择发展模式。全文由导言和六个章节的内容构成。第一章 导言主要介绍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阐述了研究对象的内涵与外延,并对国内外关于企业竞争力的研究进行了详细的综述,最后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思路,以及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二章 饲料企业竞争力中的经济学原理论述了饲料企业竞争力中的经济学原理,包括饲料产品的需求函数、需求弹性、总收益和边际收益,饲料企业成本,饲料市场的结构与竞争环境以及博弈论与饲料企业的竞争合作。第三章 饲料企业的国际比较在分析国际饲料业的发展的基础上,把我国饲料企业与美国、荷兰的饲料企业进行了比较分析。其中,美国饲料企业特点是:(1)生产规模日益扩大,一体化为主流;(2)企业的主要利润来自规模;(3)高科技的广泛应用和严格的质量管理;(4)企业加强饲料的研究和开发。荷兰饲料企业的特点是:(1)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2)积极开发饲料资源;(3)实施产业一体化,延伸产业链。我国饲料企业则是欠发达的,企业竞争力弱,表现为生产能力不足、科研水平不高、饲料产品的质量与安全不佳和饲料企业的单个规模小等等。<WP=6>第四章 饲料企业竞争力的外在环境对我国饲料企业竞争力的外在环境进行分析。一是饲料企业的产业链,包括农业及种植业、畜牧业、畜产品加工业、水产品加工业等四个产业。饲料企业的发展,无论是在饲料企业系统内部之间,还是在系统外与其他产业的联系,都必须在互惠互利的原则下,建立起共同协调关系;二是饲料企业与畜产品、水产品消费需求的关系。畜产品、水产品消费是拉动畜产品和水产品生产、饲料生产的主动轮,因此说,饲料业与畜产品、水产品的消费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三是我国饲料资源的的供给与需求。要满足随人口的增加对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的需求,对于资源稀缺的我国来说,如何合理、科学的利用资源,是饲料企业发展面临的紧迫而且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四是宏观环境。饲料企业竞争力往往还受到它所处的宏观环境变化的影响。本文就加入WTO对饲料企业的影响以及有关的产业政策进行了探讨。第五章 饲料企业竞争力的内在要素根据我国饲料企业的状况,本文认为我国饲料企业竞争力重要的内在要素有三,分别是产品、文化和组织。首先,我国饲料企业产品竞争力表现在饲料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饲料产品的生产成本和营销方式以及饲料产品的科技创新等三个方面。其次,饲料企业传统组织管理模式的机械性总特征在多变的竞争环境下成为饲料企业持续发展的障碍。在饲料企业组织管理模式变革中,出现了扁平化组织、柔性化组织、虚拟型组织等模式。最后,我国饲料企业的企业文化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企业文化建设偏弱,或者没有系统的企业文化,包括一些规模比较大的饲料公司;二是企业文化、营销文化和顾客文化三者严重割裂。为此,提升饲料企业文化竞争力的途径有;提高学习能力、增强创新能力、培育融合能力和建立快速应变能力等。第六章 饲料企业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饲料企业竞争力是一个具有层次的综合概念。其市场表现是由众多潜在的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对于它的评估,主要遵循以下基本思路:依据前章饲料企业竞争力的外在特征和内在要素,根据科学性、可行性等原则将要素转换为可以进行评估操作的指标体系,具体有:企业战略管理能力(A)、企业核心技术能力(B)、企业核心产品的盈利能力(C)、组织能力(D)、市场竞争能力(E)、技术创新能力(F)、环境保护能力(G)、人力资源发展能力(H)及信息技术能力(K)等八大类。另一方面,通过比较,选择了模糊综合评判法,运用设计的饲料企业<WP=7>评价指标体系,采取专家评分法对三家饲料企业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七章 提升我国饲料企业竞争力的战略模式饲料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可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具有单一产品或业务优势的饲料企业,可采取集中发展模式,在地域外延上扩大规模;具有某种生产经营优势的饲料企业,可采取一体化发展模式,沿着产业链条纵向拓展;当饲料企业在某一行业的业务进入成熟期后,可采取多元化饲料企业集团发展模式来拓展新兴产业;此外,还可实施战略联盟。

于爱芝[7]2002年在《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与对外贸易结构整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农业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农业发展的资源约束日渐凸现、农产品生产成本迅速上升、农产品价格低迷与农民收入增长乏力等一系列问题困扰着未来中国农业的发展。过去中国缺乏对农业的保护,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也从体制上阻塞未来中国走上农业保护的路子。但是,WTO却为中国农业构建一个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高效的农业生产和贸易体系提供了契机。那么,中国农业的比较优(劣)势何在,如何通过国际贸易的利益调节机制发挥(回避)这一优(劣)势,是摆在中国农业面前的一个现实性问题。本题重点对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对外贸易结构以及二者的整合性进行了研究。 论文遵循“理论——方法——分析”这一基本研究流程:首先对农产品比较优势理论和内涵进行界定,为以下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其次对农产品比较优势定量分析方法进行整合,指出各自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并选择了目前较为科学和客观的国内资源成本法(DRC)作为本论文研究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基本方法。与以前研究相比,本研究在运用DRC方法时,通过对该分析框架下的基本假定进行修正和完善,弥补了该方法静态分析的缺陷,这是本论文在研究方法上的一个创新。在此基础上,本论文对包括中国谷物、经济作物、水果、畜产品四大类、十二种农产品比较优势进行实证分析,通过计算机处理几十万条成本数据,跟踪了1986—2000年14年间各种农产品比较优势的演变趋势、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目前,谷物中除稻谷(大米)具有比较优势外,小麦完全不具比较优势,玉米处于由比较优势向比较劣势转变。三种油料作物中,花生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大豆比较优势微弱或不具比较优势,油菜完全不具备比较优势。经济作物中,除棉花以外,烤烟、甘蔗比较优势明显。以苹果和柑桔为代表的水果类和以生猪为代表的畜产品比较优势明显。通过与农业专家访谈,研究结论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从而为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供了依据,这也正是本研究的实际意义之所在。 在对农产品比较优势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设计了农产品比较优势与对外贸易结构系统整合模型,构建了二维分析框架,对中国主要农产品的比较优势与对外贸易结构的整合程度进行了描述和评价,并从政策、体制等角度对整合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克服了以往孤立地研究比较优势和贸易结构,这是本论文在研究方法上的另一个创新。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整合农产品比较优势及与对外贸易结构的思路与建议。一是从产业、产品、区域、品质四个层次调整农产品生产,营造比较优势格局;二是整合农业技术支持体系,推动比较优势升级;三是整合农产品对外贸易:调整贸易政策目标、优化市场结构;四是整合农业政策,优化外部环境。 为了使研究结论在理论上更为科学、客观,研究中利用了农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贸易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等多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为保证研究在实践上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作者曾先后赴海南、河南、河北、东北等地进行实地调查,从财政部、农业部、科技部、外经贸部、海关总署的等有关部门获取翔实资料。研究过程中,运用了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图表分析方法等定量研究以及比较归纳分析方法等定性分析手段,并结合WTO《农业协议》以及中国有关承诺,对“入世”给农产品比较优势和外贸结构整合可能会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前瞻性分析,以期为我国农业生产、贸易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提供参考。

陆建康[8]2006年在《江苏省农业支持与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新世纪,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市场化与国际化的双重挑战,农业发展由原来主要受资源约束,变为受市场、资源、环境等多种约束。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农业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我国农业必将面临国外优质农产品的激烈竞争和强力冲击,农业发展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和困难?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是一个比较核心的问题,而其中的关键又是政府如何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由于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重要作用,所有国家都对农业实行一定的干预和支持政策。各国之间的区别不在于有没有对农业的支持政策,而在于农业支持政策的方式不同、重点不同、强度不同。因此,遵循世贸组织规则和国际农业支持政策发展方向,按照效率优先的原则,调整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增强我国农业竞争力,是中国农业应对挑战必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通过农业比较优势、农业竞争力、农业发展战略以及WTO农业支持与保护等理论研究,并在江苏农业发展背景判断、主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评价、国外农业支持和保护政策比较的基础上,对政府农业支持的结构和效率以及江苏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提出提升江苏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和今后政府农业支持政策体系的基本框架(包括农业支持的目标、水平、重点和具体政策措施)。 本文研究结论如下: 1.关于中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调整与选择。从长远看,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调整发展战略,由传统农业发展战略向农业竞争性(比较优势)发展战略转变,最终实现自给自足农业向质量效益型农业转变,从依靠传统技术转向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转变,从劳动密集型向劳动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相结合转变,从依靠资源消耗型的增长方式向重视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方式转变。为此,我国农业国内支持的方式和重点都应作相应的调整,政府农业支持的目标应由干预生产市场向提高农业竞争力转变,从过去直接干预农产品市场和价格调控为主的方式全面向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大幅度增加科技投资和农业基本建设投资的方向转移;由现在补贴流通环节,转向支持和补贴农产品生产者,并重点从支持农业生产转向支持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2.运用“绿箱政策”来支持农业。WTO《农业协定》尽管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但其中的“绿箱”政策则为各成员国加强国内支持提供了政策机

王启东[9]2010年在《后《京都议定书》时代中国减排国际义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全球气候异常天灾频传,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于是联合国在1992年签署《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又在1997年于日本签署《京都议定书》,订立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规范发达国家,必须在2008-2012年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低于1990年的5.2%。该议定书为具有温室气体约束力的国际公约,并于2005年2月6日正式生效,开启进入全球合作抗暖化的实践阶段。随着中国的“增长”、“崛起”和“发展”作为全球化最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是国际焦点,不仅受到世界各国和国际性非政府组织的关注,而且受到各方的重视和讨论。全球问题必须以宏观面来检视,本文从全球治理出发,以国际关系及国际法的视角考察,从历次主要国际环境会议和多方立场。中国为发展中国家,依议定书的规定有共同的责任,但不承当减量的义务。美国曾以中国没有承当义务为由退出公约,后虽然签下巴里岛路径图,但在哥本哈根会议依然掣肘中国。欧盟也软硬兼施,加上原本和中国同盟的小岛国联盟,因国土即将淹没,面临生存问题,与中国也渐生芥蒂。且中国的环境生态脆弱,近年来天灾不断,面临国内外的压力,必须严肃正视。中国高经济成长带来高污染,污染排放量跃登世界第一。然而国内还有很多人的生活落后,脱离贫穷必须经济发展。在环保与经济成长冲突下,本文检视国际合作及法律规范,国内对环境治理全面检视实践面,以及未来的走向。考察中国目前成就,展望未来以达成可持续发展成为目的。这是工业革命后,人类生活的大革命,势必无可回避。

郭科[10]2004年在《中国农产品期贷市场功能与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发达国家在发展和完善期货市场的同时,利用期货市场为各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避险机制。我国在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应该大力发展期货市场,利用期货市场为相关产业服务,特别是在现有条件下,如何通过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为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应该成为经济界重要的研究课题。 论文依据价格理论、套期保值理论、市场流动性理论、市场有效性理论、经济周期理论、货币理论等,对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运行状况和农产品期货价格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对农产品期货市场发现价格功能和套期保值功能进行了详细论述,对期货市场在农业补贴、农业产业化、农业国际化、政府对农业管理方面的作用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同时,通过B-S期权定价模型研究了农产品期权的定价理论及其作用;根据创新理论,从国内外期货市场制度、技术、管理、品种、参与主体五个方面论述了我国期货市场创新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指明了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方向。 本论文的基本结论是:①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运行状况良好,应该对之有正确的认识。②研究期货市场必须认真研究期货价格及其影响因素,才能更好地把握期货市场的变化规律。③期货价格可以弥补现货价格的不足,价格机制中利用期货价格可以更好地配置资源。④利用不断发展的套期保值理论可以较好地规避现货企业的生产经营风险。⑤期货市场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可以为农业补贴政策服务,放大农业补贴政策的作用;可以有效地规避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龙头企业和农户的生产经营风险;可以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为农业国际化保驾护航;还可以帮助政府提高农民收入、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调控农产品价格、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⑥利用期权定价模型可以制定出科学的期权价格,使期权市场得到规范发展并有效发挥其必要的功能。⑦我国期货市场需要在制度、技术、管理、品种、参与主体上不断地创新发展。⑧我国应该尽快发展和健全农产品期货市场,以更好地为农业发展服务。 通过本次研究,可以认为,我国应该积极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这将有助于实施国家农业补贴政策、发展农业产业化、增强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政府对农业的管理能力,最终将为我国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加入WTO我国油脂工业的机遇与挑战及企业发展的根本出路[D]. 王继忠. 西南财经大学. 2000

[2]. WTO框架下提高湖北农产品竞争力的支撑体系研究[D]. 段晓明. 华中农业大学. 2003

[3]. 开放经济中企业跨国并购研究[D]. 王习农. 中共中央党校. 2004

[4]. 21世纪纺织行业所面临的水环境问题及对策[D]. 俞亦政. 东华大学. 2005

[5].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刘春香. 浙江大学. 2005

[6]. 我国饲料企业竞争力研究[D]. 张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

[7]. 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与对外贸易结构整合研究[D]. 于爱芝. 华中农业大学. 2002

[8]. 江苏省农业支持与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陆建康. 南京农业大学. 2006

[9]. 后《京都议定书》时代中国减排国际义务研究[D]. 王启东. 暨南大学. 2010

[10]. 中国农产品期贷市场功能与作用研究[D]. 郭科.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4

标签:;  ;  ;  ;  ;  ;  ;  ;  ;  ;  ;  ;  ;  ;  

加入WTO我国油脂工业的机遇与挑战及企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