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战略设想_张家界论文

湘西经济跨越发展战略设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湘西论文,发展战略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0-8462(2000)05-0038-05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1 战略态势

1.1 现实基础

1.1.1 具有相对的的区位交通优势,但没有强大的经济中心,优势尚难以充分发挥作用。湘西(包括怀化、张家界、湘西自治州3市州的24个县、市、区)地处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区向西部内陆经济发展区梯度推进的过渡区和长江经济带与华南经济圈的结合部,位居湘、黔、桂、鄂、渝5省(市、区)边境的中心地带。枝柳铁路纵贯湘西13个县(市、区),湘黔铁路横穿5个县(市),209、320、319国道和1801、1808、1828、1832等省道纵横贯穿全区。澧水及沅水汇集渠水、舞水、巫水、溆水、辰水、武水、酉水7大支流穿流区内各地。张家界机场联系省内外20多个中心城市。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各种运输条件俱全,且已基本成网。公路运输网密度远远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铁路运输网密度为黔东、桂北、鄂西、渝东南广大地区所望尘莫及。湘西既可承接东西部地区经济的双向交流,又能吸纳沿江沿海市场的双重辐射,在周边地区经济渗透融合中,可以东西逢源和南北策应,市场广阔,发展潜力巨大。但湘西没有处在湖南经济重点发展的“点—轴”上,区内只有1个中等城市(怀化)和3个小城市(吉首、张家界、洪江市),在全省29个城市综合实力排序中分别位于12、19、25、28位,且均低于全省29个城市综合实力的平均水平。同时,由于区内铁路多为单轨,公路等级较低且断头路多,水路滩险水急,通过能力不足,内外经济联系受到制约,所以无力对周边地区产生强大聚辐力,区位交通优势尚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1.1.2 拥有一定的自然资源优势,但缺乏富集性战略资源,优势尚未能转为经济优势。湘西素有林木之乡、水果之乡、药材之乡、旅游胜地的美称,是中国南方重要林区和商品材基地,湖南重要的中药材基地、果品基地和畜牧基地,有色金属、稀有金属等矿藏资源和水资源也较丰富。但缺乏对全国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富集程度高的战略性矿产资源,难以用资源开发吸收国家大规模投资,资源优势尚难以充分转变为经济优势和市场优势。

1.1.3 已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但仍处贫困落后状态,尚未赶上全省经济发展步伐。建国50多年来,湘西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但由于软硬件环境建设滞后,科技水平较低,劳动力素质较差,资金严重不足,非国有经济发展较慢,产业层次低,比较效益差,比较优势难以发挥,经济起飞缺乏动力,与全省的差距仍在进一步扩大。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人均财政收入等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且差距呈拉大趋势(见表1)。

1.2 机遇推断

1.2.1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湘西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国家实施区域发展由支持东部地区率先突破转向加大中西部开发力度,促进东、中、西部三大地区协调发展战略,有利于湘西借助国家政策效应,利用发达地区的“扩散效应”,促进区域资源优化配置和区域经济合理分工,加速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实现区域跨越和产业跨越发展。

1.2.2 国家加大扶贫攻坚力度,为湘西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国家扶贫攻坚计划进入关键性实施阶段,扶贫资金将在现有基础上每年再增加40%。湖南省委、省政府把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摆在湘西,这对湘西获得国家和湖南省政府在投入和政策方面更多的支持是十分有利的。

1.2.3 知识经济的兴起为湘西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捷径”。知识经济将打破区域经济发展“按部就班”的旧模式,给经济欠发达地区提供一次“重新洗牌”机会[1]。湘西可以抓住知识经济兴起所带来的发展机遇,高起点低成本地进入信息时代,直接运用人类已有的先进技术和信息资源,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实施发展新兴产业和改造提高传统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和运用中低技术相结合的发展战略,在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在有选择地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同时,继续发挥中低技术的传统产业的作用,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大力提高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发挥后发优势,形成追赶态势,实现跨越发展。

1.2.4 经济全球化使湘西经济实现跨越发展成为可能。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国际分工的发展和区域产业的转换,扩大了资金、技术、劳动等生产要素的流动规模,对于发展中地区弥补本地区资本、知识、技术等生产要素缺口,利用几乎不付费的后发优势,迅速实现产业突进、制度创新和经济发展十分有利。湘西可以利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引进外资弥补建设资金不足;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引进先进技术,推进技术进步和市场发展。

2 总体战略

2.1 战略思想

湘西经济跨越发展应该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优势资源为基础,以两个根本性转变为中心,坚持“环境为重、市场为先、人才为本”的指导思想,树立“开放富区、民营活区、科教兴区”的观念,强化“发展、效益、特色”意识,遵循“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协调一致”和“加强基础、增强后劲、择优发展”的原则,实施重点突破战略、民营主体战略、龙头带动战略和优势资源产业化战略,坚持国内开放与国际开放双到位,发挥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两个作用,强化区内与区外两种合作,利用“后进机会”,发挥“跟进效应”,借助联合优势,扩大互补效益。根据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多层次化目标,把握基本点,抓住牵动点,构筑支撑点,培植生长点,激发兴奋点,选准结合点,狠抓基础设施工程、人才培养工程、支柱产业工程、市场设施建设工程、旅游开发工程和小城镇发展工程,按照农业产业化、工业现代化、服务社会化、市场网络化的要求,加强与省内外多层次、多形式的经济技术协作,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合理分工,发展特色经济,实现产业升级跨越和区域跨越。

2.2 战略布局

湘西经济发展既要突出区域整体性,又要体现各小区特色,根据现有经济发展状况和潜在势能空间分布基本框架,实施点轴开发与增长极开发相结合的战略,加快发展怀化经济中心城市,优先开发枝柳、湘黔经济走廊,建成怀化、吉首、张家界三个各具特色的经济小区,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经济。怀化市素有“黔楚咽喉”、“滇黔门户”之称。怀化应充分利用区位、交通优势和现有经济基础,瞄准高新产业这一“制高点”和比较优势这一“生产点”,尽快建成工业现代化基地和商品出口基地,成为能辐射湘西乃至湘、黔、桂、鄂、渝五省(市、区)边区的区域性中心,发挥其辐射、吸引和综合服务功能,通过产品扩散和产业扩张,带动全区发展。同时,应该把张家界建成全省现代旅游中心以及酉水以北4县市的经济中心和鄂西南、渝东南、湘西北的商品集散中心;把吉首建成酉水以南6县市及黔东北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商品流通中心;把渠阳建成沅水上游4县及黔、桂边境地区农副土特产品集散地。

枝柳、湘黔铁路沿线资源丰富,经济基础较好,城镇较密集,边境贸易活跃,集结了全区80%以上的工业产值和非农业人口,是湘西经济的精华地带,应该优先安排重点开发项目,建设林、果、牧、土特商品生产加工基地,开发轻纺产品、医药品和旅游产品,尽快建成具有特色的工业走廊、个体私营经济走廊和商贸走廊,高层次接受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和经济辐射,形成能起极化和扩散作用的区域经济带,充分发挥聚集效应、辐射效应和带动效应,驱动和激活全区经济[3]。

怀化经济小区工业发展应实施现代化、集团化战略,围绕提高整体素质和经济效益这个中心重点发展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容量、高附加值的医药(风痛宁针剂、天麻酒、激素药等药品)、有资源优势的食品(卷烟、名酒、饮料、名茶、营养保健食品等)、建材(优质水泥、浮化法玻璃、墙地砖等)、森工(人造板、竹胶板、纤维板、林化深加工产品等)四大支柱产业。农业发展要实施产业化、集约化战略,做好挖潜、开发、转化三篇文章,加快优质米、用材林(以杉、松、竹为主)、经济林(以核桃、柑桔为主)、草食动物(以牛、羊、兔为主)基地建设,发展以林副土特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建成具有地方特色、能向黔桂边境地区辐射的农产品市场。

吉首经济小区应利用其与渝、黔、鄂毗邻的边境贸易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实施优势资源产业化战略,重点发展名酒(酒鬼酒、湘泉酒)生产基地、矿业开发基地(建成湖南的锰都、磷都、铝都、镁都)和绿色食品基地,大力发展边境贸易。

张家界经济小区应实施旅游带动战略,围绕建设国际性高水平旅游区的目标,大力发展有利于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富有特色的各类旅游服务业和旅游产品加工业,围绕旅游业调整第一产业,依托旅游业振兴第二产业,配合旅游业发展第三产业。

2.3 战略重点

加速湘西经济发展应突出四个重点(优化软硬环境、发展生态农业、开拓旅游市场、发展边境贸易),实现五个突破(民营经济要有大的突破、乡镇企业要有大的突破、农业开发在产业化上要有大的突破、开发旅游在水平上要有大的突破、国有企业在科技创新和科学管理上要有大的突破),做到六个促进(以民营经济发展促进经济结构优化、以农轻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企业规模经营、以旅游业开发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以小城镇建设促进乡镇企业发展、以科技进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以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环境优化),充分利用所有制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城乡结构转换、区域结构转换、中小企业发展等高速增长空间,加速经济发展步伐。

2.3.1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提高投资收效率,是实现湘西经济跨越发展的基础。要从经济全局和战略需要出发,加快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供水供电、城市改造、小城镇建设、农村“三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和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江河源头综合治理等生态环境建设,切实做到生态环境治理与开发双到位,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确保可持续发展。

要加快区内3条国道、4条省道、张家界至吉首高速公路和联系武陵源风景区各景点的高等级公路的改扩建,形成以怀化为中心,张家界、吉首、洪江为基点,19个县城中心镇和156个乡镇为支点的公路网骨架,提升等级,提高运输能力和运输速度,减少运输成本。要加快怀化至石门段铁路电气化改造,尽早建设湘渝铁路(重庆至怀化),实现湘西与所有周边省市区铁路直通。加快城乡电网和通讯干支线建设,进一步扩大通讯容量,提高通讯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快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计划,提高广播、电视复益率。加快城镇道路、供排水、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各项服务设施的配套完善工作。切实注意沅水、资水、澧水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的利用。

2.3.2 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塑造湘西区域形象。区域特色经济是市场配置资源与区域经济优势的结合点,加快湘西发展,无论是整体创新,还是结构调整,其产业落脚点都应该是特色经济。发展拥有巨大市场潜力、具有较高产业关联度和蕴含较大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区域特色经济,是湘西经济振兴的支撑点。湘西农业应瞄准沿海市场、城市市场和国际市场,围绕山区特色农业这根主线,培植具有地方特色和区域意义的主导产业,开发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和出口创汇优势的拳头产品,发展各具特色的农轻相关产业和高效农业体系,形成区域性的产业链、企业群和市场网。发展山区特色农业,要实行“山、水、田、林”统一规划,“粮、林、果、牧、鱼、药”综合开发,“种、养、加”有机结合,加快建成全省独具特色的林区、牧区和茶果区,重点建好林产品(油茶、楠竹、特种经济林、食用菌、中药材)、果品(冰糖橙、板栗、猕猴桃)、畜禽品(牛、羊、麻鸭、乌骨鸡)生产加工基地,发展名、优、新、特、稀产品,实现基地、加工、市场一体化,把山区资源开发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最大限度地促进资源培植与资源转化的结合,力求在速度、规模和效益方面有新的突破,实现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湘西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结构问题是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抓住了结构调整就抓住了发展经济的主线。但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既要注意纠偏性调整、增量调整,更要注意升级性调整、存量调整,重新构造有湘西特色的支柱产业,走出“结构不优、支柱不强、产品不精、效益不佳”的怪圈。湘西应充分利用生物、矿藏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优势,优先发展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重点发展食品、建材、森工、医药、冶金五大支柱产业,着重建设名酒生产基地(酒鬼酒、湘泉酒)、绿色食品基地(茶叶、柑桔、名贵中药材)和矿业开发基地(锰、锌、铝、镁、钨等),扶持区域代表性企业,努力塑造湘西形象。

2.3.3 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全力开拓旅游市场。湘西发展旅游业应实施“合纵联横、优势互补、深度开发、整体推进”的战略,加强区域合作,设计组合跨省区旅游产品,建立多元化旅游市场网络,实现适度超前开发。开发过程中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重点开发知名度高、发展潜力大的武陵源、猛洞河等风景名胜区和湘西民俗风情旅游区,努力实现以下六个目标:①把张家界市建成具有世界水平的现代旅游城市;②把武陵源风景区建成集观光、考察、文体、娱乐、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旅游胜地;③把天子山等景区建成自然生态环境旅游区;④把张家界、吉首、凤凰、通道等建成民俗风情旅游区;⑤把大公山、壶瓶山等景区建成科学考察、博物观光旅游区;⑥把猛洞河、茅岩河、九天洞等景区建成猎奇、探险、漂流旅游区,形成各领风骚的旅游景区,让游客既可观赏张家界绚丽山水景色,又可领略湘西土家族、苗族浪漫古朴的民族风情,给人们以美的陶冶和探究神奇的愉悦。同时要切实加强与周边各主要旅游景区及旅行社、交通部门、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密切合作,实现市场客源互补,促进旅游市场多元化。

2.3.4 大力发展边境贸易,不断拓展周边市场。地处内地欠发达的湘西,更应重视流通对生产的导向功能、实现功能和先导作用,发展流通,促进生产,振兴经济。但由于湘西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低,区域经济活动分散,人口、资金等要素集聚程度和规模小,发展流通业应坚持国内外市场取向和周边市场导向的原则,优先发展投资少、见效快、就业容量大、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在市场建设中应采取有形市场建设与无形市场建设相结合、市场硬件建设与市场软件建设相结合、自我发展与自觉培育相结合的方法,在继续完善商品市场的同时,注意培育和发展要素市场,尽快建成以怀化为中心,张家界、吉首、洪江为基点,渠阳、新晃、民安、花垣、双江为“窗口”的全方位开放、多层次的商品流通网络,充分利用区位、交通优势,大力从事工业品买东卖西、农产品买西卖东的生意和北(南)购南(北)销、远购远销的买卖,增强市场聚辐力,扩大市场覆盖面。

2.3.5 放手发展民营经济,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加速发展民营经济是湘西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湘西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工业基础薄弱,投资环境欠佳,很难成为国家和湖南投资的重点,依靠国家大投入实现大发展是不现实的,唯有实施民营突破战略,在市场准入、税收政策、筹资融资和社会负担等方面,给予与公有制经济以平等待遇,鼓励民间投资,依靠社会力量发展非公有经济,通过民营经济的发展增加经济总量,带动整体经济发展。湘西发展民营经济应该切实注意与利用资源优势结合起来,走特色产业带动的路子;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走高效发展的路子;与农业产业化结合起业,走农工贸一体化的路子;与发展外向型经济结合起来,走外贸带动的路子;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走城镇拉动的路子;与企业改制结合起来,走优势互补的路子,实现民营经济由速度型、粗放型、资源型、封闭型,向效益型、集约型、科技型、开放型转变,促进民营经济步入发展快车道。

2.4 战略措施

2.4.1 深化改革,更新观念。改革、创新是实现湘西经济跨越式发展原动力和突破口。加快湘西经济发展必须以适应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以创新企业制度、活化生产要素、发展集约经营为内容,以推动实施农业产业化为中心,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重点,深化改革,实现观念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强化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发展意识,转变传统的全面赶超战略、粗放型增长方式和“按部就班”的发展思路,实施战略性资产重组,大胆推进国有资产的有序进退、行业的退“弱”进“强”和企业的退小进大,按照“三改一加强”的要求和“抓大放小”的方针,加快经济结构从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转变,完成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深化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在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政策的基础上,采用租赁、出租、拍卖、股份制等形式,依法合理流动,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农轻相关产业,引导农业走向专业化、基地化和现代化,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2.4.2 科教先行,人才为本。人才是湘西第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目前人才资源短缺,国民素质偏低正是制约湘西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不解决人才不足的问题,就不可能把湘西潜在的自然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今后,无论是解决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落后、劳动生产率偏低、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等问题,还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创造国有企业新优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要求把人才资源开发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把教育作为“重点产业”优先抓好,改革教育体制,调整教育布局结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激活教育运行机制,加快人才的培养、培训、交流和引进。加大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完善优秀人才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创造能促使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的社会环境;设立“湘西人才奖励基金”,重奖为湘西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人员,用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稳定现有人才队伍,培养造就一批学术精英和科技之星;建立“湘西人才引进基金”,用优厚待遇、良好服务,吸引高级专业人员到湘西工作,留居年限越久,贡献越大,地区高额津贴越高;建立“湘西奖学金”,奖励各级各类院校品学兼优学生,奖励办学助学有功人员,奖励扫盲先进单位,鼓励现有人才继续攻读硕士、博士;注意加强与省内外知名院校的长期合作,争取发达地区对口扶贫支教,支援优秀教师、教学设备等,夯实教育基础,培养急需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高效的智力服务和人才支持。

2.4.3 拓宽思路,多方筹资。湘西发展为了突破资金短缺这一制约瓶颈,在资金筹措方面要大胆改革创新,靠思路集资,靠体制集资,靠政策集资,本着“只要来湘西,一切好商量”,广泛吸引省内外政府、企业投资和民间投资。应允许湘西地方政府发行公债和湘西开发建设彩票,筹集和回流资金,扩宽资金来源。特别要在经营城镇地产、盘活城镇实物形态资产和创新运作上确立新思路,把可以投入市场营运的城镇基础设施和城镇公益事业推向市场(如拍卖水厂经营权、路灯广告权、街道命名权、收费站经营权、停车场建设经营权转让、路段清扫权等),实行社会化服务、产业化发展和企业化经营。在农村可以拍卖荒山、荒坡、荒滩、荒水,以地生财,为经济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增量资金。

标签:;  ;  ;  ;  ;  ;  ;  

湘西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战略设想_张家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