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地铁对贵阳市建设生态城市的引导论文_陈健1,杨维2

1.贵阳市城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 贵州贵阳 550081;2.河北轨道运输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2165

摘要:当今都市发展走向为生态城市,然而其建设是一项庞大而持久的工程。贵阳市城市交通受到地形限制表现为旧城区中心棋盘式,外层沿谷地延伸的特征,由此组成了混合式交通系统。旧城区交通网密度大,交通问题严重,不契合生态城市的要求。地铁能改善交通体系,引导城市发展,为生态城市建设打好底子。

关键词:生态城市;地铁;绿色交通;城市交通

前言:

联合国在研究“人与生物圈计划”中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1],其注重环境、资源、人口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的基石是交通,而地铁环境污染小,是其载体,而其实质是建立维持一个城市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交通系统,以较少的成本实现高的效率。本文主要基于生态功能的交通系统定位,探讨地铁发展对贵阳市城市建设的影响。

1 生态城市交通系统定位

现阶段私家车保有量持续增加,交通拥挤、怠速比增大加剧了污染;道路拓宽、扩建不断侵蚀着绿地,为此当代城市被称为“柏油的荒漠”[2]。以市政道路为主的发展模式,已经变为生态城市的阻碍,所以发展新的交通方式迫在眉睫。地铁快捷、畅通,低环境污染、低能源消耗、低资源占用,载客量大,已经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

1.1改变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由交通决定,交通形式改变带动城市的变化。交通关系到城市的空间结构,交通与土地利用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修建地铁可优化城市结构,车站周围可成为城市新的功能区聚集地,改变中心单一状况。多中心轴线式有利于紧密联系中心区域与周围地区,优化城市结构。

1.2节约城市资源

地铁由电力机车牵引,相比汽车单位能耗低,各运输方式能量消耗见表1。地铁占用土地面积小,且不影响其他交通方式;有利于城市向密集型发展。

表1 各运输方式能量消耗[3]

  

1.4兼顾安全与高效

地铁与其他交通方式不发生冲突,其同时装有自动设备和应急装置,安全系数高,事故率低。地铁一般最高时速可达100km/h,承载量也相比其他交通工具有巨大优势,其他交通工具无法代替其便捷快速特点,这就节省了不少时间成本。

1.5创造巨大的效益

大众乘坐地铁降低了交通事故,减少了建设交通设施、净化环境的费用。地铁还改善了交通状况,压缩了行驶时间;且其车站会带来新的城市功能区,促进经济发展;其线路分布还有利于改变城市结构,用地向集约型发展,加强各地域之间的联系,共同发展互相促进。

2 贵阳市建设生态城市的条件

2.1贵阳市建设生态城市的意义

贵阳市的地理条件及其自然生态,博得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气候宜人数贵阳”的声誉。近年来贵阳快速发展,在建设上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城市生态、社会、文化环境受到很大冲击。不仅公共空间逐渐减少,传统的街巷格局及生活方式也在渐渐淡出大众视野。城市规模虽然越来越大,但城市特点却在逐渐消失。

随着近年来大众对生态、环境的持续关注,贵阳市建设的热点已经变成生态城市。《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2012-2020年)》明确了要把生态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把生态建设融入贵阳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如期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此举有利于从宏观区域协调布局多种生态要素的关系。

生态城市建设从生态学角度构建城市环境运作机制,以系统工程的方法处理城市体系中各种关系,使其和谐共存、协调发展。贵阳市一直以美好的自然景观、和谐的生态环境、浓厚的城市底蕴作为名片,生态城市建设正好切合其内在环境及人文特色,有助于改善环境、提升形象、扩大影响,实现社会、文化、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2.2贵阳市的城市布局结构

贵阳市由于特殊地质地貌其城市呈“多中心,组团式”发展,避免了走“摊大饼”的模式,形成了独特的发展空间和城市肌理。旧城区交通设施落后,道路级别较低且交叉混乱,路网布局极不合理,跟不上交通需求步伐,造成严重的交通阻塞。贵阳商业中心主要集中于旧城区,随着城市规模扩大,住宅区转至城郊,这必然造成大众出行购物成本增加,增加老城区用地紧张和人车流量。

2.3贵阳市建设生态城市的条件

贵阳一直重视生态建设,其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通过验收,“千园之城”建设加快推进,全市公园数量将近千个,成功打造数个国家湿地公园。评价目前贵阳建设生态城市的条件,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量。

(1)自然环境基础

水热条件。贵阳夏无盛暑、冬无严寒且雨量充沛。较大的相对高差以及温和湿润的气候形成了种类繁多的动植物资源,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良好的基石。

地形优势。贵阳处于云贵高原为岩溶盆地地貌。碳酸盐岩出露,断层褶皱,裂隙发育,地下水丰富,埋藏浅,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且相对闭塞的地形有利保护当地生态环境。

绿化面积。贵阳是一座“城中有山,山中有城,森林围城,绿带环绕,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的具有独特高原特色的城市,享有“森林之城,避暑之都”的美誉,2017年贵阳城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8.66%。

环境优良。2017年,贵阳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5.1%,六项污染物年均浓度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2)社会经济基础

2017年贵阳市生产总值达到3537.96亿元、增长11.3%,GDP增速连续4年位居全国省会城市首位。且逢国家经济支持,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经济的后盾。

(3)历史文化基础

多年的文化历史积淀,塑造了闲时文明的大众文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较多。同时贵阳少数民族众多,文化悠久而灿烂。提供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强大的科技、人力资源支持。

3 地铁对贵阳建设生态城市的引导

3.1对城市发展的意义

当下各城市主要为“摊大饼”式发展。其虽然适应了经济学的聚集规律,但是却不断增加了城市中心区负担,违反了自然规律。如果需要改变这个现状,就应该对城市进行改建,或者是对聚集效应给予反作用。地铁改变城市外围区域与中心城区关系,促成中心区向外围疏散,其建设对人口、经济有很强吸引力,能较好的缓解中心城区压力。地铁大容量、快捷、安全的通道具有指引人口从高密度向低密度区域迁移的作用,这有利于改变单一中心,促进多中心轴线式结构及于生态系统的空间优化。

地铁城市聚集效应相对于交通管制及城市搬迁更加合理、有效,作为公共交通的组成部分,地铁能源消耗低、环境影响小;运载能力大、运行速度快;安全与公平兼顾;土地利用率高;这些都是其他交通工具无法比较的。建设生态城市必须要减少私人汽车出行,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3.2地铁引导贵阳建设生态城市

贵阳市空间结构不合理,人地矛盾极为突出,城市污染已成为其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为此,优化贵阳市空间结构,促进城乡生态融合,改善生态环境已是贵阳发展的核心任务。近年来贵阳不断发展,其单中心城市结构已有了很大改变。随着观山湖区的逐步完善,贵阳主城区的一些功能向外延疏散。贵阳市周边已有许多特色的小城镇,对主城区形成有效疏解和反吸引力。这些措施均在控制旧城区规模、疏散其功能、改善其生态环境。

以上措施会有一定的效果,但由于贵阳市聚集速度很快,而新中心距离旧城区也不远,导致在边缘区域集聚了大量人口。现有交通系统已经无法协调高运载能力和完整生态环境,市政道路运输能力和运输速度均有限,且在两侧产生无规则聚集区;高速公路占地较大,破坏完整生态系统;出入口距离城区过远,不适合中短途和日常性市民出行。而地铁运力强、效率高、能好及占地少,其建设可引导城市发展趋势。

(1)通过整合区域交通系统,其高效运输能力可将贵阳市周边分布的小城镇连接起来,形成区块性的快速交通系统。缓解旧城区且加快周边城镇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2)由于土地与地铁相对脱离,只会在地铁车站附近产生聚集效应,不会加重地铁沿线负担,城市“跳跃式”发展,产生“串珠式”聚集区。

随着贵阳地铁建设开通试运营,其城市格局正在逐渐发生改变,从老城区同心圆式的无规则集中逐渐到控制城区规模,从单中心的聚集型逐渐到多轴向的均衡型,疏散了主城区的“极核效应”,区域发展格局朝着城乡融合形式发展。

4结论

要想从根本改变贵阳市城市结构须借助地铁,其对贵阳市形态布局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有益于贵阳市调动各生态要素,改善生态体系,统筹城乡发展。将贵阳逐步建设成历史底蕴浓厚、生态环境良好、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

参考文献:

[1]董宪军.生态城市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

[2]罗晓,刘梦.城市轨道交通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作用[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6(2):30-32.

[3]陆化普,朱军,王建伟.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9.

论文作者:陈健1,杨维2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4

标签:;  ;  ;  ;  ;  ;  ;  ;  

浅析地铁对贵阳市建设生态城市的引导论文_陈健1,杨维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