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私立大学的发展及其特点_帝国大学论文

简论日本私立大学的发展及其特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私立论文,特质论文,大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日本高等教育体系与私立大学

一般而言,决定高等教育整体规模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高等教育入学率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紧密相关。但也有例外,譬如20世纪10年代日本的GNP远低于欧洲大多数国家,但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却已经达到了这些国家的水平。①与欧美各国相比,日本的近代高等教育是19世纪后半叶在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的状况下起步的,但却在短时期内赶超了欧洲各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后来又以高于这些国家的速度,继美国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普及化的国家,其中的缘由是耐人寻味的。

伴随近代产业的快速发展,人们承担教育经费的能力得到提高,但在富裕的欧洲各国,主要由国家负担且负责管理运作、以国公立教育机构为主体的高等教育体系占据统治地位。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调查,1998年,奥地利私立高等教育机构在校生人数占其高等教育机构总在校生人数的3%、法国为9%、西班牙为11%。英国仅有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私立大学,德国则没有。即使以拥有强大的私立教育体系著称的美国,其比例也仅占31%。而日本的这个比率则高达73.3%。②

可见,产业化起步较晚特别是发展水平曾低于欧洲许多国家的日本,高等教育体系以私立大学为主体。据日本独立行政法人统计中心数据③,1951年四年制大学总数203所、在校生人数313158人。其中,私立分别是106所、180336人④,占总数的52.22%、57.59%;2009年学校总数、在校生数分别是773所、2845908人,私立分别是595所、2087195人,占总数比例分别是76.97%、73.34%。

1951年日本短期大学⑤为180所、在校生人数36331人。其中,私立分别是152所、31093人⑥,所占总数比例分别是84.44%、85.58%。2009年学校总数、在校生数分别是406所、160976人。其中,私立分别是378所、151000人,所占总数比例分别是93.10%、93.80%。

这些统计数字清晰地表明,从1951年到2009年,私立大学(含四年制与短期)的数目与在校生人数的增加速度远远超过国立与公立,其所占比例也在不断增大,具有绝对压倒性优势,私立大学业已成为日本高等教育体系中须臾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应该说,日本之所以用较快的速度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普及化,恰恰是因为存在着这种性格独特的高等教育体系,其主体是私立大学。⑦

国内外关于日本私立大学的研究成果很多,主要从大学特点、经费来源、政策法律、经营管理、教育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而探究其“特质”,特别是系统研究其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地位的成果,尚不多见。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罗格·L.杰格(Roger L.Geiger)将日本私立大学称为“大众化模式”,认为其主要表现在以能够提供大量的国立、公立大学所不能提供的升学机会来维持生存,故大众化模式的私立大学在日本早就存在。⑧但笔者认为,仅仅将日本私立大学的主要特征归之为“大众化”,显然不能完全概括其特质与地位的主要方面。

有鉴于此,本文拟在剖析日本私立大学形成及发展路径的同时,探究其特质,并在此基础上考察私立大学在日本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二 日本近代高等教育的兴起与私立大学的状况

日本近代高等教育体系的构建,肇始于19世纪70年代初。当时日本把英、德、法、美看做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故在选择高等教育模式上,存在几种不同意见。经反复探索,最终选择了当时国际上教育研究水平最高的德国模式,并于1886年在东京创办了第一所“帝国大学”。但在此之前有一个向美国与英国的学院、法国的高等专业学院、德国的高等专科学院等各类高等教育机构学习的过程。譬如,最初的东京大学的法、理、文三个学部是以英美大学为模式,医学部则以德国大学为样板。

这种探索与尝试经历了约十年的时间便基本结束。曾经赴西方特别是“近代大学”发祥地的德国大学留学、直接学习并接受了西方大学理念的一批代表人物,希望建立以德国大学为模式的“帝国大学”。其最重要的理由在于中央政府对整个教育体系拥有绝对的管理控制权,它是国家机构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为国家培养官僚的机构。明治十九年(1886),日本政府将位于东京的主要官立大学⑨合并,成立了东京“帝国大学”。“帝国大学”和以它为标准而设置的其他国立高等教育机构,设立初衷都是将其作为为国家早日实现近代化和产业化培养人才的场所而建立起来的。建立之初的帝国大学,设置了法、医、文、理等学科,还设置了在当时很罕见的工学、农学这种应用性学科。

在选择德国模式以前的摸索时期,有一种极力主张构建美国式的、以私立机构为主体的高等教育体系的观点,但日本政府却选择了欧洲式的、以国立机构为核心的高等教育体系。但有一点与欧洲各国不同,日本政府尽管没有对私立高等教育机构的发展给予积极的奖励,但对私立学校的设立基本上采取了自由放任的态度。⑩

日本私立高等教育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除了政府提供了宽松环境以外,还另有其因。首先,在近代化开始以前日本就有悠久的私立教育的传统。其次,政府财政过于拮据,故想借助于民间力量为国家培养人才。因此,日本政府虽然早在19世纪70年代初期就已提出建立7所帝国大学的设想,但在整个明治时期(1868年至1911年)才仅仅创建了4所,直到近70年以后的1939年才最终实现这个梦想。

明治政府早就认识到,设置与德国大学水平相当的、真正的大学,需要花费很漫长的时间和巨额的资金,而实现近代化和产业化却急需大量的人才,因此必须快速地建立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近代高等教育体系,以解燃眉之急。为了应对这个困难的课题,日本政府选择了在正规大学以外设置专门学校(11),且鼓励民间大规模介入的方案,期待以此来满足实现近代化和产业化的人才需求。这类学校简易、廉价且实用价值极高。在当时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官立和私立的专门学校占了很大比例。其中,官立的专门学校主要是单科性质,由医学、美术、音乐、外语等特殊专门学校和农业、工业、商业等实业专门学校构成,其参照模式是德国的高等专科学院,而私立专门学校则大多具有综合性学校性质。由此可见,包括帝国大学在内的高等教育的国官立部分基本上都是模仿德国模式,是作为培养“国家所需”的专业人才的场所而设立的。(12)

在日本高等教育体系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政府推行的是以官立大学为核心,对私立大学虽允许其设置,但却通过抬高设置门槛、提高教育条件的方式予以种种限制,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采取这种政策。(13)1918年,日本政府实施了《大学令》,开始对由私立专门学校升格发展而来的正规私立大学予以承认。(14)此时,日本有5所帝国大学。(15)嗣后,包括升格得到承认的官立和私立专门学校在内,大学的数量开始迅速增加,到1922年出现了10多所官立单科性质的大学和20多所私立大学。

如上所述,日本近代高等教育是从模仿德国模式起步的,但二战后,日本在美军占领时期实施了美国式的教育改革,日本高等教育是模仿美国模式并加以日本化改造而成的。(16)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文部省开始放宽对大学的严格管理。90年代开始改革高等教育系统的内部事项,广泛引入竞争机制。在新一轮高等教育机构的竞争中,以私立为主体的短期大学(17)首先成为竞争的牺牲品。2001-2006年,日本私立短期大学的学校数由497所减少到436所,其在校生人数则由298847人减少到203365人。(18)到20世纪90年代末,私立大学之间从以往扩大规模的竞争,逐步演变成“求生存”的竞争。至此,大学才开始真正意识到学生是教育服务的消费者乃至于上帝,因而提高学生对教育内容和方法、校园生活及环境等的满意度,就成了私立大学经营管理方面的重要目标。(19)

另外,长期以来日本研究生教育主要是以理工科教育为主,但伴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入开展,特别是2003年着手改革研究生院制度以来,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生院也开始增加,建立新型研究生院(如法学大学院)的竞争逐步在各大学之间展开。(20)2005年9月,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在其提出的《新时代的研究生院教育》报告中,明确了研究生院改革的方向。2006年3月,文部科学省制定了《研究生院教育振兴措施纲要》,确定了发展研究生教育的一些具体措施(21),公共财政对私立大学的补助政策发生了一些变化,如开始向拥有研究生院的私立大学倾斜。(22)在此背景下,私立大学出于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也开始强化自身在研究生教育领域的竞争力,积极参与到研究生教育的行列,以期扭转以往在该领域落后于国立大学的状况。可见,进入21世纪以后,日本私立大学开始努力提升其在研究生教育领域的地位。

三 起步于专门学校的日本私立大学

与官立学校模仿德国大学模式设置不同,日本私立高等教育具有和美国早期的教育体系非常相似的结构。日本私立大学很多是从专门学校演变而来的,自诞生之日起它们就根据社会需要设置了一些新兴的专业,传授当时尚处于形成过程中的法学、经济学、政治学、财政学等,传播西方学术。而西方学术精神恰恰是不少私立大学追求的精髓。庆应大学、早稻田大学和同志社大学等私立大学的创立者们,基于自己对西方学术自由的理解,其所设专业与课程,不但与许多以职业为依归的专门学校不同,而且与以培养官僚为目标的帝国大学也有很大的不同,对日本形成追求纯然学术自由之风、建立民主体制与社会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经过100多年的发展,这些学校逐渐演变成今日的巨型私立大学。

二战前,绝大多数的私立专门学校除了学生缴纳的费用以外,很少有其他的收入来源,这也是与国官立高等教育机构的根本区别。在聘用教师和招收学生方面,私立学校也处于不利的位置。从帝国大学毕业的高素质的学生作为教师,基本上都被官立学校吸收了,而缺乏资金、社会声誉相对较低的大多数私立学校则仅能以兼职教师的形式聘用他们。此外,修完正规中等教育课程的优秀毕业生几乎都进了国官立学校,私立学校则只能接收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另外,政府给予国官立学校的特权,譬如免除兵役和拥有国家的一些考试资格等,私立学校只有在被附加一些严格条件之后才能取得极少部分,并且只有一部分学校才能够得到。因此,私立学校都奋力争取这些特权,从而也使其经常处于和政府博弈、周旋的状态之中,形成了一股誓与国官立大学相抗衡的意识。

尽管绝大多数私立专门学校在办学经费、师资队伍、生源质量等方面,与官立专门学校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有些私立专门学校仍然确立了很高的目标,即不断通过竞争与博弈来争取各项资源,并努力向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以庆应义塾和早稻田为代表的私立大学,便具有强烈的向“正规”大学发展的意识。私立专门学校的这种意识,以及对国官立特别是对帝国大学的强烈的对抗意识,便是此后给日本高等教育体系的发展带来巨大活力的重要力量源泉。

明治维新以降,日本人的学习热情极为高涨,但由于国官立高等教育机构的数量甚少,它们能够提供的教育机会是极其有限的,这正是私立专门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之一。由于这些学校主要以学生缴纳的学费来维持运转,使得它们不得不在经营方面狠下工夫:一方面尽可能地大量招收学生,以增加缴费人数;另一方面,不得不用较低的成本来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给学生提供修学机会。这种经营模式的显著特征,就使私立专门学校在规模扩大方面具有非常强烈的内在动力。概而言之,日本私立专门学校的经营模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兼职教师为主

为了压缩教育经费中占最大部分的人头费,几乎所有的私立专门学校都没有配备大量的专职教师(23),大都以兼职教师为主,有的学校甚至连一名专职教师都没有。绝大多数的兼职教师来自于国立、官立教育机构。

(二)大班上课方式

为节约成本,私立专门学校一般采用大班上课的方式。同样基于成本的考虑,高成本的理工科专业教育学校很少开设,大多数实施以法学、经济学为主的社会科学的教育,当然必须是社会需求较高的实用专业。

(三)设置夜间课程和短期课程

为增加学生数,几乎所有私立学校都在正规课程外开设各种可以边工作边学习的教育课程,一般是设置夜间课程和短期课程。很多学校通过这些方式再收取一定的学费,用以补充办学经费。

(四)入学条件宽松

大多数私立专门学校都设定了多种形式的入学条件,与国官立机构明显不同。国立、官立学校必须通过严格的入学考试选拔学生,而多数私立专门学校省却了这个环节,还有不少学校甚至招收连中学都没有毕业的学生。

(五)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

多数私立专门学校为了进一步的发展,积极吸引优秀生源并将其输送到社会重要岗位,故对于设立符合社会要求与市场需求的专业与课程具有高度敏感性,常常率先开辟新的专业领域,不断增设新的学部和学科。此外还增设其他各种学校等,不断谋求多种形式的经营与发展。因此,通过多种形式积蓄人力、物力等资源,以复合型的教育模式来实现自身的发展,并快速扩大自身的规模,便成为多数私立专门学校经营与发展的路径。

这种独特的经营模式,决定了起步于私立专门学校的日本私立大学独特的性格,就是对社会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极其敏感,而且总是以扩大规模为目标,从而使其成为对大众需求与社会要求具有极强反应机制的高等教育机构,这也是推动日本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力量源泉。(24)

二战前,日本私立大学及学部的设置乃至教师的聘用,须先由文部省认可,文部省具有绝对的监督权与裁决权。(25)战后文部省对私立大学的管理,经历了从“规制”到“放任”的过程。1949年颁布的《私立学校法》,确立了尊重私立学校自主设置课程与经营的权利,规定私立学校是具有公共性质的组织,从法律上明确对私立学校可以进行公共财政援助。(26)嗣后,日本私立大学相关团体开始了长时期地争取公共财政补助的活动。经过不懈努力,从1970年开始,国家正式对私立大学实施“日常经费补助”,当年数额为132亿日元,占其日常经费总额的7.2%,后逐年递增,1980年达到高峰,占29.5%,从而使私立大学成为一种“广义的公共机构”。(27)文部省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强化学校法人的“公共性”,学校法人的制度设计也围绕着实现“公共性”展开。(28)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放宽了限制,导致私立大学的数目剧增。日本的高等教育开始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换,进入了适者生存、劣者淘汰的自由竞争时代。与之相适应,学校法人制度也发生了从以往强调其“公共性”到逐渐强调其“自我责任”的转变。即政府给学校法人经营决策者以“自由”,但同时要求强化学校法人的“自我责任”。为了保证学校法人切实履行“自我责任”,政府一方面要求健全学校法人内部的监察机制,另一方面,强化了以“信息公开”为先决条件的外部监督机制。因为尽管高等教育市场业已变成“买方市场”,但作为个体消费者的学生及其家长大多不具备判断私立大学优劣的能力。在此情形下,可以说,在还大学以“自由”的同时,健全信息公开机制,积极引入第三者评估机制,营造一个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成了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29)这与21世纪以来强化对高等教育机构的评估机制等措施紧密相关。

四 日本私立大学与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

二战后,日本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得一些原本的私立高等教育机构相继获得了大学或短期大学的名号,并在自治与学术等方面获得了一定的自由。政府为了维持并提高大学特别是私立大学的质量与水平,制定了《大学设置标准》,规范了大学设置。该标准不仅规定了校园与校舍的面积、图书馆的藏书量及教室座位数等物质条件,还规定了计划招生名额及与此相对应的专职教师人数等,而且对教育课程的基本构成和学部、学科的名称等也作了明确的规定。可以说,这是文部省用来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但就招生名额而言,很多私立大学并没有严格遵守规定,而是经常超额招生。应该说,这也是日本私立大学能够迅速扩大规模的重要原因之一。(30)

20世纪6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升学需求越来越强烈。在此情况下,政府并未采取积极的措施扩大国立、公立大学的规模以适应不断扩大的升学需求,而是将这个重任抛给了私立大学。为促进私立大学的规模扩张,政府允许私立大学利用贷款增加设施、扩充学部等,放宽了对校园与校舍的面积标准等要求,且默许其大量超额招生。其结果是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从1960年的10.3%快速提高到了1975年的38.9%。在这个过程中,私立大学在校生所占比率也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1960年至1975年间,四年制私立大学从64.4%上升到76.4%,二年制短期私立大学则从78.7%上升到91.2%。(31)

日本私立大学的收入来源大体可分为三类:(1)学生缴纳的学费等;(2)公共财政补助;(3)学校创收,包括资金运作收入、事业费收入、捐赠等。这三大部分是日本私立大学的主要财政来源。(32)统计表明,从1978年到2004年的26年间,私立大学的收入构成中,学生缴纳的学费等是最大的一块,且一直处于上升的势头,1978年占总收入的63.6%,2004年上升为总收入的77.8%。而居于第二位的公共财政补助则呈下降的趋势,1978年占总收入的21.2%,2004年下降为10.8%。(33)公共财政和家庭所负担的高等教育经费在GDP中所占的比率如下:1960年,前者是0.32%,后者是0.16%,两者之比是1∶0.5;而1975年,两者之比则为1∶0.76,即差距大幅度缩小。换言之,在这15年间,公共财政负担增加了1.4倍,而家庭负担则增加了2.1倍。(34)2004年,OECD各国的高等教育经费中,公共财政支出与个人负担的比例分别如下:美国35.4%和64.6%,芬兰96.3%和3.7%,英国69.6%和30.4%,德国86.4%和13.6%,OECD各国的平均数是75.7%和24.3%。日本则为41.2%和58.8%,其中学生个人负担远远高于OECD各国的平均数。(35)由此可见,日本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及大众化,主要是依靠增加学生家庭负担来实现的。(36)在规模扩张的过程中,一些私立大学校舍等设施设备的一部分建设资金,固然是通过银行贷款筹措的,但其本息最终还需用学费等收入来偿还。

20世纪60年代以后,日本私立大学的学生所缴纳费用的数额年年都在增加,占其总收入的比率,从1960年的41.8%快速上升到1965年的56.8%,1970年则达到65.8%。嗣后,由于很多大学发生了反对高学费的学生风潮(37),私立大学等难以继续提高学生缴纳费用,故1975年这个数字下降到54.3%。(38)

这种以学生所缴纳的费用和银行贷款为基础而实现的规模扩张,意味着相对国立大学原本就处于较低水平的私立大学,其人力与物力等教育条件会变得更加紧张。表示教育条件的各种指标,私立原本大致是国立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这种差距不但没有得到改善,反而进一步扩大。以师生比为例,1960年,国立为1∶8,私立为1∶26;1975年,两者分别变成1∶8.5和1∶31.5。人均校舍面积的差距虽然有所改善,但仍有差距。以1975年为例,国立是29.8平方米,私立是8.9平方米,差距仍在3倍以上。由于不少私立大学实行了超额招生,却没有相应地改善教学条件,成本也没有相应地增加,故超额招生就意味着教学条件变得更加紧张,教育水平进一步下降。值得一提的是,对资金来源有限的私立大学而言,超额招生就会带来学生所缴纳费用的增加,学校收入有所增多。因此,绝大多数私立大学都采取了超额招生的策略,其超额录取率的情况如下:1955年是1.39倍,1965年提高到1.67倍,1975年进一步提高到1.84倍,接近于计划招生名额的2倍。在一些社会科学类的学部里,该比率甚至达到2倍。这与国立大学一直维持在0.99倍这一数字相比,差距是显而易见的。(39)可以说,日本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在私立大学的推动下才完成的。

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在50%左右徘徊,1990年达到53.7%,2007年达到76.3%,完全进入了普及化阶段。(40)20世纪20年代初期,正是近代以来日本大学快速发展的时期,但与19世纪后半期美国大学的快速发展时期相比,大约晚了半个世纪。经过70年的努力,日本却是世界上继美国之后,早于欧洲各国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普及化的第二个国家。

日本私立大学虽然是推动高等教育快速实现大众化与普及化的主力军,但其规模扩大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需求,通过运用民间资本来完成的,公共财政的投入相对较低。由于经费来源单一,主要是依靠学费收入维持经营,导致很多私立大学面临着一系列非常严峻的问题。

1.教育质量下降

很多私立大学为稳定经营而不断扩大招生,但教师人数却不能随之增加,引发教师人均学生人数经常处于失衡状态。同时,教学设备设施投资因受到资金的限制,教学条件不但没有随着学生规模的扩大而得到很好改善,反而相对恶化。由此,私立大学教育质量的相对下滑不可避免。

2.毕业生就业状况趋向恶化

1990年至2000年的十年间,日本实现了从高等教育大众化到普及化的转变。但恰恰在这期间,日本经济长时间低迷,加之其工业生产转移海外,难以吸纳大批大学毕业生就业,使得大学毕业生与高中毕业生的工资差距开始缩小,导致大学教育的收益率开始降低。与私立大学的迅速扩张相比,国公立大学并没有大幅度地扩大规模,因此,有人认为日本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是私立大学迅速扩张的后果之一。

3.研究生教育停滞不前

据日本独立行政法人统计中心数据(41),1954年设置研究生院的大学总数为46所。其中,私立30所,占总数的65.22%;2009年总校数为613所,其中,私立447所,所占总数比例为72.92%,55年间仅增加了7.7个百分点,而同期的私立大学占总校数的比例却增加了24.75个百分点。1954年总在籍研究生人数8300人,其中,私立为4252人,占总数的51.23%;2009年总在籍研究生数是263989人,其中,私立为94454人,占总数的35.78%。经过55年的发展,非但没有进步,反而下降了15.45个百分点。(42)长期以来,日本私立大学在研究生教育领域处于弱势,因为大学举办研究生教育就需要高投入,但经济效益却很低,所以很多私立大学无能为力。

五 日本私立大学的特质

19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选择了德国的大学为其国立高等教育模式,即国家对于各级学校具有绝对控制权、教育以服务于国家为宗旨。有学者认为,在西欧各国的近代史中,英、法两国均首先进行工业革命或政治革命而后注重教育,唯有德国是一个“教育先行”的国家。这是因为当英、法国狂热地瓜分世界的时候,德意志不但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而且在19世纪初的耶拿之战中,普鲁士丧失了近一半的人口和领土。面对强大的法国,德国人已经不再具有积极抵抗的物质能力,教育便成了当时普鲁士国家首先要做和能够做到的唯一一件事情。

日本在选择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时,其处境与18世纪至19世纪初的德国具有某种相似性,即国内的分裂状态刚刚结束,外部正处于欧美列强不平等条约压制之下,国家贫穷到了极点。对于近代化的后发国家日本来说,如果想保持独立国家的地位,就必须尽快实现产业近代化。由于明治政府无力遍地开花式地设置大学以传播近代产业技术,故只好仿照德国,希冀构建一个以国立大学为核心、国家严格统制的高等教育体系,以便于高效率地运用资金。但随着国家与民间企业对实业人才需求的高涨,单凭国立大学根本无法应付。情急之下,政府只好选择了在“正规”大学以外设置专门学校,且鼓励民间大规模介入的方案,导致私立专门学校在此类学校中占了绝大多数。

二战前,日本政府对私立学校的设立虽采取了自由放任的态度,但却不仅不给予经费支持,而且将课程设置等权限牢牢抓在手中。战后日本私立大学的发展经历了从“规制”到“规制缓和”再到“自由放任”的过程,国家对私立大学也从强调其“公共性”转而强调其“自我责任”。可以说,日本的高等教育政策,始终被赋予明确的国家意图。

近代日本亟须追赶先进的欧美诸国,而国家财力却极端羸弱,故不得不借助于民间资本设立大学,但还要对其严格控制。在这种情形下生成并逐步发展的私立大学,无形中形成了许多直至今日尚非常明显的特质。

第一,相对于帝国大学作为政府机构的一部分与政府的御用工具,一些重点私立大学恰恰拥有西方学术精神的精髓。

第二,对于不平等待遇的反制,形成了以庆应和早稻田为代表的私立大学对国公立特别是对帝国大学具有强烈的对抗意识。这不但是日本高等教育始终具有巨大活力的力量源泉,而且成为政府限制国公立大学的发展,更大限度地利用民间资本的理由。

第三,由于私立大学自成立之日起,便主要以学生缴纳的学费来维持运转,导致其总是以扩大学校规模、增加学生数量为目标,从而使其常常开风气之先,能够敏锐地感触到民众的升学需求与社会的发展要求。

第四,自诞生时起,私立大学就与国立、官公立大学一起承担政府提出的“殖产兴业”的使命,具有强烈的社会性与公共产品性格。特别是1970年国家正式实施“日常经费补助”以降,私立大学更进一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机构。

总而言之,日本私立大学的生成与发展依赖于其特有的时代背景与生存环境,进而产生独有的特质。这些特质既是100多年来日本私立大学迅速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积极推动日本高等教育整体规模不断扩张的主要源泉,更造就了私立大学在整个日本高等教育体系中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从而使其成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普及化的主力军。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私立大学为了稳定经营而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但囿于资金短缺,教师人数与教学设施却不能随之增加和改善,无形中带来了高等教育质量相对下降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本高等教育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地位与声誉。

注释:

①潮木守一“近代大学の形成と変容”、東京大学出版会、1973年。

②The Worldwide Rise of Private Colleges,in 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March,9,2001.

③⑥独立行政法人計センタ一:http://www.e-stat.go.jp(2010年4月26日)。

④本年度统计不包括冲绳县。

⑤短期大学是指在二战后的教育改革中,为扶持不能升格为(四年制)大学的旧制专门学校,临时设计了两年制的高等教育机构。1964年修订的《学校教育法》第69条第2款确立了短期大学作为大学的地位。由此,短期大学成了永久性的制度,在早期受到了女生青睐。

⑦本文中“日本私立大学”包括四年制大学、二年制短期大学。

⑧Roger L.Geiger.(1986)Private sectors in higher education,structure,function and change in eight countries.Ann Arbor,MI: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⑨官立大学系二战前除“帝国大学”以外的国家设立的大学。

⑩1879年《教育令》第8条。

(11)与大学相比,专门学校修业年限短,且无学位授予权。今日日本的很多私立大学都是从专门学校发展而来的。

(12)(24)天野郁夫“高等教育の日本的構造”、玉川大学出版部、1986年。

(13)市川昭午‘私学の特性と助成政策’、“大学財務研究”第1号、2004年7月、171~184頁。

(14)1918年颁布的《大学令》承认帝国大学以外的官、公、私立大学的设立。后来私立专门学校中通过开设“大学部”来提高质量,并使用“大学”名称的学校进一步升格为“正规”大学。庆应大学、早稻田大学、明治大学、法政大学、中央大学、国学院、同志社等正式成为大学。同时,一部分高水平的官立专门学校升格为单科性“官立大学”。

(15)1897年设立京都帝国大学,1907年设立东北帝国大学,1910年设立九州帝国大学,1918年设立北海道帝国大学。

(16)(30)天野郁夫“近代日本高等教育研究”、玉川大学出版部、1989年。

(17)短期大学是指在战后教育改革中,为扶持那些不能升格为四年制大学的旧制专门学校,临时设计了两年制的高等教育机构。1964年修订的《学校教育法》第69条第2款确立了短期大学作为大学的地位。由此,短期大学或了永久性制度,在早期主要是受到了女生的青睐。

(18)文部科学省“文部科学計要”(平成14年版)、財務省印刷局、2002年;文部科学省“文部科学計要”(平成19年版)、国立印刷局、2007年。

(19)国庫助成に関すゐ全国私立大学教授会連合第8次全国私立大学白書委員会私立大学”、2007年。

(20)文部科学省集“文部科学時報”、ぎょぅせぃ、2006年12月号、17~19頁;参见王幡:《日本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新探索》,《世界教育信息》2007年第10期,第66~69页。

(21)参见王幡:《生存、竞争与发展——日本私立高等教育财政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9年,第47~49页。

(22)私学高等教育研究叢書“私学高等教育デ一タブック”、日本私立大学恊会附·私学高等教育研究所、2005年、45~48頁。

(23)在日语中,专职教师被称为“专任教师”。与其相对的是“兼职教师”(“非专职讲师”)。

(25)長峰毅“学校法人と私立学校”、日本評論社、1985年。

(26)“教育小六法”、学陽書房、2006年。

(27)王幡:《生存、竞争与发展——日本私立高等教育财政研究》,第142页。

(28)有本章等“大学改革の現在”、東信堂、2003年。

(29)小日向允“私立大学のラィシス·マネジメント一管理の視点から一”、論創社、2003年。

(31)参见王幡:《生存、竞争与发展——日本私立高等教育财政研究》,第286~289页;“文部計要.文部科学統計要”各年度版。

(32)奥島孝康‘私立大学の費用負担’、“IDE——現代の高等教育”、2007年7月、32頁。

(33)西井泰彦‘私立大学財政と寄付金’、“IDE:現代の高等教育”、2006年10月、17頁。

(34)(38)(39)参见天野郁夫:《高等教育大众化:日本的经验与教训》,《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第10期。

(35)文部科学省“教育指標の国際比較”(平成20年版)、2008年、44頁。

(36)学生家庭的负担包括学生及其家长支付的学费、入学费、检定费、手续费、设施设备使用费等,总称为“学生缴纳费用”。

(37)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学生风潮的规模越来越大,因为很多私立大学的学生自治会展开了反对提高学费的斗争,它也成了公共财政对私立大学等的日常经费实施补助的重要契机。

(40)広島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開発センタ一“高等教育計デ一タ集”、2007年。

(41)独立行政法人計センタ一:http://www.e-stat.go.jp(2010年4月26日)。

(42)本年度统计不包括冲绳县。

标签:;  ;  ;  ;  ;  ;  ;  ;  ;  

日本私立大学的发展及其特点_帝国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